紅藤,別名:大血藤,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莖。
主產於江西、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生用。常見於山坡灌叢、疏林和林緣等,海拔常為數百米。生於深山疏林、大山溝畔肥沃土壤的灌木叢中。
紅藤是木通科(以前名大血藤科,現歸入木通科)藤本植物大血藤的藤莖。又名大血藤、活血藤、血通、赤藤等,主產於江西、湖北、湖南、江蘇等省,其皮赤,藤粗如指,能編席縛物。入藥首載於《本草拾遺》,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錄之,名曰省藤、赤藤等,認為能「治諸風,通五淋,殺蟲」。其性味苦平,歸大腸經,能清熱解毒,祛風活血止痛,消瘀散結,殺蟲,利尿通淋,可治療腸癰腹痛、熱毒瘡瘍、跌打損傷、風溼痺痛、經閉痛經、絛蟲、蛔蟲等。可惜現今多知其為清熱解毒藥,而鮮知其驅蟲之效。
根莖可藥用,也可作獸醫用藥,對牛馬誤食品店螞蝗所致疾病有療效。根可作染料。莖皮含纖維,可制繩索。枝條可為藤條代用品,供編制藤椅或其它藤器。
驅蟲良藥紅藤
明代有個山村村民叫趙子山,喜狩獵,又嗜酒成癖,於是每每啖食生肉飲酒,日久患了絛蟲病,常鬧腹痛,有時排便還解出這種寸白蟲。求醫治療,醫生令其先戒酒少肉,但他難下決心,因而病也就遲遲未治。一次,他上山狩獵,並攜酒在身,結果中午貪杯醉倒,直睡到日落西山,醒來見天色已晚,就索性住在一座破廟裡,接著自斟自飲起來,盡興了,倒在一張破草蓆上便睡。半夜醒來,口渴得厲害,便起床找水喝,但久尋不見,在明亮的月光下,他突然發現了一個馬棚,走進去見裡面有隻大甕,甕裡有水,且清澈映月,於是便連連掬飲起來,只覺水甘如飴,清涼爽口。哪想第二天早晨醒來,一時內急,竟解出許多死了的寸白蟲,肚裡仿佛舒暢多了。他很覺奇怪,是什麼驅出了自己肚裡的蟲?莫非是夜裡喝了特殊的水。於是去馬棚裡看,發現甕裡的水呈暗紅色,是寺廟裡的僕僧編織草鞋所用紅藤浸過的水。回家後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腹痛、大便排蟲的毛病沒有了。他和醫生講了此事,醫生查查書告訴他:「紅藤驅蟲是有記載的,你的病就是飲用了紅藤浸過的水治好的,你從此該徹底戒酒,戒食生肉,否則還會舊病復發。你不至於一直住在寺廟裡吧。」
紅藤是什麼
【別名】
血藤(《本草圖經》),紅皮藤(《任城日記》),千年健(《簡易草藥》),大活血(《植物名實圖考》),五花血藤(《貴州民間方藥集》),紅藤、赤沙藤(《浙江中藥手冊》),蕨心藤(《廣西中獸醫藥植》),活血藤、血通、血木通(《中藥志》),穿尖龍、半血蓮、過血藤、血灌腸、花血藤(《湖南藥物志》),黃梗藤、八卦薛、黃雞藤、血陳根、紅牛鼻陳(《閩東本草》),山紅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五花七、五花血通、大血通(《陝西中草藥》),紅血藤、黃省藤、魚藤、紅菊花心(《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
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莖。8—9月採收,曬乾,除去葉片,切段或切片。
【原形態】
落葉攀援灌木,高達10米。莖褐色,圓形,有條紋,光滑無毛。3出複葉,互生;葉柄長,上面有槽;中間小葉菱狀卵形,長7—12釐米,寬3—7釐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有柄;兩側小葉較中間者大,斜卵形,先端尖,基部兩邊不對稱,內側楔形,外側截形或圓形,幾無柄。花單性,雌雄異株,總狀花序腋生,下垂,具苞片,花多數,芳香;雄花黃色,花萼6片,長圓形,花瓣小,6片,菱狀圓形,雄蕊6枚,花絲極短;雌花與雄花同;而有不發育雄蕊6枚,子房上位,1室,有1胚珠。漿果卵圓形。種子卵形,黑色,有光澤。花期3—5月。果期8—10月。
【性狀】
乾燥莖呈圓柱形,略彎曲,通常截成長約30釐米的段狀,直徑1—3釐米。外表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有淺的縱槽紋及明顯的橫裂紋,有時可見膨大的節部及略凹陷的枝痕或葉柄痕,栓皮常呈鱗片狀開裂,脫落處露出淡紅棕色的內皮部。質堅韌,有彈性,折斷面裂片狀;平整的橫切面,本質部黃白色,導管呈細孔狀,髓射線棕紅色,放射狀排列。氣異香,味淡微澀。以條勻、徑粗者佳。
【炮製】
用水浸泡,洗淨泥屑,潤進,切片,曬乾。
紅藤的功效與作用
(一)功能主治
