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普金斯大學新研究:可人工合成的催產素,能夠調節自閉症社交行為! | 科學速遞站

2021-02-15 小小神經元

《NEURON》(中文譯名:神經元)是神經科學頂級期刊,至今已有32年歷史,是該領域公認的最具影響力和可靠性的期刊,也是生命科學領域著名期刊《Cell》(中文譯名:細胞)的姐妹刊。

在該期刊中,編輯們將生物物理、細胞、發育、分子生物與感官、運動和高階認知功能系統方法整合在一起,推進神經科學最前沿發展。

本文涉及專業內容,閱讀難度較大,家長們可選擇加粗的重點內容進行瀏覽

Loyal A. Goff博士和Dülen博士均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教授。

霍普金斯大學簡稱Hopkins或JHU,成立於1876年,是一所世界頂級的著名私立大學,美國第一所研究型大學,也是北美學術聯盟美國大學協會(AAU)的14所創始校之一。截止目前,學校的教員與職工共有37人獲得過諾貝爾獎醫學與公共衛生領域是霍普金斯大學的強項,它擁有最負盛名且最頂尖的醫學院,與哈佛醫學院齊名;公共衛生學院自有排名以來,歷年均為全美第一。

Loyal A. Goff教授實驗室目前專注於開發和優化單細胞基因表達測量系統,以探索發育和退化哺乳動物神經系統中的細胞如何因遺傳或其他疾病相關的損傷而變化。

Dülen教授實驗室的研究側重於大腦如何通過基本的神經生物學過程(如神經調節和突觸可塑性)促進社會行為,尤其是在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中。

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小鼠催產素神經元在神經網絡的並行流,確定了小細胞催產素(OT)神經元在自閉症發病機理中的關鍵作用,首次揭示了催產素途徑特異所引發的致病機制,可用於解釋自閉症譜系中的核心症狀——社交障礙

催產素神經元分為大細胞和小細胞兩種亞型。首先,作者們使用逆行示蹤的方法對小鼠腦室旁核(PVN)內OT神經元亞型的比例和分布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在PVN中,有66%的OT神經元是巨細胞的,而34%的OT神經元是小細胞的。大細胞OT神經元主要定位在PVN的頭端部,而小細胞OT神經元則集中在PVN的尾部。

進一步,對OT神經元中的大細胞和小細胞電生理學特徵進行檢測,表明了電生理和解剖學分類系統的近乎完美的一致,提示大細胞和小細胞OT神經元可以用電生理特徵來表徵。

接下來,為了研究大細胞和小細胞OT神經元轉錄的異同,作者們對通過分子技術特異性富集的OT神經元亞型的細胞進行高解析度的全長測序技術(cDNA-scRNA-seq),發現了OT神經元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轉錄亞型。

具體來說,通過螢光流式分選,作者們收集到了194個OT神經元,這些細胞分成2個集,通過兩個獨立的區別特徵(投射靶標和線粒體密度)交叉驗證這些轉錄譜,首次建立了用於區分大細胞和小細胞OT神經元亞型的轉錄特徵。

再完成OT神經元亞型分選之後,利用高解析度的轉錄數據鑑定出181個在巨細胞和小細胞OT細胞之間具有顯著差異表達的基因,這為大細胞和小細胞OT神經元的功能基因組學鋪平了道路。

研究表明,在Fmr1-KO 自閉症模型小鼠中,NAc區域中OT受體發生阻斷。自閉症的社會動機理論認為,同伴社會獎勵學習的基本缺陷可以解釋自閉症臨床表現的所有特徵性行為缺陷

同齡人,古柯鹼和父母社會條件位置偏好(peer-peer social, cocaine, and allo-parent social 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assays, CPP)實驗表明,與野生型(WT)相比,Fmr1 KO小鼠的同齡人社交CPP(sCPP)明顯受損,而WT和Fmr1 KO小鼠均表現出顯著的古柯鹼CPP(cCPP)以及父母CPP(aCPP)

