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去學院拿攝像頭啦!」發出這條微信,國防科大智能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湘便起身換好衣服、戴上口罩出了門。這天上午,她剛給學員講完新學期開課第一周第3堂「工程製圖基礎」直播課。
在這一周「實戰」過程中,為了讓學員看明白整個畫圖過程,她只好左手拿手機錄視頻,右手切換鉛筆、圓規等不同文具在紙上邊畫邊講,然後將視頻發到微信群,讓大家看著視頻動筆操作。
不停抖動地製圖視頻和時不時紙張出畫的鏡頭,透露著一絲狼狽。「好在學員都理解。」下周她將再帶一門課程,為了確保學員實時觀看、學習製圖課程,她決定架上三個攝像頭:一個對著她本人,一個對著小黑板,另一個則架在手繪紙的上方。
這個春天,受疫情影響,科大首次大規模依託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實時、互動、異地、分散的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沒能照舊在教室見面的師生,在網絡信號兩端、電腦屏幕內外,紛紛化身「主播」與「粉絲」,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共赴課堂之約。
2月18日,在科大執教22年的張湘迎來了她教師生涯的第一堂直播課。下午兩點,離上課還有5個多小時,她便進入雨課堂「佔座」,「沒辦法,昨天『觀戰』,雨課堂擁堵到崩了,只好提前來。」
「同學們,看著黑板跟我一步步來。」課堂上,張湘舉著一塊小黑板翻動著正反兩面,將課前畫好的圖形展示給學員。過去,她都站在講臺上、黑板前,用專業工具為他們畫圖,現在,她面前是一個小小的攝像頭和桌邊略顯「寒磣」的製圖工具。
這樣的網課讓張湘覺得有點寂寞和孤單,為了保持良好的上課狀態,「佔座」的時候她也沒敢閒著,不停地在自己的「主戰場」——騰訊會議上進行反覆試講。什麼時候共享雨課堂界面,切換大概要花多長時間,畫面和聲音是否同步……在此之前,這些操作步驟張湘已經練習了上百遍,她現在要做的,就是熟練再熟練,不耽誤課堂上的每分每秒。
除了像張湘一樣上直播課的教員之外,一些因寒假滯留外地而手邊沒有合適設備或資料的教員,秉持著「一個都不掉隊」的信念,克服困難給大家上課。
今年寒假,信息通信學院副教授柯幸福自武漢回大冶老家,本打算待一周便返回學院備課。不曾想疫情來勢洶洶,武漢封城後自家小區也隨即緊閉大門。面對沒有電腦和WIFI的困境,他只能依託線上平臺已有的課程,開啟兩臺手機教學的「網課之行」。
為了找到匹配教材的課程,柯幸福在中國大學MOOC、愛課程等眾多平臺上找了七八門加起來上百講的課程。他先是看目錄,對比課程緊密度進行篩選,隨後再下載課程進行試看,花了四五天才定下給學員觀看的網課。
「你需要指導、跟進學習進程,不能扔給學員一門線上課後不管不問。」開課當天,柯幸福一邊用兒子的手機和學員一起實時觀看網課,跟進學習進度,一邊用自己的手機在微信群裡叫上暫停,向學員提問,以便知曉聽課效果。而在此前,他需要用兒子手機弄好專題提綱和學習安排發給自己,再用自己的手機將這些材料發給學員。在兩臺手機無數次來回切換中,一堂網課才能畫下圓滿的句號。
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在這個特殊時期,在這個網絡時代,教員扛起「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的責任,克服重重困難,使出渾身解數,在辦公室、在家中開闢出一個個「課堂」,只為以一流的授課標準確保每名學員學有所獲。
晨靄尚未散盡,朝陽剛上竿頭,家在武漢的電子對抗學院大三學員肖搖便早早起了床,一個小時後,他坐在書桌前,支起平板電腦,開始登錄雨課堂,準備和隊裡的同學一起,正式迎接新學期的到來——在線聆聽該院教員雷迎科講授的「通信原理B」課。
