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搶走「矽谷」特斯拉們,德州奧斯汀什麼來頭?

2021-02-15 華奧地產北美置業

剛剛過去的2020年,

在科技巨頭們的大本營——矽谷,

上演了一場「大逃離」:特斯拉、甲骨文、

惠普、慧與、Palantir、Uber……

紛紛搬離矽谷,離開加州

除了企業,人才也在流失,

僅科技中心舊金山灣區就有9萬人離開(3-11月)。

▼ 舊金山離開的科技人員中,只有40%考慮疫情後返回該市

媒體為此發明——科技大出走(tech exodus),

一詞來形容這個趨勢。

加州VS德州

「科技大出走」最大受益者,

當屬加州的老對手德克薩斯州。

關於科技企業為何離開加州,

落地得州的分析有很多,可以歸納為:

加州稅率高(個人稅率13.3%、公司稅率8.84%),

過於追求「歐洲化」的平等,加重企業負擔;

而德州主張低稅收(免個人稅,公司稅率2.7%),

放鬆監管呈現「小政府」姿態。

▼ 今年10月,加州新法案要求企業董事會必須保持少數族裔的比例,但加州662家上市公司中, 90%企業的管理層沒有拉丁裔(加州40%為拉丁裔)

此外還有基建配套因素,

如加州積極推動「綠色」能源、儲能發展,

但是依然無法填補用電高峰季節的缺口,

連續兩年陷入「停電危機」,

同時成本也高出全國平均電價的47%

▼ 德州與加州的電力網分布對比

而德州擁有獨立的電網

(不受聯邦能源委員會約束),

風力發電排世界第五,

主要電力以儲量豐富的燃氣、煤炭發電為主,

因此谷歌、蘋果、微軟、亞馬遜等巨頭

競相在德州建設數據中心。

▼ 德州均勻化的電力分布

笑到最後的「矽山」

「科技大出走」企業落戶得州的首選城市,

並不是第一大城市「矽草原」達拉斯;

也不是排名第二大城市「太空城」休斯敦,

而是第四大城市——奧斯汀

▼ 奧斯汀區位示意

2020年,特斯拉、甲骨文、惠普等

超過39家科技企業遷入奧斯汀;

城市新增人口17萬(總人口99.3萬),

遠超達拉斯新增3萬人口的數量。

▼ 奧斯汀城市中心

這個「半路殺出」的奧斯汀是誰?

它是美國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2010年—2019年人口保持23.9%的增長,

被福布斯評選為「最適合年輕職業者的城市」

(18歲—44歲佔比53.7%)。

▼ 奧斯汀人口變化

它是美國平均學歷最高的區域之一:

25歲及以上的居民中,

43%持有本科學歷,16%的人擁有研究生學位。

▼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

它還是美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福布斯》將奧斯汀列為

2012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首位

科技企業從2012年的4770家

增加到2017年的6474家

高科技產業為奧斯汀貢獻223億美元GDP,

奧斯汀因此被稱為「矽山」

▼ 科羅拉多河畔的奧斯汀

不是天生麗質

20世紀前半葉的奧斯汀,

可以說是存在感最低的德州首府。

20世紀初德州石油大繁榮,

主要帶動德州東南部的休斯敦,

以及北部達拉斯城市群的大發展,

「少油」的奧斯汀基本是個「吃瓜群眾」。

▼ 德州油氣田分布圖

禍不單行,20世紀初,

守護城市的花崗巖大壩崩塌,

洪水不只是摧毀了城市的建築和道路,

更毀滅了城市寄希望於

通過大壩水利優勢發展工業的計劃。

奧斯汀陸續又修建了兩座大壩,

並沒有為奧斯汀引來一家工廠。

▼ 1937奧斯汀在科羅拉多河上修建了曼斯菲爾德水壩

奧斯汀一路從德州城市人口排名第4名,

下滑到1920年的第10名

奧斯汀如何翻身?

