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功效廣,非治蓄水一證

2021-02-12 御醫學堂

重要提醒

由於騰訊官方更改推送規則,要持續關注到更新的文章,必須點「在看」

並把公眾號設為「星標,」設置方式:點擊關注的藍字「御醫學堂」--點擊右上角

的三個點「...」--然後點擊「設為星標」這樣就可以看到持續更新的文章了,讓我們共同把中醫延續下去!!

五苓散始出於《傷寒論》第71條,用以治療因太陽表邪不解而隨經入腑,阻礙膀胱氣化,致發水飲內停的太陽蓄水證。五苓散的這種化氣利水兼解表的功用已被世人普遍認識,但因此而使五苓散的其他諸多功用得不到醫者的應有的重視,實為一大損失。鑑於此,現僅據仲景運用五苓散的經驗,談談該方的臨床應用。

 

五苓散治療癲癇病。

這是醫聖仲景的寶貴經驗,見於《金匱要略·痰飲病篇》。仲景言:「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究其文義,至少要明了三層含意:

一是仲景在這裡所言的「癲眩」是兩個病,「癲」指癲癇而言;「眩」指眩暈。

二是癲癇病不獨為痰或風所致,水飲內蓄並上擾於頭者亦可引發癲癇(可稱為「水癲」),並用五苓散治療水癲。

三是水飲內蓄尚可引起眩暈病(又可稱為:「水眩」),亦用五苓散治之。

在仲景這一經驗的指導下,餘曾用五苓散治癒癲癇病數人。如:

 

患者牛某某,女,46歲,河北省廊坊人,因患頭痛半年,繼而出現左眼視物不清,左側上下肢不自主抽動月餘,頭頸只能向上抬起,不能向下低,曾在北京某兩個大醫院作「腦電」和「腦CT」等多方面有關檢查,疑為「前額竇骨瘤」(1.5釐米×1.5釐米)所致。醫院建議病人做手術摘除。患者恐於手術,轉請中醫診治,時逢餘在廊坊講學,遂為診視:病人神志清晰,對話自如,左上下肢時瘈瘲。詢其病情,告其除上述情況外,並有小便不利,口中痰水頻唾。查其舌大色淡,苔滑體潤,脈象沉弦,診為「水癲」。遂投五苓散加味: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25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半夏15克。四劑,水煎溫服,日一劑。

二診時,病人頭頸活動自如,左眼視物清楚,頭痛基本消失,唯有左側上下肢體尚有抽動。效不更方,繼投四劑,果然藥後病癒。兩年後該患者攜其女兒來京治療月經病,得知其病癒後未復發。

 

五苓散治眩暈。

這也是仲景之經驗。不過,五苓散所治的眩暈亦是水飲上泛所致,故又可稱為「水眩」。

 

餘於1989年冬治療一例因一氧化碳中毒的女患張某,年59歲,北京前門大街人。因一氧化碳中毒住院治療周餘,出院後自覺頭目眩暈、難以站立、不能行走,醫院認為是中毒後遺症,待慢慢恢復,亦可能無法恢復。邀餘診之,查其小便不利,舌苔滑,脈沉弦有力,投以五苓散治之,重用澤瀉,少用桂枝: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30克,白朮10克,桂枝6克。連服七劑,眩暈消失,步態不穩,繼投七付病癒。此案明系一氧化碳中毒後遺症,但中醫診視則屬「水眩」,故投五苓散而愈。其方重用澤瀉者,乃取仲景用澤瀉湯治痰飲病苦冒眩之意。

 

五苓散治療腹瀉。

《傷寒論》第159條云:「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鞭,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本條在學習時可以認為是傷寒誤治後出現下利的病人,又經醫生一誤再誤致下利的治療記述,同時亦可以把它活看成是仲景對一個下利證的辨證論治:脾虛兼寒熱錯雜心下痞的下利,用甘草瀉心湯治療;中焦脾陽虛寒下利,用理中湯(丸)治之;下焦滑脫不固的下利,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之;非寒非熱,非虛非實,用上述方法均不可治癒的水瀉,用利小便的藥來治療,仲景未明言其方藥,餘體會可選用五苓散治之。