隨後,研究人員採用一種定性鑑定從PVN到VTA的大細胞和小細胞OT神經元投射的解剖學方法,結合免疫組化和電生理方法,將NAc鑑定為在雄性小鼠中僅接受小細胞OTergic輸入的大腦區域。

然後再使用條件性敲除(Cre依賴性)Fmr1-KO小鼠發現同伴社交獎勵學習需要持續的Fmr1功能,並且Fmr1同伴社交獎勵學習需要特定於OT的神經元投射到NAc,且只有小細胞OT神經元有用而不是大細胞OT神經元。

最後,研究人員試圖確定這種致病機制是否可以推廣到其他自閉症病因

他們對自閉症風險基因進行了基因集富集分析,同時也對FMRP結合伴侶進行了顯示,在這兩種條件下,相對於大細胞OT神經元,自閉症風險基因都顯著富集在小細胞中

作為陰性對照,研究人員也對精神分裂症,阿爾茨海默氏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基因進行分析,顯示這些基因在大細胞或小細胞OT神經元中均未顯著富集,提示,小細胞OT神經元的功能是和自閉症密切相關

這項研究證實了:在自閉症社交障礙的發病機制中,神經元亞型差異會使特定神經元群體受到損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為自閉症發病機理研究開啟了新的思考方向——從病理學角度或許可以得到更好地探明自閉症的全貌。

此外,這項研究也為催產素和自閉症的關係提供了某種解釋:催產素神經元的並行神經環路,使得它能夠編碼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為,顯著地擴展了大腦社交網絡能力,為更好理解支配社會性大腦迴路組織的普遍模式奠定基礎。

催產素作為可人工合成的一種激素,未來如果能夠探明它對自閉症社交障礙的具體調節作用,那麼有極大可能成為醫藥治療的希望

我們也將持續關注國際上的最新成果分享給大家,大家可以關注小小神經元的科普文章,時刻以科學的態度對待自閉症。

如果你想學習更多科學幹預的方式,歡迎加入我們的自閉症家庭公益群,不僅有800+位家長交流心得經驗,更有哈佛老師、BCBA每日答疑解惑↓↓↓

參考文獻

[1] Lewis, E. M., Stein-O'Brien, G. L., Patino, A. V., Nardou, R., Grossman, C. D., Brown, M., Bangamwabo, B., Ndiaye, N., Giovinazzo, D., Dardani, I., Jiang, C., Goff, L. A., & Dölen, G. (2020). Parallel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ircuits Are Differentially Impacted in Autism. Neuron, S0896-6273(20)30770-4.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相關焦點

