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光速IPO,郭臺銘的關鍵一步

2022-02-03 華商韜略


華商韜略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客服微信:hstlkf

華商韜略·華商名人堂 ID:hstl8888

作者丨華商文

360「借殼」直衝4000億的熱議尚存,A股市場又迎來新寵。

3月8日,中國證監會的消息顯示,富士康(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獲通過,最快3月底,這家巨無霸便可登陸A股。

作為多年來的「大新聞製造者」,富士康的IPO也來得非比尋常。

2月1日,富士康報送了IPO招股書申報稿,僅僅36天後(20個工作日)便獲通過,大幅度刷新了A股市場IPO的時間紀錄,而整個2017年,中國企業IPO的平均審核周期為1年3個月。期間,就連經營未滿3年這樣的鐵門檻,都被有關部門申請豁免(「新」富士康成立於2015年3月6日)。

富士康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將申請募集資金272.53億元,預計將發行19.6953億股,預計發行價在13.84元左右,對應發行市盈率為17.18倍。

272億元的募資額創下了A股市場近3年新高,也是A股科技企業有史以來的新高。從營收數據看來,2017年,富士康營收3545億,A股上市企業中,僅13家企業在其之上,且這些公司均為國企背景。

因此,成功登陸的富士康,將成為國內資本市場規模最大的民營企業。

富士康一系列紀錄的背後,是整個A股市場的大變革。2月底,有消息指出,監管層將設立「獨角獸」上市綠色通道,對符合規定的生物科技、雲計算、高端製造、人工智慧這四大行業內的企業實行「即報即審」。

A股正致力於培育一批自己的科技公司,A股發行上市制度要向新經濟靠攏,一些境外上市的科技巨頭的回歸也成為可能。

在暢想中的「BATJ」回歸之前,富士康成了綠色通道的首位受益者。不同於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在很多人看來,富士康的「科技」成色要遜色幾分,有觀念認為它至今仍是以勞動密集為核心驅動的企業。

富士康希望撕去外界眼中「傳統代工廠」的標籤。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富士康募集的272億資金,將主要投向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等8個方面,集團由此全面向「工業網際網路」轉型。

工業網際網路被認為是中國智能製造全面升級的基礎,它包括網絡、數據和安全三大體系。相關數據預測,到2020年,工業網際網路的產業規模將達萬億規模。

富士康是代工廠還是工業網際網路企業?資本市場對此已經展開了爭辯,因為這直接關係著這家企業的市值預估與未來走勢。

A股電子設備及服務行業加權平均市盈率約為43倍,按此估算,富士康的總市值將達6827億元,遠超母公司鴻海精密。針對富士康市值,各大證券給出了不同的市值估算:低至15倍市盈率,高至40倍,落差達3000億之巨。

有分析師提醒投資者:富士康雖然走的獨角獸綠色通道,但實際上它更像是巨象——巨大、緩慢,力量與弱點並存。相較高市盈率的科技公司,富士康也有可能成為新一代中石油。作為當年全亞洲最賺錢的企業,中石油IPO時被渲染為「不買中石油,後悔一輩子」,但結果卻套牢了一眾股民。

3545億年營收、159億淨利潤的顯赫數據之下,富士康的巨象之態在於龐大的員工構成、日趨高昂的人力成本與較為「平庸」的淨利率。

富士康有27萬員工,其母公司鴻海精密的員工數達120萬。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富士康也遭遇「用工荒」,人力成本不斷提高。2017年,富士康直接人工成本達165.6億元,平均每人成本6.1萬。而按照159億淨利計算,平均每名員工創造的利潤不足6萬元,人均成本高於人均利潤。整個2017年,富士康的淨利潤率不足5%,在行業中僅為平均水準。這些數據,均與網際網路為主的科技企業有著較大差距。

巨象的體態,獨角獸的心,過去的幾年裡,郭臺銘為了鴻海的轉型升級煞費苦心。

2008年開始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狂潮,給鴻海帶來了飛躍式發展,2016年,這家企業的年營收達43587億新臺幣(約合9420億人民幣),營業收入幾乎全部來自3C電子產品。

