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晶體驅動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1-02-08 中科院之聲

光子晶體超浸潤性賦予具有獨特光學調控性能的光子晶體材料在傳感、檢測、防汙、驅動、油水分離等方面的新應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江雷團隊在具有超浸潤性光子晶體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Chem. Soc. Rev., 2016, 45, 6833)。研究人員考察了基底浸潤性對乳膠粒的形貌及其分子組裝形式的影響(Adv. Mater. Inter., 2015, 1400365;J. Mater. Chem. C, 2015, 3 ,2445;J. Mater. Chem. C., 2018, 6, 3849);利用界面特殊的浸潤性調控,實現了具有特殊光功能的花形(Chem. Commun., 2015, 51 ,1367)及麵包形(Chem. Commun., 2016, 52, 3619)的各向異性結構光子晶體製備。製備得到具有良好光波導行為的光子晶體微陣列(ACS Applied. Mater. Interfaces, 2016, 8, 4985);發展了通過電浸潤水刻製備光子晶體圖案的新方法(Adv. Funct. Mater., 2017, 1605221);製備耐溶劑具有防偽特性的戶外碳點光學塗層(ACS Applied.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6701,Nanoscale, 2018, 10, 4642) 及形狀記憶功能的反蛋白石結構薄膜(ACS Applied.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4243)。

驅動材料因能用於智慧機器人、微型生物動態監測等領域而被廣泛關注。自然界中比如小麥、松果等很多植物種子的脫落過程就是受溼度變化誘導不均質的體積變化引起。傳統驅動材料多是將驅動層和支撐層連接在一起,基於驅動層在外界作用下的體積變化引起驅動。但雙層材料驅動器因其雙層結構間粘附力差在多次驅動過程中易分離等問題很難多次重複使用,為解決該問題,單一化學組成梯度型驅動材料應運而生。

江雷團隊在具有超浸潤性光子晶體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在此前的工作中,該團隊利用所製備的單一材料聚離子液體反蛋白石光子晶體,基於其從表面朝內部的梯度的溶劑去浸潤過程實現了驅動現象,光子晶體膜發生捲曲(Chem. Commun., 2016, 52, 5924)。但所製備的光子晶體驅動性能較差,很難滿足應用需求。隨後通過將液晶單體過度滲透到膠體晶體模板中並隨後進行光聚合,製備了具有連續彎曲/去彎曲行為的溶劑響應驅動器(Soft Matter, 2018, 14, 5547)。

近期,理化所光子晶體驅動材料研究又取得新進展,江雷團隊研究員王京霞與湖南師範大學教授陳波合作,通過梯度填充法製備了一種Janus 型聚(離子液體-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反蛋白石光子晶體膜(圖1),該膜上表面聚集親水的聚離子液體,呈親水性,而下表面富集疏水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呈疏水性。所製備樣品兩面的不同性能主要是由於光照聚合過程中離子液體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不同的聚合行為而造成的相分離,導致其化學組成沿薄膜厚度方向的梯度分布。所製備薄膜的Janus 性使之遇水蒸氣後具有明顯的定向彎曲行為,在4s內彎曲角度接近1440o,並伴有亮麗的結構色變化。

薄膜的驅動行為可以通過薄膜的化學組成、孔洞大小及溶劑種類來調節。通過COMSOL模擬了樣品的定向驅動性能,並利用單個薄膜(尺寸12mm *3mm* 20 μm)吸水後的驅動行為實現了單根機械軸的運動(圖2)。該研究工作為發展新型光子晶體的光學器件提供了借鑑。

相關研究結果以A Hydrophilic/Hydrophobic Janus Inverse-Opal Actuator via Gradient Infiltration 為題發表在ACS Nano(2018, 12,12149-12158)上,並被選為內封面。文章第一作者張大傑為理化所與湖南師範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共同第一作者劉捷為理化所碩士研究生。

 

圖1. 所製備的Janus 型光子晶體膜及封面圖片

 

