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鏟,又叫探鏟,是一種半圓柱形的鐵鏟。它的一端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杆。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並可以逐漸向下深挖,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沒有古代墓葬。
「洛陽鏟」,這個名字不陌生吧?不過作為「非專業人士」,你對這種神秘的工具又了解多少?跟我們去聽一聽,當代做洛陽鏟最好的人家,怎樣敘述他們的探鏟,和他們的生活。
洛陽鏟,這個曾經是盜墓的專業工具誕生在洛陽幾乎是順理成章的。「生在蘇杭、葬在北邙」,黃河泥沙在這裡堆積起了厚厚的邙山,又是多年的天子腳下,人們天然熱愛死了以後葬在這個地方。邙山上有數不清的歷朝古墓,隨便建個樓修個路,都可能遇到一堆古代的東西。盜墓風行之下,為盜墓而生的洛陽鏟,幾乎與龍門石窟和白馬寺一樣成為洛陽的「三寶之一」,只是它的名聲壞一些罷了。與它的壞名聲相比,它的神秘性更大。盜墓小說的暢銷,更是給洛陽鏟揚名,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洛陽鏟什麼樣、怎麼用,它的製作、銷售和去向更無從猜想。
關於洛陽鏟的來歷,有人說是明代由盜墓人發明的工具,那是一種凹型探鏟,可以在地上鑿個洞,把土一層層帶上來,就可以判斷下面有沒有墓、什麼朝代的墓。在洛陽當地,人們說的是另一個版本,說民國時候廟會上,大家擺攤搭棚子,要先支竿子,支竿子要在地上挖洞,用鐵鍁費力,有人發現用攏得圓一點的鐵鍁挖土省力,這個技巧被心思活的人琢磨半天,大約就用在了盜墓上。有人說民國發明洛陽鏟的人是李鴨子,這事不好考證,因為名聲太壞,李鴨子的後人多半不再提這個了。
不過,鄉裡鄉親的,地方也不大,做鏟的工匠卻傳了下來。如今做洛陽鏟的匠人們不過五六家,最出名的就是孫清娃探鏟。這個孫清娃過去是打鐵的,如果還活著,得86歲了,可他3年前就去世了。人雖不在,家裡的生意卻興旺得很,家裡有個小作坊,我早上9點多到的時候,作坊的爐子剛剛停了今天的火。
「聽老掌柜說,他打鐵時候,是跟著他二舅學,過去是打那農具,鐵鍁啊什麼的那些東西,後來才開始興這洛陽鏟。」
呂清花是孫清娃的兒媳婦,如今成了家裡的大掌柜,對這些事熟悉得很:「他是四幾年開始做洛陽鏟。你可能聽說過挖墓的,他們在路邊搭棚子要栽竿子,人家用的鍁不是咱平常這個鍁,人家用的鍁彎了彎,帶上來土好帶,人還省氣力,他回家就尋思著說,呀,我再給它改改,改成再彎點,帶土不是好帶?聽說人家這是挖墓的,咱也不知道,這是老一輩人說。
「挖墓的人一般看看地下的土,就能知道底下有什麼東西。挖墓這人回家改了改式樣又畫了個草圖,就找我們老掌柜說,你們能改成這種形狀不成?老掌柜打鐵的,一看說,能啊,就做出來了。過去那一種洛陽鏟短,抱的也不是太狠,現在這種洛陽鏟通過孩子他爺爺這麼多年摸索改進,不同的土質用不同的洛陽鏟,現在就跟以前那個不一樣了。
「都說洛陽鏟神奇,神奇在哪?你看這地質勘探、文物鑽探啦,外國都用那探測儀,咱國也有,幾千到幾十萬元的都有,金屬探測儀只能探金屬,如果地下有個鐵釘,它就嘰嘰叫喚,如果是墓,它就不一定能探出底下是什麼東西了。但洛陽鏟最直接,它把土帶上來以後,可以判斷死土活土,死土就是沒有動過的土,在底下沒有什麼東西,活土就是動過的土,說明這底下不是墓就是葬坑。很淨的土就是死土,活土就被人翻來翻去的,有些石子也摻在裡面,髒東西也摻在裡面,那就是活土,活土就是亂土、髒土。通過看土質來判斷地下有沒有人動過,動過的土原因就多了,要麼就是過去挖墓動了,要不就是葬坑啊,或者挖了填垃圾。」
沒錯,死土活土的判斷,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可是,傳說有人看看土的顏色,甚至聞聞土的味道,就知道下面的墓是哪個朝代的,這個怎麼回事?
