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iPhone不再堅持高溢價,也是蘋果對市場妥協的結果。
但要說蘋果手機會因為5G而落後,那抱歉,幾乎不可能。聯通與電信對5G建設的口徑是,中國聯通將會在2019年投入60-80億元,中國電信將會投入90億元。
根據中信建投通信行業分析部門的數據顯示是,未來5G基站量將是4G的2倍,運營商5G建網主體投資可能將達1.23萬億元,較4G投資增長68%。而為了保證5G的效果,建設方式最好是NA獨立組網,這又將使成本大幅攀升。這組清晰地數字對比,可以反映出與全民火熱的5G雷聲相比,三大運營商對於5G建設尚有猶疑。畢竟如此大規模的投入,不知道何時才能夠收回成本。尤其是在前期建設投入與產出幾乎難以成正比的情況下,不顧一切的投入,意味著財報基本面的難堪。雖然承擔著國家通信設施的建設重任,但三大通信公司畢竟還是已經上市的商業公司,需要兼顧商業的考量。三家的財報在經過一系列「降費提速」、「攜號轉網」等政策影響下,財報數據都不甚好看。中移動上半年營收為3,894億元,同比下降0.6%,通信服務收入為3,514億元,同比下降1.3%;中聯通營收為1450億元,同比下降2.8%,通信服務收入為1330億,同比下降1.1%;體量更小些的中國電信半年報稍好一些,半年報的營收為1,905億元同比增長2.8%。另一個5G火熱的國家韓國,因為國土面積小,並且在去年就開始了5G商用測試,因此韓國的5G的覆蓋率要超過中國。根據韓國政府在今年4月份的口徑,韓國三大電信公司(kt、SKt和LG U+)一共建立了5萬多個5G通信基站。大多數集中在首都首爾及其周邊地區和其他大都市,但韓國三大運營商承諾今年內在韓國85個城市建設23萬個5G基站,覆蓋韓國5100萬總人口的93%。只不過三大運營商都採用的是造價更便宜的NSA(非獨立組網)的5G組網方式。理論上來說,這種組網方式日後都要過渡到性能更好的SA(獨立組網)才可以。三星也早早的借著高通的晶片推出了三星Note10 5G版本。最便宜的,每月僅有8GB流量的5G套餐,資費高達326元人民幣。5G速度是快的飛起了,但剛唰唰下完電影,錢就沒了。還有,我為什麼非要用5G下載電影?5G是來了,但真正成熟的應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業界的保守估計是兩年後的2022年,5G的終端設備,運營商基礎設施建設,才算是真正的成熟。另一個問題是,即便5G真的成熟了,這對於手機來說,又能怎麼樣?我們常見的5G在手機上的一個表現場景是,高達10GB/s的網速,瞬間就可以下載好一部2K、4K電影,瞬間可以下載好2G的高畫質遊戲。每個鼓吹手機5G的個人、廠家,演示的場景不是下載電影,就是下載遊戲、漫畫。除此之外,再也難以在手機上演示其它5G場景。別怪他們,除了下載速度之外,5G在手機上目前確實難以找到其它的應用場景。沒有一款手機APP或者手機功能功能是必須用5G不可。硬要說的話,5G「萬物互聯」的高性能可以讓你在萬人演唱會,擁擠的地鐵上等人流密集場景,不再出現網絡擁擠,連不上網,發不了朋友圈的窘境。更多信息,請加小號
5G將是一個徹底的失敗通信技術5G是無線通信的下一代技術,也是當前最熱的話題。不過,對於5G的價值也有一些質疑之聲。今日,《通信之道》作者,技術大牛楊學志在通信人家園發文,從技術角度論證5G是「失敗的技術」。內容比較新穎,請讀者自行評判,歡迎留言交流!
無線通信產業已經發展了四代,目前正處於5G產業化前夕,是當下到一個最熱的話題,5G如何發展,前景如何,是各個方面包括學術界、產業界、投資界以及政府都非常關心的。另外,中國已經啟動6G研究的消息也見諸報端,未來無線通信產業如何發展,是不是會繼續有6、7、8、9G,也引起了大家的關切。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簡單地回顧一下無線通信產業發展的歷史。
無線通信產業是由需求和技術兩個輪子驅動前進的。早在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就提出了蜂窩通信的概念,其中的核心技術是頻率復用和切換。基於這一概念,貝爾實驗室於1978年研製出先進行動電話系統(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AMPS),這就是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AMPS是一個模擬通信系統,採用頻分多址(FDMA)的復用技術,主要技術手段是濾波器,容易受噪聲的幹擾,語音質量較差。
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採用了數位技術,並採用TDMA和信道編碼技術,使得通信系統向寬帶化發展,語音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其中歐洲制定的GSM系統非常成功,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20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蓬勃發展,順應這一時代要求,產業界制訂了3G標準用以實現移動網際網路。3G採用了高通公司開發的CDMA技術。CDMA一度被認為是一個神奇的技術,高通公司宣稱CDMA的頻譜效率可以達到AMPS的18倍,但是實踐表明這個觀點太過於浮誇了,CDMA存在自幹擾問題,其頻譜效率只比GSM高10%左右,並且3G的主流標準WCDMA的系統設計過於複雜,導致部署成本比較高,所以一直無法替代GSM系統。
第四代移動通信採用了OFDM技術,從根本上克服了CDMA的技術缺陷,並且簡化了系統設計,成就了一代成功的移動通信系統。OFDM如何克服CDMA的缺陷,具體可以參考我的《通信之道-從微積分到5G》。
如果我們稍微總結一下,可以發現,1G發掘出了移動通信的巨大需求,但是採用了比較落後的技術體制,因此長不大。2G進行了數位化革命,從而獲得巨大成功。3G是為了新出現的移動網際網路需求而誕生,但是在技術上走了彎路,全球的3G業務都不是太成功;而4G回歸了正確的技術路線,目前4G業務蓬勃發展。