圖2. 所製備的Janus 光子晶體膜驅動過程中結構色的變化及驅動過程可以牽引機械軸運動

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光子晶體的最新研究進展
    在這二十多年的發展當中,光子晶體已在光通信技術、材料科學和雷射與光電子學等方面都取得了相應的進展。本文闡述了光子晶體在各方面所取得的相應進展,並探討光子晶體在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狀況。關鍵詞:光子晶體  研究  進展  1.引言自光子晶體這一概念提出以來,它就成為各個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們關注的熱點。光子晶體(Photonic crystals)材料又稱為光子帶隙(Photonic bandgap,PBG)材料,指介電常數(折射率)周期性變化的材料。
  • 中科院大化所納米孔晶體材料傳質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大連化物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葉茂研究員、劉中民院士團隊在納米孔晶體材料傳質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光子晶體光纖及其應用
    文章綜述了光子晶體光纖的研究進展,給出其分類,並重點介紹了光子晶體光纖在超短脈衝、光頻測量、光纖通信等科研領域的重要應用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正如同半導體材料在晶格結點周期性的出現離子分布一樣,光子晶體是指在光波尺度下人為地在高折射率材料(比如sio2)的某些位置上製造周期性分布的低折射率材料(比如空氣孔)而形成的晶體,通過人為控制高低折射率材料的不同結構分布可以產生不同的類似於半導體禁帶光子頻率禁帶(photonic band gap,PBC)寬度,從而對入射光波進行選擇性傳輸。
  • 光子晶體
    光子晶體是近年來科學與技術方面的一個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這時,人們想到了光子。光子不帶電,光子之間沒有相互作用。控制光子比控制電子更簡單。因此,通過控制光子,可以更容易突破量子極限,從而進一步提高晶片的性能。如何才能精確地控制光子呢?人們發現,如果傳導光的材料具有晶體一樣的結構,那麼,這種材料也會具有光子的禁帶、導帶。這不就是傳導光的晶體嗎!光子晶體就這樣產生了。人們還發現,可以把在半導體中很多控制電子的現成的方法和技術用到對光子的控制上來。
  • 光子晶體光纖飛秒雷射技術
    以染料雷射為代表的第一代飛秒雷射始於1981年,它的出現將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引進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超快時代,使人類第一次在微觀世界中進入到飛秒時代,從而推動了物理、化學等學科的超快動力學的研究,發現了大量超快新現象,揭示了大量的微觀世界新的運動規律。但是,由於材料的不穩定性造成染料雷射器運轉的不確定性,使得超快領域的研究受到極大的限制。
  • 麻省理工利用新方法揭示光子晶體的內部特性
    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技術,揭示了光子晶體以及其合成材料的內部細節,其特殊的光學性質是廣泛研究的主題。  光子晶體是用微流控晶片類似的製備方法,製作的由數以百萬計密集的在一塊透明材料微小孔構成。
  • 關於光子晶體光纖的二三事
    傳統光纖與光子晶體光纖的結構對比(a)傳統光纖;(b)光子晶體光纖首先,光子晶體是一種由人工製成的電介質結構,使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質周期性排列,形成了光子晶體(PC)。類似於半導體和絕緣體中存在的電子禁帶,在某些材料中也可以製成在一定範圍內特定方向上或全部方向上禁止光傳播的材料。
  • 【中國科學報】大模場光子晶體光纖研製成功
    7月10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該所陳丹平與胡麗麗率領的石英光纖材料課題組在大模場有源光子晶體光纖的研製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成功製備獲得了纖芯直徑大於50微米、NA(數值孔徑)小於0.03的大芯徑光子晶體光纖,並在皮秒脈衝放大器中實現平均功率超過百瓦、單脈衝能量大於微焦耳量級的高光束質量輸出。
  • 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趙顯教授課題組:壓電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Diebold教授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Photoacoustic trace detection of gases at the part-per-quadrillion level with a moving optical grating」。該工作利用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生長的三硼酸鉍(α-BiB3O6,BIBO)晶體,設計了中心頻率為443 kHz的壓電換能器件用於光聲氣體檢測。