換言之,對於一個腹瀉病人,和之不愈,溫之不止,固之不瘥的腹瀉,即當考慮是否是水飲犯於胃腸之腹瀉,「當利其小便」,所謂「利小便以實大便」的方法。此法所治之腹瀉,是以腹瀉之物以水為主,又稱水瀉,兼小便不利是該種腹瀉的特點。仲景只言利小便治法,未明言其方藥,其中必有寓意。因為利小便之方有寒熱之分,偏熱者可以六一散治;偏寒者可用真武湯;偏熱而見陰傷水停者又當用豬苓湯治;沒有明顯寒熱之分的水飲犯於胃腸之腹瀉即當用五苓散治之。

《傷寒論》霍亂病篇云:「霍亂吐利,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亦反映了五苓散治療水瀉之意。分消走洩,開其支河,利小便以實大便之法是治療水瀉的良策。仲景不出固定方藥,意在示人隨證變通其利小便之方藥。

餘本仲景此法,用五苓散治癒水瀉之人甚多,體會有五:一是腹瀉以水為主;二是兼見小便少;三是無明顯寒熱之情;四是兼傷食者用五苓散加焦三仙;五是水瀉之證多見於現代醫學診為急性胃腸炎或急性腸炎病人中,符合上述一、二、三項者即可用五苓散加減治之,效果可靠,而錯用溫、清、補、澀等法絕無效。

 

五苓散治心下痞。

心下痞病人自覺胃脘部痞塞不通,滿而不痛,按之柔軟。這類病證常出現於現代醫學所說的慢性胃炎之人。五苓散所治的心下痞是「水痞」,因水飲內停致使中焦氣機痞塞不通所成,故其證必見有小便不利,舌滑體潤,脈弦等。《傷寒論》第156條云:「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即是此義。餘師其意,用五苓散治療此類病人,收效滿意。

 

五苓散治「水逆」。 

《傷寒論》第74條云:「中風發熱六七日……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可見水逆證是以病人口乾欲飲,飲水則嘔吐,先渴後嘔,但不吐飲食的證情,此證亦多見於慢性胃炎病人中。如:

 

患者何某某,男, 27歲,北京某大飯店汽車司機。臨床表現為每早晨起床後嘔噦難忍,但無吐物,涕淚俱下,平時胃脘部滿悶不適, 口渴飲後易嘔噦,食後胃脘不適加重,曾在某醫院作胃鏡檢查,診為慢性胃炎,服用西藥無效,改用中藥香砂養胃丸,疏肝和胃丸均罔效。餘診之,詢知小便不利,查其舌淡苔滑,脈沉弦,嘔噦之物以水為主。投以五苓散加生薑、半夏。七劑後證若失,調理十餘劑停藥。

 

概而言之,五苓散僅在《傷寒論》中就有五見,是知仲景所用之廣,所言其重,不可不曉,非治太陽蓄水證之一功。五苓散以化氣利水而建功,凡病小便不利,水飲內停,寒熱之象不明顯,大可選用之。如水癲、水眩、水逆、水痞、水瀉等症,上可至頭,中可至胃,下可及於二便。充分體現了水飲為患,變動不居的特點。

其臨床辨證要點全然在於小便不利,舌滑脈弦、非寒非熱、非虛非實,總以氣化不利而水停為其病宿。現時臨床中常用的效方,如春澤煎(五苓散加人參)、桂苓甘露飲(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寒水石、甘草)以及茵陳五苓散、胃苓湯等諸方,均為五苓散的加減變化之方,亦在反映其用廣,非治蓄水一證。