隨著4G的成功商用,按照無線通信十年一代的發展規律,產業界開始了5G的研發。按照業界目前的一般口徑,5G在2020年左右開始規模商用。中國政府已經為5G分配了500MHz的頻譜,三大運營商也已經在多個城市開展了商用實驗,商用前的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很多人認為5G牌照會在年內(2019)發放。
對於5G的討論,也要從技術和需求兩條線來討論。
無線通信技術體制
無線通信產業基本上可以用「端管雲」三個字進行概括。端就是終端,包括電腦, PAD,手機等。雲就是存儲在網絡上的內容,如新浪、百度、淘寶的數據中心,而管就是連接終端和雲之間的這條通道。
端管雲
這條管道可以分為兩段。一段是終端到基站(或者路由器),這段是無線通信,也叫空中接口;另一段是基站到雲,是有線通信。雲都是掛在網際網路上的,因此網際網路是這條管道當中必經之路。移動通信有核心網,基站首先掛在核心網上,再連接到網際網路。核心網主要是起運營支撐作用,比如身份的識別,計費等等。而另一個體系是大家都熟悉的WiFi,沒有核心網,路由器是直接戳到網際網路的。這就構成了兩大生態體系,也就是傳說中的CT和IT,它們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將貫穿無線通信產業的走向。
在無線通信產業當中,空中接口這一段的產值,包括終端和基站,佔絕大部分。如果做一個類比,通信網絡可以類比人體的循環系統或這神經系統。骨幹網的部分可以類比中樞神經或者主動脈,雖然容量很大,但是只有幾條。骨幹網絡的銷售額不大,但是佔據戰略制高點;而空中接口部分相當於神經末梢或者毛細血管,數量龐大,佔據無線通信產業的主要市場份額。
有線網絡現在都光纖化了。光纖的發明是基於高錕的理論,他因此獲得諾貝爾獎。光纖的容量大,成本低,徹底改變了人類通信的面貌。最早的光纖線路的速率只有45Mbps,後來以令人乍舌的速度發展,目前一根光纖已經可以達到1Tbps。而光纖要比同等長度麵條便宜,這是真正的高科技。早期光纖只用於骨幹線路(比如北京和上海之間),隨著成本的降低,目前光纖已經入戶了。由於光纖的存在,有線網絡的主要工作在於怎麼組織和利用光纖的容量,如IPV6,SDN等等,基本上是邏輯性的工作,總體來說是比較簡單的。
空中接口部分就比有線網困難多了。在有線通信當中,信號在一個精心製造的介質裡面傳播,無論是銅線還是光纖,信號質量非常好,隨便搞搞就能達到很高的速率。而無線信號的傳播環境就惡劣得多得多。無線電波在傳播過程中衰減很快,還受到建築物、山體、樹木的阻擋,很多時候需要經過反射或者穿透障礙物才能達到接收機。並且,無線電波不是規規矩矩地沿著規定的路線走,會走到不希望的地方,造成對他人的幹擾。但是無線通信有一個好處,就是擺脫了線的束縛,可以拿著手機隨便走,這種便利性是有線通信所無法比擬的。所以儘管挑戰很大,無數的研究者前僕後繼,攻克無線通信當中的道道難關。
網絡分層協議
剛才說的這些事,背後是網絡的分層結構。比如上圖就是一個網絡的7層協議模型,非專業的讀者不必深究,只需要知道網絡是分層工作的就好了。最底下的一層叫物理層,其他的可以和合併起來叫高層。物理層是處理物理信號的,比如電或者是光,就是如何把信息轉換成可以用來傳輸的電信號或者光信號。物理層解決的是通信能力的問題,或者是帶寬的問題。有了這麼多的帶寬之後,怎麼組織和利用是高層要做的事。
這個和郵政系統非常類似。物理層相當於運送信件或者包裹的方式,可以是馬車,汽車、輪船、飛機,這提供了運送的能力。但是寄信的時候,我們要在信封上寫通信地址,要跑到郵局交給櫃檯,後然分揀打包裝車,到了目的地後要有郵遞員送到收信地址,這些都是高層做的事情。
所以大家能看出來,通信網絡的核心技術在物理層。當然高層也必不可少,但相對來說可以變化的空間不大。如果說我們的郵政系統比以前先進,主要不是體現在郵局的布置上,而是運輸方式的改進,以前是馬車,現在改飛機了。雖說郵局也進步了,比如裝了玻璃櫃檯,或者信件實現了機器分揀, 但不是主要的因素。
光纖是現代通信網絡的最重要的基石,就是物理層技術。高層技術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IP協議。IPV4獲得廣泛應用後,雖說存在一些問題,試圖通過IPV6去解決。但是IPV6經過二三十年也沒有取代IPV4,就是因為高層技術相對簡單,改進的空間不大。
無線通信技術演進
同樣,空中接口的核心技術也在物理層,每一代移動通信是由這些核心技術所定義的。這些核心技術,也就是《通信原理》課程裡面的知識。
3G核心技術
空中接口的核心技術可以分為5個大類,分別是調製、編碼、多址、組網和多天線。比核心技術更基礎的是基礎理論,包括電磁理論和資訊理論。如上圖所示。
大家都知道,高通公司開發了CDMA技術,並且成為3G三大標準( 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核心技術,從而一躍成為晶片業巨頭。上圖所示的是WCDMA的核心技術。高通的貢獻主要在多址和組網兩個領域。
雖然普遍認為高通開發了CDMA技術,但是CDMA並不是高通發明的,發明人是好萊塢豔星海蒂.拉瑪。CDMA技術的標準接收機叫Rake接收機,也於1950年代由貝爾實驗室發明。實際上由於當時普遍認為CDMA的保密性好,一直應用於軍事通信。而高通解決的是CDMA的民用問題,這在當時是普遍不被看好的。
高通解決CDMA民用有三招,分別是功率控制(Power Ctrl)、同頻復用(UFR)和軟切換。功率控制解決遠近效應,同頻復用提升頻譜效率,軟切換解決切換連續性。這構成了高通CDMA的技術體系。這裡只簡要介紹一下,技術人員可以參考我的書《通信之道》。因為UFR並不是專利,所以高通其實在CDMA上就兩個核心專利,其中軟切換專利獲得美國專利局的授權還載入了高通發展史。
3G在編碼領域的主要進展是採用了Turbo碼,這是法國電信所資助的教授發明的,是通信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因為它首次充分逼近了香農在1948年所提出的信道容量。