  • 3分鐘了解光子晶體光纖
    功能光纖可細分為:微結構光纖、集成式光纖和新材料光纖。近20年關於微結構光纖的研究較多,通過靈活設計微結構光纖,可巧妙地把玻璃材料和空氣孔相結合,該結構不僅可以用於無盡單模光信號傳輸,也可以實現空芯低損耗傳輸等。光子晶體源於對動物體表的研究。
  • 驅動光子學革命的晶體——鈮酸鋰
    隨著「新基建」的提出,5G已逐步進駐我們的生活,雲計算、虛擬實境、數據通信與高清視頻等業務也隨之在不斷地發展,帶動核心光網絡向超高速和超遠距離傳輸升級。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核心器件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鈮酸鋰調製器(LiNbO3)。
  • 科研人員在磁斯格明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傳統的計算機硬碟無論是存儲密度與讀寫的速度都已經達到了極限,尋找具有低能耗和高密度存儲功能的新型磁性材料是目前磁學領域的熱點與前沿
  • 鐵電半導體光電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其中自發極化是極性晶體材料的本質核心,設計組裝具有強極化效應的化合物是研製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的有效途徑。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羅軍華領導的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團隊在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海西研究院「團隊百人」研究員孫志華主持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春苗人才」專項和福建省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資助下,基於固體相變誘導極化效應的策略,構築了一例具有類鈣鈦礦結構的極性化合物。
  • 二維材料雙光子吸收層數依賴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研究員王俊課題組在二硫化鉬(MoS2)簡併雙光子吸收的層數依賴特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具有鐵電半導體光電效應的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羅軍華領導的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團隊,在國家傑出青年基金、海西研究院「團隊百人」研究員孫志華主持的「春苗人才」專項和福建省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資助下,提出了固體相變對稱性破缺誘導極化效應的策略,構築了系列新穎的極性光電功能晶體材料。
  • 【Laser & Photonics Rev.】封面:單層WS2/光子晶體的超快光致庫倫屏蔽效應
    國防科技大學江天研究員團隊聯合復旦大學石磊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與光學諧振腔強相互耦合作用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利用溼法轉移以及電子束刻蝕的方法成功地製備了單層WS2/一維光子晶體強耦合異質器件,並通過穩態角分辨光譜技術以及瞬態顯微光譜技術研究了器件的耦合動力學行為,結果表明在非共振激發條件下單層WS2中激子的超快非平衡庫倫屏蔽作用將會影響強耦合激子極化激元的形成。
  • 目前主要光子晶體光纖的種類,特性及應用
    經過30多年的廣泛研究,光纖系統的性能和製造工藝得到了不斷完善,近乎達到了最高極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發展新的光學介質(光子晶體光纖),研究人員已經被光波長尺度,即亞微米量級或更小尺度的結構材料表現出的能力所吸引。光子晶體通過將規則的微結構引入光學材料,徹底改變了材料的光學特性。它可看作是半導體物理學成果在光子領域中的拓展。
  • 光子晶體光纖的原理、結構、製作及潛在應用
    在介紹光子晶體光纖的製作、導光原理和特點的基礎上,研究了普通光纖不具備,而光子晶體光纖所具有的無休止的單模特性、奇異的色散特性、可控的非線性和易於實現的多芯傳輸等特點。研究結果表明,光子晶體光纖在光纖傳感器、光子晶體天線、超寬色散補償、光學集成電路等多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光子晶體光纖的特性及應用發展趨勢
    1996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光電子學研究中心J.C.Knight等在《Opt.Lett.》首次報導了所研製的實芯光子晶體光纖樣品,並將4個不同波長的光源注入1米長的該光纖中,測試其近場與遠場特性,證實了光在光子晶體光纖中的傳導特性。
  • 光子晶體的製備
    1987年,物理學家Eli Yablonovitch預測,光子帶隙晶體(PBC)能夠像現有的微電路處理電信號一樣處理光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