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豐:恐龍家族不斷「添丁」

2021-02-08 祿豐微訊

請點擊標題下方藍色的文字【祿豐微訊】關注我們!祿豐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在手機上天天免費看。你還可以點擊文章最下方藍色的【寫留言】與網友們一起互動。                                                                                                                  

徵稿:歡迎你把生活裡的點點滴滴拍成照片、錄成小視頻發給小編,一經採用將按標準支付你稿酬。圖文稿:5-100元 ,生活小視頻:10-200元。                                

投稿方式:小編微信號LC0878或者郵箱:157870701@qq.com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拉開的第二波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研究熱,至今熱度不減。這個地處南國的化石埋藏區內持續有新的發現及研究成果,使中生代生活於此的恐龍家族不斷「添丁」,為科學研究和文化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1938年至今,祿豐境內發掘出的恐龍骨骼化石碎片數以萬計,組合裝架的完整個體超過120具。僅恐龍山鎮老長箐一處(今世界恐龍谷),科學家們根據地層埋藏密度預測,至少仍有400多具恐龍化石個體埋藏於地下。在東河、川街河峽谷一線,恐龍化石的埋藏密度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脊椎動物學家驚嘆不已。就在不久前,棠海村一位小夥子放牛時還在一個山坡上發現了裸露於地表的巨大恐龍骨骼石頭。據說,在一些經過衝刷的溝壑中,恐龍骨骼化石甚至成為村民的建築材料。


經過80年發掘與研究,祿豐恐龍化石被專家們劃分為三個動物群:「祿豐蜥龍動物群」「川街恐龍動物群」「馬門溪龍動物群」。其中,「祿豐蜥龍動物群」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祿豐因而被國內外學術界稱為「恐龍墳場」。胡承志、董枝明、趙喜進等專家認為,祿豐盆地是中國的恐龍之鄉,是世界最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川街恐龍動物群」與「祿豐蜥龍動物群」一起可構成侏羅紀恐龍動物群演化、遷徙的完整系列。



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同一剖面上找到的侏羅紀早期、中期以及晚期三套不同類型恐龍化石的地方,祿豐阿納恐龍化石地點具有重大的科學研究和科普價值:祿豐地區川街盆地具有類型完整、連續的侏羅系剖面,恐龍化石及伴生的古生物化石數量巨大、種類繁多,時間連續且跨度大,在世界範圍內十分罕見,是我國繼自貢大山鋪之後又一個世界級恐龍墓地,其化石保存的數量和質量可能超過著名的美國猶他州恐龍紀念地。



祿豐盆地大窪出土的恐龍化石及伴生動物化石,總稱「祿豐蜥龍動物群」。已出土的恐龍化石中,有蜥龍類、虛骨龍類、鳥龍類三個種類,達25屬35種,代表有許氏祿豐龍、巨型祿豐龍、金山龍、大地龍、馬門溪龍、雲南龍等,是我國乃至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豐富、最完整的古動物群之一。阿納發現的新恐龍化石種類,又極大豐富了「祿豐蜥龍動物群」的家族。在阿納同一系列剖面上連續出現早、中、晚三套侏羅世恐龍動物群化石和伴生的古生物化石,具有世界唯一性,從原蜥腳類到蜥腳類、獸腳類的演化,以及植食性恐龍、肉食性恐龍、脊椎動物化石與無脊椎動物化石共埋一地的少有奇觀,必將對侏羅紀恐龍動物群的演化、遷徙、區域分布以及原蜥腳類與蜥腳類之間的親緣關係等重大問題的研究有所貢獻。



至今為止,在祿豐縣境內還沒有發現恐龍蛋化石,這成為祿豐恐龍的「千古之謎」之一。

2013年  4月,英國《自然》(Nature)雜誌以《恐龍胚胎骨化石》為題的「封面故事」指出:「恐龍胚胎化石極為少見,主要限於晚白堊紀。因此,人們對中國一個新發現的『早侏羅世』蜥腳類恐龍胚胎骨化石層很感興趣。這個骨化石層距今約1.90億至1.97億年,是迄今所發現最古老的這類化石層。」這枚化石的產地就在祿豐。



2003年,來自寶島臺灣的著名古生物學者黃大一教授,在祿豐縣大窪恐龍山發現一枚世界最古老恐龍胚胎骨化石。黃大一教授領銜,學者們自費發起了這一研究項目。後來,國際著名古生物學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羅伯特·賴斯也加入到了這一研究行列。專家們通過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精密的紅外線光譜造影系統,在恐龍化石胚胎骨內發現了被保存近2億年的有機殘留物的關鍵證據。羅伯特·賴斯與黃大一均認為,這些有機物質是「膠原蛋白」。賴斯還指出:「胚胎骨化石中能找到複雜蛋白質的有機殘留物非常難得,特別是這些樣本中的有機殘留物,比過去歷來所發現的,在年代上更早1億年之久!」

