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份全球海洋報告出爐:海洋酸化和變暖或導致海洋食物鏈崩潰

2021-02-07 觀滄海

  二氧化碳排放不斷上升會對海洋造成什麼影響?據每日科學網10月12日報導,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科學家們在美國的《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早晨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據悉,阿德萊德大學環境研究所的副教授伊凡·納傑克肯和海洋生態學教授肖恩·康奈爾對已發表的632個實驗數據進行了統合分析,這些實驗覆蓋了從熱帶到北極的多個水域,涵蓋了從珊瑚礁、大型褐藻林到開放海洋多種生態系統。

  迄今為止,已有的定量研究通常只集中在單一壓力因素、生態系統或物種。而新的分析則把所有這些實驗結果結合起來,研究整個群體中多壓力因素的聯合效應,包括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和它們對氣候變化的不同反應。

  他們發現,生物適應海水變暖和酸化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很少的物種能避開二氧化碳增加的負面影響,預計全球海洋的物種多樣性和數量都將大大減少。但微生物是個例外,其種類和數量預計都會增加。納傑克肯說,這種海洋「簡單化」會給人類目前的生活方式帶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沿海居民和那些依賴海洋食物和貿易的人們。

  從整個食物鏈來看,在更溫暖的水中,最小浮遊生物的初級生產會增加,但這通常不能轉化為二級生產(浮遊動物和較小魚類),這表明在海洋酸化情況下海洋食物產量會降低。而納傑克肯則指出,在更溫暖的水中海洋動物的代謝率也更高,需要更多食物,而食肉動物可得到的食物卻更少,因此從食物鏈頂端向下很可能會發生物種崩潰。(來源:環球網)

(編輯:李嚴 審核:金昶)

