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電子合成音樂的發展歷程
科學技術和音樂藝術是兩門截然不同的學科,但二者卻緊密地聯繫著,音樂經常是技術的藝術體現。從律制的研究制定到樂器的製作;從樂器製作技術的完善到器樂演奏技巧的發展;特別是在音樂的製作上,更能體現出科技的力量推動著音樂製作方式的衍變。錄製音樂所需的各類樂器,以及錄音設備的不同,決定了在音樂製作方式上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傳統樂器時代、電子樂器時代、虛擬樂器時代。
傳統樂器時代時期用來演奏的樂器,錄音的設備都是真實的設備,音樂都是由各類樂器的演奏者來錄製,最大的特點是人性化的演奏,這一時期的音響效果溫暖而真實。但這一時期的作品也有其局限性,即演奏者演奏的音樂和作曲家想像的並不完全相同,很多作曲家沒有擁有一個錄音棚和一個交響樂團的條件,只能在心裡想像作品效果。電子樂器時代應運而生,以上的問題在某些程度上得到了解決。
這時的作曲家,利用計算機和電子合成器,以及相應的音樂軟體,在家裡就可以製作出具有CD品質的音樂作品。只要有所需的音源,通過MIDI鍵盤和音序器軟體,人們就可以製作出交響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中所有樂器的音色;不再需要龐大的樂隊進行繁瑣的排練,作曲者同時就是演奏者。作曲家的創作方式雖然方便了很多,但製作出的作品在演奏效果上卻付出了代價,MIDI鍵盤不能體現出所有樂器的演奏特點,比如演奏弦樂器時細膩的力度控制、演奏管樂器時細微的氣息變化、流行音樂中吉他和貝斯的個性化演奏等等。隨著科技的進步,個人電腦的性能大幅提高,虛擬樂器時代的到來,這一問題才真正得以解決。音樂製作進入了虛擬樂器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樂潛就是Steinterg公司的 Virtualist series系列音源。包括了虛擬鋼琴、虛擬吉他手、虛擬貝斯手、虛擬鼓手。它們不僅是單純的音色採樣,甚至還包括演奏法及音樂風格的採樣。它的意義己不僅僅是在音樂製作的真實性問題上了,它的設計理念和製作方式,完全可以用來開發我們自己傳統的民族器樂音源,這對那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樂種的保護,具有深遠的意義,值得我們共同保索。
電子音樂與傳統音樂最基本的不同,奠定於「具體音樂」時期,當時,特定的音響成分通過剪輯拼接在一起,作為作品而播放。這一做法,不僅將作曲家的思維完全「解放」了,也讓音樂創作在聲音選材上有了幾乎是無限的可能性。電子合成器興盛之後,電子音樂發展進人第一個繁榮期。合成器不僅能夠模仿傳統樂器的演奏,而且還讓創作者足不出戶就能拓展樂器演奏的技法﹐創造傳統樂器所不能發出的聲音,大大簡化了製作音樂的過程,並且更加有利於即興演奏。進人微型計算機當道的時代之後,合成器又通過一個比較複雜和漫長的過程逐漸被音色軟體、音序軟體和音頻軟體取代。在音樂研究領域,也有了科技與音樂創作相結合的方向。」可以說,音樂的聲音部分已經可以在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上虛擬出來了,因此時代正在呼喚對與音樂有關的形象,特別是歌手的形象的虛擬。
二、 以初音未來為代表的虛擬歌手誕生背景
音樂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綿延、流變,科技的飛躍則能讓音樂的技術乃至藝術層面發生某些驚人的變化。錄音帶技術和電子合成器技術催生了電子音樂,而以數位化信號進行運算和處理的當代計算機更是讓電子音樂的創製方式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運算能力的增長和數字多媒體潮流的來襲,「虛擬歌手」這一帶有濃厚的電子技術色彩的音樂新事項也就應運而生了。電子音樂的起步與發展最早是在歐美和日本,其創作最初也都是在「實驗音樂」的領域裡開展的。後來,因應市場的需要,日本率先開發出歌聲合成器技術,以及基於此項技術的應用程式產品VOCALOID,由此誕生了以「初音未來」為代表的一系列取得了市場上的成功「虛擬歌手」(亦有人稱之為虛擬音樂偶像)。值得指出的是,初音未來並不是第一個模仿人類歌唱的軟體,但是其「仿真度」卻比其他軟體高很多,所以不僅引發了網民從事業餘音樂製作的狂熱,也在文化交流與研究的層面上激起了許多學術話語,還提高了技術界對語音合成的重視程度,更多的研究者開始致力於將人工合成聲音變得更加自然。
這樣一個虛擬歌手在日本的誕生並不是偶然的。首先,以作為「她」的本體的聲音軟體為切人點來看,現代的日本人非常喜歡音樂,「玩音樂」的人群很龐大,小到幼兒園小朋友,大到古稀老人,都多有組成樂隊開展活動的,日本街頭也經常可以看到唱得很好的原創樂隊演出。對於發明了卡拉OK的日本來說,「個人音樂表達」一直是一種重要的消費訴求——開展個人演唱會的訴求被卡拉OK大量滿足了﹐組建樂隊卻需要面臨不少人際溝通問題,「給我一個受我控制的歌手」就成為了一個比較強烈的訴求。其次,初音未來的成功,還來源於其擬人化的形象,這個形象通過吸引「御宅」(Otaku)這個特定消費人群,逐漸把影響力擴展到更廣闊的受眾群中去。這樣會引起喜歡這個形象的人創作好的作品﹐再通過好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人,引發更多的創作。