專家表示,這項深受國際矚目的新發現,首度開啟了「恐龍胚胎學」研究的新領域。



2007年,在祿豐恐龍山核心區外圍區域早侏羅世地層中,我省科考人員發現一種與祿豐龍同一時期的小型食肉類恐龍化石。經過近7年的發掘、修復和科學研究,並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和祿豐縣國土資源局資助下,目前這一科考研究已取得新的成果。2014年10月27日,《中國科學報》發表《雲南祿豐發現亞洲首個腔骨龍類恐龍》一文,文章源於《動物分類學》發表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尤海魯等人的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亞洲首個腔骨龍類恐龍,再次豐富了對該動物群的認識。


腔骨龍類屬於基幹獸腳類恐龍,體型較小,僅發現於晚三疊世和早侏羅世,在北美和非洲具有豐富的化石記錄。尤海魯等人在祿豐早侏羅世地層中發現了一具保存較好的腔骨龍類恐龍新屬種——祿豐盤古盜龍,對研究該類恐龍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獸腳類恐龍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盤古盜龍標本保存了較完整的頭部和頭後骨骼,體長約2米,高約0.5米,死時很可能接近成年個體。


2018年8月,《科學報告》刊文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尤海魯、中國地質大學王婭明及其同事,在祿豐縣發現了三具埋藏在一起、相互補充的骨架標本。這些骨骼標本,拼裝後成了一具幾乎完整保存的蜥腳型類恐龍,它後部背椎神經棘頂部具有橫向擴展的板狀頂,骶骨存有四塊薦椎,相對寬闊的肩胛骨,延長的恥骨板約佔恥骨總長的40%。考古人員認為它是蜥腳型類新屬種,取名為程氏星宿龍。



2018年9月,《科學報告》在線報導了雲南祿豐基幹蜥腳型類另一新屬種——孫氏彝州龍的發現,種名獻給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孫艾玲,紀念她為祿豐及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孫氏彝州龍於2002年由祿豐縣國土資源局發現並組織挖掘,目前裝架並陳展於「祿豐世界恐龍谷」博物館中。該標本發現於毗鄰祿豐盆地的川街盆地,化石點位於祿豐組張家坳段的最上部。分支系統學分析結果顯示彝州龍屬於蜥腳型類,較祿豐目前已知的所有其他基幹蜥腳型類更為進步。


文章第一作者、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張茜楠介紹,孫氏彝州龍的頭骨形態尤為特殊,如上頜開始出現唇側齒板,眶前孔和外下頜孔縮小,淚骨垂直等特徵都與蜥腳型類更為接近。新屬種的報導不僅提供了難得的較為完整而立體的頭骨形態學信息,也豐富了祿豐及中國基幹蜥腳型類的多樣性。同時,這一研究也表明頭骨的鑲嵌式演化在蜥腳型類不同屬種間的差異比以往認識的更為複雜,而彝州龍代表了向蜥腳型類起源的演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發現依然繼續,祿豐恐龍家族仍在壯大之中。

來源:楚雄微旅遊(文丨雲南日報李成生  圖丨就愛去旅行網)

