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工廠》看中國製造企業的國際化探路

2021-02-21 數位化企業

導 讀 ( 文/ e-works黃培 塗彬 原創 )

中國製造業領軍企業從產品出口到國際營銷,從在海外設立工廠和研發中心到跨國併購,正在推進深度國際化與全球化運營。

聲明:本文部分配圖版權歸屬Netflix原創紀錄片《美國工廠》、人民網、中國網,僅作文章說明使用。本文作者:黃培博士,e-works CEO、總編;塗彬,e-works執行主編。近日,一部美國Netflix原創紀錄片《美國工廠》在中美社交媒體上引起了熱議。這部影片講述了中國汽車玻璃巨頭福耀集團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買下通用汽車荒廢的工廠,開設汽車玻璃工廠的真實故事,展現了福耀美國工廠給這個工業小城帶來的變化,以及中美企業在企業文化、管理模式和勞工特點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的衝突與磨合過程,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製造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合規性問題。福耀建立美國工廠是中國製造企業國際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製造企業開始了國際化徵程。中國製造業領軍企業從產品出口到國際營銷,從在海外設立工廠和研發中心到跨國併購,正在推進深度國際化與全球化運營。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製造企業開始了國際化徵程。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則進一步加速了中國製造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從產品出口到海外營銷,從在海外設立工廠和研發中心到跨國併購,中國製造企業正在迅速融入全球市場。中國製造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動機包括拓展國際市場、快速獲取先進技術,搶抓市場機遇,以及降低勞動力、土地、能源、環保和稅收等成本,從而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在中國製造業國際化發展的進程中,既有大量成功案例,也不乏失敗教訓。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迅速提升,中國製造企業國際化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各個行業的領軍企業都在進行國際化布局。例如:

● 華為在全球設有16個研究所,36個聯合創新中心,致力於在通信網絡、IT、智能終端和雲服務等領域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安全可信賴的產品、解決方案與服務;

● 海爾已在海外擁有12個工業園、54個製造中心,為全球用戶提供智慧生活解決方案;

● 美的在海外建立了6個工廠;

● 格力也在國外擁有8座工廠;

● 聯想在全球建立了15個研發中心,有上萬名研發人員,在美國、墨西哥、巴西、德國、匈牙利、印度、日本和印尼等國家建有工廠,4個人工智慧創新中心,支撐其全球化運營;

● 浪潮已在美國、日本、拉美等多地設立研發中心和工廠,在海外26個國家設立了分公司;

● 伊利在荷蘭成立了歐洲研發中心,在紐西蘭建設了一體化乳業基地,在美國主導實施了中美食品智慧谷,構建覆蓋全球的資源體系、創新體系和市場體系;

● 北汽集團研發體系布局全球五國七地,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整車及KD工廠;

● 柳工在全球共有10個海外子公司,13個區域配件中心,3個海外製造基地和5個研發中心,300餘家經銷商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 長城汽車也在俄羅斯建立了工廠;

● 小米在印度建立了七座工廠;