飛奔之中,危機感始終圍繞著郭臺銘。直到目前為止,鴻海的成長依然主要依賴於代工,而越是代工成長到越大,這種成長就越難繼續。

郭臺銘不想鴻海永遠代工,更不想鴻海踏步不前,他要鴻海一直成長。這些年,他一直在推動轉型。

危機感越強,動力和動作越大,是郭臺銘的個性。

於是外界看到,他一邊啟動內部創業,指望激發鴻海百萬大軍的創新和成長力;一邊苦戰拿下夏普,向終端和品牌進軍,向三星開戰;一邊和馬雲、馬化騰、孫正義交朋友,擁抱網際網路、智能化;一邊去美國投資建廠,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郭臺銘常說,幹事業最重要的是有決心,所謂創業精神,核心也是看有沒有決心。

為了彰顯自己的決心,2016年底,收購夏普之際,郭臺銘提出了一個目標:要將夏普當成人生的另一次創業,鴻海的股價不漲到200元新臺幣,自己絕不退休。

提出口號時,鴻海的股價為80元新臺幣,總市值1.45萬億新臺幣,這意味著,退休之前,郭臺銘要讓鴻海再賺兩萬億新臺幣的市值。

為了這個目標,郭臺銘回到了創業時代:早年間,他白天跟白班幹,晚上跟夜班幹,夜班散場還要連軸轉,實在撐不住,才把電話簿當枕頭,睡不了多久,大清早就又爬起來接著幹。

入主夏普後,把重振夏普當作再次創業的他,常常工作夜晚兩三點,辦公室還燈火通明,甚至通宵達旦地運籌帷幄、排兵布陣——「除非明天太陽不再升起,否則不能不達到目標。」

郭臺銘給鴻海設立了非常多的目標:他希望夏普稱霸電視業,做強手機業務;希望鴻海以「雲移物大智網+機器人」為戰略主軸,以全世界為舞臺,打造科技日不落帝國。

從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到醫療健康、AI、5G、電動汽車……短短兩年間,郭臺銘的投資與布局幾乎無所不在。

但細化到目標的完成度,鴻海則是喜憂參半:

2017財年,夏普終結三年虧損,預計盈利3.59億美元,但出於「歷史遺留問題」,夏普北美的經營權依舊在海信手裡,這令郭臺銘如坐針氈。

工業機器人方面,郭臺銘希望富士康旗下的工廠逐步智能化,以應對逐年增長的人力成本,為此,他攜手阿里巴巴,向軟銀旗下機器人公司SBRH注資並獲得其20%的股份。但直到目前為止,智慧機器人大規模替代人工還停留在暢想階段。

而在最具體的目標:鴻海市值上,郭臺銘離自己的預期仍有較大差距。

鴻海目前的股價為93.4新臺幣,去年11月至今,其股價下跌了20%。

股價下跌源自下滑的淨利潤,集團最新的財報顯示,2017財年第三季度,鴻海淨利潤為210億元新臺幣(約合45.3億人民幣),同比下滑39%,創造了9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代工的瓶頸、蘋果的掣肘等困擾如約而至,退休前要讓鴻海股價翻倍的郭臺銘,已然走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富士康的A股上市,成了其重要轉折點。這一步之後,是繼續「掙扎」於代工,還是擁抱廣闊的科技時代,仍是未知。

從過往經歷看來,郭臺銘是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但凡他提出的目標,沒有一個落空,只有完成時間的差別。

這些目標的提出與實現,伴隨著他從小作坊走向了統兵百萬、說一不二的地區首富。

郭臺銘是典型的草根創業家,到他成人,都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而家裡最好的家具只是把藤椅。

郭臺銘走上創業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一個朋友找他幫忙,替一家外商找個塑料零件加工廠。必然是,半工半讀也才讀到船務專科的郭臺銘,在航運公司實習時,就已經有了開工廠的想法。

當時,臺灣的航運貿易越來越好,很多同學都學什麼幹什麼進入航運公司上班,但郭臺銘逆向思考:沒有工廠哪來的貿易呢?開工廠才能發展出更好的事業。

生意送上門了,此時不做更待何時?郭臺銘把母親做標會籌的10萬臺幣拿過來,再找幾個哥們合資,在臺北註冊了資本為30萬臺幣的鴻海塑料企業有限公司。之所以叫塑料企業,純粹是為了從名字上夠格接那張單子。

