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驅動晶片全稱--顯示面板驅動晶片,縮寫DDIC,是連接屏幕和CPU/AP(圖像中央處理單元)的關鍵部件。從DDIC市場分布上看,智慧型手機DDIC,韓國佔據80%以上;電視機DDIC,臺灣佔據56%,韓國佔據16%。這就是業界形容缺芯少屛的狀況,現在雖然屏幕國產增長很快,但是大多是外商淘汰的產能,產業鏈目前尚在中低端。
顯示驅動晶片的工藝很多是40nm,28nm的技術,其難點主要還是在設計和專利方面。LCD顯示驅動,大陸廠商只在4K及以下的中低端產品有所滲透,4K以上沒有實現國產化,例如京東方在2019年的顯示驅動晶片支出約為60億。OLED方面,國產廠商的形勢更加嚴峻,三星在OLED領域投入已經超過15年,之所以退出大陸LCD生產,也是通過收取專利費,授權等來投入OLED的開發,強化技術壁壘,區別只是放棄了低端市場,依然把控高端利潤而已。
大陸廠商缺乏技術積累,OLED不良品是同行業競爭對手的50倍,可靠性差很多。如果排排隊的話,以臺系聯詠2019年成為京東方AMOLED主要供應商為標誌,臺系驅動晶片廠商發展迅速,擠入第二梯隊;大陸的驅動晶片廠商主要是維修市場,只能屈居第三梯隊。
顯示驅動晶片上市公司:
匯頂科技:集成電路設計,主要應用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汽車電子及物聯網,與本文有關的是公司的OLED觸控晶片。
中穎電子:AMOLED顯示驅動晶片;鋰電池管理晶片;健康管理晶片;電機控制晶片;家電主控晶片;
非上市公司:
集創北方;晟合微電子;格科微;雲英谷;吉迪斯;新相微;華為海思;芯穎;奕斯偉;
產業內卷:用華為目前的情況能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
今年華為有兩個「軍團作戰」計劃:南泥灣計劃、塔山計劃。
南泥灣計劃主要內容是開發自主晶片,顯示驅動晶片是這個項目的前鋒,8月初的時候,首款OLED Driver晶片流片成功,距離量產應該不遠了;
塔山計劃主要內容是建立一條完全沒有美國技術的晶片生產線。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華為在計劃建立晶片工廠,第一步試生產45nm晶片,明年底前生產28nm晶片,2022年底前生產20nm晶片,這個消息還沒有官方證實,大概率是實錘。
據10月27日消息顯示,三星已經獲準可以向華為提供OLED顯示屏,AMD和英特爾也獲準提供雲計算處理器晶片和筆記本電腦晶片;昨天索尼和和豪威科技獲準提供CMOS圖像傳感器用於手機攝像頭的製造,據稱臺積電已獲許可,聯發科也有希望繼續供貨。
對於非5G的制裁的放鬆,並不意味著敵對方樂善好施,只是迫於自己廠家的壓力而已。今年華為發力新能源汽車的智能駕駛(華為涉足汽車智能是從2013年開始),有兩個重要的意義,首先是彌補國內智能控制設計廠商的缺位;其二是完成生態布局。
對於汽車行業,可以擴展一個觀點,就是以華為和特斯拉為主線,通過這兩條線來觀察汽車資本市場。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新能源汽車熱點正盛,後期還有繼續上漲的預期,考慮角度要另闢蹊徑,目前汽車市場的是否飽和?新能源車多銷售一輛,是否會擠佔傳統汽車銷量?而今後的汽車發展方向,才是能持續上漲的動力,這個結論才是後期選股的重要方向。
在華為Meat40發布會上,餘承東介紹了從手機到周邊產品的應用,這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隨著5G的進一步推廣,物聯網的連接深度擴展,我們可以構建一個領先的生態屏障。換個方式說,產業內卷---就是美帝阻撓華為向世界推廣5G,華為大量的業務出海受阻,不得已回頭向國內要市場蟄伏待機,卻又不是吃現有廠商的市場份額,而是用狼性文化和眾多科學家的努力攻下一片全新的領域。
相關文章連結:
華為汽車解決方案即將發布附產業鏈個股
新能源板塊利好關注特斯拉產業鏈
新能源車電池龍頭股
蘋果供應鏈和2020手機市場
新能源車電池
新能源車產業鏈中的稀土永磁材料
CPU和AI晶片行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