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毛毛蟲蛻變成蝶,是年輪在樹樁上的印記,是向日葵與陽光的約定
時間即流變。那麼,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山洞裡的人們沒有鐘錶和日曆,他們怎麼知道時間過去了多久? 孩子們說看太陽多高、看影子多長、看潮汐的變化、看年輪有幾圈。。。這些方法都很棒,但還不夠精確。所以,人們慢慢發明出各種有趣的裝置來更準確地測量時間——銅壺滴漏、圭表、日晷、沙漏。。。我們一起討論各個裝置的特色,什麼時候好用,什麼時候不好用,孩子們甚至還提出了可以怎麼改進。時間,是銅壺滴漏裡的十二時辰
半年以來小古文學習,讓孩子們對這種簡約明了、富有節奏感的語言形式充滿熱情。寫銅壺滴漏、圭表、日晷的文本時,孩子們主動提出要用古人的語氣來寫,孩子們說,這樣和古代的計時工具才更搭配。時間,是正午時分圭表上日影長度的變化
(二)用雙手感受時間
課堂裡的理論,會用雙手的實踐來驗證——我們立起長杆觀測日影位置的移動。
立起一根杆子,看日影在陽光下漫步
簡易的日晷模型,只需要盒子、卡紙和牙籤就可以做成。看日光指向的時刻,仿佛真的可以觸摸到時間的身影。記錄親手裝進沙漏裡的時間
(三)時間:我與宇宙的關係
時間,是流變,也是呼吸。從我的呼吸、脈搏、心跳開始,到地球的年年歲歲、分分秒秒。由自己的內在節奏,一步步向外,把握地球的脈搏。由地球的呼吸,說到公曆——世紀、年代、年、月、周、日、時、分、秒,不同時間單位的轉換,以及什麼是閏年,分辨大小月的訣竅。學習地球的呼吸,除了太陽,月亮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孩子們每天回家觀察並記錄月相的變化,看看月亮的陰晴圓缺中,藏有什麼秘密。地球的呼吸
從公曆到農曆——太陽和月亮的光,交織出時間的影子。用天幹地支的配搭,探索中國古代紀年的奧秘。「立春天氣暖,雨水糞送完,驚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閒。。。」經過之前的農耕版塊,孩子們對農時有了親身的體驗。現在,在二十四節氣的學習中,我們來探索日月星辰與土地、耕作的關係。除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學習會延伸出時間版塊,貫穿整個學年。五日為一候,從現在小雪的「虹藏不見」、「天氣上升地氣下降」、「閉塞而成冬」,我們一起探索在一年中天地間的陰陽轉化、此消彼長,以及不同的動物、植物生活狀態的變化。除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還有著各自頗有詩意的名字——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印在孩子心中的時間,不是冰冷的刻度,而是一幅充滿溫度的、有詩有畫的圖景。
喜歡的話,來讚賞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