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聯合建造新天文臺探索地外文明

2021-02-12 客觀日本

以英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為中心建造全球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的國際聯合項目即將啟動。作為項目母體的天文臺預定於1月15日投入運行,將著手建設接收靈敏度達到原來50倍以上的設施。日本的參與方法尚未確定,不過,該項目有望揭開各種謎團,比如觀測宇宙第一顆恆星誕生帶來的「宇宙黎明」、探索星系的演化以及文明的進程。

在南非設置的中高頻用拋物面天線示意圖=圖片由SKA機構提供

項目名稱為「SKA(平方公裡陣列)計劃」,將組合使用大量射電望遠鏡。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所有望遠鏡加在一起的面積達到1平方公裡左右,為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計劃分2期建設。

除英國、澳大利亞和南非外,歐洲各國、印度及中國等也成立非營利組織「SKA機構」(總部:英國)進行了討論。政府之間為實現穩定運營而籤訂的天文臺條約將於2021年1月15日生效。SKA天文臺近期將召開首次評議會,確定項目計劃。預計日本也將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

SKA的研究主題之一是探測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體。假如靠近太陽的1萬顆恆星上存在文明,並且使用機場雷達,那麼憑藉SKA的靈敏度就可以捕捉到。據說在2期計劃中還可以接收電視電波。

通過觀測已知的恆星物質——氫原子釋放的21釐米波長電波來探索宇宙誕生後的世界的方法也備受關注。目前的理論認為,宇宙誕生後形成的氫為離子狀態,但冷卻後變成普通的氫聚集,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恆星。研究認為,這些恆星釋放的紫外線使氫再次變成離子,直到現在。

通過進行觀測,有望獲得了解初期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等線索。觀測氫還能調查星系的演化等謎團。

另外,還有望開展詳細調查接收到的電波的性質變化的研究。也許還能探索遍布星系的「宇宙磁場」的起源。

此外,通過調查名為「脈衝星」的中子星發出的信號,有望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以及觀測超大質量黑洞合體產生的引力波。據說還可以檢測到宇宙誕生後不久發生的快速膨脹現象——「暴脹」的痕跡。

SKA的1期計劃預定在南非設置約200臺拋物面天線、在澳大利亞設置約13萬臺類似於電視天線的線狀天線。還將與南非的射電望遠鏡「Meer KAT」等一起運行,計劃2028年前後全面投入使用。預計建設運營費用約為2300億日元。2期計劃打算將天線數量增至1期的10倍。

在澳大利亞設置低頻用天線(示意圖)=圖片由SKA機構提供

觀測的電波為釐米波~米波。波長與收音機、電視和手機等使用的波長相同。日本也參加的、位於南美智利的射電望遠鏡「ALMA」以波長較短的毫米波~亞毫米波為觀測對象。二者屬於互補關係,通過不同的波長觀測相同的天體。

與SKA相同的射電望遠鏡中目前全球性能最高的是美國的「JVLA」。SKA的靈敏度在1期計劃中就達到JVLA的10倍,表示天體識別能力的解析度同樣達到JVLA的10倍,都非常高。可以更加精確地觀測以前難以觀測的宇宙結構和星系等。

日本的研究人員也對SKA計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研究人員聯合成立了「日本SKA協會」。位於國立天文臺水澤VLBI觀測所等的「VERA望遠鏡」被認證為推進SKA計劃的裝置,觀測所成立了研究團隊,正在討論參與體制和規模等。

非洲的科學振興

SKA計劃是非洲基礎科學領域的第一個大規模國際聯合項目,對南非以外的地區也可能產生重大影響。非洲的沙漠地帶等不容易受到噪聲影響,適合設置天線。2期計劃還將在波札那和加納等地建造天線。

全球的研究人員聯合成立的國際天文學聯盟2011年在南非設置了「促進社會發展的天文學推進室」,致力於天文學的普及活動。還積極支援參與SKA計劃的年輕研究人員。另外還舉行了以分析觀測電波產生的大數據為主題的會議。除此之外,還在推進將數據分析引入大學教育課程的活動。