他當時真是不夠格開廠的,窮到模具都買不起。為完成定單,郭臺銘四處找模具廠幫忙。但千辛萬苦生產搞起來,不到1年光景,生意卻不能持續了。石油危機越來越嚴峻,加工貿易一片蕭條,外商的單子很快就下面沒有了。

做牛做馬一年多,結果是:東拉西扯欠一屁股債,兄弟們全都退股說拜拜。郭臺銘輸得不服氣,卯足勁向嶽父借了70萬臺幣要把輸掉的贏回來。當時,電視機生意火爆,他把公司改名鴻海精密工業並轉型電視機零件代工生產。

帶著失敗者的標籤重新開始,路走得更加艱難。郭臺銘後來比喻,當時的自己就是「寒冬中的孤雁」,他咬緊牙憋著勁,非得飛出一個春天來。

危機陰霾漸散,製造業慢慢蓬勃後,郭臺銘以將近兩年始終伴有破產危機感的抗戰,帶領鴻海從虧損走向盈利。到1977年時,其資本額已增加到200萬臺幣。

此時,臺灣經濟起飛,製造業蓬勃發展,房產地皮和工業原料價格持續上漲,不少開廠的人都做起了炒房炒地或者囤積倒賣原材料的快生意。手握百萬資本的郭臺銘,看著這種錢來得這麼輕鬆這麼快,也一度有點hold不住自己,天天盤算:我到底是要把這些錢拿去跟著炒,還是繼續把苦哈哈的工廠辦下去?

糾結兩星期後,郭臺銘決定還是把工廠辦好,不羨慕別人的快錢和輕鬆錢,做長遠的生意,做贏到最後的人。他堅信,談長遠,興辦工業一定要比投機炒作好!

要做長遠的生意,必須擁有更好的設備、技術和人才。於是,郭臺銘決定用這筆錢興建自己的模具廠,告別過去千辛萬苦拿到訂單,還要求爹爹告奶奶找模具,而若人家不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卻無能為力的悲劇。

不少朋友都認為郭臺銘是傻掉頂,甚至他自己也一度認為是做了錯誤決定。不到一年,當初找上門讓他買,他也動過心的土地漲了10多倍,但他的模具廠和一堆新困難,卻讓剛剛有點錢的他又成了兩手空空的人。

一方面是模具開發的壓力,因為設備和員工都是新的,郭臺銘和創業夥伴,後來的鴻海總工程師陳一飛,決定藉機打破臺灣模具界的「師徒制」傳統,將模具的開發公式化,但這受到老模具師傅的強烈反對,甚至集體抗議。

一方面是財務壓力,模具本身不產生利潤,剛開始成本較高,工廠產量小,規模效應也發揮不出來,已經盈利的鴻海受此拖累,轉眼又再度資金周不轉。

他費盡周折把這些解決想要擴產,卻又遇到一個新的大麻煩:找不到理想的人才。優秀的人才都想到大公司去上班,寂寂無名而且看上去毫無前途的鴻海沒人愛。

處處都是困難,甚至家庭生活也受到牽連。

當時,郭臺銘的兒子剛出生不久,他每天一、兩點才睡,五、六點就要出門。「為了睡好,只好跟太太分房睡。兒子整整哭一個月,最後我忍不住問太太:為什麼兒子一直哭?太太才跟我說∶『你已經三個月沒有拿錢回家了!』」

為了節省錢,那時的郭臺銘,連長途電話都要到父母家去打。有次過年,給員工發完年終獎後,他口袋裡只剩下2000塊錢:初一給父母1000;初二給太太娘家1000;初三就身無分文,一頭扎進工廠中。

「有時真不知這個決定是不是太傻,但每到過年我都告訴自己堅持下去,一天不累積技術,便一天要受制於人!」

除了這些經營上的困難,郭臺銘還要面對黑白兩道的挑戰。一些社會上的小混混,動不動就上門收保護費,政府那邊也不省心,「早上有人來推銷消防器材,如果不付錢購買,下午就會有官員來做消防檢查。」

因為這個經歷,當後來新加坡一位部長向郭臺銘請教,為什麼新加坡中小企業不如臺灣中小企業有競爭力?郭臺銘回答:你們新加坡把企業照顧得太好了,臺灣則讓我們練出蟑螂般的生存能力。

