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華醫資本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養老系列報告(之四。
「核心觀點」
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智慧養老的穩步前進;
養老照護供需矛盾+老人支付能力和意願受限,是智慧養老快速成長的沃土;
智慧養老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提升效率,最終落腳點還是服務,得服務者得天下;
平臺+設備+服務的商業模式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深入發展,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一系列新技術日趨成熟,網際網路+成了一個萬能貼,「哪裡需要貼哪裡」,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遠走高飛成了各行各業的慣用操作。智慧養老就是在網際網路+的浪潮遇到老年化日益加深的現狀中應運而生,那麼今天就揭開面紗,帶大家認識它的「廬山真面目」。
「智慧養老」最早是來自英國的生命信託基金會,起初也被稱為「全智能化老年系統」,指通過物聯網等技術隨時隨地、全方位監控老年人的各種信息,打破固有的時間和空間束縛,構建「沒有圍牆的養老院」,開展綜合性、線上線下聯動、醫養融合、多方位的養老服務,讓老年人在家就過上高品質、高享受的晚年生活,如通過地面安全傳感器,可以在老人摔倒的時候發出警報等。
現在的智慧養老更多的強調智慧、更加關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層面、也更加注重多個主體(老人、家庭、社區、養老機構等)的協作。因此,智慧養老是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等現代科技技術,通過各類傳感器,結合傳統家庭、社區、機構養老等養老方式,將各方緊密聯繫起來,滿足老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致力於為老年人打造更加健康舒適、安全便捷環境的新型現代養老模式。
智慧養老是一種新型養老服務模式,不同於傳統的養老工作,智慧養老能夠有效貼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為其提供更加優質有效的服務,有助於緩解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帶來照護不足問題。
(1)行業痛點:人員短缺,支付受限
空巢獨居老人群體龐大,養老護理人員嚴重短缺。一方面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深、城鎮化加快、「421」家庭模式增多,使得空巢獨居老人數量激增,家庭在照護老人上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對社會養老提出了更高挑戰。另一方面還面臨養老護理員嚴重短缺的現狀,按照國際養護配比標準,我國養老護理員的缺口達千萬數量級,「活累,錢少」無法留住人才,進一步惡化了這一現狀。
未富先老,支付能力受限。我國是在尚未完成現代化的背景下快速步入老齡社會的,老人面臨「人已耄耋,錢包空空」的尷尬局面。國家層面的長護險在逐步推進,但這僅解決部分的照護支付問題。目前這一代老人整體為服務買單的意願還不強,老人每天實際需要護理的時間大概也就是1-2小時,剩餘大部分是「冗餘」時間,動輒兩三百一天的費用對普通老人來說更是沒法接受,但是對每天幾十塊錢的「鐘點工」模式還是很受歡迎,大有可為。
(2)智慧養老:直擊痛點,政策加持
智慧養老,「人錢」雙管齊下。智慧養老一方面通過智能硬體系統對老人進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實時監測,讓智能硬體成為看護老人的「雙眼」,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將老年風險後果發生的損害性降至最低;另一方面智慧養老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的優勢,將老人零散的需求串接進「網」中,然後統籌規劃,按需分配,從而提高護理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智慧養老提供實時、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服務,最大程度解決空巢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通過智能化高科技手段對勞動密集型的養老服務產業進行部分人工替代,不僅可以有效化解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緊缺這一現實難題,更是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的創新之舉。
政策助推,智慧養老快發展。根據三部委發布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未來兩年將打造百個示範基地百家領軍企業,打造一批智慧健康養老服務品牌,以及制定50項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標準。隨著智慧健康養老目標和發展路徑的提出,超過萬億規模的市場空間將正式開啟。
目前智慧養老企業的發展模式主要包括:(1)給地方政府建設區域養老信息平臺,(2)面向B端機構的智能軟硬體,(3)面向C端老人的智能軟硬體。下面將針對智慧養老發展模式進行分析,從中推導出不同模式的可能發展路徑。
區域養老信息平臺主要是向政府提供平臺運營管理服務收費,即政府購買模式。一般政府補貼的金額相對較高,僅依靠政府採購即可維持公司正常運營。但是這種模式高度依賴政府關係,複製性差,不利於公司在全國範圍內開疆拓土。同時隨著政府養老信息平臺的逐步完善,這種業務模式很快就會觸及行業的天花板,急需轉型。未來可能需要整合第三方優質服務商,組建專業的養老服務團隊,開拓更加市場化的老年消費群體,增長空間將來自於專業養老服務、產品收入和第三方供應商的收入抽成,商業模式將從ToG(面向政府),走向ToB(企業),以及ToC(老年消費者)。但是這種模式要想獲得成功,對自身的專業化服務能力以及市場推廣能力要求比較高。除了政府採購的老年消費人群,如何吸引更多市場化老年人群主動使用養老信息服務平臺,決定了這種商業模式最終能夠走多遠。
