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在文字最後處。
德國音樂家協會從2008年起開始啟動「年度樂器」的項目,第一年的年度樂器是黑管,而2016年的年度樂器是豎琴。
豎琴有著古老的歷史,最早的紀錄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蘇美人聚居的烏爾城,現代考古學家從葬坑和皇家陵墓中挖掘出一些古代豎琴。
豎琴一直被認為是「神的樂器」,外表美麗,聲音動人,音色獨特,各流派的音樂都會使用到它。同時,它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
豎琴在古埃及稱為貝尼琴,古希臘和古羅馬稱為裡拉琴,中國也有一種類似豎琴的古樂器,箜篌。
古埃及將豎琴視之為神聖的樂器,用於宗教儀式。後來傳入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地區。《聖經》亦有記載大衛王彈奏豎琴。而歐洲,豎琴最早出現在愛爾蘭。
目前世界上保有豎琴最原始風貌的地方,其實不在歐洲,而是中南美洲。中南美洲的豎琴構造,仍舊保有當時西班牙移民時期的原貌,雖然不同地域會有一些不同的改良方法。在現代的墨西哥,依然還能看到街頭藝人抱著古豎琴彈幾個和弦,唱一段即興歌詞,很像中古世紀的吟遊詩人。
現代豎琴是由法國鋼琴製造家S•埃拉爾於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不過,這個樂器的價格不菲,稍好一點的都過二十萬,不容易普及。
我本人非常喜歡這個樂器,無論從它的形態、演奏儀態、音色都是美輪美奐的,女兒四歲的時候我曾經和豎琴演奏家鄭小蓮商定,等我女兒9歲左右便開始教她豎琴,但到她8歲的時候,我查了一下價格,1.4米琴柱的小琴都要十幾萬,想想三五年不到還得換1.86米的大琴,需要三十萬左右,灰心了。
視頻是維也納交響樂團的豎琴演奏家Anneleen Lenaerts演奏的《伏爾塔瓦河》。
伏爾塔瓦河在捷克共和國,總長435公裡。這首樂曲是由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於1874-1897年間創作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中的第二首,也是套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樂曲。該曲曾被改成多種樂器版本,經常以獨立樂曲在音樂會舞臺上演出而流傳至今。
《伏爾塔瓦河》的樂譜上有這樣一段說明:兩條小溪匯合成伏爾塔瓦河,流向遠方;穿過茂密的森林,聽見那獵人號角聲的回音;流過豐收的田野,岸邊傳來了農村婚禮的歡樂聲音;夜幕降臨,月光下水仙女們在閃光的波浪上歌唱、嬉戲;奔騰的河水衝擊著巖壁,發出轟響,掀起浪花,沿聖約翰峽谷滾滾而下;流向布拉格,流經古老的維謝格拉德,伏爾塔瓦河寬闊而壯觀,繼續向遠方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