錢已經投下去,模具廠也建起來,沒有退路的郭臺銘只能咬牙向前。錢不夠了,無法通過銀行融資,更沒有什麼風險資本,他就到處借,支票利息給到3分。人才難找,他一個一個親自談。訂單不夠,他就一個一個去求。

當時臺灣還有票據法,票據無法兌現要坐牢。為此,郭臺銘還把公司總部從臺北市搬到偏遠的土城,因為那裡的監獄是臺灣專門關押經濟犯的地方。萬一他出事被關了,員工可以天天就近匯報公司的情況,客戶可以到「隔壁」跟他談生意,確保公司繼續運營。這個當時心酸到哭的故事,到今天他還到處笑著講。

在坐牢的準備都有了的努力下,鴻海走出了郭臺銘創業中最後一次破產危機,而且跟隨電子業的蓬勃走上快車道。1982年,郭臺銘將公司改制為鴻海股份有限公司,投資新臺幣1600萬元臺幣,並且將業務轉型到電腦連接器上。

之後,他用連續在美國碰了兩年釘子也不放棄的堅持,以及別人賣1塊我賣6毛的殺手鐧,從當時全球最大連接器廠AMP手中搶下一堆連接器大單,並且推出第一個自有代工品牌——FOXCONN(富士康),把鴻海推進了臺灣製造業1000大。

1988年,郭臺銘在深圳設立了富士康精密組件廠,生產電腦周邊接插件,嘗試利用人力、土地和綜合成本更低的大陸,把他「量大、低價」的策略幹出新高度。磨合成熟後,1992、93年,他以「看得見的土地我都要了」的氣魄,相繼在深圳、崑山擴建和新建了兩個累計8萬人的大廠。

早早把全球科技老大美國市場掌握在手裡,早早大手筆布局未來全球最大製造基地,兩張天牌一起打的郭臺銘,由此開啟鴻海的狂奔時代,並一路狂奔到今天,成為全球最大最強的科技製造企業,被稱為「科技界成吉思汗」。

鴻海新聞發言人邢治平曾私下告訴華商韜略:很多人都知道郭臺銘,但絕少人真正懂郭臺銘,其中最不懂的,就是郭先生的韜略和格局。那麼早就想到拿到這兩張天牌,可算是其中的經典。

如今,郭臺銘收購夏普、諾基亞,進軍人工智慧、工業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帶領鴻海向品牌模式轉型,還提出以人員流、貨物流、過程流三個實體流,加上訊息流、金融流以及技術流三個虛擬流持續整合,打造「六流」國際化科技集團的新目標,誓言像他崇拜的王永慶那樣,活到老,學到老,幹到老,再寫華人工業界不老的傳奇。

從底層含淚帶血爬起來的郭臺銘,對草根創業者格外情有獨鍾,並樂於分享創業經驗和教訓。在所有關於創業的討論中,他最看重的是兩個詞:勇氣、決心。最最看重的是決心,因為決心可以產生勇氣,乃至一切。

他說,所謂創業精神,核心也是看有沒有決心。

比如,很多高素質經理人,各方麵條件不錯,也有好想法和好項目,但卻沒做成,甚至做都沒去做,缺的是決心。很多被這些人看不上沒條件的人,要麼被環境逼迫,要麼主動背水一戰,最後卻成了,靠的也是決心。

決心是什麼?是有了目標,再苦再難,有口氣在,就要心無旁騖,千方百計,義無反顧去思考、去執行,是要捨得一身剮。到現在為止,坐擁金山銀山的郭臺銘,依然每天至少工作16個小時,雖然「百萬員工讓我頭疼得要死」。

郭臺銘說,無論創業還是想在職場謀得更好的發展,如有這種精神,成功就是可以確定的。這個事情不成,下個事情,下個事情還不成,再下一個,總能成。現在資源、資金、資訊如此發達,機會遍地都是,人也都聰明,關鍵就是看你有沒有決心、毅力,是不是真的不成功就絕不罷休,下定決心「浴火鳳凰」。