01

矽山之巔的「科技引擎」

從實驗室走向科技生產

20世紀初,奧斯汀產業發展不順利,

但還是從德州石油大繁榮中有所受益:

1923年,德州政府從石油利潤中撥出資金,

成立永久大學基金

擴建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簡稱UT Austin,1883年建)。

至1930年代,校園的建築從1棟擴建到23棟;

1929,UT Austin確立發展成為研究型大學

(以農業、機械為主)。

▼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俯瞰

二戰期間,奧斯汀成為「政府鎮」,

大量政府機構、軍事研究訓練機構湧入,

這些因素成為奧斯汀通過「錨定加」*

科創模式崛起的基石。

*錨定加(Anchor plus):依託於高校、院所或大型企業等錨機構,帶動區域創新發展的模式。

1953年,在議員林登·詹森

(第36任美國總統)的撮合下,

軍民融合的Balcones研究中心在UT大學成立,

主攻物理學、電氣工程、以及通信領域。

該研究中心也成為奧斯汀最早的「孵化器」,

如奧斯汀第一家上市本土公司Tracor,

是由該研究中心成員創辦。

▼ Balcones研究中心

冷戰的軍備競賽,

使Balcones研究中心發展迅速,

其研究範圍波及航空、能源、地球科學、

水資源、電子工程等領域。

20世紀60-80年代,

Balcones研究中心以技術轉讓方式

先後吸引IBM、得州儀器、

摩託羅拉等ICT(信息通信技術)企業進入,

也催生出本土ICT公司戴爾。

奧斯汀不斷增長的科技業,

幫助城市度過德克薩斯80年代的石油危機。

▼ Balcones研究中心,於1994年發展成為JJ Pickle研究園

20世紀80年代,

UT Austin大學與政府聯手,從數十座城市競爭中,

贏得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聯盟(MCC)、Sematech

兩個重量級的計算機、半導體研究機構;

通過UT大學ic2研究所(經濟與技術關聯研究)

提升科技成果的商業轉化效率。

1980年代末,3M將研發中心遷入奧斯汀,

這標誌著城市的科研能力獲得大型商業機構認可

隨後IBM、蘋果、AT&T、恩智浦半導體、英特、

AMD等科技公司紛紛在奧斯汀設置研發中心,

城市從單一科技製造,向生產與研發並重轉變

▼ 德州儀器位於奧斯汀的研發製造中心

1990年代,

奧斯汀在網際網路泡沫中未能倖免於難,

有3萬多名科技從業者失業。

政府委託諮詢公司ICF Kaiser梳理產業發展方向,

最終的結果是:計算機、電信及相關行業為主

進入生物醫學領域

培育電影、音樂等相關行業多元發展結構

(此與西南偏南大會相關,後文將有所介紹)。

新千年,奧斯汀仍是科技製造業中心,

通過扶持創意數字媒體、清潔科技、

生命科技、數據管理等領域,

使科技產業實現多元並行的發展結構。

UT 40多個研究所擔任起產業服務樞紐的角色,

例如:納米技術研究中心(NASCENT),

與製造、材料企業合作,

根據他們的需求與反饋「定向研發」。

▼ 納米技術研究中心

UT成立的技術商業化中心(OTC),

技術商業化的戰略中心(IC),

專門從事大學科研技術轉移事務;

德州大學超級計算中心(TACC)

為工程學、材料學、醫藥學、生物學等領域的

研究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目前奧斯汀有超過85個科技孵化機構在運轉。

▼ 德州大學超級計算中心的Stampede2超級計算機,在2017年的超級計算機 500 強名單上,憑藉每秒近 13 千萬億次浮點計算的峰值性能,位列第12名

隨著UT醫學院與生物醫學工程、

神經科學等機構展開深度合作;