● VIVO在印度建有兩家工廠。

2019年9月1日,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了2019年中國製造企業500強榜單。這些企業2018年的營業收入總額為34.92萬億元,其中海外營業收入為4.22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1.94%,比營業收入增速高2.27%。這說明,我國製造業領軍企業在加速進行國際化探路。根據晨哨併購統計,2018中國製造企業一共進行了67宗國際併購。其中,披露交易(43宗)金額總計113.38億美元,交易宗數同比增長19.64%。其中,超過半數交易涉及和半導體、傳感器、機器人、新材料相關的高端製造和智能製造領域。在北美地區的併購有所減少,歐洲和「一帶一路」國家則成為中國製造業海外併購的熱點區域。總體上,中國製造業保持著旺盛的跨國併購勢頭。近年來,濰柴動力在海外市場頻頻發起併購,不但補齊了核心技術的短板,而且讓各個業務發展相得益彰。● 2009年,濰柴併購法國博杜安公司,進一步拓展全系列發動機業務;● 2012年收購德國凱傲集團25%股份和旗下林德液壓70%股份,獲得具有全球壟斷性液壓技術;● 2016年,濰柴通過子公司凱傲收購德馬泰克,進入物流自動化裝備領域;● 2017年,濰柴戰略投資美國PSI公司,正式進入北美動力系統市場;● 2018年底,濰柴入主加拿大巴拉德公司,共謀氫燃料電池,加快推動濰柴新能源戰略的落地。海外市場的長袖善舞,是濰柴業績迅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在中國製造企業國際化探路的進程中,聯想是一個成功的先行者,建立了豐富的跨國併購與整合運營經驗。2004年,聯想集團併購了IBM的全球PC業務,一躍成為年營收超百億美元的全球第三大PC廠商,並躋身世界500強企業行列。此後,為了鞏固自身在PC、行動裝置及企業級業務的全球市場地位,聯想又相繼併購了日本NEC的PC業務、德國Medion AG公司、巴西CCE公司以及日本富士通PC業務,鞏固了其全球PC產業領導者地位。在行動裝置業務方面,聯想2014年從谷歌手中併購摩託羅拉移動業務,歷經多年整合,2018財年聯想移動業務實現了收購摩託羅拉移動以來的首次盈利。在企業級業務方面,2014年收購了IBM X86 PC伺服器業務,使聯想成為x86伺服器的全球三大供應商之一。2018財年,聯想PC業務雄霸全球,公司營業額超過500億美元。中集集團是最早一批走向國際化的中國製造企業之一。2003年,中集收購美國半掛車Vanguard,2007年收購博格工業(包含荷蘭Holvrieka液態食品大罐公司和LAG比利時罐車公司),2012收購德國吉曼(ZIEMANN ),2013年收購德國齊格勒消防車企業,2016年收購英國企業Briggs和Retlan,2019年收購加拿大知名釀酒裝備製造商DME集團等公司,成為中集集團拓展國際版圖的經典案例。在工程機械行業, 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同樣堪稱中國製造企業國際化的經典案例。2012年三一重工併購了在混凝土泵車領域市佔率世界第一的德國普茨邁斯特公司,上演了一場「龍吞象」。而收購之後,三一重工在國際市場的品牌美譽度和國際市場佔有率得到顯著提升。柳工近年來也在積極推進國際化,2012 年2月,柳工收購了東歐地區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商波蘭HSW(Huta Stalowa Wola)公司下屬民用工程機械業務單元及其全資子公司Dressta 100%的股權及資產。作為柳工的首例海外收購項目,在併購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就將柳工品牌的挖掘機和裝載機引入波蘭並成功下線,HSW公司也創造了收購初期即實現扭虧的業界奇蹟。在生物醫藥行業,復星醫藥積極推進跨國併購,2016年收購印度製藥企業領頭羊Gland Pharm,創下中國製藥企業跨國併購最大交易金額記錄;2016年,人福醫藥收購了美國Epic Pharma公司及其關聯公司Epic RE Holdco,2017年參與收購美國醫藥細分行業龍頭RiteDose,並引進BFS(吹瓶-灌裝-封口)技術在在湖北落地。RiteDose公司是美國BFS技術生產單劑量無菌藥劑製造商,行業排名美國首位。