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中國的科技圈,缺芯是所有人都繞不開的話題。然而在五到十年前,人們討論的不只是缺芯,還有少屏。
無論是在大屏家電市場,還是小屏3C電子行業,作為和用戶交互的關鍵一環,顯示屏一直都是電子設備核心器件。而長期以來,高端液晶面板市場一直被韓日企業壟斷。這其中,三星因完備的產線和領先的技術優勢,讓它成為了一頭壓制面板行業的龐然巨獸。
但是三星既做裁判又做運動員的作派,令整個電子行業對三星的OLED屏又愛又恨。愛它,是OLED屏幕的確實達到了輕薄和極佳的顯示效果。恨它,自然是因為三星以限制供貨的種種手段來打壓對手。
HTC、 華為、小米都曾因為被三星手機視作競爭對手而被限制OLED供貨,導致自己的高端機型陷入發貨即斷貨的尷尬之中。即使是唯一能夠每年從三星拿到大量訂單的蘋果,根據諮詢公司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的一份報告,也在2020年,因為採購量不達預期,被三星罰款9.5億美金。
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 報告截圖
然而不久前,一條消息靜靜地出現在外媒報導裡,作為OLED的第二供應商,京東方再一次進入蘋果手機 iPhone13的供應商名單。在蘋果素來嚴苛的供應商品控管理系統下,連續兩年入圍iPhone液晶面板供應商,意味著中國企業悄然無息地在OLED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而這背後,是持續十年的不斷投入和決心。
儘管在可見的未來,LCD仍將是主流屏的需求,然而從OLED面市的那天開始,其超薄的尺寸,優異的色彩就註定了LCD終將退市的結局。
在2008年,當第一臺搭載了OLED的諾基亞N85發布時,中國的液晶面板生產企業都還在為擴建上一代的LCD產線而努力。也就是說,在液晶面板行業中國曾經整整落後了十年。2010 年,液晶面板是繼集成電路、石油、鐵礦石之後,中國第四大進口商品,中國液晶面板市場,一度任人魚肉。
與晶片行業類似,液晶面板的生產也需要重資金投入,一條液晶面板生產線的投入不亞於建造一個晶圓廠的花費。而根據泛摩爾定律,若保持價格不變,顯示產品性能每36個月須提升一倍以上。因此除了重資產,還要重人才。
在苦苦追趕行業領先技術的這十年間,回顧「中國屏」的逆襲史,最具代表的還是京東方和TCL華星。
1993年,36歲的北京電子管廠廠長王東升帶領員工自籌650萬元種子基金進行股份制改革,創辦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更名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王東升看到中國液晶面板受制於人的狀況,提出了「進軍液晶顯示領域」的戰略抉擇。在全國多地投資建設了LCD和OLED生產線,用了整整12年,終於結束了我國顯示企業被外國廠商哄抬物價和技術封鎖的被動局面。
而國內另外一家顯示面板巨頭——TCL華星的崛起之路也並不容易,10年的磨礪,TCL華星在LCD顯示面板領域掌握了高世代技術、產能,也掌握了技術與產品壁壘,與京東方一起,成為了顯示面板領域的中國「雙子星」。
從上千億的產線投資,到用重金挖角研發團隊來培養積澱自己的技術實力,不滿於守成的中國液晶面板企業硬生生地用犧牲利潤的方式,咬牙開闢了前進的道路。
如今,OLED市場仍然被韓國企業壟斷,2019 年韓國市場佔比89.9%,其中是三星的面板出貨量市場份額佔比85.4%。不過隨著眾多中國企業的OLED產線紛紛投產,從華為在Mate系列上使用京東方OLED,到TCL華星光電成為小米10至尊紀念版的屏幕供應商,再到如今京東方第二次拿下蘋果的訂單,我們隱約看到了我國公司與三星,LG等行業領先企業在液晶面板平級競爭的可能性。
不依賴購買成熟技術和開辦合資企業,中國的面板生產企業,用十年的時間和幾千億的資金跑進了第一梯隊,用自己的行動告訴眾人,在毅力和決心之下,沒人能夠永遠掐住中國的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