以及德州生命科學合作中心(2007年)、

戴爾醫學院(2013年)等機構的落地,

奧斯汀開始在生命科學領域嶄露頭角。

▼ 戴爾醫學院

2018年,「對於高科技的多維孵化能力」

使奧斯汀成為美國陸軍未來司令部

(AFC,2018年成立)總部所在地,

這進一步提高奧斯汀綜合科技應用實力。

這也不難理解,

特斯拉、SpaceX、甲骨文、惠普等

引領科技製造的企業,

逃離矽谷後為何最終選擇奧斯汀。

02

讓環境成為生產力

從抗洪工程走向競爭優勢

科技是奧斯汀推動產業發展的引擎,

環境則是城市吸引企業、人才,

助推產業發展的第二引擎。

2017年,奧斯汀被評為美國最綠色的城市,

在此之前它已連續12年當選美國樹城

(Tree City USA)。

▼ 被綠色包圍的奧斯汀

奧斯汀在20世紀前,卻是另一番景象:

頻發的洪水不斷破壞著城市的環境,

奧斯汀通過修建水壩系統抗擊洪水,

這也就有了前文提及的

20世紀初坍塌的花崗巖水壩。

▼ 奧斯汀位於科羅拉多河下遊,西部為石灰巖結構的丘陵,東部為平原,歷史上洪水頻發

後續又修建曼斯菲爾德水壩等數座水壩,

形成特拉維斯湖、奧斯汀湖、伯德夫人湖

構建出城市的防洪水庫鏈

這條湖鏈成為奧斯汀日後構建綠色環境的基底

▼ 奧斯汀的湖鏈

「發展工業並不符合奧斯汀的城市特質。作為州政府和德州大學所在地,同時作為一個完美的居住城市,擁有宜人氣候和自然風光,奧斯汀應該繼續其文化和教育中心的定位。」

——《1928年奧斯汀城市規劃》

Koch & Fowler諮詢公司

水利工程使科羅拉多河變「溫順」,

奧斯汀在1930年代開始進行城市美化運動,

大力建設基礎設施、城市公園。

1956年,剛剛成立的奧斯汀商會

開始為城市的發展四處招商,

不過,這時的城市青黃不接,

既沒有大企業、Balcones研究中心也沒成氣候;

唯一值能「拿出手」的,

就是與得州乾旱印象

形成強烈反差的水、綠相融環境

商會決定以「生活品質小鎮」作為城市形象推廣。

▼ 奧斯汀濱水的居住環境

1962年,奧斯汀舉辦名為「水上節」的推廣活動,

向世人展現奧斯汀是荒原中的綠洲形象

也希望通過生活方式的展現,

留住每年數以萬計的大學畢業生

▼ 巴頓泉遊泳池是舉辦「水上節」的水域之一

同年,IBM分公司Selectric打字機落戶奧斯汀,

雖然只帶來了300個工作崗位,

但它帶活了當地7家供應鏈企業,

這讓商會對以環境為標籤的推廣策略信心倍增。

隨著德州儀器、摩託羅拉、日立等

更多的ITC企業進入奧斯汀,

城市「環境品牌」得到更廣泛認可。

這也意味著,

城市關閉了發展「汙染性產業」的通道,

為堅定發展高端製造業統一了思想。

奧斯汀

自1976年《奧斯汀河流開發管理規劃》開始,

便注重環境保護與適度開發並行

1979年的《奧斯汀明天綜合計劃》中,

確定了城市優先發展區以及環境敏感區;

2012年,《想像奧斯汀》提出規劃定位

——奧斯汀就意味著綠色!

▼ 奧斯汀公園分部示意

目前「綠色奧斯汀」,

擁有超過72平方公裡的綠色網絡,

23個城市綠化帶,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49平方米。

一張濱水活力城市名片

城市曾用於抗洪的湖鏈,

現已成為「新」環境資源,

透過其獨特的風貌,吸引著企業與人才。

最為著名的,是位於城市中心的巴特勒公園,

它由伯德夫人湖與科羅拉多河共同構成,

是城市魅力與活力的中心。

▼ 城市中心科羅拉多河畔的巴特勒公園

巴特勒公園的建設,

源於1971年成立的城市湖泊美化委員會,

該組織希望通過優美的徒步小徑、景觀走廊,

將「近郊」的伯德夫人湖與城市連接,

在城市中心形成展現自然風貌的岸線;