汽車行業的成功併購案例則當屬吉利集團併購沃爾沃汽車。2010年8月,吉利集團從福特汽車併購了沃爾沃汽車,通過為沃爾沃汽車注入運營資金,助力沃爾沃汽車開拓中國市場,使沃爾沃汽車重振雄風。2018年,沃爾沃汽車全球銷量突破60萬輛,創造了歷史新高,並連續第五年創銷量新紀錄,而吉利新品牌「領克」汽車誕生,也有沃爾沃做出的大量貢獻。此外,2005年上汽集團購入羅孚75、25兩款車型和全系列發動機的智慧財產權,2007年通過併購南汽集團獲得了南汽收購的名爵,形成主打年輕運動路線的「名爵」品牌,瞄準商務成熟消費者的「榮威」自主品牌,獲得不錯的市場表現,上汽集團也由此圓了「自主品牌夢」。總部位於寧波的均勝電子則是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國際併購非常成功的代表企業之一,先後併購了KSS、日本高田等全球知名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成為全球知名的汽車零部件品牌。美的集團的發展壯大,與其頻繁的海外併購及業務擴張密不可分,十餘年間共進行了十多次併購,僅2016年就進行了大手筆「三連購」,先後收購義大利著名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80%股份,東芝白色家電業務80.1%股份,以及德國庫卡(KUKA)超過94.5%股份;而另一個家電巨頭海爾集團也先後併購了三洋和GE家電等知名品牌。我國農機行業領軍企業雷沃重工自2014年開始,相繼併購義大利阿波斯、馬特馬克公司和高登尼公司,在此基礎上於2015年成立阿波斯集團,整合形成1個集團總部+2個工廠+1個營銷公司的業務集團,形成了面向歐美市場的高端農業裝備研發、採購、製造、營銷基地和運營管理中心。作為一個國際化企業,既要有全球視野,又需要本地化運作。企業一方面要順應當地的傳統文化、宗教習俗和產業政策,遵從當地的財稅、環保和標準規範,建立本地化的供應鏈,打造本地化的運營團隊和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打通企業總部與在各國分支機構之間的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建立一套可以快速複製的管理體系和有效的運營監控體系,以規避和管控風險。中國製造企業推進國際化,一定要進行深入的調研與規劃,對國際化之後如何落地,如何實現融合與發展做好充分準備。其中,文化整合一直是困擾著中國製造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難題。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就曾針對聯想併購IBM的PC業務表示,對海外併購之後文化融合的難度,估計多高都不算過分,「文化磨合決定收購的成敗」。2018年第四季度,聯想集團在丹麥的PC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50%,最重要的秘訣就是本地化運營,團隊穩定。柳工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和價值觀的整合。《美國工廠》揭示出福耀集團國際化進程中,出現的業務整合與文化整合問題。隨著業務經營、文化衝突以及各種矛盾顯現,比如員工權益保障、工作環境和環保是否達標,公司的運營是否合規等問題,福耀美國工廠的運作一度陷入僵局。直到福耀集團採取組織美國工廠的幹部參觀學習福耀集團總部、更換公司管理層,逐步推進自動化生產等措施,福耀美國工廠才於2018年扭虧為盈。中國製造企業在國際化過程中,因為併購之後難以融合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例如,2004年上汽集團併購了幾經轉手的韓國雙龍汽車。後來,由於韓國工會過於強勢,動輒以罷工相要挾,要求分享管理層的利益,也使得原本就整合不順的併購更是雪上加霜。2009年2月6日,雙龍汽車的破產保護申請被批准,上汽集團對韓國雙龍的併購失敗。在中國製造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國際化人才是另一個關鍵挑戰。