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時代,關注就是力量,「圍觀」並不簡單。要想在紛紜嘈雜的網絡世界中不迷失自我,就要努力做一個耳聰目明的「吃瓜群眾」,對世界、對形勢保持一份整體的、科學的認識,學會比較、鑑別,質疑、求真,不斷涵養自己的媒介素養,提高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
網絡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如今,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渠道。與那些活躍於網絡世界的名流、大V不同,更多的人在網上只看不說,或者多看少說,成為各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作為沉默的大多數,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暱稱——「吃瓜群眾」。
以「吃瓜群眾」自喻,表達的是一種事不關己的「圍觀心態」。但在網際網路時代,關注就是力量,「圍觀」並不簡單。要想在紛紜嘈雜的網絡世界中不迷失自我,就要努力做一個耳聰目明的「吃瓜群眾」。
網絡技術方便了新聞傳播,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播格局。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網絡傳播打破了「傳授」與「接受」的邊界。進入到網絡裡來的每個人,都是傳播者,也都是接受者。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又都是別人的聽眾。在這個世界裡,任何事情都可以圍觀,每一個「吃瓜群眾」都可以發言。點讚、轉發、評論等等,都是一種表達手段,都可能在自我表達的同時影響另一個「吃瓜群眾」。網絡是一個龐雜的世界,你喜歡什麼,就能找到什麼,從網絡上看到了什麼,表達了什麼,反過來也是在給自己描摹一幅「自畫像」。正因為如此,做一個耳聰目明的「吃瓜群眾」,對網絡世界需要多一份理性。
在網際網路時代,獲取信息非常容易,但對信息作出判斷和整合卻不容易。現在,只要打開一部連接網絡的手機,信息就會撲面而來。微信裡面有信息,朋友圈裡也是信息;你關注一個客戶端,每天會收到推送過來的各種信息;還有很多不知道從哪裡發來的廣告信息等。面對眼花繚亂的信息,如何選擇就成為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獲取信息越容易,越需要對信息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斷。
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網絡世界,我們會發現:離奇並不一定可信。這裡的羊長了四隻角,那裡的牛會說話等等,稀奇古怪的事情看上去熱鬧,實際上找不到真正的「新聞要素」,沒有時間、地點等一些基本信息;迎合的並不一定可信,你喜歡體育,滿世界都是有關體育的信息湧到你眼前,你喜歡種花,天天都有花卉的消息推送給你,大數據精準了解了你的愛好,也能擋住你認識世界的眼睛。令人激憤的也不一定可信。一些隨意裁減歷史、移花接木拼湊的信息,看上去令人激憤,卻不一定是事情的全貌;有時候,有圖未必是真相。那些只把鏡頭對準違法者胡攪蠻纏,卻不給警察解釋機會的視頻,那些把目光對準慘烈車禍現場,卻不告訴受眾救援情況的錄像,都沒有提供足夠的真相。
網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碎片化的世界,我們已經習慣於利用碎片時間不斷接受碎片化信息。在這種碎片化世界裡,只有堅守一份理性,才能避免瞎子摸象,以零散的、局部的感受取代整體的、科學的認識。世界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無論是國際關係還是國內形勢,都是由不同要素按照有機聯繫組成的。碎片化的信息即使再豐富,也不可能拼湊出對世界整體的認識。有人說過,如果把目光對準災難,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停屍場。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中,作為「吃瓜群眾」應該保持一種警醒,越是吸引眼球的奇聞怪論,越要防止被忽悠、被誤導。
所以說,做一個耳聰目明的「吃瓜群眾」並不簡單,需要我們學會比較、鑑別,質疑、求真,不斷涵養自己的媒介素養,提高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保持對良知與正義的追求,在眾聲喧囂中堅守一份理性。
滾燙的鴨梨水能夠抗癌;驅蚊手機軟體和「聲波驅蚊器」可以驅蚊;能量飲料提神醒腦抗疲勞,隨意飲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每天都會用富有年代感的表情問候「早上好」的老媽信了,還在第一時間把相關的微信公眾號文章轉發給我,叮囑著一定照做。
起初沒太上心的我,在翻看了和老媽的微信聊天記錄之後,才驚呼「大事不妙」。因為類似「緊急通知!……」「很多人都忽視……」「太傷身體了……」的文章,時不時就會出現,即便是已經被闢謠的內容,之後也不忘綴上一句「這是某某阿姨發過來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看來,這是老媽和她的老夥伴們溝通交流的主要內容之一。而日前發布的《中老年人上網狀況及風險網絡調查報告》顯示,中老年網民群體遭遇比例最高的網絡風險是網絡謠言,佔比66.2%。那麼,這些聳人聽聞、博人眼球的網絡謠言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確認了眼神,認定我老媽和她的老夥伴就是對的人呢?
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是否信謠傳謠,與人的知識和閱歷有很大關係。不少中老年人缺乏對信息的甄別能力,媒介素養比不上年輕人,容易掉入網絡謠言的陷阱,的確是他們被「選中」的原因之一,卻又不是最戳中要害的那一個。最戳中要害的那一個,在心理。
《報告》顯示,中老年人上網行為帶有明顯的家人和熟人社交屬性,期待通過網際網路加固情感聯繫。只是當下,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與子女分居兩地,他們之間的情感聯繫是疏離的,子女的情感陪護更是跟不上的,不少中老年人轉而向朋友圈尋找存在感和認同感,期待藉助他人力量化解生活中的不便。此時,開篇就噓寒問暖、鼓吹傳統家庭社會秩序、充滿「情感引誘」元素的「謠言帖」,特別容易贏得中老年人的心理好感。如果再伴有「央視報導」「人民日報」等截圖,相信媒體權威的中老年人更會深信不疑,立刻轉給子女看看,卻不知是著了「有圖未必有真相」的道,成了謠言的無意識傳播者,被「移花接木」的權威媒體也順帶做起了「背鍋俠」。
既然查明了病因,接下來就要對症開藥。一方面,中老年人自身要對從網絡中了解到的內容抱有適度懷疑,哪怕再順理成章,也不妨多加查證,提高辨別能力,做個耳聰目明的「吃瓜群眾」。同時,還要爭取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做個耳聰目明的「輿論領袖」,對老夥伴們給予積極正面的影響。另一方面,心病還須心藥醫,作為子女的我們,與其嘮叨埋怨,不如從關心父母長輩的角度入手,多一些電話問候,多回家看看,多給他們擺事實講道理,用正面信息替代各類謠言,讓他們感受到真實的親情的溫度,幫助他們耳聰目明起來。
總之,「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不能只停留在年輕人傳閱甚廣的「雞湯軟文」裡,必須落實在與父母長輩的聯繫溝通中。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們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規避掉可能存在的風險。
一起來談談你當「吃瓜群眾」的經歷和感受吧。
☞外交部回應美發動貿易戰:典型的貿易霸凌主義,中方將作出必要反制
☞特斯拉超級工廠落地上海,電動車市場這次真要變了
☞向海而行,航海新時代來了!
☞商務部就美方公布擬對我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徵關稅清單表態
編輯 / 徐曉燕
來源 / 經濟日報(記者魏永剛、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