希望未來數年內能夠成為遊客、居民

在城市中享受自然的目的地。

▼ 伯德夫人湖是沿著科羅拉多河的一個休閒娛樂水庫,面積168公頃,修建於1960年,至2007年間,一直作為城市發電廠的冷卻池使用

現在的巴特勒公園步道,

是一個城市濱水公園帶,配套設施齊全,

是市民步行、慢跑、騎行的最佳去處。

▼ 巴特勒公園步道

巴特勒公園步道連著城市的多個地標,

包括最為著名的——日爾克大都會公園,

它是城市節慶的舉辦地,水上活動的聚集地。

▼ 日爾克大都會公園

▼ 公園的皮划艇是奧斯汀年輕人最喜歡的運動之一

奧斯汀王冠瑰寶之一——巴頓泉遊泳池

(全年平均溫度20度左右,每年遊客量超過80萬)

也位於該公園內。

▼ 巴頓泉遊泳池

巴特勒公園步道,

還是代表城市形象的國會大道起點,

成為遊客們觀看國會大道的最佳去處。

▼ 從奧斯汀南部穿過市中心,通往德克薩斯州議會大廈,國會大道經過精心規劃,成為了奧斯汀市中心的綠色標誌

巴特勒公園步道,

現在已經成為奧斯汀的標誌性打卡地。

步道每年的訪問量超過260萬人次。

▼ 鬱鬱蔥蔥的巴特勒公園步道

一張融入生活的公園網絡

奧斯汀推行公民友好理念,

在主城區內不斷完善由區域性公園、

社區公園組成的公園體系,

如今城市大大小小的公園超過175個,

它們承擔著不同的職責。

區域性公園:市民在800米內以,

可步行到達的大公園,

承擔市民工作交流、日常休閒功能,

是城市多彩活動的舉辦地。

▼ 城市內的區域性公園

社區公園:確保社區內,

每個市民在400米以內,可步行到達小公園,

促進家庭內部的親子互動以及鄰裡關係的交流,

形成社區凝聚力。

▼ 有活力的社區公園

一條生態休閒度假帶

奧斯汀橫跨巴爾肯斯斷裂帶

(美國地震風險最低的地區之一),

城市東部和西部呈現出不同的地貌特徵:

東部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

而西部地區則位於斷帶的邊緣,

以高低起伏的丘陵地貌為主,

因此綠洲、荒漠、山脈的風貌在此匯集

▼ 巴爾肯斯斷裂帶示意

豐富的地貌與休閒功能結合,

成為市民近郊休閒度假地。

城市西側,12公裡長的巴頓克裡克綠地,

由大型石灰巖峭壁、茂密的叢林、溪流構成,

被稱為「生命之丘」

▼ 巴頓克裡克綠地

如今這裡是深受當地年輕人喜愛的運動探險地:

遠足、山地自行車、懸崖跳水、

皮划艇、攀巖等運動一應俱全,

近些年,隨著公園內的飛行員洞穴開放,

洞穴探險活動開始盛行。

▼ 巴頓克裡克綠地內豐富的運動空間

最大的防洪水庫特拉維斯湖,

成為划船、潛水、露營、避暑度假區;

其下遊的邦內爾山丘,

可以欣賞到城市與自然結合的景色,

是當地人喜愛舉辦富有儀式感活動的場所。

▼ 邦內爾山丘周圍景色

「綠色奧斯汀」已經從早期的招商引資口號,

變為吸引企業,留住人才的城市磁極

03

吸引年輕人的永動機

從音樂節走向年輕人專屬狂歡節

奧斯汀雖然有十多座大學,

但與科技產業相關的大學除UT之外屈指可數,

遠跟不上快速崛起的科技行業用人需求,

奧斯汀只有不斷從外部吸引新一代科技人才,

才能支撐產業發展和創新力。

▼ 科研主力UT大學下設學院雖多,但與科技相關的並不多

雖然奧斯汀現在是人口增速最快的城市,

但在80年代,人口增速較70年代下滑近3%,

人才被名氣更大的休斯敦、達拉斯搶走。

80年代末,奧斯汀通過音樂這一媒介,

成功獲取年輕人的關注,吸引他們來到城市。

▼ 奧斯汀舉辦的音樂會(來源:wikimedia)