企業需要培養和選拔能夠開拓國際市場的專業人才,同時選聘本地的優秀人才,海外機構的中外管理者之間要能夠深度溝通、相互信賴、優勢互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本地化運作。這方面,華為在迅速拓展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此外,開發符合各個區域市場客戶需求的產品,打造既有國際影響力,又具有本地親和力的品牌形象,融入當地市場,也是中國製造企業國際化之後的必由之路。如今,小米在印度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手機品牌;傳音則因為針對非洲客戶的市場需求開發了大量特色功能,例如支持多個手機卡,軟體具有「美黑」功能,成為非洲市場的手機市場第一品牌,為中國的高科技產品搶佔全球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範例。從八十年代世界五百強企業到中國實現本地化發展,到國外的中型,甚至中小製造企業到中國投資設廠,再到外企在中國開設研發中心,國外企業到中國市場的本地化已經走過了將近四十年的歷程。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和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壯大,本土市場出現了產能過剩、供大於求,競爭過度等問題。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製造企業推進國際化、全球化發展,融入全球產業鏈,成為一個不可阻擋,也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如今,中國的光伏、風電、通信、家電和軌道交通等行業,已經在全球市場佔據了領先優勢,也湧現出深圳大疆等迅速佔領全球市場的高科技製造企業。「中國製造」為全球的消費者提供了價廉物美的產品。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服裝、製鞋等較為依賴低成本勞動力的產業勢必由中國向東南亞、非洲的低成本國家轉移,而中國的高科技製造企業正在加速國際化進程。同時,一些零部件企業也通過在發達國家市場建立為主機廠配套的工廠,來推進國際化運作。例如,除了投資建設代頓工廠之外,福耀集團在美國的伊利諾州和密西根州也通過併購等方式建立了玻璃工廠,以便更好地與整車廠配套,降低成本、縮短交貨期;2014年,金龍集團在阿拉巴馬州建立了精密銅管工廠,為周邊的美國製冷企業提供零部件;2016年,中車集團在美國麻薩諸塞的春田市建立了地鐵車廂組裝工廠,客戶是波士頓地鐵公司;而全球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則正在德國建立電池工廠,為寶馬等汽車公司的電動汽車配套。麥肯錫公司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製造企業在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提高生產效率等方面,比美國製造企業能力更強;但是,在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的創新能力還有待於提升。這個報告揭示出中國製造業在拓展全球市場過程中,需要努力提升的方向。併購(Acquisition)和自主發展(Organic growth)是各行業領軍企業發展壯大所普遍採用的「雙輪戰略」。在美國矽谷,很多中小型高科技企業在風險投資的支持下,專攻某個領域的專業技術,在取得突破後,尋求單獨上市,或者被大公司併購,這種案例非常普遍。美國常常是小公司創新,大公司購買創新成果。因此,中國製造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也要不斷提升自身「尋找獵物」的能力。此外,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強國和日本有很多技術優秀的「隱形冠軍」企業,由於種種原因,經營和傳承出現問題,這些企業的估值並不高,是中國製造企業快速拓展全球市場的良好選擇。過去是中國為世界製造,如今是中國製造企業走向全球。但凡有實力的中國製造企業,全球化拓展都是必然的戰略選擇。從國際化到全球化,中國製造業發展路在前方!(本文完)