在多天線領域,Alamouti編碼應用到了廣播信道多編碼。因為廣播信道在整個業務當中的比重並不大,所以這個編碼的作用相對重要性低一些。但是這個編碼是多天線技術領域的裡程碑,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調製是最基礎的通信技術,沒有之一。因為基礎,所以穩定,一直到現在的5G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可以看出,高通在3G的多址和組網兩個方面擁有核心技術。當然,在把核心技術工程化的過程當中也建立起由幾千個專利組成的專利組合。憑著這些專利和晶片的聯合運作,收取了大量的高通稅。
其實從現在的眼光看,Turbo碼和Alamouti碼是更重要的核心技術。但這兩個核心技術在法國電信和ATT這樣的大公司裡面,沒有進行商業化運作的機制,只是收了一些專利費,沒有形成象高通這麼大的商業。
4G核心技術
到了4G之後,CDMA技術被OFDM技術所取代。主要的原因是CDMA存在自幹擾的問題。高通的功率控制和軟切換試圖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採取的方法是在CDMA缺陷的基礎上進行補救,但是怎麼補也補不徹底。
而OFDM從根本上克服了CDMA自幹擾的缺陷,使得頻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這些補救措施也就沒必要了。所以在4G時代,高通的技術體系被摧毀了。採用OFDM技術帶來了新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導致了三個創新的出現,這就是我在華為提出的sOFDM和軟頻率復用(SFR)以及愛立信提出的SC-FDMA技術。我在華為還提出了隨機波束賦形(random beam forming)技術,解決了非常火熱的循環延時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的嚴重缺陷。在調製和編碼領域仍然採用了3G的方案。
可以看出,華為在4G的核心技術上已經取代了高通。但是很可惜,由於華為公司的跟隨基因,無法發揮手上的專利核武的威力,還要向高通交錢,也只是向蘋果收了點小錢。但是華為因此避免了專利核武打擊,加上華為在產品上的優勢,所以華為日子過得很好,在4G時代成為第一大設備製造商。
5G核心技術
5G標準已經制定完成了,蓋棺定論後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了。
首先調製這塊還是沒有變,太基礎了,想變也變不動。
因為聯想投票門的事情,編碼這塊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相比於3G/4G採用的Turbo碼,5G採用了LDPC和Polar碼。這兩個碼都是鼎鼎大名,是Turbo碼之後通信技術發展的裡程碑性的技術。但是由於Turbo碼已經比較接近香農限,雖然這兩個碼更接近,但是對系統容量的提升已經不大,大概是1~2%左右。
多址這塊,對於5G三大場景之一的eMBB這塊沒有變,還是採用了OFDM。其中愛立信提出的SC-FDMA 從4G的必選項變成了可選項,這是因為它相對於OFDMA並沒有什麼技術優勢。
多址這塊NOMA有很大的熱度,一度被公認為5G的必選技術。5G標準的早期,幾乎所有的廠家都支持這個方向。但是經過我的論證,NOMA比OFDM的增益嚴格為零,這是用資訊理論嚴格證明的。所以NOMA既複雜又沒增益,屬於技術退步。
另外華為還推了F-OFDM,與sOFDM正好相反。sOFDM的思想是所有的帶寬所有的環境都用統一的參數,從而獲得規模經濟效應。F-OFDM強調對不同的環境採用不同參數從而更好的適應環境。這種做法並沒有什麼增益,反而丟失了規模效應這個大西瓜,也屬於技術退步。
組網方面沒有聽到什麼消息,工作假設應該還是同頻復用。SFR和CoMP都是組網方案。SFR非常簡單,不需要標準化。CoMP雖然一度被認為是更先進的技術,但經歷了轟轟烈烈的標準工作和產品開發之後,已經是失敗了。
多天線這塊最響亮的就是massive MIMO,號稱可以成百倍地提升系統容量,從媒體上看幾乎可以是5G的代名詞。MIMO這個理論1995年提出,已經23年了。它所揭示的對容量的巨大提升致使它一直是學界和工業界的熱點。但是這個技術一直到4G都不是很成功。這個技術有個特點,一演示就成功,一實用就趴窩。記得20年前我還是小白的時候,在電信展上就看到廠家演示空分復用,用相同的時頻資源實現兩個用戶的同時通信,還互不幹擾。在一個選擇的場景下MIMO技術是很容易演示成功的,但是在複雜的實際環境中所涉及的問題的難度,是兩個數量級的差別。當然MIMO是一個有潛力的領域,但是其實用化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MIMO的問題還在於,雖然能夠提高容量,但是要增加設備,有成本的。其實MIMO最樸素的應用就是古老的三扇區天線,一個全向小區分割成三個扇區,容量在理論上增加了三倍,這就是MIMO的原理,雖然說是古板了一點。所以粗暴一點,搞個9扇區,12扇區,也就是mMIMO了,這個華為已經有產品了。這和是不是5G沒關係。
綜合來看,5G相對於4G來說,幾乎沒有技術進步,在一些地方還退步了。比如說NOMA,F-OFDM,還有為了保證短時延而採用的自包含結構。
還有,5G採用了更高的頻譜。在中國是3.5GHz,還好一點。美國用了28GHz。頻率越高覆蓋越小,這是無線通信的基本知識。所以同樣的網絡覆蓋, 比起4G的2.6GHz,3.5GHz的投資要高出50%(我也是看來的,看起來合理),而28GHz實現覆蓋就是開玩笑了,花5倍的銀子也是正常的。
所以從技術角度看,5G比4G沒有進步,成本會更高。
5G需求
5G的需求,大概可以用高速率、低延遲、大連接來概括。
大家知道,4G設計當初的速率目標是100Mbps,隨著技術的演進,4G Cat 11的速率已經達到600Mbps。5G進一步把速率目標提高到1Gbps以上。為了滿足一些低延遲業務的需求,5G要求空中接口的延遲時間為1ms,而4G的這一指標為30ms左右。4G主要是為移動網際網路設計的,強調的是人與網絡之間的高速連接,而同時連接到網絡的終端的數量並不是一個需要特別考慮的問題。而在蓬勃發展的物聯網時代,每一件物體都有可能有聯網要求,因此連接數量會有數量級的增加,5G需要具有支持海量連接的能力。
5G最抓眼球的就是它的速率。看新聞經常是比光纖還快,一秒下一個大片,快到把人臉吹成骷髏,等等。
但是有什麼樣的業務需要這樣的速率呢?