郭臺銘認為,只要談工作,就要有目標、有壓力。做任何事,第一,要有責任心。第二,勇敢面對挫折與困難。第三,要有決心,說到要做到。他說:「現在好像有句話,『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如果我的孩子面對工作存這種心態,我隔天就打斷他的腿。」

經常被指責霸道的他,還不斷勸誡求職者:挑老闆的時候,越嚴厲越兇的人越要跟!因為這樣的老闆,才會真正激發你的潛力,讓你成為超越自我的人。

對於挑戰和壓力,郭臺銘以勇氣面對,以決心克服。他說,人最重要的是學會走逆境,而逆境越早來越好!他回憶過去時,最懷念的恰恰是那些最困難、最咬緊牙關的日子,這些付出和痛苦讓他的甜更有滋味和回味。

2005年,華商韜略首次採寫郭臺銘先生的故事時,他就說,「等營業額超過一兆(臺幣,一兆為一萬億),我就要走了。」並預計自己2008年就能實現目標,「吃了秤砣鐵了心,99.9%,2008年一定交棒出去。」結果,當年年底他就達到目標,但卻並沒有兌現承諾走人。

如今鴻海的營業額已經做到四兆半了,但他依然沒有退意,而是改口說,鴻海股價漲到200元(現90元左右)就退休。很多人認為這不可能,但他就是要挑戰不可能。這也是他至今依然勇氣和決心當頭的象徵。而他對接班人的第一個要求也是,要找那種打死也不後退的。

郭臺銘不但有決心,更有個性。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不太知道的,恐怕是他到底是個怎樣個性的人?華商韜略有個故事給大家參考:

郭臺銘剛剛配司機開車外出時,車子被一輛摩託刮蹭,他下車,不但沒追究摩託車的責任,還拿了1000元給摩託車司機去修車;再有一次,他的車被公企「中華郵政」的車撞到,他看兩方都有保險,就算了;還有一次,他的奔馳300跟奔馳500撞在一起,一看對方比自己還豪,他立即決定:下車好好算帳。