到1991年,擁有250多個音樂表演場地的奧斯汀,

成為全美人均表演場地最多的城市

市議會正式宣布奧斯汀為「世界現場音樂之都」

城市人口增速在90年代達到41%的巔峰。

▼ 奧斯汀龍中心上演的音樂劇

現在美國甚至全球,

無論是80後、90後、還是00後,

無論是喜歡朋克、新浪潮、還是先鋒搖滾,

奧斯汀的名字總能被每一代年輕人記住

更準確地說,讓年輕一代記住並嚮往奧斯汀的是

——西南偏南大會(SXSW)

▼ 西南偏南大會現場(來源:thehive)

「很多人知道奧斯汀都是因為SXSW,然後被這裡特殊的音樂氛圍及生活環境所吸引,決定在此定居。」

——奧斯汀商會主席 Michael Rollins

製造SXSW

1986年,《奧斯汀記事報》的編輯們,

正熱烈地討論著科技業對城市未來的影響;

話鋒一轉,

編輯們覺得城市有音樂學院以及眾多本土音樂人,

他們像科技企業一樣,可與全球的藝術家比肩,

只是缺少一個曝光的機會,

需要舉辦一場音樂盛會展現他們的才華,

於是就有了SXSW大會。

▼ 西南偏南logo(來源:wikipedia)

1987年,第一屆SXSW召開,

它以先鋒、小眾、搖滾為核心

吸引到150支本土以及全國的樂隊參加,

沒想到大獲成功,

備受以「叛逆」為標籤的年輕人喜愛

到1990年,報名參加SXSW的樂隊達到1500支。

▼ 舉辦SXSW的龍中心

1994年,

SXSW引入以新銳導演作品為主的電影節,

既是詮釋西南偏南也是在向電影《西北偏北》

(希區柯克,拍攝於得州)致敬,

更是為了進一步擴大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 SXSW電影節期間的實驗電影拍攝(來源:wikipedia)

1990年代中期,

個人電腦、網際網路成為年輕人的新寵兒,

1995年,SXSW引入科技展環節,

即西南偏南互動媒體節

這也使SXSW與奧斯汀的科技氣質更加匹配

此後,SXSW的內容越來越多元,

年輕人喜歡什麼,這裡就會出現什麼

樂隊、樂迷、演員、極客、明星、

投資人、廣告人、導演在這裡匯集。

▼ SXSW上的文化交流活動(來源:wikipedia)

各行業將這裡作為與年輕人溝通的媒介

除了音樂、電影、科技界的明星人物參加大會,

2016年,時任總統歐巴馬

以及副總統拜登均在SXSW上發表演講,

拉近與年輕一代的距離。

很多初創小公司將大會視為測試產品的平臺

例如2007年,

剛成立不久的Twitter就是藉助SXSW大會,

使推文的日均閱讀數量

在兩日之內從2000飆升到了60000人次,

同時用戶數量也在不斷飆升。

2011年,Airbnb藉助SXSW大會,

重新上演了Twitter的成功。

▼ SXSW上的科技行業交流活動(來源:wikipedia)

「SXSW的存在鞏固了奧斯汀的城市品牌——一個創新和偉大思想萌芽的社區。」

——奧斯汀商會主席 Michael Rollins

如今SXSW是一場持續10天,

屬於年輕人的狂歡節

媒體將它比喻為「坎城+TED+CES」

2014年,參加SXSW大會的人數超過37萬人,

2016年,SXSW為奧斯汀帶來3.25億美元收入,

超過NCAA籃球賽

為鳳凰城帶來的3.24億美元收入,

即將追平超級碗橄欖球賽

為休斯敦帶來的3.47億美元收入。

▼ 西南偏南大會現場交流(來源:wikimedia)