相關焦點

  • 李可固本培元散---治諸虛百損
    餘從60年代末開始試用,以參茸胎盤治大病後久損不復得效。唯有的病人,用後有滯悶感。蓋虛必夾瘀,虛甚反不受補,蠻補反致氣機滯塞,欲速則不達。遂加三七,補中有通、有化,虛證用之,可以平穩收功。至70年代中,拜讀嶽美中治老年病之人參、三七、琥珀末方論,大受啟迪,遂成上方。
  • 茯苓的功效與作用: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五苓散在慢性輸尿管瘻犬(靜脈注射)、健康人及兔(口服煎劑),大鼠口服醇提溶液均表現明顯的利尿作用,在犬的實驗中可使鈉、鉀、氯排出增加,但五苓散中主要利尿藥物為桂枝、澤瀉、白朮。也有報導,五苓散煎劑給大鼠口服,劑量增至1克/100克亦未能證明有利尿作用。②抗菌作用試管內未發現茯苓有抑菌作用。乙醇提取物體外能殺死鉤端螺旋體,水煎劑則無效。
  • 中國經方家(一)
    (《傷寒論淺注》)他說: 「長沙當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聖之方為據,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藥,其義精,其法嚴,毫釐千裡之判,無一不瞭然於心,而後從心變化而不窮。論中桂枝證、麻黃證、柴胡證、承氣證等,以方名證,明明提出大眼目,讀者弗悟也。然而可以謂之方者,非聖人不能作,非明者不能達。
  • 止嗽散,為什麼能治很多種「咳嗽」?
    止嗽散是清代程鍾齡所著《醫學心悟》中治療外感咳嗽的有效方劑。該方由荊芥、百部、白前、紫菀、甘草、桔梗、陳皮等組成。證諸程氏止嗽散而言,顯然是為咳而痰多者而設。中藥治咳者甚多,而程氏在止嗽散中唯獨選用百部、白前、紫菀這三味,何也?
  • 石斛功效 中藥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主治熱病傷津,煩渴、舌乾苔黑之證,常與天花粉、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如《時病論》清熱保津法。治胃熱陰虛之胃脘疼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可與生地、麥冬、黃芩等品同用。    2、腎陰虛證。本品又能滋腎陰,兼能降虛火,適用於腎陰虧虛之目暗不明、筋骨痿軟及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等證。腎陰虧虛,目暗不明者,常與枸杞子、熟地黃、菟絲子等品同用,如石斛夜光丸(《原機啟微》)。
  • 薑黃的作用與功效
    臨床應用:薑黃具有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以下病症:1、薑黃辛散溫通,既入血分,又入氣分,可以活血行氣止痛,所以可以用來治療寒凝血瘀氣滯導致的各種疼痛。在治療時,對於胸脅刺痛可以配伍枳殼,桂心一同使用,如推氣散。在摘了胸痺導致的心痛時,可以配伍當歸、烏藥,如薑黃散。在治療經閉痛經,產後瘀阻導致的腹痛時,可以配伍使用當歸,川芎,如薑黃散。
  • 薑黃的功效與作用
    《綱目》:"治風痺臂痛。"《本草正》:"除心腹氣結氣脹,冷氣食積疼痛。"《本草述》:"治氣證痞證,脹滿喘噎,胃脘痛,腹脅肩背及臂痛,痺,疝。"《醫林纂要》:"治四肢之風寒溼痺。"《現代實用中藥》:"為芳香健胃藥,有利膽道及肝臟之消毒作用。用於黃疸,胸滿痞悶疼痛。又為止血劑,治吐血、衄血、尿血,並治痔疾。外用於膿腫創傷。"
  • 珍藏臨床常用的經典方劑(一)​
    《外臺》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桂枝9g 豬苓9g;澤瀉15g;白朮9g;茯苓9g;桂枝6g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朮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配方:茯苓、豬苓、澤瀉、白朮、桂枝。是通陽利水的經典方,用於水代謝障礙。用藥指證為:口渴、吐水、水樣性腹瀉、小便不利等與水有關的症狀。