他說:「這就是我的個性。」

相關焦點

  • 富士康郭臺銘的30年
    文| 陳蘭來源| 鹿鳴財經哪裡有肉,哪裡就有猛獸,哪裡有花,哪裡就有蜜蜂,哪裡有機會,哪裡就有郭臺銘。今年68歲的臺灣首富郭臺銘曾因富士康「血汗工廠」而被人熟知,在惡名逐步淡化後,郭臺銘一直在尋求轉型。而富士康什麼時候才能重塑靈魂?
  • 富士康總裁郭臺銘親自賣水果,臺灣高雄1000萬公斤蔬果抵達龍華
    20箱視頻首批高雄燕巢芭樂抵達深圳龍華富士康園區3月21日下午,富士康集團在位於深圳龍華的工業園區舉辦了農業網際網路發布會,富士康總裁郭臺銘親自站臺。「我們提供給員工的是最新鮮、最安全、最健康的水果,原產地直供,價格實惠」,在3月21日富士康永齡選物團購活動現場,富士康科技集團創始人、總裁郭臺銘連用三個「最」字來形容剛從寶島臺灣高雄運過來的燕巢芭樂。
  • 【重磅】武宏文再次赴深圳會見郭臺銘,富士康晉城項目進一步推進……
    富士康集團副總裁黃秋蓮、A次集團總裁池育陽、執行總裁林政輝等高管,以及原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中科院院士範守善等出席會議或通過電話及視頻連線方式參加會議。經過深入會談,我市與富士康就推進煤層氣項目合作、高技術玻璃項目投資、高級鋁合金精加工項目建設等事宜形成合作意向,並就人才教育培養、高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基金合作等事宜進行了廣泛溝通,對後續推進項目建設達成進一步共識。
  • 郭臺銘清楚的很,富士康離不開蘋果,富士康的苦日子在後頭?
    郭臺銘心裡很清楚,蘋果可以離開富士康,但富士康未必能離開蘋果。
  • 三人行必有郭臺銘?富士康危難時刻,郭臺銘卻飛往日本見這個人
    最近的富士康有點「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味道,而富士康的創始人郭臺銘卻辭去了富士康總裁的位置,跑去「實現夢想」,過的是逍遙又自在。
  • 富士康郭臺銘:代工皇帝想轉型高科技
    儘管人們看到的不盡然是「鴻海」與「富士康」的本來面目,儘管從創業伊始,郭臺銘就把創新、專利放在頭等位置,儘管早在幾年之前,鴻海已經進軍半導體、面板、晶片、機器人甚至雲端、大數據等更為科技創新的領域,但留在人們腦海中最深刻的印象,依然是2010年發生在深圳富士康龍華園區的「13連跳」,一連串不能完全歸責於郭臺銘的悲劇,成了日後難以甩開的魔咒。
  • 郭臺銘慌了:大陸農村廠妹,成為富士康最大威脅
    高速發展的立訊,收穫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市值已經超過了富士康。 郭臺銘曾說,「富士康在中國大陸創造出很多個億萬富翁,王來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王來春這位曾經的富士康工廠女工,登上了福布斯排行榜。當她再次出現在流水線上時,是帶領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參觀立訊的廠區。
  • 郭臺銘富士康回心轉意?郭臺銘宣布擁護任正非,網友:終於做對一件事
    富士康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離不開中國大陸的幫助,想當初在郭臺銘剛剛將富士康給帶入到中國的時候,富士康的實力還相對弱小,但郭臺銘卻剛好趕上了中國大陸實行招商引資的政策,憑藉著這一股東風,讓郭臺銘的富士康在國內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 郭臺銘慌了!大陸農村廠妹,成了富士康最大威脅!
    如趙小雲一般,在富士康度過了11年的王來春,最終選擇了離開。不同的是,王來春選擇了自己單幹。 時間回到32年前,富士康進入大陸建立了第一家工廠。當時中國電子產業正處於騰飛的起點,而郭臺銘正是抓住了機遇的那個人。如今作為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富士康的霸主地位無人質疑。 就在富士康邁出這歷史性的一步時,無數打工者躍躍欲試。他們成為了富士康在大陸的首批員工,也迎來了一次人生挑戰。
  • 晉商首富郭臺銘又要在山西幹大事了!2年後,富士康要達到千億級規模...
    2017年12月4日富士康科技集團副總裁徐牧基與晉城市長劉鋒一行座談雙方就富士康晉城納米光機電高科技研發中心建設推進情況及下一步的合作展開深入交流徐牧基對晉城市長期以來給予富士康科技集團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謝,他說,富士康晉城納米光機電高科技研發中心是富士康科技集團在晉城深化產業布局的重要一環,集團將細化項目推進的各項目標任務,加快項目建設進度,積極引進關鍵人才、關鍵技術在晉城紮根,為更多高新技術產業落戶晉城打下堅實基礎,為晉城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富士康選定劉揚偉接替郭臺銘董事長位置
    他說道:「我已經決定,淡出鴻海,公司營運已經交給9人小組,我對他們很有信心。各位股東放心,他們一定會比我做得更好。」  富士康日前提交的監管文件顯示,該公司將成立運營委員會,成員包括其財務主管、全球最大iPhone生產基地負責人,並從中確認億萬富翁創始人郭臺銘(Terry Gou)的潛在接班人。  文件中顯示,富士康將成立由9名高管組成的機構,這些高管將在董事會之後代表富士康做出最高決策。