敗毒消癰,活血通絡,祛風殺蟲。治急、慢性闌尾炎,風溼痺痛,赤痢,血淋,月經不調,疳積,蟲痛,跌扑損傷。清熱解毒,活血,祛風。用於腸癰腹痛、經閉痛經、風溼痺痛、跌打撲痛。
《本草圖經》:"攻血,治血塊。"
《簡易草藥》:"治筋骨疼痛,追風,健腰膝,壯陽事。"
《中藥志》:"祛風通經絡,利尿殺蟲。治腸癰,風溼痺痛,麻風,淋病:蛔蟲腹痛。"
《湖南藥物志》:"通經補血,強筋壯骨,驅蟲。治跌打損傷,風溼疼痛,血暈,血淋,筋骨疼痛,瘡癤,血絲蟲病。"
《閩東本草》"治心腹絞痛,赤白痢疾。"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肢節酸痛,麻木拘攣,水腫,血虛頭昏。"
《陝西中草藥》:"抗菌消炎,消腫散結,理氣活血,祛風殺蟲。治闌尾炎,月經不調,崩漏,小兒疳積,蛔蟲、蟯蟲症。"
(二)藥理作用
有抑菌作用,對多種細菌有極敏感的抑制作用。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對離體蟾蜍心臟的作用 按八木氏離體心臟裝置,以20ml任氏液灌流,將0.1g大血藤加入灌流液中(0.5%),發現對離體心臟呈輕度抑制,表現心縮力減弱,心率減慢(P<0.05),心輸出量減少(P<0.01)。
對血小板聚集的影響:紅藤水溶性提取物體外試驗對ADP誘導的兔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和促進解聚作用,ID50為14.6mg/ml。紅藤水溶性提取物40、100mg/kg對大鼠ADP誘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本品二氯甲烷的提取部位,包括二氫愈創木脂酸在內,能抑制PAF(血小板活化因子)與受體相結合。
對小鼠常壓下耐缺氧的影響:取健康雄小鼠,體重17-22g,分3組,每組10隻,大血藤水提物2g(相當生藥)/kg,小鼠ip的LD50為l1.83±2.12g/kg),對照用同體積生理鹽水,定時觀察,以呼吸停止為死亡指標,結果表明在不同間隔時間均有明顯作用。
抑菌作用:用平碟法試驗,25%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有極敏感抑菌作用,對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均有高敏感抑菌作用。
對動物胃腸道平滑肌的作用:將小鼠或豚鼠離體腸段,置於20ml不斷通空氣的洛氏液中,1%及5%大血藤對小鼠腸段當明顯的抑制作用。而對豚鼠只需0.5%及2.5%即表現先興奮後抑制作用,大劑量時還能減弱乙醯膽鹼的作用。對小鼠腸蠕動實驗表明5-10g/kg的大血藤水提液均能顯著抑制小鼠腸蠕動速度。
其它作用:本品與丹皮合用可預防實驗動物的腹腔內粘連。毛柳甙有抗疲勞作用;Liriodendrin有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的作用。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闌尾炎、乳腺炎。
治療風溼腰腿痛。
治療急慢性痛風。
【臨床體會】
關於治療痛風。
治療急性痛風,手足紅腫熱痛,用紅藤30—60g,水煎服,與虎杖、黃芩、生地、廣鬱金、五加皮等同用,清熱活血,能有較快的消腫止痛效果。對慢性痛風尿酸增高,甚至出現尿酸鹽結石的患者,紅藤與含秋水仙鹼成分的百合、山慈菇以及虎杖、生地、丹皮、秦皮等同用,也能使病情慢慢地好轉。
對於高尿酸血症和慢性痛風,本人經驗方紅藤湯(紅藤、虎杖、秦皮、車前子、絡石藤等),服用兩三個月以上,能慢慢將尿酸下降至正常。其機制可能為抑制了腎小管對尿酸的重吸收,並加速了尿酸的排洩。這與西藥別嘌呤醇抑制嘌呤分解的機制不同。在尿酸特高和特頑固的病人,可以中西藥同用,以加速尿酸的下降。
關於治療關節炎。
曾有報導治療紅斑狼瘡。我們臨床用於風溼病,既有感染又有關節痛的病人,對風溼病急性發作之關節炎腫痛有較好療效。如風溼熱、狼瘡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等。
關於治療急性外科感染。
急性乳腺炎用中藥內服和外敷是有很好效果的。紅藤與蒲公英、金銀花等同用。
《景嶽全書》紅藤煎治療腸癰,在500年前是很先進的方法,在當時一定曾救活了一些急性闌尾炎的病人。這與2000年前張仲景的薏仁附子敗醬散、大黃牡丹皮湯治療腸癰,有異曲同工之妙,可用在急性闌尾炎的不同階段。