SXSW的組織者試圖在其他城市複製成功,

組織過西北偏北(NXNW)、東北偏北(NXNE)、

西北西南(WXSW )等一系列音樂大會,

但均以失敗告終。

其實,SXSW早已融合入城市的生活,

成為城市氣質的一部分,

不斷地吸引著年青一代。

最「年輕」的老城區

SXSW大會的成功,

是ICF Kaiser諮詢公司

建議奧斯汀發展音樂產業的主要原因。

2004年到2014年,

奧斯汀科技類的人員就業率增長了73.9%

SXSW大會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西南偏南大會讓老城擠滿了人群(來源:wikipedia)

形成反差的是,

音樂人的生存處境卻愈發艱難:

在奧斯汀有著大約120家音樂科技創業公司,

但沒有一家拿到A輪融資;

年收入在10000美元以下的音樂人達68.4%

20%的奧斯汀音樂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 奧斯汀街頭音樂人

《奧斯汀美國政治家報》呼籲道:

「音樂是奧斯汀文化和創新的一部分,

人們應該意識到它的衰退帶來的風險!」

奧斯汀經濟發展部為緩解音樂家的經濟問題,

撥出扶持專款;

奧斯汀音樂&娛樂部門推出街頭表演援助計劃,

老城區第六街更為有效的做法是,

成為他們全天候的表演現場

▼ 奧斯汀第六街

第六街現場音樂無處不在,

音樂酒吧遍布整條街道,

街頭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現場演出,

周末的第六街更是限制機動車輛通行,

方便音樂家直接在街道進行表演!

▼ 奧斯汀第六街處處是音樂家表演的舞臺

第六街已成為年輕人的狂歡地,

豐富的酒吧、餐廳、夜店、演奏廳

讓老城變為一個不折不扣的不夜城

SXSW大會是「世界現場音樂之都」的高光時刻,

奧斯汀的老城區才是「永不落幕的現場音樂」

錯過SXSW大會的年輕人,

可以隨時到這裡感受奧斯汀的音樂魅力

奧斯汀旅遊局針對城市遊者的調查顯示:

77%受訪者為了感受現場音樂而來到奧斯汀。

04

總結

矽山崛起的啟示

奧斯汀發展路徑:

1.依託UT大學為科研錨機構,帶動創新發展,通過綜合科技能力擴大產業吸引力;

2.綠色奧斯汀,是城市營銷的名片,更是城市留住企業、人才的長期戰略;

3.以音樂作為連接年輕人之間的紐帶,製造他們對城市的嚮往感,才有機會留住他們。

文末,有必要說的是,

矽谷並沒有受到「科技大出走」的實質影響,

2020年,蘋果、谷歌、臉書的股價全部翻倍,

Airbnb上市當日市值超過864億美元。

目前看來,

科技大出走更可能意味著

——更多「術有專攻」的科技城市加速崛起

「技術外流」是矽谷生態系統的永久特徵。……數十年來,技術發展和創新創業一直在矽谷以外穩步蔓延,美國其他許多地區正在成為矽草原、矽巷、矽港、矽山、矽沙漠。科技周期的每一個轉折,都會帶來新一波的工程師、企業家、初創公司浪潮,會造成住房短缺,導致一些人離開,以騰出空間。

——斯科特·羅森伯格(Axios新聞編輯)

