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00年馬雲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
大裁員很快啟動。
此前,阿里曾經有過一輪全球大躍進,在矽谷、日本、香港等地紛紛鋪設辦公室,高薪從世界500強公司挖高管——一位負責營銷的副總裁曾經報出1200萬美元的年度預算,當馬雲提出質疑時,對方回答:我做的計劃從不低於1000萬美元。
寒冬之中,縮衣節食成為保命之舉。
裁員之後,阿里全球10個辦事處縮減為3個,矽谷30人團隊只剩3人,其中還包括一個前臺。工號前100的老員工數量也減少了一半。
「那種感覺就像『二戰』之後看見到處斷壁殘垣、屍橫遍野一樣。」曾任阿里高級副總裁的波特·埃裡斯曼在《阿里傳:這是阿里巴巴的世界》書中寫道。從美國裁員歸來後,馬雲給波特打了個電話,哭著問對方:「我是不是個壞人?我感到我讓大夥失望了。」
即便如此,到2001年1月時,阿里帳面上只剩下700多萬美元。更糟糕的是,馬雲也沒想好破局之道,而來自投資人、媒體的批評聲卻越來越烈,每次董事會上都有人問:什麼時候賺錢?——這個問題,當時的騰訊、百度也都沒有答案。
而暗暗流傳在公司內部的說法也是:阿里遲早要關門。
最低沉之時,馬雲獨自在長安街上走了15分鐘,回房間又悶頭睡了2小時。
他最後為阿里選擇了「跪著過冬」。他在公司內部搞起了「延安整風運動」、「抗日軍政大學」、「南泥灣開荒」,分別對應價值觀、人才培養和盈利模式。而他為2002年設立的目標是:全年賺1塊錢。
阿里活了下來。2003年始於湖畔花園的淘寶網項目成為阿里的新故事,後來它成功狙擊易趣,上演了「螞蟻戰大象」的戲碼,也由此奠定了馬雲的江湖地位。
年少成名的求伯君在千禧年已經心生退意。
36歲的他是2000年CCTV十大經濟人物最年輕的得主,這位痴迷於技術的獲獎者上臺時表示,跟在座其他總裁創造的幾十億上百億業績相比,自己很汗顏,但好在他還年輕,「我還有機會向大家學習,甚至有機會能夠超過」。
但他似乎只是說說而已。
事實上,求伯君在那年迷上了網路遊戲。多年後他在chinajoy會場上坦承:當年玩遊戲上癮影響了家庭和健康。
而金山在2000年進行股份制改革後,求伯君就卸任了董事長,退居二線,具體業務交由總裁雷軍負責,其中包括上市的「八年抗戰」——從傳出消息的1999年到最終上市的2007年,雷軍一直負重前行,敲鐘2個月後,他選擇了辭職。
雷軍後來的回歸一度引發過業界對他與求伯君罅隙的猜測。但後者的心思顯然已經不在江湖。2011年,47歲的求伯君宣布退休,也為程式設計師單槍匹馬就能成為英雄的浪漫時代劃上了句號。
這似乎是契合時代的選擇——與他成名於同一時代的程式設計師們已經先後歸隱,另一方面,這也驗證了他的那句自我標榜「我是屬於瀟灑型的人,不太願意糾纏於繁瑣的事情中」。
遊俠終於得以浪跡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