雖然暫時想不出,但是有一個非常流行的觀點是,先修好路,自然會有車。3G、4G都是這樣,微博、微信、抖音什麼的,以前根本就想不到。等4G來了之後,這些應用也就有了。
很顯然,這個觀點首先在邏輯上就有很大的問題。修好了路沒有車也很正常啊,你就沒見過沒人走的路嗎?按照3G、4G的情況去推斷5G,這個也不靠譜。就像你已經活了80歲,不能按此推斷你還能再活80歲。2G和3G都處於帶寬短缺的時代,所以形成了修好路必有車的錯覺。然而到了4G之後,帶寬已經不再短缺了。
還有一個流行的觀點是,科技發展往往超出人的想像力,所以保守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比如比爾蓋茨當年說,計算機640k內存應該是夠了。而現在已經是640G了,6個數量級的增長。
必須認識到,通信和計算機有很大的不同。
計算機所涉及的所有零部件,CPU,內存,硬碟,都有一個共同的源泉就是半導體工藝。半導體集成度在近十年提高了1000倍,大家共同水漲船高。但是通信不一樣。通信需要一個受體,以目前最廣泛的eMBB為例,這個受體就是人。人是肉長的而不是沙子做的,它能夠處理的最大信息速率,也就是帶寬,是固定的,超過了人的帶寬是沒有意義的。
通俗一點說,我在PAD上看片,我一般看預設的高清格式,儘管有超清格式,我一般不會主動選擇。為啥?因為我的老花眼看不出二者的區別。當然眼睛好的人還是應該能分出來的。高清視頻也就是1~2Mbps的速率,目前的WiFi,4G都遠遠地超出了我的需求。
當然,有人會反對。比如目前4K/8K視頻很火熱,有朋友跟我說,看了4K視頻之後,其他的都沒法看了。我天天看高清格式視頻,倒是沒這種感覺了。當然對於60」的大電視,提高解析度還是有必要的。但是電影院的屏幕,目前還只是2K, 我認為4K/8K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用戶挑電視的時候會靠在跟前看屏幕上的一小塊區域,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地檢查,4K/8K當然要好。如果在正常觀看距離上,比如2米,4K和2K會有明顯區別嗎?我沒試驗過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做一下雙盲實驗。
即使是4K視頻,速率也只有30Mbps,4G支持也不費力啊,怎麼會有1Gbps的需求呢?這就要說到虛擬實境VR了。VR要求有沉浸式的體驗。啥叫沉浸式?在真實的場景當中,如果我們慢慢地轉頭,看到的景物也就連續地變化,這就是沉浸的意思。VR要實現這種效果,不光要傳給你正在看的東西,沒看的東西也要傳給你,轉頭的時候要現傳新視角上的數據來不及,會出現卡頓,就不是沉浸式體驗了。這樣一來,數據量再增加30倍,差不多就到1G了。5G的1G速率的需求就是這麼來的。
VR作為一種創新的視頻形式,相信能夠獲得一定的應用。VR的麻煩在於需要一個專門的頭盔,哪怕是手機盒做的簡易型的,都是不方便攜帶的。這麼一來VR一般發生在室內,而且一般是專門用途的場景,比如房地產或者旅遊景點的體驗店什麼的。這些業務一般不會走移動通信,更多的是WiFi或者專線。
總是有很多朋友寄希望於未來可能出現的未知業務。雖然具體的業務會層出不窮,我們確實無法預測,但是只要最終的受體是人,人感受信息的通道就是眼睛和耳朵,鼻子舌頭皮膚還都用不上,人類進化出新的感覺器官最少也得是100萬年以後的事情。人眼的帶寬就確定了通信的最大速率,這是一個物理瓶頸,不管什麼應用出現都是無法突破的。
從現實的情況看,WiFi的速率總是領先移動網的,即使WiFi已經提供給我們100M的帶寬了,但是我門最多應用的速率還是1~2M,超出10M以上的應用非常少,也只有下載軟體的時候有時會達到。所以其實4G的速率已經超出需求了,5G的高速率完全是沒必要的。
人的感官能力對時延同樣是一個決定因素。
時延當然越短越好,沒有人會不喜歡短時延,但是資訊理論的基本原理決定了短時延會造成高成本。信道編碼依靠的是大數定律實現可靠通信,要達到信道容量,理論上需要無窮的時延。因此這個固有原理因素就決定了時延不能非常短。這裡就不說其他的處理時延、排隊時延和反饋時延了。非要實現低時延也有方法,就是把效率降低,用很高的信噪比去實現很低的速率。這個成本就太高了。任總一直在說,大速率、低時延的通信技術還沒有實現。其實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技術。
要知道人的感官時延大概是100毫秒左右,所以4G 幾十毫秒的時延是比較合適的,1ms的時延對人沒有意義。所以,只要有人參與的應用,就不需要低時延。比如常用的微博微信,甚至是很多人認為需要低時延的手機遊戲,在WiFi上不都玩得挺好嗎。
自動駕駛是被廣泛誤解為需要低時延的應用。你可以經常看到有文章說,低時延使得剎車距離更短,從而更安全。但是這要基於一個假設,就是剎車指令是通過5G網絡從遠程控制中心傳送給汽車的。顯然實際的解決方案不是這樣。象剎車這種對時延和可靠性要求都非常高的指令,只能由車在本地產生,採用儘量短的迴路。依靠網絡傳輸的,是路線規劃和路況信息這樣的對可靠性和時延沒有特殊要求的信息。Google汽車已經跑了幾百萬公裡了,並不需要一個低時延的網絡。甚至沒有網絡的時候,汽車也應該能跑,這是起碼的要求。
基於同樣的原因,象無人工廠這些工業應用也無法通過5G網絡實現。5G是一個公共網絡,對經濟性的要求決定了它無法達到工業級的可靠性。不是說技術上做不到工業級的可靠性,而是能做到也不做,太貴了公眾用不起。所有的工業應用必須用專線。遠程手術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於這個話題,你經常會看到一個很高大上的技術叫「網絡切片」,意思是在5G網絡上切出一個高可靠性的通道出來,用來滿足工業應用。但是這實際是不可能做到的。一個系統的可靠性取決於最薄弱的一環。如果5G網絡採用統一的硬體設施,如果不想多花錢,就已經決定了這是一個民用級別的可靠性,是不可能在軟體上做點工作使之達到工業級的可靠性。就像川普車隊,要清道、設崗,要有探路車、開道車、救護車、通信車、陸軍一號這些硬東西,要花大把的銀子。單靠在大街上掛幾個標誌是無法保證總統安全的。
雖然低時延高可靠性(uRLLC)是5G定義的三大場景之一,但是這與5G作為一個公共網絡的基本特徵相矛盾,是絕無可能實現的。
剛才所說的自動駕駛和無人工廠,屬於物聯網的例子。接下來我們聊聊普遍意義的物聯網。
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說的就是物聯網。5G使我們的社會從網際網路發展到萬物互聯的社會。
雖然普遍認為目前處於物聯網爆發的前夕,但是有個問題,物聯網未必是移動通信的菜。
移動通信是怎麼來的呢?起初就是人要打電話,要到處跑,不光在本地跑,還要出差,還要出國。這個特點要求移動需要統一標準,全球統一。所以要有個叫3GPP的組織,幾百個公司的人一起制定這個標準,扯來扯去效率是很低的。還要搞個核心網去支持運營,運營商還要養著一大票的運維人員,這些特點就決定了移動通信會比較貴。
所以說,除非移動,不然沒有必要用移動通信。這樣移動通信的客戶群就很明確,一是人,二是車,另外還有野生動物。所以eMBB,車聯網,野外科學考察等等,是移動通信的正經業務。
但是大多數東西是不動的。在Wifi已經普及的情況下,很大的一塊業務會被Wifi分流,比如智能家居。並且eMBB是2C的,而物聯網多數是2B的,象油田,電力公司這些大企業更傾向於自建網絡,就不用向運營商交月租了。以NB-IoT為例,一個連結每年20塊的資費對很多應用是很大的一個負擔。這就有了象Lora這樣的系統的生存空間,成本比5G低得多。
所以,從5G的三大需求看,高速率和低時延的需求都是不存在的,物聯網只有小部分落入5G的範圍。
移動通信與WiFi
5G與WiFi的關係是無法迴避的問題,這其實是本文開始就提到了CT與IT兩大生態體系的關係問題。
首先有一個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的事實,WiFi承載了80%的流量,我們卻不會為它付一分錢,而會為只承載20%流量的4G付月租。這是為什麼?
