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 動物世界
(ID:iltawcom)
在人類認知中鯊魚都是巨大的、具有攻擊性的掠食動物,但是與今天所介紹的史前魚類相比,它們變得溫柔可愛,甚至「不堪一擊」。
根齒魚,是一種肉鰭魚,為四足類的近親,化石發現於愛爾蘭及蘇格蘭。根齒魚體長可達6-7米,它們最獨特的特徵在於其上下頷最前端長達22釐米的兩對牙齒。根齒魚會透過成排的利牙將獵物撕扯至適合吞下的大小而非像其他具有細齒的肉鰭魚那樣將獵物整隻直接吞入。根齒魚的皮膚印痕化石顯示它們具有巨大的板鱗,類似於現存的巨骨舌魚。
它們為石炭紀時期淡水湖沼、河流與沼澤地區的頂級掠食者,主要以中小型的兩生類與魚類為食,它們可能和現存的鱷魚一樣會去伏擊靠近岸邊的生物。
俗稱巨型食人魚,是輻鰭魚綱脂鯉目鋸脂鯉科的其中一個屬,屬下僅有帕蘭碩鋸脂鯉一種。生存於中新世晚期南美洲的阿根廷,1900年,這些遺骸在阿根廷被首次發現。
如果說現存的鋸脂鯉還不夠可怕,那麼這位帕蘭碩鋸脂鯉絕對可以刷新人的眼光。成年的帕蘭碩鋸脂鯉有一米長,如同自己的近親,這種肉食魚有著強有力的上下頜,兩排牙齒鋒利且帶有鋸邊,經常成群結隊地遊在河中,尋找食物,小到魚類,大到一些陸生動物,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它們還會進食植物。
是一種已經滅絕巨大的厚莖魚目魚類,生活在1億6500萬至1億5500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巨大的硬骨魚類。雖然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幾具利茲魚的化石,但是完整的脊椎骨化石尚未發現,所以古生物學家很難確定它的大小,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在1889年描述利茲魚的標本,估計它的長度大約是9米。
與現在最大的魚類鯨鯊及姥鯊一樣,利茲魚的食物來源是浮遊動物,並且用它的嘴與鰓從水中把浮遊動物給過濾出來。
為一屬已滅絕的鯊魚,最早出現於泥盆紀晚期,直到三疊紀結束(約 202 百萬年前),主要生活於淡水水域。
異刺鯊長度約1米,背鰭型態近似鰻魚,延伸至尾部與尾鰭、臀鰭相連,也因此遊泳方式可能也和鰻魚類似。單一棘刺自頭部突出,科學家認為這跟棘刺可能含有毒液,作用與現存魟魚的尾棘類似。牙齒呈「V」字形,可能以小型甲殼綱與具堅硬鱗片的古鱈目魚類為食。
又名恩齊德魚,是一屬已滅絕的硬骨魚。它們全盛於白堊紀,如今化石發現在北美洲、非洲、歐洲及亞洲西南部。矛齒魚身長大約150釐米,它們最著名的特徵是在上下顎及顎骨的前端有很大的獠牙(較大標本的獠牙長約6釐米),故其俗名為「劍齒鯡」。從這些獠牙,加上它們長而光滑的身體及很大的眼睛,推斷它們是掠食者。
新翼魚生活於泥盆紀(約在3.7億年前),長度70-90釐米,體形修長苗條,背脊挺直堅強,為肉食性魚類。一批生活在熱帶沼澤裡的原始魚類爬上陸地,開始了全新的生活。新翼魚利用鰭離開水面,用魚鰭在泥地上爬行,是最早上岸的動物。
含肺魚是一種史前的掠食性魚類,生存於3億6000萬年前的泥盆紀,它們體長約2.5-3.7米,重達2噸。頭顱上覆蓋著一層厚重的皮骨,口內具有牙齒且位於前上頜骨上的尖牙長度可達5釐米,體表由圓鱗覆蓋。它們也具有巨大的感覺管來幫助感測周遭獵物的活動,這可能是因為它們所居住的淡水環境水質汙濁,無法依賴視力。
含肺魚的化石是於1968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包括了牙齒、骨骼及尾鰭。其骨骼顯示它們的鰭很強壯,有可能可以走到陸地上。
鄧氏魚是晚泥盆紀(距今約3.6億至3.8億年前)的魚類,它的存在比陸上第一隻恐龍的誕生還要早1億多年。大型鄧氏魚長度可達6-8米,重量可達1噸左右,也有部分學者推測它們長度可以達到10米,甚至更長。鄧氏魚被視為當時最大的海洋獵食者,是人類已知體型最大的盾皮魚。
鄧氏魚缺少真正的牙齒,而以兩長條凹凸不平的刃片代替。鄧氏魚的口腔機能非常獨特,它依靠四個關節活動時產生的力量進行撕咬。這種獨特的機能不僅可以產生極大的咬合力,還可以使得鄧氏魚以極快的速度來撕碎獵物。鄧氏魚處於食物鏈頂端,生活在泥盆紀的鯊魚可能是它的捕食對象。
推薦閱讀:
海洋科普(1170)| 海洋動物的長途旅行
海洋科普(1169)| 海中獨角獸
海洋科普(1168)| 海洋中的「不高興」一生氣就炸刺
動物世界 原文地址請點擊閱讀原文。(原文有刪改)
若發現侵犯您版權的內容,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刪除。謝謝!
作者:小秋
轉載編輯:溫鈺明
初審:林奇琦
審核:廖喜揚
審核發布:李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