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繞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說新語.假譎》
這是「望梅止渴」這條成語的來由。百度一下,網上說這條成語是貶義的,近義詞是畫餅充飢,都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我覺得這樣的解釋是有問題的。
畫餅充飢,確實是空想,明知畫餅是假的,還要欺騙自己,不解決任何現實問題,不是阿Q是什麼?再看望梅止渴的故事,其實有很多不同之處。第一,當士兵聽說「前有大梅林」的時候,可不認為是假的,在他們心裡浮現的是什麼,是真實的希望;第二,「士卒聞之,口皆出水」,這是什麼,是與大腦意識有關的人體生化反應,是科學,確實能夠一時緩解口乾舌燥;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乘此得及前源」,就是說最終解決了現實問題。是的,成功往往來自於再堅持一下之後,然而靠什麼堅持,靠信念,靠希望,靠精神的力量,靠我們心中的那一片梅林。這樣來看,我們還能說「望梅止渴」僅僅是空想嘛?我想非但不是空想,而且包含著深刻的哲理與智慧。思想意識與現實世界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奇聯繫,其中深意值得玩味。
這些年的人生經驗特別是近幾年九死一生的經歷,讓我逐漸領會到佛教所講的「人生即苦」。不論主觀感受還是客觀存在,人人都有自己的困境,時時都要面對或大或小的問題與苦惱,我們永遠無法免於焦慮和不滿的情緒。這些困境、問題、苦惱、焦慮、不滿,就是我上面所說的那個「渴」字。有人說,我樂觀,我幸運,我快樂,我從來不渴。這個事兒,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但說實話,我不相信。據說,釋迦摩尼最後徹底解脫了,但世間能有佛陀幾何?我想絕大多數人仍是凡夫俗子,大家的共性遠大於差別,無論身上的標籤多麼五花八門,但終究是人,終究難逃一個「渴」字。
世人皆渴,但程度不同。如何止渴,也是各有殊途。
有的人急性子,對問題極度敏感,情緒波動,點火就著,煩惱不論巨細,必欲除之而後快。於是,草木皆兵,聞風即動,指責抱怨,遷怒他人,攪得自己和家人心神不寧、心煩意亂。就像打土撥鼠的遊戲,永遠揮舞著錘子,處於緊繃的戰鬥狀態,也許偶有短暫的釋懷,但更多的是無休無止的焦躁。
有的人面對問題堅強隱忍,表面上平靜理性應對,實際上內心也在經受著煎熬,只是自己努力控制、壓抑,不讓負面情緒表露出來。他們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眼前的煩惱終將過去」,殊不知人生就像翻越山丘,過了這一座,還有下一座,忍耐恐怕沒有盡頭。這樣的人看似平和謙卑,但誰苦誰知道,壓抑久了,終有爆炸或崩潰的一天。
還有的人與世無爭,逆來順受,隨遇而安,什麼都看得開,什麼都能接受,什麼都無所謂。表面超然灑脫,但多半是自欺欺人。一個人也許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可以什麼都不在乎,可是身邊人呢,親人呢?除非出家修行、與世隔絕,否則只要身在塵世,便免不掉世俗的煩惱。逃避,只會讓問題堆積,變成更大更難的問題,直到逃無可逃。
無論上述哪種,都可歸結叫作:「向外求」,也就是認為煩惱和痛苦來自於外界的困擾,希望問題和煩惱能夠消失掉,或者乾脆不去看它們,想像著如果沒有那麼多煩心事兒,自然就會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快樂。然並卵,人怎麼會沒有煩心事呢,指望著從外部徹底消除煩惱的事由,這大概永遠只能是一種想像。
釋迦摩尼入禪六年,思索各種人類痛苦的本質、原因和解決辦法,最後他體會到,一切苦難並非來自外界的困擾,而是出自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他認為,人痛苦的根源是慾念,以及隨之而生的貪婪與恐懼。遇到壞事,就恐懼,想要躲開;遇到好事,就貪婪,想要更多。於是人心永遠不滿、永遠不安。他開出的藥方是要不斷修煉,做到無欲無求。但是,人能夠克服與生俱來的人性,做到無欲無求嗎?真是值得懷疑。道理總是容易講、容易懂,但要真正做到,那就太難太難啦。所謂「看得破、忍不過」,「懂得了所有的道理,也過不好自己的人生」,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關於如何止渴,佛教給了我們一個幾乎無法實現的答案。但是其對於苦惱根源的闡釋,以及解決路徑的大體方向是充滿智慧的。古賢王陽明在此基礎上發展出陽明心學,對此做了最為經典的概括: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何謂望梅止渴?核心也正在於這三個字——向內求。
向內求,求什麼?我們心中的那片梅林是什麼、在哪裡?對不起,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大概知道它不是什麼,以及可能是什麼。
向內求,不是否定人性、消滅人慾,不是與世隔絕、消極遁世,不是無視現實、逃避問題,不是違背常情、特立獨行。向內求,可能是面對問題時良好的心態、迂迴的智慧、耐心的等待,可能是對問題本身更全面、更系統、更深入的認知,可能是不求結果多圓滿、但求自己做得對,可能是不糾結他人的評價、更在乎自己對自己是否滿意,可能是更清楚的認識自己、更準確的把握人性。
這些都是關於心智成熟的理想狀態的描述,可是如何才能做到這些呢,究竟如何「向內求」,如何望梅才能止渴呢?具體方法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需要不斷學習、思考、實踐,甚至終其一生去追尋。
關於望梅止渴,雖然時有感悟,依稀可見,但也不甚清楚,總是困惑。所以,我才決定訴諸筆端,開始寫這個訂閱號,以寫作這種最深度的思考方式,不自量力地試圖開啟一段探尋之旅。
在這裡,會有我這幾年與病魔抗爭經歷的記錄,會有對自己人生經歷的反思,會有對日常生活煩惱的體驗和感悟,會把看書學習得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做些思考,會有身處困境中的人以及他們的故事,會分享一些自認為有價值的探討生命成長的好書、好電影、好音樂等等,那些有助於我們望梅止渴的好資源。
這就是「望梅止渴」這個名稱的由來和大體想法,具體成什麼樣兒,也得走著看吧。
重獲新生的我時常提醒自己,輕鬆一點兒,歡快一點兒,不要盡想著什麼人生啊、苦難啊、意義啊,把自己搞的很沉重。特別是如果讓別人覺得很沉重,那就更不好了。生活本來已經很不易了,為什麼還要時時掛念那些沉重的話題呢,簡單,快樂,別想太多,開懷大笑,挺好的。所以,我不期望很多人關注這個話題,也很怕給大家帶來沉重的感覺,我由衷希望每個人每一天高高興興、樂樂呵呵,也許只在極少的心情失落煩躁的短暫一刻,想到這裡有些應景的文字等著你,來這裡看看別人的煩惱,沒準兒就會覺得自己其實過的蠻好,心情也就好起來啦。
還有就是,這裡的文字,更多的是寫給自己。因為,看再多的書、聽再多的勸,其實最終能影響自己的,只有自己心底的聲音。我想讓自己堅信「望梅止渴」,堅信一個道理,那就是:人生困境重重,即便歷經千難萬險,也總有一座山丘橫亙於前;而人心宛若迷宮,唯有不斷求索,才能找到出口、見到光明,那時縱使身外溝壑險峰,內心卻是一片敞亮的梅林、一道平靜而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