日文:竹內雅人,《日本經濟新聞》,2021年1月4日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焦點

  • 《UFO和地外文明探索研究學術研討會》邀請函
    為了推動全國UFO探索研究和國際UfO探索組織事業的發展和促進中國廣大愛好者們對UFO及地外文明的探索和交流,經上海市人民政府對外辦公室批准,由上海市UFO探索研究中心主辦,上海藤創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
  • 你好,地外文明
    不過,他在1961年發表了著名的德雷克公式,從統計上揭示了銀河系中能與外界交流的文明的數量。開啟奧茲瑪計劃的天文學家弗蘭克·德雷克在德雷克之後,有更多的人加入對地外文明的探索中。電影中外星人侵略地球的場景最直接的目的自然是滿足人類的好奇心,畢竟我們只在電影中見到過地外文明,都想一睹它們的真實風採。當然,如果只是因為好奇就不值得這麼冒險了。事實上,尋找地外文明對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還有很多其他好處。
  • ——地外文明搜尋歷程
    圖注: 第27屆太空探索者協會年會(北師大分會場)  本文將首先介紹國際和國內搜尋地外文明的歷史及現狀,再從天體物理角度對楊利偉爆料的神秘敲擊聲給出可能的解釋漫長的地外文明搜尋之路   在如此深邃的宇宙裡,   人類是唯一的智慧生命嗎?   地球是宇宙中最特殊的星球嗎?   在宇宙中是否還有其他的生命?   這些生命會以怎樣的形式進行演化?   人類是如此渴望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以至於從未停止過對地外文明的搜尋。
  • 美國政府關閉太陽黑子天文臺——他們在掩飾什麼
    這幾天主流媒體上出現了一則消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本月6日突然宣布,無限期關閉位於新墨西哥州的國家太陽天文臺,並疏散所有員工,官方僅稱是基於「安全理由」,一直未透露其他信息,引起網民熱議和猜測。天文臺由大學天文研究協會管理,用作探索太陽奧秘,主要收集太陽黑子數據,提供給國際機構,內設的望遠鏡能拍下高清太陽照片。」
  • 彗星的沉默,無盡的未知,我們離地外文明還有多遠?
    2月14日,地外文明搜索工程對星際彗星Borisov的科技痕跡掃描中發現,並沒有任何技術痕跡。      科學家宣布,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為了尋找「技術痕跡」,已經掃描了鮑裡索夫(Borisov)彗星,但迄今為止一無所獲。
  • 地外文明難覓其蹤,人類到底是不是宇宙的「獨生子」?
    關於地外文明,德國天文學家基彭哈恩計算認為,僅銀河系就有100萬顆可以使生命進化到高階段的行星。但另一方面,繁星的基數實在太大,如果僅僅動用望遠鏡在幾十光年的距離內苦海撈針,就實在不能抱怨難覓其蹤。近日,一批天文學家聚集在美國,認為應修改地外行星宜居性的定義,以便有效地探索地外生命。
  • 每隔157天準時到達地球,與地外文明有關?
    有些人認為快速射電暴是宇宙爆炸的結果,但也有些人認為,這是地外生命發出的信號,不然為何會出現的如此準時?迄今為止,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100多個FRB,其中只有少數幾個FRB重複、規律出現,這種規律的、有跡可循的快速射電暴讓科學家們對其起源感到好奇,但更多的FRB就像是曇花一現。
  • 共築「世界巨眼」 | SKA天文臺啟動
    編者按:2021年2月4日,SKA天文臺(SKA Observatory,簡稱SKAO)啟動。SKAO的目標是建立、運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射電望遠鏡——SKA,即「平方公裡陣」(Square Kilometre Array)。這將開啟射電天文學的新時代。
  • 地外智慧生命存在的客觀證據(UFO、外星文明)
    但是,地外智慧生命是否真的存在客觀確鑿證據呢。一、地外智慧生命科學研究的範圍1、所謂科學。科學(英語:Science)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學科。
  • 中國天眼搜索地外文明;美豬肉短缺人造肉暢銷;碳素新材料比強度超鑽石 | 聞周周
    #天文2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開啟地外文明搜索(SETI),尋找來自宇宙深處高智慧生命的信號。越來越多的地外行星的發現,加上儀器和觀測能力的革命性進步,引領了尋找地外文明的復興,未來FAST勢必會成為地外文明搜索研究的主力軍。
  • 一些關於地外文明、宇宙的遊戲