  • 富士康上演「反轉大戲」,郭臺銘一錘定音!
    這段時間華為被打壓,在這個特殊時期國內還傳出富士康已經秘密斷供華為手機的部分生產線了,並且把勞動力轉移到海外市場,比如印度和美國等等,而這一切都是無中生有並沒有得到富士康和郭臺銘本人的證實的,只是一些外媒惡意傳播來製造恐慌罷了
  • 郭臺銘慌了!從流水線工人到身價580億,成了富士康最大威脅!
    臺灣富士康老闆郭臺銘,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絕佳時機。就在當年,郭臺銘來到深圳寶安區西鄉崩山腳下,創辦了富士康在大陸的第一家工廠——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很快,「海洋廠」就從廣東潮汕、澄海、豐順等地區,招來第一批150名女工進廠。20歲剛出頭的王來春,就在這批打工妹當中。
  • 蘋果代工陰影下的富士康:郭臺銘如何讓這家公司煥發新生?
    今年6月的一天,當日經新聞的記者在大阪一家酒店外攔住郭臺銘提問的時候,郭感到非常驚訝。他根本沒想到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見到記者。郭臺銘是鴻海精密集團(但可能子公司富士康更為知名)的創始人兼董事長。但很快,郭臺銘就放鬆下來。他花了30分鐘的時間和這位記者一起散步,並且闡述了自己對鴻海和富士康將要收購日本工業巨頭東芝內存業務的雄心壯志。
  • 富士康A股掛牌,郭臺銘沒說的4件事!
    1 月 31 日,鴻海舉行上市以來首次臨時股東會,關鍵議案是討論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簡稱富士康 FII)公司到上海證交所掛牌案。對於富士康神秘的橫空出世,臺灣小股東第一個關心的問題是:鴻海究竟要拿哪些業務到中國大陸上市?1 月 31 日的臨時股東會,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再次端出鴻海未來的藍圖,大談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公司到中國大陸上市後,在工業物聯網領域發展的巨大願景。 但是,他並沒有針對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公司的實際業務內容與股權結構沒有太多著墨。
  • 富士康總裁郭臺銘語錄精選,太精彩了!
    ,不管你是否為富士康工作或服務,都值得一看。不論富士康公司在社會上的口碑如何,它確實是一個成功的企業,郭臺銘的管理心得,凝聚在他的語錄中,收集了40句經典言論,方便我個人和需要的朋友們借鑑。6.富士康成長經驗——富士康是在「壓力」中被迫創新,在「成長中」勉強傳承,在「運氣」中連番躍升;在變動中勇於創新,在開創中積極傳承,並在成就中持續躍升(躍升就跟打麻將一樣,還沒下桌,誰輸誰贏還未定)。(郭臺銘認為,在競爭的環境下,沒有人能保證成功。)7.富士康是什麼——打不死的蟑螂/刻苦樸實的臺灣水牛/貧瘠土壤中紮根的葡萄藤/振翅欲飛的孤雁/寂寞長大的地瓜。
  • 富士康上市前夕,郭臺銘:馬上推出員工持股計劃
    搜狐科技 程驀6月8日,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將在上交所敲鐘上市。6月6日,富士康總裁郭臺銘現身富士康30周年慶典。在現場播放的視頻中,郭臺銘表示,富士康之所以選擇在A股上市,是因為大陸員工很難拿到臺股股票,工業富聯上市後,會馬上推出員工持股激勵計劃,未來還可能考慮合伙人制度。在當天的「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高峰論壇」上,年近70的郭臺銘發表《走進歷史轉折中的富士康》主題演講。但他並沒有馬上切入「工業網際網路轉型」的話題,而是先回顧了自己與富士康過去30年的「往事」。
  • 富士康郭臺銘懂事長八字命運
    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臺銘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其憑藉千億臺幣資產,連續多年蟬聯臺灣首富,財富成就了郭臺銘先生。郭臺銘先生八字:1950年10月8日乾造:庚乙丙甲寅酉子午(午未空,【來源:網絡整理】▶▶▶推薦閱讀◀◀◀----1.每天只需8塊8,大學文憑拿回家2.富士康的獎與罰3.富士康正被機器人接管?
  • 郭臺銘要「狙擊」的立訊精密:來自「打工人」的突襲,曾是富士康代工廠
    王來春曾在採訪裡提到,有一次為了儘快把貨趕出來,郭臺銘直接衝到生產線上,捲起袖子,操作機器,三天都沒有睡覺。在富士康十年的經歷,深深印入了王來春後來的創業史中,她也從不諱言這一點。一位立訊精密前高管在接受採訪時也證實,「工廠的東西都是從富士康學的。工廠的一切,包括標語,都是郭董(指郭臺銘)語錄,寫得跟富士康一模一樣。」立訊精密學到的,不止是富士康的管理理念。從一家主營電視機的後殼、電線插板等業務的小公司起步,立訊後期的突飛發展,離不開富士康大量的訂單支持。
  • 熱點 | 郭臺銘會韓國瑜,富士康將在高雄擴大投資智慧工農
    來源:鴻橋3月17日,鴻海-富士康郭臺銘總裁與高雄市韓國瑜市長宣布共同打造「AI高雄,智慧工農」計劃,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