  • 男性大腦也分泌催產素:「社交基因」可能通過它決定你究竟是外向還是內向
    但是實際上,不論男性還是女性的大腦都能合成這種激素,比如在我們接收到無威脅的社交信號的時候。這種激素影響著擇偶、交配和育兒等基本社會行為,同時也影響著一些更高級的行為,如共情、信任和慷慨等。這項研究由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理察 · 埃布斯坦(Richard Ebstein)領銜,從基因表達量去評價人類社交行為,並且證實了催產素網絡對社交技能和溝通技能的重要影響。
  • 科學速遞站 | 自閉症臨床研究新突破!《Science》子刊發表關於自閉症基因SHANK3的新發現
    目前的科學研究已發現,自閉症與神經元中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所以星寶會表現出認知障礙、刻板行為等症狀。因此,早期幹預就是通過改善後天的成長與教育環境,加強對社交、語言、行為、認知等能力的訓練刺激,利用後天環境的力量讓這些神經系統的先天發育障礙和功能紊亂得到緩解。
  • 自閉症成因新發現:有社交障礙,男女比例4:1,都是因為它?
    運動腦迴路興奮抑制失衡可能導致自閉症患者的重複行為和運動問題。感官信息處理神經迴路興奮抑制失衡可能導致自閉症患者感統異常,對聽覺、觸覺等刺激過於敏感等等。大腦興奮抑制信號失衡也可能是患者社會障礙的根源,但關聯性並不那麼直接。例如有研究人員認為大腦中的抑制性信號可以約束人們僅僅對特定刺激做出反映,如果抑制作用減弱,可能影響兒童識別和理解社交線索。
  • 仇子龍:我想點亮自閉症孩子的希望之燈
    這十幾年來,他和他的團隊推動建立了中國人自己的自閉症人群基因突變資料庫,並長期致力於社會大眾的自閉症與基因科學科普工作。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並重視這個自古以來就存在在人類社會的古老疾病。自閉症又稱為孤獨症,醫學上稱之為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在臨床表現為語言障礙、社交障礙、智力障礙及行為重複和刻板等。
  • 最新研究:自閉症孩子為什麼害怕變化?這可能是因為——
    很多家長或許都有這樣的感受,與普通孩子相比,我們的自閉症孩子在接球遊戲中存在困難。根據正在召開的「2021年神經科學全球學會」的報導,這是因為自閉症孩子在對球的運動軌跡預測方面存在障礙。目前,這項研究還在進行中,科研人員希望在此基礎上,尋找運動預測與社交預測之間的關聯,從而通過訓練自閉症孩子的運動預測能力,提高他們在社交和其他環境中的預測能力。
  • 每100個孩子,就有1個自閉症|治療ASD的4項變革研究
    研究發現,轉基因小鼠體內的人類Arid1b基因突變會損害GABA神經元,導致大腦的溝通失衡。GABA(-氨基丁酸)是一種「令人感到沮喪的」神經遞質,這意味著Arid1b基因能幫助我們放鬆。 這種Arid1b基因突變在小鼠中引起的認知和社交缺陷表明,GABA受體調節藥物(一種通常用於治療焦慮的藥物)是一種潛在的治療手段。
  • 香港葉玉如發表自閉症最新成果
    生物通報導:大腦新皮層的功能完整性,依賴於正確數量的興奮神經元和抑制性神經元。不過人們並不清楚,新皮層發育過程中的神經元生產異常會導致什麼後果。 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新皮層上層的神經元生產過剩會引發類似自閉症的行為,這項研究發表在十一月二十六日的Cell Reports雜誌上。文章的通訊作者是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Nancy Y Ip)教授。
  • 12.26腦科學日報| CC:大腦白質從出生到8歲的差異化發育;美國兒科學會:不要將飲食作為自閉症的主要治療方法
    12月23日,《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在線刊發了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方方教授課題組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黃浩教授課題組的合作論文「Differential White Matter Maturation from Birth to 8 Years of Age」。
  • 自閉症天才:從《雨人》說起
    相反,他們更加困惑了,他們不知道自己作為父母,能做什麼來幫助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還有誰能夠了解這些孩子的腦子裡發生了什麼。他抽出紗線,把它繞在廚房裡。母親驚訝地發現,他並沒有編織出「奇怪的、錯綜複雜的亂網」。在得知孩子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的時候,馬特的父母雙雙都辭去了工作,專門聯繫美國自閉症協會(Autism Society of America ,ASA)一起研究自閉症。
  •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建家犬自閉症模型,希諾谷生物獲國家級關鍵科學課題