在信息社會,手機是我們與社會連接的通道。當我們習慣了這種連接之後,丟失連接後就會感到恐慌。很多人一有機會就查一下微信,微博,電郵,股票,彩票,生怕遺漏了重大機會,或者沒能及時回復。也就是說,隨時隨地與社會連接,是我們的剛需。要滿足這種剛需,需要一個廣覆蓋的網絡,這正是移動通信的目標和功能。
在WiFi火熱的時候,有些城市試圖建設WiFi城市,用WiFi來實現覆蓋,但是最終都失敗了。因為WiFi是由IT界設計的,生來就缺乏實現廣覆蓋的能力。這表現在技術方案上,就不在這裡細說了。後來IT界把WiFi升級到WiMax,試圖與CT競爭,但是IT界的基因還是導致了WiMax的失敗,並且導致北電破產。
由於WiFi無法實現廣覆蓋,它被定義為固網的延伸,已經成功滲透到了多數的家庭、酒店和辦公室, 目前WiFi的實測速率已經達到300~400Mbps。WiFi提供的是特定地點的高速率通信。路由器很便宜,二百塊錢一個,用戶自己買一個回來自己就能搞定,想把這些路由器集中控制起來收月租顯然是不可行的。
IT與CT都試圖入侵對方領地。早幾年的WiMax就是IT入侵CT的一次失敗的嘗試。這幾年,也經常聽到各種消息,一會兒是小扎,一會兒是馬斯克,都要建全球免費WiFi,周鴻禕說他掌管中國移動,就全免費。當然都沒能成功。移動通信所要求的統一標準、廣域覆蓋,網歸網優,客戶管理,都決定了運營商是一個分層的官僚體系,與網際網路基因格格不入。中國移動每年營收8000億,夠買6個360了,說免就免了,從哪能撈回來這麼些錢?用戶願意交這個錢,非不收,那叫啥呢?
反過來,移動通信能取代WiFi嗎。WiFi覆蓋小,高速率,成本低,使用非許可頻段,決定了其免費的必然性。移動通信要取代WiFi,也必須達到如此低的成本,並且實現免費。這是否能做到呢?如果4G能夠利用已有的規模優勢,做低成本的Femto基站,理論上有可能。但是市場規模太小,菊花大廠看不上眼,現有的管理體制也不能適應。而小廠很難有這個技術能力。所以說也是比較難的。
所以說,移動通信和WiFi有各自的應用場景。移動通信能夠實現anytime,anywhere的連接,能夠滿足用戶的剛需,而WiFi便宜,無月租,滿足用戶高速率的應用需求,將長期共存。
5G之局
移動通信經過四代的發展之後,人們得到一個似乎的規律,就是單數代不太成功,而偶數代很成功。經過我們的分析後發現,1G和3G,都是新的需求促成的,但是技術不太好,而2G和4G在原有的需求基礎上,改進了技術,從而很成功。1G和3G雖然不太成功,但也不能說是失敗,畢竟他們是滿足新需求的唯一技術。但是到了5G,需求是虛構的,技術上並沒有進步,所以必然是要失敗的。
5G是目前最火熱的話題。特別是孟晚舟事件之後,美帝組團打壓華為,國人已經把5G看成是中美對決的戰場。
對於5G的立場,任總曾經發表過一個講話,說5G的需求並沒有出現。我心裡讚嘆任總真是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不為利益所左右。後來徐直軍也發表了對5G相對保守的觀點。但是後來口風變了,任總為自己的講話向產品線道了歉。後來華為發文表示要堅決打勝5G這一仗。
我們已經知道,移動通信的根本的價值在於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連接能力,在此基礎上提高網絡容量。如果沒有覆蓋這個前提,只是在局部實現高速率是沒有商業價值的。比如說大家一直談論的可見光通信,因為覆蓋小只能服務兩三個人,速率太高超過了人的帶寬,就沒有意義了。這個問題對毫米波、太赫茲都是如此。
雖然過高的速率沒夠意義,但是隨著用戶滲透率的提高,資費的下降,數據量每年增長30%的情況還會持續很多年。因此行動網路還需要擴容。
移動通信正確對發展方向是,保證連續覆蓋的情況下以低成本提高網絡容量。當然,並不是我一個人才知道這是正確的方向,實際上這是通信界的常識,2G和4G的成功就是這種模式。
5G偏離了這種模式,走向了錯誤的方向。這背後的原因有三個,一是通信原理的創新遇到瓶頸,二是半導體工藝獲得了爆炸性的發展, 三是無線產業決策鏈條太長。
通信技術已經發展百年,因為其戰略地位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全球最強智力投入其中,但凡簡單一點的創新早就發掘完了。用於Turbo碼解碼的BCJR算法是1970年代發明的,在我歷經艱辛終於看懂之後,感嘆道,這只能與魔鬼做交易才能搞得出來。到2009年的時候,隨著Turbo,LDPC,Polar,OFDM,MIMO等領域的進展並且逼近理論極限,學術界普遍感覺到物理層已經死了,再也無法創新了。象David Tse這樣的被公認為傳承香農衣缽的大咖,也感覺無處可走,轉行做生物信息去了。
在此同時,半導體技術得到了爆炸性的發展。大家手上的U盤,從10年前128M變成了現在的128G。在通信原理無法獲得突破的情況下,自然地走上利用強大的算力實現高速率的方向。高算力使得採用更寬的頻帶,更多的天線成為可能,在通信原理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算力使得速率暴力提升1000倍是很簡單的事情。華為早就整出來115Gbps的樣機了。看報導我國啟動了6G研究,速度比5G高10倍,看得我真是很無奈。
移動通信產業有著與其他產業不同的特點。一般的產業都是研發產品上市,獲得反饋並逐步改進,是一個快速迭代的過程。而移動通信要求在什麼還沒有之前,大家共同商定一個標準,然後按照這個標準做產品。何時啟動一代通信標準是戰略決策,是由政治領導人和商業領導人來做出的。他們當然會諮詢技術專家,但是專家們也未必懂,其中還有巨大的利益博弈,顯然並不靠譜。行業認同的宏觀規律是十年一代。時間一到,各方力量合力推動,就動手幹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即使實際上不能幹,也得創造條件幹。所以我們看到5G出現了很多奇葩的技術,如全雙工,毫米波,現在可見光,太赫茲也要上場了。NOMA和F-OFDM比較起來都算是好的。
一代移動通信標準一旦啟動,到產品上市之前,所有的玩家都投入了巨大的成本。鑑於通信產業的戰略地位,政府意志也為之背書。大家都綁在這個戰車上,即使有問題,在碰到南牆之前是不會停下來的。