在現代外科手術已經很發達的情況下,急性闌尾炎只有個別病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有採用可能保守治療。中藥紅藤與敗醬草、紫花地丁、生軍、木香、檳榔等同用,並口]酉己合針灸治療。
(三)紅藤的性味歸經
【性味】苦,平。
①《浙江民間草藥》:"性平,味酸澀。"
②《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苦,無毒。"
【歸經】
《四川中藥志》:"入肝。大腸二經。"
紅藤附方
治腸癰,生於小肚角,微腫而小腹隱痛不止者是,若毒氣不散,漸大,內攻而潰,則成大患:紅藤一兩許,以好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一服,醉,臥之。午後用紫花地丁一兩許,亦如前煎服,服後痛必漸止為效。然後以當歸五錢,蟬退、僵蠶各二錢,天龍、大黃各一錢,石礍蚆五錢(此草藥),老蜘蛛二個(捉放新瓦上,以酒鍾蓋定,外用火煅幹存性),共為末,每空心用酒調送一錢許,日逐漸服自消。(《景嶽全書》)
治急、慢性闌尾炎,闌尾膿腫:紅藤二兩,紫花地丁一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風溼筋骨疼痛,經閉腰痛:大血藤六錢至一兩。水煎服。(《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治風溼腰腿痛:虹藤、牛膝各三錢,青皮、長春七、硃砂七各二錢,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治腸胃炎腹痛:大血藤三至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治鉤蟲病:大血藤、鉤藤、喇叭花、鳳叉蕨各三錢,水煎服。(《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治小兒疳積,蛔蟲或蟯蟲症:紅藤五錢,或配紅石耳五錢,共研細末,拌白糖食。(《陝西中草藥》)
治小兒蛔蟲腹痛:紅藤根研粉,每次吞服一錢半。(《浙江中醫雜誌》6:1959)
治跌打損傷:大血藤,骨碎補各適量共搗爛,敷傷處。(《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治血虛經閉:大血藤五錢,益母草三錢,葉下紅四錢,香附二錢。水煎,配紅砂糖適量調服。(《閩東本草》)
治血崩:紅藤、仙鶴草、茅根各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治痛經:紅藤、益母草、龍芽草(仙鶴草)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治療瘤型麻風結節反應:紅藤1斤,研粉,製成丸劑,日服2次,每次3錢,或用紅藤根1斤切片,白酒10斤浸泡10—20天,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3次。分別治療瘤型麻風結節反應18例和38例,服藥後症狀均減輕而漸消失。
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用大血藤、透骨香、香樟根各1兩,水煎,兩次分服,每日1劑。連服數天可見關節紅腫消退,疼痛減輕。
治療灼傷:以大血藤、金櫻子根各1斤,水煎成500毫升,對已發生感染的創面可行溼敷,能促使創面清潔,加速癒合。
紅藤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文獻記載
《四川中藥志》:無毒。
(二)臨床觀察
無毒,在常規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也沒有明顯副作用。 紅藤劑量大會有胃不適反應。紅藤較苦,要注意保護胃腸功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注意】
《閩東本草》:"孕婦不宜多服。"
1.馬齒莧功效與作用
2.雪蓮花功效與作用
3.茴香根功效與作用
4.黃精功效與作用
5.茉莉花功效與作用
傳播中藥知識,弘揚中醫文化,從小受母親影響,長大後也從事了中醫研究,喜歡各種中草藥搭配,就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真的很神奇,帶著這種好奇心進入了中醫世界,也找到了自己一生追求的樂趣!
需要各種野生草藥、中藥材、可加百草中醫微信:bczys12
微信:bczys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