相關焦點

  • 楚雄祿豐恐龍家族不斷"添丁",完整骨架超過120具
    經過80年發掘與研究,祿豐恐龍化石被專家們劃分為三個動物群:「祿豐蜥龍動物群」;「川街恐龍動物群」;「馬門溪龍動物群」,其中「祿豐蜥龍動物群」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祿豐因而被國內外學術界稱為「恐龍墳場」。胡承志、董枝明、趙喜進、方曉思、程政武、周世武、張弈宏、蔣志文、趙準、張子雄、鄭良等專家認為,祿豐盆地是中國的恐龍之鄉,是世界最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之一。
  • 祿豐這隻3歲恐龍寶寶疑似是被洪水淹沒溺亡的
    博物館中陳列的孫氏彝州龍 新華社發(資料圖)值得一提的是,學者通過研究還發現,該標本不屬於任何已知屬種,也許屬於某個蜥腳型類恐龍新家族。雲南祿豐是我國恐龍化石發現最多的地區之一,當地發現的早侏羅世恐龍也成為我國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恐龍類群。本報5月6日報導版面截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拉開的第二波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研究熱,至今熱度不減。這個地處西南的化石埋藏區內持續有新的發現及研究成果,使中生代生活於此的恐龍家族不斷「添丁」,為科學研究和文化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 3D掃描列印 還原祿豐恐龍
    就能在手機上天天免費看祿豐新聞,了解我們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事。你還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寫下你的留言】與網友們一起互動。  聯繫我們 微信號:LC0878  郵箱:157870701@qq.com                          在這次恐龍化石挖掘中,現場作業的除了科考工作人員,還有對恐龍化石進行實時數字掃描的工作人員。
  • 中國恐龍家族中的五大明星
    (比如巨齒龍、禽龍)和命名恐龍(也創造了恐龍「Dinosauria」這個名字)的國家,雖然大家比較熟悉的霸王龍、梁龍、三角龍等都產自北美,其實,中國才是世界上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到2019年6月,中國已經研究命名了308種恐龍,居世界首位。而且,中國的恐龍研究十分活躍,新命名的種類每年還在以八九種的速度增加。在中國龐大的恐龍家族中,誕生了著名的「恐龍五寶」,它們是當之無愧的大明星。
  • 恐龍化石如何「走」進博物館——探訪祿豐恐龍谷化石修復師王濤
    投稿方式:小編微信號LC0878或者郵箱:157870701@qq.com                 在熙熙攘攘的祿豐恐龍谷博物館展廳裡,一件件造型精美的恐龍化石有序陳列,人們觀賞、驚嘆,聆聽著來自遠古時代的生命傳奇。在隔絕了喧囂的一隅之地,有一群特殊的工作者,他們正埋首伏案,專注於手中的活計,無暇他顧,他們用妙手回春之術讓歷史被看見。
  • 祿豐恐龍谷二期主題樂園7月開門迎客
    祿豐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在手機上天天免費看。你還可以點擊文章最下方藍色的【寫留言】與網友們一起互動。
  • 雲南祿豐發現1.5億年前的鳥形恐龍腳印
    祿豐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在手機上天天免費看。你還可以點擊文章最下方藍色的【寫留言】與網友們一起互動。
  • 祿豐發現1.5億年前鳥形恐龍腳印(多圖+視頻)
    這是1.5億年前鳥形恐龍在雲南祿豐留下的腳印!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7月22日正式宣布,他們在中國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這個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 尋覓祿豐五臺山的「巨人腳印」
    祿豐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在手機上天天免費看。你還可以點擊文章最下方藍色的【寫留言】與網友們一起互動,歡迎您和小編做朋友哦,小編的微信號是:LC0878 五臺山,因山勢呈5個階梯狀不斷增高而得名。遠遠望去宛若一方平臺,林在臺上,景在臺中,四周都是懸崖絕壁。然而更神奇的還數研臼河上遊1公裡多長的怪石群。
  • 好香祿豐 食全食美——遠古生物搖籃 祿豐食材基地
    投稿方式:小編微信號LC0878或者郵箱:157870701@qq.com                               祿豐是一片古老、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兩億年前的恐龍開啟宇宙的秘密,八百萬年前的臘瑪古猿唱響了人類起源的序曲,4000年前黑井發現了鹽,2300年前南方絲綢之路貫穿祿豐。
  • 祿豐香醋,還真不是吹的!
    以恐龍、臘瑪古猿等古生物化石奇觀蜚聲海內外的祿豐縣位於滇中高原東南部,境內重山疊翠、河谷縱橫,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如春。祿豐香醋富含人體所需18種胺基酸,有機酸、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等成分,產品質量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 雲南出土愛吃松柏的恐龍寶寶化石,不屬於任何已知屬種!
    視頻源:央視新聞這隻恐龍寶寶3歲左右,不屬於任何已知屬種;化石的牙齒呈葉狀,是一隻「吃素」的大足龍類恐龍寶寶,食物以蕨類和松柏類為主。祿豐地區的蜥腳型類恐龍化石群富含大量的古脊椎化石,其中包括11個蜥腳型類有效屬。該項研究還首次對祿豐「紅層」的年代學、生物地層等資料進行了整理。
  • 三疊紀的恐龍明星
    三疊紀是恐龍最早出現的時期,雖然早期的恐龍沒有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威風,但是,它們依然是那一時期聯合古陸上的有力統治者,也是動物王國裡的佼佼者。它們都有哪些明星呢?板龍:生活在三疊紀晚期,成年後大約有8米長,後肢較強大,進食的時候能將前腿豎起,後腿支撐可以吃樹上的葉子。板龍是草食性恐龍,它的遺骸在歐洲被挖掘出來。
  • 恐龍詳細分類
    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存活下來,並繁衍。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
  • 祿豐:花臺裡的男子
    祿豐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在手機上天天免費看。你還可以點擊文章最下方藍色的【寫留言】與網友們一起互動。
  • 祿豐:小小野山椒 結出致富果
    祿豐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在手機上天天免費看。你還可以點擊文章最下方藍色的【寫留言】與網友們一起互動。
  • 雲南發現1.5億年前的鳥形恐龍腳印
    今天上午,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正式宣布,他們在中國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該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 恐龍合集:終於知道為什麼恐龍滅絕後才有了人類,太兇殘了!
    腫頭龍就是一種以堅硬厚實的頭骨為「角」的恐龍,它們也像山羊一樣喜歡以「角」來爭鬥。腫頭龍代表著腫頭龍類恐龍,它長4.6米,重430千克,前肢較短,後肢長,可以直立形走。其尾巴較長,用來保持身體的平衡。祿豐龍
  • 楚雄州發現1.5億年前的鳥形恐龍腳印
    今天上午,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正式宣布,他們在中國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該發現對研究歐洲與中國晚中生代鳥類與恐龍動物群的分布與演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 從微觀生長線探秘祿豐古猿的生長奧秘
    自祿豐古猿化石發現以來,其與早期人類演化歷史的相關性備受國內外古人類學家關注。近期,中科院古脊椎所王翠斌和趙凌霞從牙齒微觀生長線深入探討祿豐古猿的生長發育和季節性發育不全問題,完成的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2016年2月出版的《人類學學報》和2015年11月出版的《人類學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