所以5G的問題,不光是華為的問題,或者是中國的問題,美國、歐洲也都是如此。很多網友看到美帝在5G上整華為,就覺得美帝反對的東西肯定很重要。中國長期以來落後,都以美國為燈塔。但是經過改開40年,中國國力日漸強盛。而通信產業整體上已經獲得了領先地位。在這種競爭格局下,即使美帝也會犯錯。什麼銥星啊,Wimax啊,不都是美帝整的嗎?所以我們要有獨立的判斷,而不是被對方的判斷左右。隨著商用的日益迫近,5G的問題會逐漸暴露出來。比如最近ATT的5G造假,韓國5G被指無用,澳洲未能按計劃推出5G服務,等等。希望本文能為各方提個醒,儘量減少損失吧。
因為任總的講話,我認為華為對5G是有清醒的認識的,任總最新的講話又談到了5G的需求沒有出現。5G成功當然好,又能成為華為的產糧田,況且在輿論上華為5G已經領先友商12個月。但5G失敗對華為也是有利的。因為華為有著最齊全的產品線,是行業老大,沒有技術創新也就意味著現有格局的固化,華為也就能笑到最後了。當然裁員是避免不了的,這對於通信狗們來說不是個好消息。對於二線的設備商,卻是災難性的,對5G的投入無法回收,現有市場份額也會被華為逐漸蠶食。對於高通更是滅頂之災,3G專利過期,4G沒專利,然後5G沒有了,怎麼收專利費?早些年嫌設備和手機不賺錢甩給別人了,現在有點傻眼。趁手上還有點銀子,想收個恩智浦,也被貿易戰給攪黃了。這日子怕是過不下去了。
未來之路
前面已經講到,移動通信的發展方向是在保證覆蓋的情況下,用低成本的技術提高系統容量。這背後的使能器是核心技術的突破。這也是我近二十年的通信技術研究生涯所始終追求的目標。
儘管學界對通信原理的發展前景很悲觀,但是情況正在起變化。
我在2014年發布了多級軟頻率復用技術(multilevel soft frequency reuse,MLSFR),是SFR技術的增強版。理論表明,SFR可以提升頻譜效率10%左右,MLSFR可以提高30%。值得注意的,這是在不增加任何硬體成本的前提下。這種幅度技術進步,在最近30年的通信史上,只有Turbo碼可以媲美,遠遠超過高通在CDMA領域的技術創新。MLSFR將成為未來移動通信組網技術的基石。
影響更加深遠的,我已經在資訊理論上獲得了重大突破。大家知道,香農在1948年創立了資訊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這個信道容量公式:C=log(1+S/N),是指引著通信技術研究和工業發展的燈塔。
但是香農只給出了最簡單的AWGN信道的容量。無線通信的信道都是衰落信道,而衰落信道的容量香農只開了個頭,後來的學者發展出了一套衰落信道容量的理論,這些可以在經典的通信原理教科書裡面找到。
但是,目前的衰落信道容量理論是錯誤的。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14年,終於提出了新的衰落信道容量理論並在2018年3月份完成了論文初稿。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基礎研究的周期。審稿的過程也非常艱苦。開始投稿了Nature,但是Nature認為滿篇都是公式的稿件不符合它們的風格,還是投到應屬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經過5個月的評審被拒,原因是兩個評委認為論文對資訊理論存在誤解。想想當年Turbo 碼論文,評委認為存在3dB的誤差。重大突破被誤解恐怕是一個規律,創新者需要有這樣的心裡準備。但是另外一位評委給予了全面的肯定。當然,所有的評審意見都很容易回答,稿件修改之後再次投稿後,評審又進行了三個月,還沒有出結果。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美國在整華為,也難保政治不會侵蝕學術道德。不管怎麼樣,大家很快就能看到了。
基礎理論的突破預示著無線通信產業的又一次技術革命,而中國就是這次革命的源頭。
成功的道路並不擁擠,我們砥礪前行。
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更多信息,請加小號
無線通信:從1G到5G最近太邪乎,先引用一個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來避避邪: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把這個理論套用到全球來看,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今天,新的生產關係正在逐漸浮現,這就是全球化。只要生產力發展是必然的,全球化趨勢就是必然的。反全球化就是一群衛道士的自我安慰,就像項羽恢復分封制、袁世凱恢復帝制的結局一樣。——獻給正遭美帝圍剿的華為5G
各位沒走錯片場,下面才是正文。
電磁波
要說5G,不懂點電磁波是不行的。提問:仙人掌能防電腦輻射嗎?知道答案的大盆友直接看後半篇,下面這段寫給小盆友。
日常生活中,除了原子電子之外,剩下的幾乎全是電磁波,紅外線、紫外線、太陽光、電燈光、wifi信號、手機信號、電腦輻射、核輻射,等等。只要是波,就逃不過三個參數:波速、波長、振幅。電磁波的速度是恆定的光速,因此只需考慮:波長(或頻率)、振幅(不考慮方向),其中頻率對於電磁波來說,尤為重要。
頻率越高,對應著電磁波的波長越短,能量越高,衰減越快,穿透性越差,散射越少,對人體傷害越大。就著這個原則,咱從頭到尾捋一遍。
長的電磁波波長能到1億米,頻率3Hz,1秒鐘三個波,如果用來通信的話,等你一句話說完,就可以過年了。
稍微正常點的電磁波,波長几萬米,用這通信,就一個字:穩!江河大山都擋不住,甚至能穿透幾十米深的海水(海水導電,是電磁波的剋星)。不過就這點頻率,只能勉強攜帶點信息,發一個hello,大概需要半小時,也就比寫信稍微強點。因為超長波實在是穩,一般用在岸臺向潛艇單向發送命令。
再短點,幾十米波長的電磁波,頻率就到了百萬赫茲MHz級別,能攜帶的信息就很可觀了,一句話至少能說利索了。而且照樣還能跑很遠,幾百公裡不在話下,所以收音機廣播、電報、業餘無線電一般用這個頻段。
說點有用的,假如你困在荒島上,有個飛機路過,趕緊用121.5MHz呼救,這是民用緊急通信頻率,還有個軍用緊急通信頻率243MHz,這些都是不加密的公共頻率。上次解放軍和臺軍戰機對峙,雙方用這個頻率對話,結果被無線電愛好者錄下來放網上了,吃瓜群眾喜聞樂見之餘,又擔心我軍通信太容易被破解,真是阿彌陀佛了。
