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不皮了。其實,本文主要是想談一談Wiki被封可能產生的影響。下文的基礎主要來自《美國政治科學評論》(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於2018年8月份刊出的一篇論文。原論文主要討論的是2014年9月份Instagram突然被牆所產生的影響。
其實,這次Wiki被牆和當年Ins被牆的情景很像:未被牆掉前,大陸的小夥伴們都可以愉快的瀏覽其上的內容;而就在某一天,毫無徵兆,大陸的小夥伴就發現自己「日常」使用的網站/軟體被牆了。那麼,這樣的一種被牆掉的方式,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傳統觀點認為,這種升級防火牆的行為將會減少公眾對外界信息的獲取。另一種觀點是,這樣將會激發部分人的好奇心或是對被牆的憤怒,使他們試圖越過防火牆,探索被攔在牆外的信息。而針對類似於Wiki和Ins這樣,原先沒有被牆,又存在一批相對穩定的用戶群體,卻在某一天突然被牆的案例來說,卻似乎與先前理論所預測的有所不同。
那麼,像Wiki這樣被牆,會產生什麼影響呢?筆者能力有限,無法收集到足夠的數據進行驗證。但是,鑑於其與2014年Ins被牆可以算作「最相似案例」,或許我們可以從18年春季的那篇論文中找到一點預測的靈感。2018年4月份的那篇論文顯示,2014年那次防火牆升級使大陸Ins用戶減少的同時,激勵了約一半的用戶尋找梯子來繼續使用Ins,促使這些用戶爬牆的並非傳統觀點認為的心理因素,或者對政治話題的關注,而是其對Ins這一社交平臺的依賴性。其理論認為,防火牆的升級產生了一個副作用,增加了突然被牆的平臺的部分用戶可以獲得的信息範圍,其被命名為「防火牆效應」(Gateway effects)。隨著時間發展,這部分用戶會逐漸開始註冊使用早已被牆的那些平臺,也會傾向於更加關注之前其所不關注的政治話題。這一系列影響的發生有三個主要條件:一是防火牆升級要足夠突然,從而擾亂用戶的使用習慣;二是最新被牆的信息(平臺)對於其用戶來說,難以通過防火牆內的途徑加以替代;三是翻牆的行為幾乎不會受到懲罰,或受到懲罰的可能性很小。
根據上述理論,我們能對這次Wiki被牆的影響作出怎樣的預測呢?比較兩次防火牆的升級,暫不考慮兩類平臺的差異,筆者發現,在防火牆升級的突然性上,Wiki與Ins兩個案例不分伯仲。在可替代性方面,Wiki則遜於Ins。畢竟,百科類網站,牆內還有類似百度百科這樣的平臺可供使用。(雖然筆者作為個人來說是拒絕的!傲嬌臉.jpg)而當年的Ins作為一個照片分享類的社交平臺,國內並沒有類似的產品與之競爭。(微博算是中國版的Twitter,與Instagram還是又著很大區別的)在翻牆行為受到懲罰的可能性方面,筆者並未發現作為私人行為的爬梯子會受到什麼明顯的懲罰。因此,在這一方面,兩個案例也沒有顯著的區別。除此之外,兩個案例的一個顯著區別是在梯子的可獲得性上,2014年要遠遠易於現在。論文提供的一個重要實證發現是Ins突然被牆後的幾天內,幾個主流的梯子應用在蘋果App store的下載量排名迅速提升,即在2014年,用戶想要獲取梯子還是相對容易的。而在9102年的今天,各種梯子應用早已在大陸區的App store不見了蹤影(安卓平臺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想得到一個梯子,尤其是一個好用的梯子,實在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不過,筆者認為,可以假設Wiki的用戶在獲取梯子方面的能力要高於當年Ins的用戶(For some reason),因而,可以部分消除梯子更難獲得對Wiki用戶翻牆帶來的不良影響。
綜上,筆者認為,通過比較兩個案例的各項條件,可以認為此次針對Wiki的防火牆升級,依然會造成類似於2014年針對Ins的防火牆升級帶來的「防火牆效應」(Gateway effects),但這一效應的強度,或許會較2014年更低一些。當然,這只是一個相當粗糙的預測,至於是否真的是這樣,還需要搜集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才能驗證。(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搜集相關數據,並按照參考文獻中論文所用的方法進行檢驗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