「考古工作者看見活土,就可以判斷墓的形狀、年代,用洛陽鏟摸底,把土帶上來,唐宋元明清這些時間裡,底下的墓底都不一樣。現在咱們這個底,就是農村人埋葬時,用爐渣鋪底,爐渣乾燥,底下不容易漚。各個年代不一樣,但都是這個道理,都是選擇不讓棺木漚了。現在是爐渣底,再遠是青灰底,更遠的我也不是很懂,懂的人根據這個底子來判斷是唐墓、宋墓什麼的,戰國還有方坑,方坑過去是硃砂底,春秋、夏商周也是有那種硃砂底。人家根據這底,就判斷是哪朝哪代的墓,可神奇。哎呀,要是講這裡面的文化,我還是不通的,要是叫一個專家來講,那可以說三天三夜講不完這裡面的奧秘,那深得很。」
呂清花的話經常被電話打斷,電話都是來訂鏟的,忙得很。買家都是誰?掛了電話,她不好意思地道歉,說:「現在我做的一大單是給臨沂文物局做,做了十來天還沒給人家做夠,靠手工就是做得太慢。如果機器一次成型,那可以說全國的文物局我們都能供得上。現在好多行業都用洛陽鏟,過去光知道是挖墓的、文物隊用的,但是現在不是那個概念了,現在是好多工程都用,電業局、林業局都用,造高速公路也用。」雖然手工不快,一個月仍然能賣出幾百把。
基礎型的洛陽鏟,就是文物隊用的,剷頭直徑4釐米。後來慢慢改進,形狀也變了,以前只有半圓形,現在有些已經接近圓形,這是根據探的土質不同,來改變形狀。最原始的那種形狀,因為習慣了洛陽的厚厚的黃土地,換個地方遇到小石子就不好帶土了,而洛陽鏟的應用範圍又不斷擴張,就要適應各種土地。呂清花說,孫家的作坊裡有一種出口的鏟,幾乎都快裹圓了,中間漏一個縫,是專門帶沙的。那是到南非、北美的沙漠地帶探石油用的,豎著到底大概探32米,普通的探鏟在那裡帶不上沙,所以就改了形狀,帶沙變得輕而易舉。現在還有攜帶方便的一種,用螺絲兌上,能伸縮,方便往車裡帶。據說還有一種大的鏟,用在北京奧運會之前的基礎建設,是洛陽這裡的人帶洛陽鏟去給鑽探,因為專門的鏟需要專業的人才能用。
「安白蠟杆這種最原始的洛陽鏟,七八十塊一把,組合的這種鏟,就是螺絲的這種就貴了,3米的話100多塊錢,四五米的話200多塊錢,再長了更貴。這種大一點的,是電業局用的,栽電線桿,過去就是用鍁挖,要挖這麼寬這麼深的槽子,要不人下不去,現在用這麼大個洛陽鏟,你看這電線桿三四十公分粗吧?人家就搗這麼粗一個洞,人就在上面,你要幾米給你搗幾米,要一米深搗一米深,要兩米深搗兩米深,正好按著這個窟窿給放下去,又省時又省力,快捷得很。林業局挖樹坑用洛陽鏟,就不用鍁了,挖個坑把小樹苗帶根帶土放進去。現在洛陽鏟還有一種改進,是改了機器。現在建橋梁都得用機器打樁,打了樁以後才能水泥灌注,公路橋鐵路橋都是用洛陽鏟打地樁,打了以後才能建橋。」
呂掌柜雖然了解得多,但她不做洛陽鏟,嫁過來就是照顧生意,久了便熟悉了:「既然家裡是幹這個的,洛陽鏟的用途啦,你得知道、了解,所以通過眼看、通過老掌柜們在說,有時候鑽探工作者來交流經驗,比如說帶不上來土啥的,通過這些積累的知識。」