波長再短點,到了1米~1釐米,就有意思了。一方面,雖然衰減已經很明顯了,但一口氣還能跑個百十公裡,夠用;另一方面,頻率到了GHz級別,能攜帶足夠多的信息,不但話能說利索了,還有多餘功夫讓你加個密什麼的。所以這個波段是通信的焦點,什麼1G2G3G4G,什麼衛星通信雷達通信,全在這,統稱微波通信。
到了毫米級,電磁波就跑不了多遠了,雖然毫米波不太發散,但很容易被周邊物質吸收或反射,幾乎沒啥穿透性,用來通信很雞肋,不過用在飛彈導引雷達或微波爐上棒棒的。但,畢竟頻率超過了30GHz,攜帶的信息量實在太饞人,要不還是試試吧!於是,5G來了。
5G同志先等等,繼續往下數,來到微米級。毫無疑問,能攜帶的信息量繼續倍增,但波長0.7微米的電磁波就已經是可見光了。可見光都見過吧,別說穿牆了,一張紙都夠嗆,想接著按照7G8G9G的套路肯定走不通啊。然後,就有了雷射通信,發射端和接收端必須瞄得準準的,中間還不能有阻擋,這優缺點自個兒體會體會。
波長到了0.3微米,也就是300納米,先別管頻率的事了,這玩意兒就是我們熟知的紫外線,終於對人體有害了。太陽光裡的紫外線大約佔了4%,如果你一天能曬上半小時太陽的話,那麼前面提到的那些電磁波輻射基本可以無視了(不要鑽電磁共振的牛角尖,咱只說普遍情況)。
波長200納米的紫外線,在太陽光中幾乎是沒有的,所以在陽光太強時,紫外線通信就成了雷射通信很好的補充,不但隱蔽性更好,還不用對得那麼準,在幾公裡的距離上非常好用,是近些年軍事通信的研究熱點。
接下來就和通信無關了,波長到了納米級就成了X光,就是在醫院見到的那種,這麼說的話,X光其實也能叫納米技術(這是玩笑)。
最後,波長短到了0.01納米以下,這就是聞之色變的伽馬射線,來自核輻射,全宇宙最強的能量形式之一!若是要毀滅一個星系,伽馬射線是不二之選。實際上,科學家一直懷疑,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伽馬射線爆已經毀滅了絕大部分的宇宙文明,好在太陽系處於比較角落的地帶,周邊恆星不多。
終於說完了波長頻率,那振幅呢?連仙人掌能不能防輻射都不知道,也就沒必要了解振幅的含義了,直接跳過。
1和0
回到微波通信。
為什麼頻率越高,能攜帶的信息就越多?以數位訊號為例,信息就是一串串的1和0,所以先搞清楚怎樣用電磁波表示1和0。
第一種方法叫「調幅」,基本思路是調整電磁波的振幅,振幅大的表示1,振幅小的表示0,如下圖。收音機的AM就是調幅,缺點頗多。
第二種方法叫「調頻」,基本思路是調整頻率來表示1和0,比如,用密集的波形表示1,疏鬆的波形表示0。收音機的FM就是調頻,優點多多的。
很顯然,在單位時間內,發出的波越多,能表示的1和0就越多,換句話說,頻率越高能攜帶的信息就越多。
這樣算起來,頻率800MHz意味著每秒產生800萬個波,都用來表示1和0的話,1秒鐘可以傳輸100M數據,這速度很快啊!為啥我們感覺不到呢?
古語有云,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通信也是如此。無線電拔山涉水,弄丟幾個1,0太正常了,防止走丟的土辦法就是抱團。比如,用一萬個連續的1表示一個1,哪怕路上走丟了兩千個1,最後咱還能認得這是1。
這種傻辦法只能用在民用通信,因為特徵太明顯,很容易被破解。還記得北鬥民用信號被破解的新聞吧,原因就在此。
民用信號只要能和其他信號區分開就行,不會弄得太複雜,不然傳輸效率太低。按2G技術那樣,800MHz的頻率,傳輸數據大不過每秒幾十K。
軍用就兩碼事了,為了防止被破解,要用很複雜的組合來表示1和0,中間說不定還有很多無效信息,各種跳頻技術擴頻技術,還不停變換組合,總之越花哨越好。所以同樣一句話,軍事通信要用掉更多的1,0,因此為了保證傳輸效率,軍用頻率就比民用高很多。
就目前來說,頂級破解技術還幹不過頂級加密技術,這裡不包括尚未成熟的量子通信。
軍事對抗是無止境的,幹不過也不能認慫!那怎辦?既然弄不清楚你的1,0,那我就索性再送你一堆1,0,把你原有的組合搞亂,讓你自己人都懵逼。這就是電子對抗的環節,跑題了,還是說回5G。
關鍵技術
前面說的,都是不值錢的原理,下面看看值錢的技術。5G關鍵技術有一堆說法,咱給粗暴地歸個類。
振蕩電路插個天線就可以產生電磁波,用特定方法改變電磁波的頻率或振幅,變成各種複雜的組合,這個過程叫調製。對應的,豎個天線就能收到空中的電磁波,按預定方法變回1,0,這個過程叫解調。
把電磁波發到空中,或者把空中的電磁波收下來,都需要天線,別以為現在手機光溜溜的就不需要天線了。手機與手機是無法直接通信的,而是通過周邊的基站與別的手機聯繫。於是,問題來了,5G使用的毫米波在空氣中衰減非常嚴重,但又不能無限制提高發射功率,怎麼辦呢?只能在天線上做文章了。
5G的第一個關鍵技術:大規模多天線陣列。大白話就是,增加天線的數量,不是增加一個兩個,而是幾百個。這個思路很好理解,但是呢,用那麼多天線發射同一個信號,稍不留神就亂成一鍋粥。
多天線加毫米波,對比原先的少天線加釐米波,無線電傳播的物理特徵肯定不一樣,得重新建立信道模型。那信道模型怎麼建立呢?相信我,你不會感興趣的。
天線一多,不但能解決毫米波衰減的問題,傳輸效率、抗幹擾等性能也是蹭蹭漲,算是5G必須課。
曾與華為齊名的大唐電信於2015年率先發布了256大規模天線,引爆全球通信業,一時風光無限!可惜後來突然閃崩,淪落到賣科研大樓求生,令人唏噓!
基站天線搞定,下面就輪到終端機的天線了,這貨也有術語:全雙工技術。
一般手機的通信天線只有一個,收發信號交替進行,費勁的很!全雙工技術,就是把發信號的天線和收信號的天線分開,收發信號同時進行,優點就不說了。不過,這很難嗎?
你想想,把話筒和音響挨在一起,還要求兩者能正常工作,你說難嗎?大體上分兩個思路,其一,物理方法,比如在倆天線之間加屏蔽材料;其二,信號處理,比如無源模擬對消等。
2016年4月華為宣布已於成都5G外場率先完成第一階段5G關鍵技術驗證,測試結果完全達到預期。其中兩個重要驗證就是大規模天線技術和全雙工技術。
天線搞定了,再來就是"新多址接入技術",這詞聽著真拗口,別急,馬上就順了!
舉個例子(數字是胡謅的):
假設手機基站用100Hz表示1,105Hz表示0,這時又接進一個新電話,那新電話的1可以用110Hz,0用115Hz,如果再來新電話,依次類推。這就是1G的思路,簡稱FDMA。
這樣2個電話就用掉了從100Hz到115Hz的頻段,佔用的15Hz就叫帶寬。外行也看出來了,這路子太費帶寬了。好在那會的手機只是傳個語音,數據量不大,但也架不住手機數量的增加,很快就不夠用了!
