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際網路頭條(ID:topwww001)
作者:木易
上周,小米和映客等企業在香港上市,港交所也迎來了自己最熱鬧的時刻。但在香港市場的另外一個領域,卻有人黯然離場。
僅僅存活了15個月
有人通過「賣身」,實現自身的強強聯合。
有人尋求「自我造血」的商業化動作,繼續倔強的活著。
這些都是共享單車頭部玩家幹的事,對於一些共享單車的小玩家來說,車企堅持不下去了,也只能關停。
7月10日,香港第一家共享單車Gobee.bike正式宣布關停。Gobee.bike主打的共享單車車身為綠色,大家都喜歡把它稱之為「小綠車」。根據公開資料顯示,Gobee.bike成立於207年2月,於2017年4月在香港正式投放單車。簡言之,從業務投放到結束,Gobee.bike僅僅存活了15個月。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介紹,Gobee.bike的收費模式和內地的共享單車並沒有區別,消費者在支付390元港幣的押金之後,就能以半個小時5元港幣的價格使用。
按照現在的匯率來看,5元港幣大概為4.2元人民幣左右。也就是說,在香港騎半小時共享單車,可比內地貴多了。
目前,香港共有七家共享單車公司在市場中競爭,共有25,000輛自行車,其中有17,000人為Gobee.bikes。
那麼,價格的高低真的是導致Gobee.bike關停的原因嗎?
共享單車不能最後一公裡問題?
眾所周知,共享單車的出現解決了最後一公裡的問題,讓短途出行變得更加方便與快捷。就拿白領上班來看,從地鐵口到公司的路程,走路比較遠,坐公車又太近。
所以,騎共享單車成為了大家最好的選擇。但從香港本土的環境來看,共享單車卻沒能發揮出其作用。
上周四,小編分享了一篇關於共享單車的文章《共享單車倒閉厄運繼續 這家最無奈:每個會員贈兩輛單車!》,就有小夥伴在底下留言分析,香港並不適合共享單車的模式。
確實,仔細觀察香港的地形不難發現,香港的港島和九龍地區多為山路,這對於共享單車的騎行是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再者,即使在很多平坦地區,香港的很多街道都仍未設置自行車道,況且香港街道本來就不算寬。特別是周末的旺角街頭,內地遊客到港,更加增加了一定的人流量,很容易造成擁堵,更別說騎自行車了。
有業內人士曾經就指出了,香港的公共運輸比較發達,地鐵、叮叮車、雙層巴士、小巴等多種多樣的工具,都已經能滿足大部分老百姓的需求。由此,共享單車很難發揮出原本有的效應,大量投放的共享單車很有可能就此變為擺設。
在這樣的情況下,Gobee.bike關停也就不難理解的。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竟然有消息稱ofo要接手Gobee.bike。
倔強的ofo,還在深耕國際市場?
據多家媒體報導,近日有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南華早報》透露,ofo與Gobee.bike正在進行秘密協商,或將接手Gobee.bike在港業務,但是最終交易細節尚未確認。目前為止,ofo還未對此事進行回應。
而在上周ofo剛剛宣布關停澳大利亞的業務。此次轉向難啃的香港市場,實在是有劍走偏鋒既視感。
如今ofo大動作依舊,先是成立了B2B事業部,推行車身廣告。爾後,又取消免押金活動。相比之下,老對手一夜之間開始對全國免押金,顯得特別豪氣。除此之外,ofo還成立了區塊鏈研究院、上線現金貸以及可以閱讀的看看功能。
在短時間內,ofo的業務已經涉及到了更多領域,但所帶來的效果並不明顯。倘若這件事情是真的,可就讓人看不懂ofo的想法了。
ofo究竟要走向何方,也許只有它自己才知道。但面對市場的爭奪,留給它的機會真的不多了。
版權問題、商務合作請加微信/QQ:2881339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