    可以讓你在三維空間中探索宇宙的免費太空模擬程序,從地球到非常遙遠的星系。已知的宇宙部分使用的是真實的天文學數據,而天文學未知部分則是使用程序生成的。數百萬個星系,數萬億個恆星,無數個星球 - 都可以探索。你可以著陸到任何一個星球,衛星或小行星,觀看外星風景與天文現象,也可以駕駛恆星際飛船和太空梭。
  • 科學家指出地外文明不與我們接觸的原因,是人類的科技太落後?
    ,然而在已發現的上千顆類地行星中並沒有找到地外文明的痕跡,科學家認為觀測到的數據可能存在錯誤,並且指出宇宙中充斥了各種雜亂的無線信號,在這些無線信號中就有來自地外文明的信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接收到的「WOW!」
  • 11光年外存在新宜居星球,是否有地外生命仍然未知
    這顆新星球的發現者是來自法國格勒諾布爾的行星科學以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的 Xavier Bonfils 帶領的團隊。他們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的世界頂尖的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HARPS)發現了這顆類地行星。該團隊在《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上發布了他們的發現。HARPS 是通過分析行星的引力是如何影響它們的恆星波動來辨認行星的。
  • 人類和外星人聯合建造了金字塔!
    最大的時候就在地球的大氣層外,像一座巨大而宏偉的「太空城市」懸停在陸地上空!古人把月球稱之為「天」!古人云,天圓地方,天指懸停在雲層之上的月球飛船。地並非指地球,而是指由全部陸地連成的一整塊大致為方形的盤古大陸。古人無錯,只是由於月球遠離地球以後,地球上的環境變了,文化傳承時出現了斷層,導致後人理解不了。「盤古開、天闢地」,盤古即盤古大陸,天就是月球。
  • 世界各大天文臺聯合預警,明晚要宣布希麼大事件?
    不過它們之間有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黑洞併合時,真的是黑的,沒有電磁波會發射出來;而兩個中子星併合時,會在電磁波段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而可以在傳統的電磁波望遠鏡中探測到這起事件及之後的餘輝——意思就是說,會發光。引力波固然很火、固然能拿諾獎,但當下能找到引力波的也就LIGO和Virgo;其他人要想一起玩耍,只能用原來手頭有的,主要是電磁波望遠鏡來進行跟進觀測。
  • 【中國新聞網】國家天文臺巡天團隊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北京-亞利桑那巡天(BASS)團隊和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國際合作項目團隊,北京時間2021年1月14日聯合發布最新巨幅宇宙二維天圖,為即將開始的新一代宇宙學紅移巡天鋪平了道路。
  • 科學家: 極有可能是外星文明建造的
    外星人來地球(示意圖: Bangla Gorom News/視頻截圖)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僅5000年左右,而從世界各地的考古發現看,地球的超時代科技文明疑案重重
  • 天文臺應該建在哪兒?中科院的「登山高手」告訴你
    你所在的城市有天文臺嗎? 8月18日,《自然》發表了一篇論文,報導了我國科學家在青海冷湖地區發現國際一流光學天文臺址,論證了青藏高原可能是建造下一代大型望遠鏡的合適選址。要知道,地球上能達到下一代望遠鏡建造和運行要求的優良天文觀測點為數不多,此前選定的所有臺站都位於西半球。天文臺應該建在什麼地方?如何確定優良的天文觀測臺址?
  • 國家天文臺—阿里雲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共建的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
  • 這裡有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臺
    但此天文臺只在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早上對公眾開放,我們逗留在San Pedro的時間無論如何調整,也無法安排上這趟超級天文臺的「朝聖之旅」,最後只能非常遺憾地錯過了。幸運的是,我們參觀了另外一個超級天文臺Very Large Telescope,簡稱VLT,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可見光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