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販賣焦慮、教人在短時間之內快速發達、快速財務自由的課程悄然興起,我們先暫且稱它們為「財商課程」。在香港看YouTube的朋友們,我相信大家才剛剛被eToro的史蒂夫和戴夫刷完屏,現在又突然冒出來一個Brian Cha車志健霸佔了各位的廣告區。這位車先生狂妄地叫囂著說他有一套獨特的秘方,甚至說可以讓你每分鐘收入625,000美金、每小時收入37,500,000美金、每天收入9億美金,想要知道這個秘方的人就來報名上課吧!在香港的一些論壇上就有人戲稱他為「車大炮」。據了解,他的這門課程,報名費是88,888港幣。
聽,那可是財務自由的聲音!
這類財商課程,通常都有以下的共同點,大家今後再遇到類似情況,可以對照判斷。
現在的人普遍都感覺錢不夠花、每個月都是月光族,甚至還有一大堆負債要還。這些課程一開始就會販賣你的焦慮,這是把你培養成為韭菜的第一步,也就是不停灌輸「不要滿足現狀」、「跳出舒適圈」、畫大餅。雖然錢很重要,但是千萬不要陷入這類財務自由課程給你設好的圈套中。
2. 暢想財務自由生活
秀豪宅、秀跑車、秀旅行足跡、秀名包名表,那是基本要素,導師們會精緻地為你講述「我很成功」的樣子,為你展示成功之後的日子過得是多麼奢華,成功人士的生活你想像不到。就算沒達到財務自由,也是在走向財務自由的路上。鋼琴老師能教你鋼琴、物理老師能教你物理,那是因為他們都掌握了相應的技能。教你財務自由的導師,怎麼可以不實現財務自由呢?每個人對金錢都是有欲望的,不停地讓你感受和代入財務自由的生活,它漸漸地就會成為你的欲望目標,這個韭菜苗就在你心裡種下了。如果這位導師是教你如何投資房地產的,他一定會告訴你他自己有上百套房子正在收租;如果這位導師是教你如何成為網紅大咖,他一定會秀一秀自己的粉絲數;如果這位導師是教你如何財務自由的,那麼他會給你炫耀他爆表的收入。比如這位Brian Cha,他上個月收入達到900萬港幣。建議大家去稅務局那邊問一問,他交了多少稅?
當然,這些所謂的「導師」們,他們本身也可能從來都沒有經營過什麼成功的企業,教你如何成功很可能是他們的唯一業務。
4. 展現過往學員的神一般表現
下面這個圖,是我在Brian Cha的網站上看到的,他所謂過往的學員沒有一個不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這個意思就是說,只要你跟著他學,就會成為優秀學員中的一員。如果你學了之後沒有成功,那一定是你學不會、你還要再學。
好了,當你相信這以上幸運的事情都會在你身上發生時,你很大概率就會去上他們的課,進而成為了他們的韭菜,被狠狠割一把學費。你可知道,Brian Cha的學費是88,888港幣。
很顯然,通過教你如何財務自由,我獲得了財務自由。
這些財富自由課都有一個邏輯悖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在筆者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時候,曾看過一個理論叫《富國陷阱》,是由韓國發展經濟學泰鬥張夏準教授提出的。大意是說,發達國家變得富有之後,往往會「踢開梯子」(Kicking Away the Ladder),不會把真正致富的道理教給窮國,而是散播一些歪理論,防止他們趕超自己。
這類財務自由課程的導師,為了讓你去上他的課,總會跟你來這麼一句:「免費的東西最貴,你來我這學,讓你節省時間少走彎路。」
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思考:付費的東西就一定好嗎?有可能你付費得到的,也是一堆免費的資訊。
我不反對知識付費,網際網路上充斥著無數資訊,需要自己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檢索、篩選、總結。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在檢索、篩選、總結的過程中,會比直接購買他人總結好的內容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學習也一樣,學會解題的過程,比背答案更重要。
對於付費的內容,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懂得判斷這些知識是否有付費的價值。知識之所有價值,還在於它的稀有性和權威性。去學校上課交學費是理所應當,特別是當這個學校有知名教授坐鎮的時候,我會更願意付費去上他的課。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如果是黃亞生、傅高義這樣重量級的教授開課,我多少錢都願意給。不過,似乎是越稀有、越權威的教授反而傾向於做一些免費的公開課程,將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歡迎讀者們批評指正!
文:Kevin HE(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保險文化》專欄作家)
歡迎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