「只有PPT沒有課本,看起來有些費勁兒。」頭一次接觸教學直播課的肖搖一開始對其充滿了好奇,但與在教室上課相比,這個「新歡」在他心中卻無法取代「舊愛」的位置,若讓他選擇,他更願意回學校和同學們坐在一起聽課,「紙質課本看起來方便,稍微做做筆記就可以一目了然,網課就只能盯著電腦屏幕,一節課下來,眼睛會有些受不了。」
儘管有些不適應,但肖搖依舊全神貫注跟著教員的節奏汲取知識養分。課堂上,彈幕、單選、計算等多種互動方式先後跳出,一時間,肖搖突然覺得冰冷的課堂突然有了溫度,「教員在直播平臺上玩得挺溜的,我想他一定是試了好久才給我們上課……這個非常時期,他們不辭辛勞給我們上課,我也要盡力而為,努力學習。」
和大多數在線學習的同學不同,大四學員有著他們自己的「側重點」。開課這段時間,氣象海洋學院大四學員向黎忙著他的「靜」與「動」。
每天,向黎都會把大把的時間花在有關畢業設計的英文文獻翻譯和考研複試專業課上,為畢業與求學做好準備。而當時針划過下午4時,他便會雷打不動的起身打開視頻和班裡的同學見面,大家一起「動起來」。
「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訓練任務,隊長和教導員會監督我們。」雖然每天都在運動,但由於場地限制,向黎和同學們不能跑不能跳,只能做一些基礎的上肢、下肢等力量訓練。一邊是場地有限,一邊是器材難尋,為了保持訓練效果,向黎還專門跑到妹妹房間,扯出兩張粉色腳墊當做瑜伽墊,躺在地板上練了起來,「『小屏幕』連著『大課堂』,雖然形式變了,但我相信,大家的學風不會變、熱情不會變、節奏也不會變。」
開課當天凌晨,空天科學學院教學科研處教務辦公室秘書趙麗莎失眠了,「能否順利開課,就看一早的了!」雖未身處教學一線,但她卻沒少操心:學習研究多種在線教學軟體、統計掌握學院本科網絡教學課程信息、整理匯總學員公選課補選和退選情況、「徵用」多臺家人手機就教員反映的雨課堂問題進行解決……事無巨細的連軸轉讓趙麗莎有著「背水一戰」的緊迫感,「有同事笑稱,我們就是24小時『在線客服』,教員的需求在哪裡,我們就在哪裡。」
「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字雖簡短,但承諾與分量卻重如千金。為了這十個字,科大緊張忙碌了整個寒假,全力護航春季學期教學工作:大年初三,著手制定學校網絡教學應急方案;開課前半個月,成立網絡教學臨時組織機構,設教學運行、技術支持、教學保障三個組;開課前一周,完成教學平臺建設和教學設備配發;開課前三天,完成所有網絡課程的試講驗收和系統錄入;開課前幾個小時,3.85萬條學生和教學班對應關係信息做完最終微調……
正是所有人的馬力全開,才打贏了順利開課這場「硬仗」。開課第一天,134個網絡教學班在雲端開啟,115名教員和4000餘名學員通過視頻直播、互動、彈幕、答題等多種手段,有條不紊地開展著各學科的「教」與「學」。
「稍等一下,我這會兒在處理老師的問題。」面對記者的採訪,學校教務處參謀吳明飛略帶抱歉的說道。原來,開課後雨課堂系統的升級帶來一些程序缺陷,導致部分教員登錄其中卻看不見相應課程,吳明飛正幫助教員著手解決這一問題。開課近十天,吳明飛一如往常堅守在各個微信群,為解決教員開展網絡教學的燃眉之急而加班加點,「再苦再累,聽到教員一句『你們辛苦了』,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和肯定。」
目前,學校首批開設300餘門線上課程,約佔新學期首月應開課程的60%,每一門課程背後都是教員循循善誘的良苦用心,都是學員求知若渴的發憤圖強,都是幕後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勤勤懇懇,故事各不相同,目標卻很一致:待春暖花開,草長鶯飛,你我再聚科大校園。
- END -
作者:方嬌
編輯:肖雲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