  • 犀牛角的藥用價值及功效,犀牛角的作用及功能介紹
    犀牛角的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安神.主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衄血、下血、癰疽腫毒.內服:磨汁或研末, 1~2g;煎湯, 1.5~6g;或入丸、散.外用:磨汁塗。   在我國,犀角一直依賴進口。一般先鋸成片,然後再鋸成筷子樣的小條,稱為犀角條。將此條用沸水浸軟或蒸軟,鎊成小片,稱為犀角片。將犀角銼為細末,為犀角粉。也有用犀角磨汁服的。
  • 龍齒功效與作用
    中藥龍齒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中藥龍齒的使用注意1.《本草經集注》:「畏石膏。」2.《雷公炮製藥性解》:「畏乾漆、蜀椒、理石。」中藥龍齒的應用配伍鎮驚安神,清熱除煩:本品質重性涼,功擅鎮驚安神,清熱除煩,故常用於驚癇癲狂,心悸煩熱,失眠多夢等證。
  • 【陳博士健康課堂】龍膽草丸的傳統功效與現代應用
    從此,曾童作了蛇娘的乾兒子,在洞府裡一住三年。這天,正是曾童十六歲生日,蛇娘對曾童說:「你已長大,可以去做事了。現在有個出仕的機會,當今皇帝的太子生了重病,沒人能夠治好。你去治好他,就會『白馬盡騎,高官盡做了!」「我不會看病」「沒關係,為娘肚裡有膽汁,你鑽進去取一點來,保險能治好。」蛇娘說著給曾童一枚針和一隻放眼藥粉的小空瓶,馬上現出大蛇原形,伏在地上,張開大口。
  • 琥珀藥用功效 中西醫最全大集合
    南北朝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概括的琥珀三大功效為:一是定驚定神,二是活血散淤,三是利尿通淋。如今,我們被各種各樣的的電子儀器包圍著:收音機,電視機,食品加工機,微波爐,吹風機,剃鬚刀,電腦和手機。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機體。現代研究證明。我們可以通過琥珀來減少這些電器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佩戴琥珀裝飾品,摩擦生熱後琥珀會改變周圍環境中的電離子。重建受幹擾的電磁場。
  • 【大醫指路】仝小林:脾胃「鬱火」從散入手
    鬱火有三辨,有平素內熱,外感風寒,腠理閉塞而為鬱熱者。有恚怒不發,謀慮不遂,肝風屈曲而為鬱者。有脾虛食冷,抑遏陽氣於脾胃之中,四肢發熱,捫之烙手而為火鬱症者,前兩者好理解與辨別,外感者清之散之則鬱,肝鬱化火者則清舒並用,唯脾胃之鬱火,病機難明,治療迥異,自李東垣創脾胃「鬱火」一說,對於鬱火的解釋,各執一詞。
  • 治癌特效中藥壁虎為主的名家經驗秘方偏方匯集
    兩口子一臉悲傷,帶著哭腔說到,大女兒,今年28歲,糸一銀行小經理,得了一個神經腫瘤,已連續兩年作了手術,做完不到一年又長出來,醫院說是神經上的惡性瘤,現在還沒有轉移,一旦轉移惡化也就沒有什麼辦法。兩口子聽後悲傷不己,到處找藥試圖一治。聽到這裡,我告訴他們恐怕靈藝孢粉救不了它們的女兒。不妨帶來我看看,也許中藥還有些辦法。兩口聽後不勝感激,連忙回家把病歷及各種檢查治療資料拿來叫我看。
  • 卷之六 治積熱·治瀉痢
    如大人及婦人因病傷寒時疾,陰陽氣交結,伏毒瓦斯胃中,喘躁眼赤,潮發不定,再經日數七、八日已下至半月日未安,醫所不明,證候脈息交亂者,可服一丸,或分作三丸亦可,並用龍腦、膩粉、米飲調半盞已來下。此一服,取轉下一切惡毒涎,並藥丸瀉下。如要卻收,水洗淨,以油單子裹,埋入地中,五日取出,可再與。大人、小兒依法服一丸,救三人即不堪使。如要藥速行,即用針刺一眼子,冷水浸少時服之,即效更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