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電話恐懼症」不是一個正式的診斷,但的確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邀請你做一個想像練習:
設想讓你心驚肉跳的手機鈴聲就在此刻響起,等等,先別去掏手機!認真地問自己一個問題:在最糟糕的情形下,你最怕來電者會是誰?如果真是這個人來電,你最怕他會說什麼?
比如:「說好的論文呢?上周不是就說已經寫完了嗎!怎麼我現在還沒收到!」
通常來說,你會想到一個或幾個讓你特別害怕的來電對象(就像你的老闆),你會想他的來電理由肯定不是為了問候你夏天快樂,很可能是為了討債或是給你布置新的任務,總之,是一些給你帶來壓力的話題。而我們的壓力已經夠大了。所以,害怕電話帶給我們更多的負擔也是正常的。
人際關係帶給我們的負擔,往往是我們在感應到他人的期待、審視、評價,甚至不滿之後,自己心裡相應的擔憂和負面聯想(比如,會不會被他懲罰?)。所以跟自我心態特點有關。比較搞不定社交的人,當然也會比較害怕這樣的事。所以算是社交焦慮的一種具體表現。至於說,為什麼怕電話而不怕面談?為什麼很少有人出現「敲門聲恐懼症」?你要考慮到多數面談之前,通常也會先來一個電話,這時電話就具有預警功能。所以在沒接到電話或進一步的通知之前,敲門聲還算安全,也許是送快遞的上門。——但如果為了躲債,關掉手機躲在屋裡,敲門聲可能也會讓你心驚肉跳。
有人說,郵件、簡訊也可能會帶給我們壓力,為什麼我不怕?我的解釋是:因為跟郵件、簡訊比起來,電話具有更高的強制性。鈴聲一響,我們就要即刻回應。當然,我們可以裝作沒聽見,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只會讓下次聽到鈴聲壓力更大。而簡訊和郵件對於響應時間就有非常大的寬容度,我既可以馬上回復,也可以花一兩分鐘時間慢慢措辭,不急的話半天時間都可以(而且當對方選擇用郵件或簡訊發起交流時,通常會默認對方也沒那麼著急,需要立刻得到回覆)。——時間鬆緊,就會導致掌控感的不同。哪怕壓力是同樣的,但我可以「選擇」什麼時候捲入到這個壓力裡,也可以「選擇」什麼時候暫時地逃避一下。這個念頭就算想一想,也能喘一口氣。有人說,我發簡訊時從來不需要暫停,即收即回也不會緊張。是,但起碼你知道自己有放下來的權利。有時候我們並不一定真的逃避,但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有選擇權,這會讓我們心裡感到安全。打電話的過程是受人脅迫的,不可能打到一半先放下來,喘口氣。所以打電話比簡訊、郵件、或者QQ更讓人緊張。
此外,一個人對表達能力缺乏自信的時候,他相對於語音的輸入方式,會更希望使用文字。因為文字可以反覆修改,斟酌之後再發送。而語音必須一步到位。所以,害怕打電話也可能是因為「語音表達」不熟練帶來的。要確認這一點,可以看自己是不是同樣害怕微信語音聊天?看它是更接近於打電話的焦慮,還是更接近於發簡訊的放鬆?——如果是前一種,就是語音輸入的壓力。
承上,電話鈴響,意味著我將被脅迫捲入一段有壓力的人際關係,無法暫停或退出,帶有一定的侵擾感。由此你可能想,面談是否也具有同樣的特點(老闆讓你去他的辦公室聊聊)?但是事實上,電話的脅迫性更高於面談,因為電話裡只能通過你一句我一句的語音交流,對方說完一句,就意味著我必須在一兩秒之內給出回應,避免冷場。電話中的冷場特別讓人難堪,一旦沒了聲音,就徹底是空白了。所以會有特別強烈的,催人作答的壓力。而面談的情境中,好歹我們不說話時,還可以喝喝茶,可以假裝思考或是望著對方苦笑。這些互動可以填補沒有聲音的尷尬,作為我們無話可說時的緩衝,讓氣氛沒那麼僵硬。也就是說,面談時我們都可以鬆口氣,比電話的侵擾感要低。
考慮到電話交流可能帶給人這些潛在的不舒服,我們對於主動給別人打電話,就好像主動去侵犯別人的生活一樣,會有潛在的焦慮感。尤其是對領導或長輩等地位更高的人,更覺得有一種以下犯上的不客氣。對這種焦慮,我們最常見的表達是:「這時候打電話不太好吧?」——早上起床,太早;工作時間,人家萬一在開會呢?用餐時間,打擾別人吃飯會不會不好?下班時間,萬一在路上開車?晚上,太晚了可能已經休息了;周末,大周末的肯定不樂意接電話啦……其實從這些表達的背後,也可以看到有一個假設是:打電話是有侵擾性的,對方接到我的電話,可能會對我不滿。
所以一般情況下,如果不是太著急的事情,我們都會先發簡訊過去:方便接電話嗎?如前所說,簡訊是強制性很低的,相當於是把選擇權送給了對方。所以無論他同意現在通電話,還是約定一個其它的時間,我都會在心裡長舒一口氣:至少現在這個關係,不完全是我脅迫他建立的。
綜上所述,電話鈴聲之所以讓人緊張,是因為它意味著我們會被脅迫捲入一段人際關係,而這段關係的結果很可能是給我增加壓力。一個人越敏感,或者越是處於一段高壓力的時期,就越可能因為感覺到這種被脅迫的不舒服,而產生逃避的意願。同樣,我們也不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脅迫別人(尤其是重要的人)捲入和我們的關係中。因為強扭的瓜不甜,我們也會害怕讓自己受傷。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therapistlsw,作者李松蔚,發布已獲授權
REPORT 報導 | 愛情獵頭
COLUMN 專欄 | 馮唐:英國·大國
GQ 封面人物 | 埃迪 · 雷德梅尼:太完美就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