相關焦點

  • 中國空調國際化提速:奧克斯聯手世界500強發布新戰略
    500強企業,共同見證並發布了奧克斯國際化戰略。 在國家創新和時代變革的背景下,中國企業500強企業奧克斯,與三星、惠而浦等全球500強企業的強強聯手發布國際化戰略,不只是打響了奧克斯徵戰全球市場的新戰役。更為重要的是面對一個全新的網際網路時代競爭,奧克斯搶先實施並啟動國際化戰略不只是為自身還在為整個中國家電製造產業探索發展的新驅動力。
  • 探路高交會
    有「中國科技第一展」之稱的高交會開幕了!昨天,南都周刊記者一早趕到高交會,為科技迷們探探路。
  • 世界的」無人工廠「和」世界工廠「的中國
    無人工廠,短期看是好事,但從中長期來看,對中國的製造企業來說將是巨大的挑戰。 全球製造效率普遍不高,中國人工便宜,兩個原因造就了中國製造業的輝煌,無人工廠將會改變了這兩個原因中的哪一個? 未來製造業,人工不再是最重要因素,無人工廠改變了第一個原因。
  • CRU亞太光纖光纜大會吹響中國企業國際化集結號
    來自CRU等知名研究機構的專家分享了光纖光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國內光纖光纜領域的「五大霸主」同臺聚首,就中國市場發展面臨的問題及未來的出路進行了深入探討。作為全球光纖光纜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性會議之一,CRU在中國的首次落地吹響了中國光纖光纜企業國際化的集結號,「國際化」成為國內光纖光纜廠商在大會上發言的「關鍵詞」。
  • 【懂商道】達沃斯:裸奔的中國企業國際化
    我們既不想貶低自己、更不想迴避現實自娛自樂,只是想跟企業界的朋友們共同反思、一起進步:當我們精力都花在如何從父母(政府)處獲取更多食物時、外出覓食的野外生存能力自然就會不斷萎縮,直到不知不覺退化成窩裡橫的熊孩子。新常態的轉型期,雖然艱難,但恰恰是企業們斷奶野化的良機:碗裡父母給的雖然少了,但社區城市全國範圍裡食物還多得很,國外田裡更是有取之不竭的糧草。
  • TCL IFA大動作引關注 欲提振歐洲市場加速國際化布局
    強化創新與產品力,TCL著力提升產品和品牌國際市場競爭力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企業,TCL的國際化歷程頗具前瞻性和戰略性,當前亮眼的業績也非一日之功。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表示: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 美國希捷硬碟製造工廠首曝!這東西不是一般人能造的
    ☞ 這是金屬加工(mw1950pub)發布的第7298篇文章希捷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硬碟、磁碟和讀寫磁頭製造商,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司各特谷市希捷在設計、製造和銷售硬碟領域居全球領先地位!希捷在美國、墨西哥、馬來西亞、中國、泰國、新加坡等地設有工廠。其中美國工廠主要負責新品研發以及磁頭晶圓、碟片的製造。墨西哥廠負責全世界各地的翻修產品。馬來西亞負責切割磁頭晶圓等。泰國廠及中國廠負責硬碟的組裝以及PCB電路板、磁頭的製造等。新加坡廠主要負責企業級硬碟的生產。2017年,希捷蘇州工廠關閉。
  • TCL集團: 「一帶一路」助推國際化再出發
    現已在全球設有28個研發機構、10餘家聯合實驗室、22個製造加工基地,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銷售機構,業務遍布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初步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性企業。依託「一帶一路」戰略,TCL把國際化推向新高度。按照更有效率和競爭力的方式對現有國際業務組織流程和商業模式進行調整優化,發揮全球各產業的協同效應。
  • 為什麼從今年開始美國製造成本會低於中國?
    大批將生產基地設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已經或者正計劃將生產遷回美國:去年,美國通用電氣和卡特彼勒將組裝業務轉回美國;同一時間,美國惠而浦家電廠商把旗下最著名品牌Kitchen Aid手持式攪拌器的生產業務由中國轉回美國……在這個名單上,還有福特汽車、英特爾公司的名字。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研究報告稱,在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計劃或考慮將製造業務遷回美國。
  • 蘋果搬來8家代工廠,印度全面開啟製造生涯?美國卻潑冷水
    據悉,自提出「自力更生」政策以來,印度便在不斷提高進口費用(包括ICT產品費用),並增加其他貿易壁壘,以提高本地產品在印度製造中的佔比。分析指出,印度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可能影響該國融入全球價值鏈的能力,還將增加本國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成本。美國點出印度這一系列舉措的弊處,是為印度消費者鳴不平嗎?自然不是,美國只是在擔憂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滿足。