過去幾年,機構養老服務市場一直是智慧養老企業的爭奪的重點,入局者眾多,競爭激烈。根據智慧養老企業產品側重點的不同,主要分成兩大陣營:一類是面向養老機構管理者提供的類似ERP管理信息系統;另一類是人工智慧監護系統。
第一種是提供類似ERP管理信息系統(軟體),由於產品的技術門檻比較低,隨著大量軟體企業的進入,競爭白熱化,產品價格持續下降,有些企業甚至免費贈送。除了技術門檻,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這類管理系統在養老機構內部的使用率非常低。產品使用率低與養老機構內部的使用場景高度相關,養老機構大量的工作都在一線服務人員和老年人之間進行,對於一家養老機構來說,ERP管理系統並不是強剛需,真正的剛需集中在一線服務人員和老年人之間,這就推演出第二種形式。
第二種是人工智慧監測系統(平臺+硬體),為機構養老、社區及居家養老提供全方位的軟硬體智慧照護解決方案,降低養老服務照護風險、提高照護效率。通過智能監測系統,可以對老人進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檢測,一方面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效率,能夠及時迅速對老人的突發狀況作出處理;另一方面方便子女能實時了解老人的情況,使得養老服務透明化、消費透明化,增強互動。
由於人工智慧監測系統化解老人照護風險高、護理效率低下的行業頑疾,受到業內的一致肯定,未來上升空間可期。同時這種模式還可以通過下沉的社區機構將智能監測系統導向老人,實現C端拓展,即實現ToB-ToC。
這一模式主要是面對C端老人,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智能養老服務,這是目前智慧養老的發展方向。原因有兩點:一是整合了軟硬體的底層業務系統直接服務於一線護理人員和老年人,既是養老機構內部的剛需,同時也可以滿足社區居家養老場景;二平臺+硬體+服務的模式將應用場景從機構養老市場擴展到社區和居家養老市場,形成完整的鏈條,未來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其實養老產業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服務,智慧養老也難逃「窠臼」,智能軟硬體+服務的ToC模式搭載信息技術工具,提升自身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直擊養老行業兩大痛點,將成為未來智慧養老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不同模商業模式比較
數據來源:華醫資本整理
紛繁多彩的養老產業新世界大門正向我們敞開,隨著政策的放開、支付能力的提升、支付意願的加深,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開始湧入養老產業,新的模式和機會正在不斷被挖掘,智慧養老將迎來新的上升發展周期。重點是要抓住行業痛點,急老人之所急,著手解決剛需問題,而不是扛著網際網路+養老這面大旗,換湯不換藥。那些長期努力在一線打磨產品和服務,腳踏實地的智慧養老企業,不會被這個時代辜負,市場最終會給出評判。
當前,中國養老最大的難題是維持健康體魄的持續性與獲取醫療護理的便捷性,對醫療服務資源的依賴性,迫切需要為老年人構建綜合的、連續的、適宜的醫療服務。醫養結合是集醫療、護理、康復和基礎養老設施、生活照料、無障礙活動為一體的養老模式,其優勢在於能夠突破一般醫療和養老的分離狀態,實現為老年人提供及時、便利、精準的醫療服務,並最終將醫療服務、生活照料服務、健康康復和臨終關懷等等整合提供一體化的醫養結合服務,從而滿足老年人的整體養老需求。
數據來源:華醫資本整理
(2)健康管理,線上線下聯動。
隨著年齡的提高,老人的身體機能不斷下降,對於上門服務的需求增加。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需求情況調查來看,老年人對於上門看病的服務需求最高,達到56.4%,其次是聊天服務為39%,護理需求為30.5%。現階段,養老服務對於上門醫療服務的提供較少。目前健康管理平臺仍以線上諮詢為主,還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老年人群對網際網路醫療產品的認同度也還停留在較低階段。而老年群體對上門問診的模式認可度較高,主要在於對醫生本身的依從性,並且醫生可以將這種依從影響力傳遞給平臺,進而將依從發展為認同。因此,以平臺+醫生+患者+檢測硬體為切入點的互動模式將更具價值。
(3)服務產品人性化。
城鎮化和家庭模式小型化引起的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我國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50%以上,大中城市高達70%,空巢現象不僅導致了家庭養老看護的缺失,更直接導致了「老年人精神上缺乏歸屬感」。老人的養老需求不僅包括物質生活方面,而且包括醫療護理、精神慰藉、自我尊重和價值實現等方面。而現階段,我國養老資源供給不足,僅重點解決老人的物質以及醫療護理方面的基本需求,還難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需求。智慧養老」的內容突破傳統的「助老」範疇,讓老人擺脫被「監控」、被「服務」的束縛感,通過「嵌入」的方式進行智能提示來提供友好的養老服務,讓老人實現被尊重的需求。未來,我國智慧養老的服務產品將更趨向於人性化及個性化,如工業4.0一樣,實現一對一定製。
1. 在當前養老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藉助網際網路+提升效率的智慧養老直擊痛點,在利好政策的加持、信息技術快速迭代更新的支撐,未來將會進入快速發展期。
2. 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等只是智慧養老的工具,落腳點歸根結底還是靠人服務,最終將會形成平臺+智能設備+服務的商業模式。
3. 不論現階段是以服務取勝的企業,還是以智能見長的公司,未來可能實現大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往期精選
認知照護,潛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