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頸與它的亞種們
黃頸亞馬遜鸚鵡是「黃頭鸚鵡」家族的成員,這個總群包含了
(大黃帽)Amazona Oratrix
(小黃帽)Amazona Ochrocephala以及今天的主角
(黃頸)Amazona Auropalliata。
在分類學與生物學上來看,這都是一個非常複雜,混亂的種群,也因此多年來一直都有著各式各樣的不同聲音。
在學界,由於其高類似性與頻繁發生的雜交(尤其在瓜地馬拉與宏都拉斯一帶),近幾十年來黃頸被認為與大黃帽,小黃帽為同種的聲音不斷 ,但是這樣的視角因而造成保護難以執行,而並不受到貿易管理組織的歡迎。
經典分類(小黃帽時期)如下:
Amazona Auropalliata Auropalliata
Amazona Auropalliata parvipes
Amazona Auropalliata caribaea
倡議中的分類(包含未來可能性)
Amazona Auropalliata Auropalliata
Amazona Auropalliata parvipes
Amazona Auropalliata caribaea
Amazona Auropalliata Honduransis
Amazona Auropalliata Guatemala
等等
我們提出這個不是要各位選擇,目前的資訊連我們說服自己都辦不到。這整個系統其實是一個混亂狀態,提出只是讓大家體會這個品種在野外分類的複雜度。
棲息地
黃頸鸚鵡主要棲息在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一側,從墨西哥南部一直延伸到到哥斯大黎加西北部。眾亞種則在大西洋沿岸。
亞種差異
這也是目前中國最多族群數量的一個亞種,特徵是體型通常較小,上方上有紅色羽毛,同時有蠟嘴與黑嘴的族群存在。
蠟嘴族群,也就是所謂的Amazona Auropalliata hundurensis跟瓜地馬拉種群。過去曾被認為主要分布在蘇拉山谷,但實際上這很可能只是比較比較大的混種群。 (實際上就是文章最前頭說的,黃頸與大黃帽,小黃帽間的混血問題十分明顯,因此嚴格說,很多種群,包括最顯著的瓜地馬拉與宏都拉斯種群都有類似的問題。)
而紅肩的表現,我們在中國出現的宏都拉斯黑嘴上很少看到,這也證明了這個種群(Amazona ochrocephala)分類學上可能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另一個亞種Amazona Auropalliata Caribaea則棲息於宏都拉斯北部的海灣群島上,且島上數量十分稀少,特徵與parvipes類似,但顏色較深且喙更明顯灰白。
身體特徵
35–36公分的大型鸚鵡。全身主要為綠色,紅色的肩膀以及金色明顯的後頸。
學名種前額多半為綠色帶著一點藍刷毛,甚至也有頸上為藍綠色個體。因為種群不同,前額與後頸的部分可能會有著多樣的變化,這些差異也往往因為黃頸與種群內其他品種的頻繁雜交,而顯得更為複雜。
保護狀態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CITES I)。長期以來,粗略估計總數量不到50,000,雖然國際上有學者認為什至不到10,000,但是從種蛋的不斷出現,我們認為數量應該介於這最保守與最樂觀之間。
但比較沒有爭論的地方是整體數量快速的持續下降。1990年初宏都拉斯一帶還被估計大約有123,000左右的總數,目前已經十分危急。
黃頸由於被認為相當具有學語的能力,並且過去族群數量仍然算是比較大而成為盜獵者的目標之一。單以宏都拉斯而言,每年根據報導有超過5000隻幼鳥,蛋被 運往國外。
棲地被破壞是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在盜獵較早不盛行的哥斯大黎加已經有族群因為居住地破壞而消失。
最後,請大家放野生的的黃頸一馬。
黃頸與中美洲大黃帽亞種的分布
黃頸四種可能亞種的頭像
學名種黃頸
宏都拉斯黑嘴黃頸(注意肩膀)
宏都拉斯臘嘴黃頸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