相關焦點

  • 世界首份海洋報告:海洋酸化或致海洋食物鏈崩潰,世界末日來臨?
    世界首份海洋報告:海洋酸化或致海洋食物鏈崩潰,世界末日來臨?最近,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了世界第一份全球性分析,對未來漁業和海洋生態系統勾勒出一個嚴峻未來:海洋酸化和變暖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和大量關鍵物種數量的減少,甚至海洋食物鏈物種崩潰。
  • 海洋酸化已成為威脅人類發展的第三大環境問題
    會議期間,就海洋酸化問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記者採訪了國家海洋局海洋大氣化學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陳立奇和美國德拉瓦大學教授蔡衛君。  自從2003年國際上首次提出海洋酸化的科學問題以來,海洋酸化成為當今國際海洋科學研究前沿領域的重要內容,是繼全球變暖和海洋汙染後嚴重影響和威脅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三大環境問題。
  • 海洋酸化,章魚主宰未來海洋世界?
    導致許多海洋生物難以生存研究人員發現稱,海洋酸化導致貝類正以超過珊瑚再生能力的速度消失。有研究結果稱,未來海洋或將被章魚佔據。由於海洋酸化和濫捕,海洋生態環境及海洋物種均受到巨大影響。過去60多年的漁業數據顯示,全球海洋中章魚和烏賊等頭足綱動物的數量不斷增加。但是,由於浮遊生物、貝類、甲殼類等殼和骨骼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的生物生長緩慢,以這些生物為生的魚類也可能面臨滅絕危險。
  • 海洋酸化,浮出水面的危機 | 目前海洋酸化達到1400萬年來未見的水平
    全球海洋酸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據英國卡迪夫大學近日發布的研究結果,目前海洋酸化達到1400萬年來未見的水平。作為地球兩端重要的海域——北冰洋和南大洋,海洋酸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這裡脆弱的生態系統。
  • 海洋食物鏈
    海洋生物學家曾做過這樣的研究報告:處在這座生物金字塔最低部的,是各種硅藻類。它們是海洋中的單細胞植物,其數量非常之巨大。我們假定,生物金字塔最低部的硅藻類是454千克。在這一層的上邊是微小的海洋食草類動物,或者叫浮遊動物。這些動物是以硅藻為食而獲取熱量。這一層的動物要維持其正常生活,需食用45.4千克硅藻。那麼,再上一層是鯡魚類,鯡魚為獲取熱量,維持生命,需食用4.54千克的浮遊動物。
  • 大氣所等發布全球海洋變暖2020年度報告
    報告指出,2020年海洋升溫持續,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海洋「鹹變鹹,淡變淡」的鹽度變化態勢加劇,海水垂向層化持續加強。  全球變暖90%以上的熱量被海洋吸收,海洋熱含量成為判斷全球是否變暖的最佳指標之一。
  • 生態頭條 | 海洋面臨威脅前所未有 危害將持續數百年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前幾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近年來,溫室氣體排放導致的全球海洋變暖和酸化有增無減
  • [活動DIY]海洋酸化調查
    海洋酸化通過溶解海洋生物的貝殼和骨骼,以及削弱珊瑚和甲殼類動物的外骨骼,影響海洋動物,同時也會影響海洋植物。本活動通過一個簡單的調查,讓學生將弱酸加入裝有水和空貝殼或水生植物的容器中,幫助他們理解海洋酸化對某些海洋生物的影響。向學生展示「海洋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圖(見圖1)。
  • 一文看懂海洋酸化對生物的影響
    全球海洋酸化的生態效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大。(圖片來源/百度圖片)當海水吸收了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產生弱碳酸,導致海水酸鹼度降低的現象被稱為海洋酸化。pH是海水酸鹼度的一個度量,小於7即為酸性。另外,海洋初級生產者浮遊植物在海洋和全球碳循環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調節著全球氣候。氮是浮遊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元素,全球面積一半以上海區的初級生產力受到了氮限制。束毛藻的固氮作用是海洋生態系統中「新氮」的重要來源之一,可貢獻高達50%的全球海洋總固氮量,對海洋初級生產力以及碳、氮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 CRISPR幫助科學家揭示珊瑚如何適應海洋變暖
    珊瑚是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它們建造了大量的碳酸鈣骨骼,並以此為基礎建造出了珊瑚礁。但這種結構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珊瑚和生活在珊瑚細胞內的各種單細胞藻類之間,存在著互利的關係。這些藻類通過一個叫做光合作用的過程,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食物,它們與珊瑚宿主分享它們產生的一些營養物質,就像付房租一樣。 珊瑚礁具有巨大的生態、經濟和審美價值。
  • 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使海洋失去生機,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出臺
    這是全球海洋委員會6月24日正式發布的《從惡化到恢復——全球海洋救助方案報告》中給出的結論。報告建議促進公海康復循環《報告》分析,資源需求增加、技術進步、魚儲量減少、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棲息地減損是導致全球海洋惡化的五大因素。海洋覆蓋地球表面近3/4的區域,蘊含13億立方千米水量。
  • 它們為人類守衛海洋近20年 正革命性地改變科學家認識海洋的途徑
    21世紀初,也就是在離今20年前,終於誕生了一個由海洋和大氣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決定要探秘這個險象環生而又充滿神奇的海洋世界,解決困惑人類很久的海面以下海洋環境數據獲取難的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啟動一個針對全球深海大洋的觀測項目,被稱為「Argo計劃」。
  • 科學家:廢舊塑料纖維進入海洋食物鏈
    摘要:科學家發現,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吞食廢棄塑料的纖維,塑料由此已經進入海洋食物鏈。
  • 海洋酸化程度千萬年罕見!這些影響超出你的想像……
    陳立奇說,「研究表明,在pH值較低的海水中,貝類、甲殼類和棘皮動物等鈣質生物會長得越來越小、外殼越來越厚,其作為餌料的價值也隨之下降,這必將對貝類養殖業造成打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國,海水酸化將不可避免地對全球及區域貝類產量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急需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從生物、物理化學及古海洋領域等不同層面揭示海洋酸化效應,掌控我國近海水體酸化的趨勢。
  • 海洋命運共同體:全球海洋生態危機地圖
    海洋是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的生命和生計之源。全世界29億人20% 的蛋白質需求來自魚類。地球的氣候受到大氣和海洋之間相互作用的強烈影響。沒有海洋,我們將無法生存。海洋因氣候變化而遭受損失,酸化、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已經改變了棲息地。全球海平面在過去100年裡上升了20釐米,到本世紀末這個數字可能達到1米。我們拿走的比海洋能給的還多,或者說,我們過度開發了海洋,比如,過度捕撈。全球90% 的魚類被最大限度地捕撈或者已經被過度捕撈。生物多樣性的衰退尤其令人苦惱。我們把海洋當作垃圾堆。
  • 全球變暖使海洋溫度上升,相當於每秒爆炸一顆原子彈!
    據一項新研究分析報導,在過去 150 年間,全球氣溫大幅度上升,而海洋吸收了
  •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海洋動物食物鏈
    (幼兒回答)教:今天海洋裡發生了一件大事情我們去看看好嗎?二、創設情景,激發興趣播放課件:海底世界。幼兒交流:看到了什麼?發生了什麼事?它們吃什麼?三、自由探索動物間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鏈教:你們看老師給你們準備了很多寶貝,請你們找出它們之間吃與被吃的關係。幼兒分別採用操作電腦、聽錄音、觀察圖片、詢問老師等方法進行自由探索,初步感知海洋食物鏈。感知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係。
  • 由於海洋對氣候變化響應具有緩慢和滯後的特性,過去的碳排放導致的...
    由於海洋對氣候變化響應具有緩慢和滯後的特性,過去的碳排放導致的海洋變暖等影響將持續至少數十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時間:2021-01-18 10:34:58
  • 海洋汙染震驚了整個娛樂圈 眾多明星齊力為海洋發聲
    5月6日,聯合國發布「全球自然狀態評估」報告,全球100萬物中因人類影響面臨滅絕的,許多物種可能會在數十年內消失。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科學家研究過88個海洋和318個陸地物種後,發現雖然赤道和中緯度區域暫時可以適應,但在其他海域,已經有50%的海洋物種消失了。是的,你沒看錯,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陸地生物滅絕數量的2倍,有些魚類數量甚至減少了75%。
  • 居然改寫了海洋食物鏈
    ◎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我們都知道,海洋中存在「藻類—原生生物—魚類」的經典食物鏈,一直以來,病毒似乎處於經典食物鏈之外,最近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原生生物以病毒為食,從而讓病毒進入了經典食物鏈。這在業內被譽為是「改寫海洋食物鏈」的發現。那麼,什麼樣的生物以病毒為食,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的,病毒為什麼對它們沒有傷害呢?一直以來,病毒似乎只感染並裂解殺死生物,而不會被生物當成食物,這看上去不合常理。因此生物學家一直在尋找噬食病毒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