《科技「出走」並沒有嚇到矽谷》

相關焦點

  • 【深度】搶走「矽谷」特斯拉們,小城奧斯汀什麼來頭?
    剛剛過去的2020年,在科技巨頭們的大本營——矽谷,上演了一場「大逃離」:特斯拉、甲骨文、惠普、慧與、Palantir、Uber……紛紛搬離矽谷,離開加州隨著得州儀器、摩託羅拉、日立等更多的ITC企業進入奧斯汀,城市「環境品牌」得到更廣泛認可。這也意味著,城市關閉了發展「汙染性產業」的通道,為堅定發展高端製造業統一了思想。
  • 崛起的矽山:搶走「矽谷」特斯拉們,小城奧斯汀什麼來頭?
    剛剛過去的2020年,在科技巨頭們的大本營——矽谷,上演了一場「大逃離」:特斯拉、甲骨文、惠普、慧與、Palantir、Uber……紛紛搬離矽谷,離開加州;除了企業,人才也在流失,僅科技中心舊金山灣區就有9萬人離開(3-11月)。
  • 矽谷又1科技公司出走,Digital Realty總部遷到德州奧斯汀
    (Getty Images)去年美國爆發疫情,矽谷科技公司出現巨大變化,員工大都被逼離開辦公室,改為在家工作。科技公司因此乘勢搬離房價高和生活費高的矽谷,出走到房價較低和無須繳個人收入稅的德州。甲骨文、惠普、Dropbox、Pinterest和無數小型科技公司都出走到德州。這個出走潮在2021年繼續,矽谷一家數據公司又宣布出走,將總部遷到奧斯汀(Austin)。
  • 矽谷 | 又一科技公司出走, Digital Realty總部遷到德州奧斯汀
    , Digital Realty就是最近出走矽谷的其中之一。去年美國爆發疫情,矽谷科技公司出現巨大變化,員工大都被逼離開辦公室,改為在家工作。科技公司因此乘勢搬離房價高和生活費高的矽谷,出走到房價較低和無須繳個人收入稅的德州。甲骨文、惠普、Dropbox、Pinterest和無數小型科技公司都出走到德州。這個出走潮在2021年繼續,矽谷一家數據公司又宣布出走,將總部遷到奧斯汀(Austin)。
  • 為何矽谷巨頭紛紛逃往小城奧斯汀?一文講透奧斯汀的前世今生
    剛剛過去的2020年,在科技巨頭們的大本營——矽谷,上演了一場「大逃離」:特斯拉、甲骨文、惠普、慧與、Palantir、Uber……紛紛搬離矽谷笑到最後的「矽山」「科技大出走」企業落戶得州的首選城市,並不是第一大城市「矽草原」達拉斯;也不是排名第二大城市「太空城」休斯敦,而是第四大城市——奧斯汀。▼ 奧斯汀區位示意
  • 美國德州奧斯汀高中-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簡介
    1.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美國德州奧斯汀高中,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簡介一年四季的時光是什麼?美國人心中的德州奧斯汀的生活,你知道嗎?今天,我們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在美國的生活。2.德州奧斯汀申請難度 美國德州奧斯汀高中,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簡介一枚在讀生。我覺得這兩個學校都很好,因為我是高考生。
  • Tesla執行長馬斯克成「正港德州人」,「超級工廠」建奧斯汀,將是生態天堂
    自新冠疫情以來,馬斯克多次表達他對加州政府的矛盾,他曾在華爾街日報主辦的CEO Council峰會上,將加州比喻成贏球太久的球隊,他表示:「一個球隊如果贏太久,他們會有些志得意滿、有些獨斷獨行,然後再贏不到冠軍 。加州贏得太久了。」此次馬斯克的矽谷出走潮,讓他將能少繳將近數數十億美元的稅,有鑑於德州不徵收所得稅。
  • 甲骨文總部遷德州奧斯汀 惠普、特斯拉都來了! 德州有三大吸引力...
    一位發言人向CNBC證實,甲骨文正在實施更加靈活的員工工作地點政策,並將公司總部從加利福尼亞的redwood city遷到德州奧斯汀。這些舉措最有利於甲骨文實現增長,並為公司員工在工作地點和方式上提供更大的靈活性。
  • 商業周刊報導 | 「明日矽谷」— 奧斯汀
    位於美國南方的得州首府奧斯汀已成為許多矽谷人移居的首選,正成為崛起中的新「矽谷」。在得州一眾城市中,扮演創業者「吸鐵石」角色的正式奧斯汀。在2017年考夫曼創業活動指數中,奧斯汀創新公司密度居全得州之首(104.5),遠勝同在德州的達拉斯(94.2)、休斯頓(92.6)、與聖安東尼奧(87.2)等大城市。根據2017考夫曼創業活動指數(kauffman Index of Startup Activity),奧斯汀成為新創公司活躍度僅次於邁阿密的城市,排名全美第二。