她拿來兩把基本形狀的鏟,一把是自己家的,一把是外面買的,粗看一樣,細看還真有區別,細節的弧度、形狀、邊緣的鋒利程度,都不太一樣。據說現在孫家的手藝活最好的是呂掌柜愛人的姐夫。不過姐夫只是在作坊裡悶頭做鏟,我只看得到他一個沉默的身影。「姐夫可內向,你讓他說,他也說不出啥,他一看見你們,他就不照面,他不是躲,是害羞。從制坯到最後成型,這些流程他都會。」呂掌柜解釋說。
做一把鏟,最基本的過程,制坯、剪邊、磨(開刃)。制坯就是把料在火裡燒完以後,在錘上打,製成坯子。料是錳鋼,因為它的軟硬程度正好。這個鋼材比較貴,也不容易買到。
做一把鏟,通過燒、鍛打,連生火的時間都算上,得一個小時。制坯的下一步是剪邊,剪齊大概的形狀,取下來在砂輪上磨光,然後放在火裡燒。原本的坯是平的,這時候彎曲成大概的形狀,最後一步就是淬火,把燒紅的鋼材在水裡一蘸,就會變硬,如果沒有這道工序,就達不到要求的硬度。淬火以後還會有輕微的變型,就再敲打一番。
升起一爐火,人手多的話,一次能做一百把,人少就做30把50把,要是光兩個人在做,一天也就做二三十把。除了第一步,就是燒紅之後在氣錘上用機器,下來後續全是手工,連剪邊都是手工,為什麼不用衝壓機來做?「你想那洛陽鏟,半圓形不是半圓形,和橢圓形又和多少有點不一樣,都是憑眼力看角度,做了多少年,一看就知道,這種形狀在這個地方多敲一錘,用的時候帶土就好帶,不多敲這一錘也能用,但是用的時候不帶勁,不太順手。所以全靠經驗用手工剪。剪的時候得一個人打錘,一個人拿著剪子剪,剪子下去以後,錘打在剪子上,一點點往前走。拿剪子這個人得看出來,哪個地方剪的多,哪個地方剪的少,實際上就跟裁縫一樣,裁縫是剪衣服,這個的難度比裁縫大,鋼鐵又不像布,可以拽一下鋪一下,所以一般人掌握不了,幹的年歲多的人,眼力和技巧才能掌握這些。」
聽人講,洛陽鏟好用和不好用的最大區別,第一是能不能帶上整截的土,好的鏟子輕輕探下去,很容易就能把土完整帶上來;第二是帶上來以後,在地上一磕,整截土就應該全部磕下來,如果不好用的鏟子,還要用手把土推下來,對於很深的探洞來說,這就太消耗時間了。
「別看我不做,可是拿別人家的鏟來,我一看就知道不是我家做的,除了好鋼材,這個『竅』也不一樣,洛陽人說這個『竅』,實際上就是你們說的形狀,多少都不一樣,他們再模仿,我也能看出來。再就是淬火,火不能小,火小了出來的鏟子也會卷,但是你得看火的顏色,淬火這個師傅也很關鍵,看那個鋼鐵燒紅的程度,出來往那水裡放。
剪鐵的師傅和淬火的師傅不是一個人,但是孫家做這個的人都會做。「我們家一家人都幹,孩子姑父啦、外甥啊,都參與。家裡我這一代有5個閨女,就1個兒子,閨女都沒傳,因為是中國的傳統嘛,傳男不傳女,為啥傳給我,因為我是這家的媳婦。這是老掌柜的老思想。」既是家裡好幾個人都在做,又說只傳給了兒子,大約說的這個「傳」字,指的不是手藝,而是生意吧。
(《DEEP中國科學探險》載《洛陽鏟是怎樣煉成的》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