換個思路,大家都用100Hz表示1,105Hz表示0,但是第1秒給甲用,第2秒給乙用,第3秒給丙用,只要輪換的好,5Hz的帶寬就夠3個手機用,就是延時嚴重點而已。這就是2G的思路,簡稱TDMA。
再到後來,數據量越來越大,2G也玩不轉了。不過,只要有需求,就不怕沒套路:在各自的信號前面加上序列碼,再揉成一串發送,接收端按序列號只接受自己的信號。就好像快遞員一次性送了一疊信過來,大家按照信封上的名字打開各自的信。這就是3G的思路,簡稱CDMA。本僧這把年紀的人,應該都被聯通的CDMA廣告轟炸過吧?
再發展就是正交頻分多址技術,把2個互不幹擾的正交信號揉成一串發送。所謂正交信號,和量子力學的疊加態有點類似。把信號疊在一起發送,就是4G的思路,簡稱OFDMA。
每個終端在網絡上都有一個地址,所以這種讓很多手機一起打電話的技術,從1G到4G,統稱:多址接入技術。咱5G特別時髦,叫「新多址接入技術」,這貨怎麼個「新」法呢?
稀疏碼多址接入、非正交多址接入、圖分多址接入……好吧,我承認有點雲裡霧裡了,總體思路就是疊加更多信號或者把前面的技術混到一起,這裡涉及大量的數學知識,奉勸各位好自為之吧!
暫時就說這麼多吧,5G要實現10Gb/秒的峰值速率、1百萬的連接數密度、1毫秒的時延,必須要先解決這三大關鍵技術。
2016年4月,華為的第一階段「關鍵技術驗證」,主要也是驗證這仨技術。新多址接入採用濾波正交頻分復用、稀疏碼多址接入、極化碼,結合大規模天線,吞吐率提升10倍以上,在100MHz帶寬下,平均吞吐量達到3.6Gb/秒;全雙工採用了無源模擬對消、有源模擬對消和數字對消三重對消框架,可以實現113dB的自幹擾消除能力,獲得了90%以上的吞吐率增益。
2017年6月,華為完成第二階段「多種關鍵技術融合測試及單基站性能測試」,在200MHz帶寬下,單用戶下行吞吐率超過6Gb/秒,小區峰值超過18Gb/秒,配套業內首個小型化5G測試終端,單個5G基站可同時支持上百路超高清4K視頻。
2018年9月,華為完成第三階段「基於獨立組網的5G核心網關鍵技術與業務流程測試」。
這三個階段測試,華為均以100%通過率順利完成。
除了三大關鍵技術之外,無數用戶要組成網絡,事情自然少不了。比如,分配傳輸資源和指揮交通一樣讓人頭大,一條道路分配不合理,半個城市就得跟著癱瘓,所以,華為完成關鍵技術驗證後,又花了2年時間才進行獨立組網測試。再比如,能耗不能太離譜,價格不能高上天,諸如此類的基本要求。
又是晶片
可以看到,5G要處理的數據量遠大於4G,所謂數據就是1,0,但凡涉及1,0的東西,基本都用晶片。控制電磁波發射要用射頻晶片,編碼解碼要用基帶晶片,等等,這些也屬於5G核心關鍵技術。
2019年1月24日,華為發布了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晶片:天罡,以及,全球首款單晶片多模5G基帶晶片:巴龍5000。既然是世界首款,免不了拿下N個全球第一。
把條件放寬到調製解調晶片,玩家就比較多了。5G的主流頻率是28GHz,有能力處理這個頻段的晶片,目前是4家。
高通是最早的,三星是唯一做到39GHz的,華為是工藝最先進的,英特爾是哪裡都不掉隊的,臺灣聯發科據說馬上也要來了。
多說一句,華為2018年2月發布的這款巴龍5G01晶片,因塊頭太大無法用在手機上,2019年1月就推出了手機使用的巴龍5000,同時還沒耽誤手機處理器晶片麒麟和伺服器晶片鯤鵬,這進展還是不錯的!
標準
5G涉及的技術實在太多太雜,得訂個規矩。立規矩的重要性不比技術研發低,待會你看看歐萌就明白了。
5G標準第一階段的第一部分已於2018年6月完成並發布,標誌著首個真正完整意義的國際5G標準出爐,剩餘部分陸續到2020年才能完工。
這次標準發布一共有50家公司參與,中國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華為、中興、大唐電信等16家,美國8家,歐洲8家,日本13家,韓國5家。
從數量上看,咱還是不錯的。從質量上看,咱應該也還是不錯的。舉個例子:
在信道編碼問題上,歐萌一直用Turbo碼,美帝高通習慣用LDPC碼,華為擅長用Polar碼。於是,第一回合歐萌就被幹掉了,不但積累的Turbo技術打了水漂,還得重新學LDPC和Polar。
華為和高通繼續交鋒了兩輪。
信道編碼分「控制信道編碼」和「數據信道編碼」,高通的方案是兩者都用LDPC碼,華為的方案是數據信道用你家的LDPC碼,控制信道用Polar碼。
然後,聯想對華為的方案投了反對票……
當然,聯想的投票對結局毫無影響。因為分歧過大,當天只確定數據信道用LDPC碼,至於控制信道擇日再議。
等擇好日,再次投票時,高通、三星、英特爾、愛立信等巨頭搜羅了31家公司組成陣營,要求全部用LDPC碼,華為則組織了包括聯想在內的55家公司力爭。最終,華為Polar成為控制信道編碼,高通LDPC成為數據信道編碼,大家平分秋色。
這事被翻出來後,聯想引起眾怒,但華為很貼心地幫著解圍。
順便說個常識:行業標準都還沒全出來,5G離全面成熟應用還是有一段路的。
場景和意義
因為擔心小盆友的想像力不夠,所以國際電信聯盟召開的ITU-RWP5D第22次會議,確定了5G的三個應用場景:
這圖畫得實在太差,解釋一下:三個角上的三句話是5G的三大功能特點,藍色小塊是應用場景,小塊越靠近哪個角就說明對這個功能的依賴越大。後來,這三個角又改成了四個:連續廣域覆蓋、熱點高容量、低功耗大連接、低時延高可靠……
說暈了,還是本僧用大白話總結一下吧。
就技術而言,5G就三句話:網速快、信號廣、延時少。但技術帶來的改變卻超越了想像力,5G是全信息化的基石,完全可以實現當年物聯網吹過的牛:萬物互聯。
如果非要找個參考的話,可以想像一下:把2G3G4G去掉,回到大哥大時代……不認識大哥大的00後小盆友,可以問問身邊的80後老爺爺。
我覺著,5G與4G的差異,比得上4G和1G的差異。
幫華為吹得差不多了,不知誰能幫我問問華為,看能不能弄點廣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