    希諾谷生物副總經理趙建平告訴動脈網,Shank3基因編輯犬出現的行為學異常和重複刻板是自閉症的臨床核心症狀,「作為動物模型,要模擬病人發病機制和臨床特徵,除了需要敲除SHANK3基因外,更重要的就是行為模式和社交互動要與病人契合。」 這是人類首次運用犬基因編輯技術和克隆技術來構建社交與情感相關基因突變體,由此揭示社交和情感的生物學基礎。
  • 一個高功能自閉症教授告訴我們,為什麼人類不能消滅自閉症
    葛蘭汀生于波士頓,在兩歲時診斷出自閉症,直到四歲才開始說話。她在 1970 年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在 1975 年獲得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動物學碩士學位,在 1989 年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動物學博士。1986 年,葛蘭汀出版了自傳《The Autistic Brain》(自閉症的大腦),將自閉症患者的內心暴露在公眾視野中,引起轟動。
  • 日本教授人工合成新冠病毒止不住的陰謀論:人工合成=人為製造嗎
    :17 來源: 藤椒雜談 舉報   日本《每日新聞》5日報導稱,日本群馬大學研究生院的一名病毒學教授近日成功人工合成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 羅春雄團隊設計和構建可正交調節的合成互抑制振蕩基因迴路
    導語:作為一種經典的合成基因迴路,合成振蕩基因迴路周期和振幅的調節一直以來都是合成生物學家致力於解決的問題之一。近日北京大學定量生物學中心/生命科學學院/物理學院羅春雄課題組發表論文,通過對合成互抑制振蕩迴路進行改造,實現了合成系統中振蕩周期和振幅的正交調節,並構建出了相應的數學模型,實現了對周期和振幅的定量預測。
  • 動物模型(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小鼠行為學實驗
    這些行為的正確執行對動物的生存發展至關重要。精神分裂症、雙向情感障礙、抑鬱症、強迫症和自閉症等疾病對社交行為的負面影響是這些疾病的重要表現。嚙齒類動物模型通常用於研究社交行為障礙。這些動物模型可以模擬人類社交行為,用於不同研究目的的社會性行為研究,為人類社交情感障礙的治療給出了指導意義的信息。
  • 終於搞清三聯疫苗與自閉症的關係了!2015最受公眾矚目的十大自閉症研究成果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在下面選出了2015年被最多讀過和分享過的自閉症研究的成果.六月份,研究人員報告說,這種相對罕見的語言障礙影響了近65%的自閉症兒童。發表在《發展和行為兒科學》期刊上的這份報告,強調了在評估一個孩子的其中一種病症時有必要對這兩種病症都進行篩查。失用症包括涉及難以調控發出聲音的的肌肉,因此需確保將專門的治療加入到自閉症幹預計劃當中。
  • 在線活動與物理環境聯合建模提高遊客行為預測能力 | 網絡科學論文速遞13篇
    最後,我們演示了所提出的算法在合成數據集和真實數據集上的行為。為了解決這些隱私問題,社交平臺提供了刪除機制,讓用戶有機會刪除他們的內容,在某些情況下,社交平臺會自動刪除他們。然而,這使得用戶很容易受到敵人的攻擊,這些敵人專門尋找具有破壞性的用戶內容,並利用刪除行為作為一個強烈的信號。本文通過對191名被試的用戶調查,研究了他們之前的刪除經歷、對刪除隱私的期望以及他們對現有刪除機制的認識。
  • 名校巡禮 | 倫敦大學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一、諾貝爾物理學獎2009年,高錕,光纖之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1928年,歐文·理查森爵士, 在熱離子學發射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發現瑞查森定律。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使用X射線衍射研究晶體原子和分子結構。
  • 【生化】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等在乙醯輔酶A人工合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避免與民爭糧是生物製造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乙醯輔酶A既是絕大多數生物製造產品的前體,又是細胞生命中能量與物質代謝的樞紐,在生命代謝網絡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江會鋒研究員團隊利用新酶設計技術創建了從甲醛到乙醯輔酶A合成的人工途徑,為開發新的生物製造原料提供了思路。
  • 揭秘自閉症成因之謎:重新定義自閉症!
    拒做標題黨,用科學說話!嗨!大家好,我是少年的名字,一個致力於讀懂星星的少年!前不久,一個家長通過後臺問我,她的一對同卵雙胞胎,二寶有著明顯的自閉症症狀,問我大寶目前稍稍落後於同齡人,但又比二寶好得太多,擔心會不會也發展成為自閉症。我回復她說,自閉症是種基因性障礙,同卵雙胞胎的話,如果二寶確診自閉症,大寶一定有自閉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