  • 我的產能不在奧斯汀,但回憶在
    美國奧斯汀最近上了熱搜,三星奧斯汀和恩智浦及英飛凌的晶圓廠都因停電暫時停工。
  • 加州高管搬家到德州後悔了 吐槽「德州奧斯汀人粗魯不誠實」 遭網友圍攻
    美中時間1月26日,據紐約郵報新聞報導,加州一名銷售高管吐槽德州奧斯汀的專欄文章被網友在推特上瘋轉,引發了眾多網友圍觀點評。
  •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2020年在線暑期課程
    學校概況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T Austin
  • 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矽谷面臨「出逃危機」
    雖然「逃離矽谷」成為了報導熱詞,但科技企業搬到德州並不是今年才出現的現象。過去十年間,英特爾、AMD、戴爾、惠普、甲骨文等幾十家矽谷科技企業,紛紛在德州奧斯汀等地興建園區。對甲骨文來說,此次所謂的「搬遷總部」只是將總部註冊地從矽谷紅木城改成了奧斯汀園區地址而已。
  • 惠普宣布將總部從矽谷遷至德州
    周二(12月2日),惠普企業(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宣布將從矽谷遷出,將總部從加利福利亞的聖何塞遷至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疫情再現「逃離潮」 德州迎196家公司大遷徙受疫情影響,今年不少科技企業紛紛出走矽谷,搬去德州。而德州一直是全美數州中的一匹黑馬,吸引著無數投資者的眼光。
  • 極客公園的「矽谷周」
    [核心提示] 受矽谷極客們的委託和邀請,極客公園與將在 9 月 22 日的一周中,在 Facebook等如日中天的公司裡、在 Y Combinator等創業者搖籃中、以及雅虎創始人楊致遠等傳奇元老們的私人聚會上,交織一個極客公園「矽谷周」!
  • 亞麻谷歌FB齊聚「新矽谷」,灣區不再是IT人的第一選擇!
    去年疫情爆發後,許多矽谷科技公司都將工作模式改成了遠程辦公,其中還有不少公司順勢搬離了「三高」的矽谷(高房價、高消費、高稅收)有趣的是,這些科技公司都不約而同的選擇搬遷至德州,比如矽谷歷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Oracle,在去年12月份就宣布將把總部遷至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
  • Inc.評美國最佳領導公司奧斯汀佔了德州一半 Bumble名列前茅|YETI開設第八家分店|當人們離開奧斯汀時他們都去了哪裡?
    經本公眾號授權的媒體轉載或引用本公眾號內容必須是以新聞性或資料性公共免費信息為使用目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對本公眾號內容原意進行曲解、修改,同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於《德州首府新聞》,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轉載或引用作者署名文章,請按規定向作者支付稿酬。昨天報導了關於住房成本太高奧斯汀醫護人員組隊辭職離開的新聞。
  • 惠普企業全球總部將從矽谷搬到休斯頓,德州強勁經商環境再下一城!
    魅力休斯頓網Merryhouston.com之「休斯頓在線」微信平臺每日推送休斯頓、德州、美國精選信息。
  • 矽谷科技大廠紛紛逃往德州,又一個就業機會之鄉即將誕生?
    2020年馬上就要結束,進入12月矽谷科技公司可謂動作頻頻,12月初,惠普宣布將計劃在德州休斯頓郊區建立園區,作為公司的新總部
  • 逃離加州的美國高管感覺被坑,抱怨德州粗魯不誠信,網友內心???
    舉家搬遷卻覺得被坑Brett Alder是日本濱松公司半導體業務發展部門的主管,他帶著自己7個孩子和妻子從加州的聖地牙哥搬到了德州的奧斯汀。Alder一家人|圖源網絡Alder搬遷至德克薩斯州只居住了一年多,他深感從加州搬到德州是一個『昂貴的錯誤』,Alder將低收入的德州描述為「保守的反烏託邦』,儘管他所住的房子是以前的兩倍大,但仍感心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