  • 深度剖析——富士康究竟是血汗工廠還是高端製造
    前幾年還有很多富士康工人接二連三的跳樓,連美國媒體都看不下去了,要求蘋果放棄和血汗工廠富士康合作,否則全美國人民棄用蘋果,由於絕大部分訂單都是由富士康完成的,被稱之為黑蘋果的蘋果公司疲於奔命,對美國人民和媒體進行了大面積的解釋和安撫工作。
  • 【企業熱點】蘋果代工廠和碩科技 擬數倍擴大美國製造業務
    在美國當選總統川普的壓力之下,諸多美國公司和全球科技企業,都在紛紛表態擴大在美國的製造業務,為美國創造就業崗位。
  • 「美國工廠」背後的「中國速度」
    「上海的超級工廠非常令人震撼。我很驚喜特斯拉在上海取得的巨大的進步,之前我在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這樣快速的發展,中國就是未來,未來是非常令人激動的。」在29日上海開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特斯拉聯合創始人兼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談到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建設,讚嘆不已。
  • 聯想到底是美國企業還是中國企業?
    聯想到底是中國企業還是美國企業,這個是大家一起爭論的問題,因為目前聯想集團有兩個總部,一個是在中國,一個是在美國,聯想的運營中心也是在美國,很多人都覺得聯想應該歸屬於美國企業
  • 科銳將在美國紐約州建造全球最大SiC製造工廠
    科銳宣布擴產計劃進展,將在美國紐約州建造全球最大SiC製造工廠位於紐約州的最先進晶圓fab和北卡羅萊納州的超級材料工廠
  • 富士康搬到美國、越南、印度的工廠,怎樣?
    富士康像國內製造業的一艘大船,在產業轉移之潮中率先起航,首選之地是美國、印度和越南,前景如何?先看美國。中美貿易對峙持續升溫、蘋果iPhone銷售持續疲軟、川普不斷施加壓力的情況下,製造業的全球供應鏈可能將被迫按照中國大陸與美國重新布局,不確定性變大。
  • 富士康:從全球最大代工廠到最先進的智能製造企業的逆襲之路
    富士康早已不是一家簡單的代工廠,「智能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的雙輪驅動戰略下,富士康「燈塔工廠」具備了大規模定製化生產製造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實現製造經驗和知識的傳承。小編|欣欣子隸屬|我愛學習俱樂部編輯部而同時代工廠的名號也讓富士康處於網際網路底層,基本賺的是薄利,上遊廠商如蘋果通過富士康代工廠獲得高額回報。
  • 小產品大製造 工廠數位化轉型的爬升
    這貌似是一家平淡無奇的法國工廠,生產幾類日常不起眼的產品:小開關、接觸器、工業按鈕和指示燈。這應該是國內製造商最擅長的場景。而這個工廠2019年總產值已達12億元,人均產值近200萬元。那麼這樣一個看上去似乎並沒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如何能在中國製造拼出核心競爭力?或許在這個工廠中,可以找到答案。法國企業似乎難免給人留下奢侈和豪華的印象。
  • "美國製造獨苗"也移向中國,蘋果要求免除這些關稅
    24日報導,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近期披露的文件顯示,蘋果公司已要求川普政府將15種中國製造的零部件排除在進口關稅之外。彭博社報導指出,川普曾聲稱,如果美國企業能夠證明某些零部件或產品只能從中國獲得,且對中國的工業項目不具有「戰略重要性」,或者相關關稅將對美國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那麼這些商品就能被免除關稅。對於免除關稅的途徑,川普也在推特上給美企「支過招」,那就是「在美國本土生產他們的產品」。事實上,在川普上任之前,蘋果就已經「試水」在美國製造產品。
  • 聯寶(合肥)智能電子製造工廠
    研產銷一體,智能化從工廠開始 精彩視頻非常先進值得一看 ,聯想在北京、美國、日本有三大研發中心,九個生產基地,聯動性有目共睹。聯寶科技是開啟「智慧聯想之旅」的第一站,後續還會有更多的內容,作為PC行業市場份額第一的領軍企業,聯想其實一直在低調的堅持不斷突破創新,而聯寶科技是聯想(全球)最大的PC研發和製造基地、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基地。嘗試一切現有手段,大膽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挖潛增效保品質,聯想聯寶一直在身體力行,正好,也走出了一條代表「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中國質造」轉型升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