我國在改革開放後也很快步入了以高科技為標誌的資訊時代。而隨著20世紀後期音樂院校開設「電子音樂」專業課程,我國電子音樂的發展更是開始加速。初音未來的跨國影響,改變了日本動漫界與電子音樂界的產業格局,自然也刺激了中國開始嘗試打造像這樣的虛擬歌手或說虛擬音樂偶像。目前,在中國受歡迎的虛擬歌手主要有洛天依、心華和紫嫣等。
第三,強大的動漫文化背景和網站平臺也是必要的條件,最重要的平臺是最早的彈幕網站NICONICO。初音未來是被網友用軟體「翻唱」歌曲然後上傳至NICONICO上,才成為話題走紅,並隨後在YouTube和2CH兩個著名網站也迅速上榜的。用戶數眾多的平臺,吸引了來自不同行業的人以不同方式創造不同形式的作品,給這一新興音樂表現形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三、 電子合成音樂的創造風格、特點及身邊同學對其的認識
音樂風格:
VOCALOID軟體的使用者賦予初音未來等虛擬歌手以靈魂,他們被稱為「master」,而他們使用VOCALOID軟體創作歌曲的過程則稱為「調教」。
初音未來由於使用者很多,使用得相當廣泛,她的曲風也是多樣化的。這位虛擬歌手擅長pop、搖滾、ballad、舞曲等,但80年代的老歌、普通流行歌曲也在其表演範圍之內。在網際網路上,初音未來最著名的代表曲目除《甩蔥歌》外,還有《圓周率之歌》、《初音未來的消失》等。
洛天依歌曲的種類同樣很多,但主要部分與初音未來有所不同:有古風類、中國風、民國風類、黑化曲、流行抒情風、清新明快風、「萌萌噠」風等。其中,古風類歌曲佔大多數,代表曲有《三月雨》、《月下》、《霜雪千年》等。民國風類則以「芝麻糊天依」系列為典型代表,講述關於戀人、校友、校園和故鄉的回憶。黑化曲的代表作是《雙向系列》,由洛天依和「言和」演唱。
音樂創作特點:
電子音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設備的發展狀況。雖然西方國家的創作者在硬體平均水平和軟體版本上相對於我國略有優勢,能將最新工具的特點與音樂創作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形式上更加豐富,在內容上更富有創意性,但我國的虛擬歌手音樂創作者充分發揮了創作理念上不可取代的優勢,更傾向於將電子音樂的色彩與中國傳統音樂形式相結合,從而產生現代科技與古典文化藝術之間的碰撞及其審美效果的結合。必須強調的是,儘管西方人在這類音樂的創作中也會融入一定的古典音樂形式,但他們更加強調對現代科技的應用以及構思方面的創造。
同學們對於電子合成音樂的認識:
同學們的回答:1、動感(鬼畜/抖腿……)5+
2、不太了解(不清楚,但聽說過)3+
3、音準很完美,但音色和我們不太一樣3+
4、知道很多有名的虛擬歌姬,但沒太聽過音樂1+
從上述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學們對於電子合成音樂大多不太了解,或者認識停留在電子合成音樂中的流行部分,不可否認這些內容再整個電子合成音樂中佔據了相當大的部分,但我們進行這次研究,也是意在希望身邊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電子合成音樂並不僅限於網絡上許多主播為盈利而剪輯、合成出的鬼畜視、音頻,其他古典、舞曲等類型也有著非常大的佔比。
目前來看即便電子合成音樂及虛擬歌手文化在中國正飛速發展,它們其實還是處於一個較為小眾的圈子。對於這類群體而言,一些獨特的音樂作品培養出了獨特的審美與趣味甚至是價值觀取向。但在外人看來,該群體年齡整體偏小,虛擬歌手們的二次元人物形象也很經常被認為是低齡化,因此容易被帶上有色眼鏡看待。
然而,隨著電子合成音樂受眾的群體的不斷成長以及文化延展,這種壁壘正在鬆動。越來越多的跨界營銷讓虛擬歌手的形象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前兩年,洛天依作為必勝客首個二次元代言人,跟Vsinger的大家一起出現在必勝客門店。讓虛擬歌手擔任代言人,推出音樂主題餐廳,為高考考生助力,二次元中的人物形象與動畫愛好者和消費者們在現實生活中來了次奇妙的親密接觸。
從日本到中國,電子合成音樂的流行有著不同的社會背景,但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形式。近年來,電子合成音樂之所以能夠越來越深入地影響主流文化,是因為其自有的發展路徑——通過與電影、動漫、綜藝等產業深度結合,被「虛擬歌姬」標籤化的內容、價值觀、用戶和商業形態等進入主流視野。
隨著當今音樂形式的發展和需求持續增長,電子合成音樂融入主流文化是必然趨勢。電子音樂和虛擬歌手們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意味著要替代原有的傳統樂器、真人歌手和演唱形式。所謂的主流化的核心訴求不過是被承認和被尊重。
同學們對於電子合成音樂的認識:
[1]音樂製作方式的衍變(豆丁文庫編號150565)
[2]國內外「虛擬歌手」的音樂文化比較-魏丹
[3]從初音未來看虛擬歌手對音樂文化的影響-宋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