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的現在與未來—2019年中國科技創新產業研究報告

2022-02-04 艾瑞諮詢

從2003年算起,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中國從不知電子商務為何物的鴻蒙時期,到網際網路產業經濟位列世界先列,創造了難以想像的經濟成就。

然而時至今日,無論是國際態勢,還是產業發展的自身需要,都將我國數字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重心向科技本身轉移。

基於此,本報告以科創板為契機,梳理中國製造2025所轄6大板塊,梳理我國科技行業發展近況以及面臨的問題,為社會各參與方提供數據及觀點層面的幫助。

競爭的制高點

和平是人類為之奮鬥的崇高目標之一,但矛盾衝突又是物質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交鋒始終是伴隨人類歷史的一對雙生子。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不同,但所有國家在不同時期所採取的行動,其戰略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領先全球並抑制他人。

2000年以後,中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規模飆升,這源於之前數年中國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的上升。但在這一表象的背後,是全球全面科技化的宏觀環境,儘管高科技出口總額飆升,但高科技出口佔比卻始終保持在20%-30%之間。所以這是一輪硬需求拉動的上升。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到一個數據背後的現象是,在目前大企業全球化戰略多年的浸潤下,全球貿易已經從過去的製成品貿易變成了半成品貿易,以全球為尺度的供應鏈,任何國家都無法佔據絕對領導地位。這一點在美國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2000年後,美國高科技出口佔製成品的百分比逐年下降,但全球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認為美國的科技屬性在下降。過去,網際網路產業大放異彩,這源於全球各國對市政基礎設施的投入,使之完全可以承載網際網路發展所必須的硬體能力。而現在,在新一輪技術急待落地應用的時間關口,高科技產品的普及就是新一輪全球合作下基礎設施建設的開端。

物理戰爭陰雲籠罩下的世界已經成為歷史,隨著軍事裝備信息化的進程,武力作為國家間競爭的最後手段,若想發揮最大優勢,信息與通信自然成為先於武器裝備,制約彼此的競爭領域。在這一領域裡中國一直在跟隨美國的腳步迅速壯大,同樣是在2000年後,我國ICT服務出口總規模起升,並始終與美國保持同步。但在佔比上,中國在2005年後反超了美國並進一步上升。這種現象背後隱含的信息非常龐大,正向去看的話,這是由中美之間產業差距造成的,中國借鑑了各國已經成型的先進經驗,在信息和通信領域發力形成了跨代競爭的態勢。而從負面的角度去看的話,這或許是由於中國對外服務本身就很局限,導致信息和通信異軍突起。不過無論如何,信息和通信技術已經被推上了歷史舞臺,在可見的5-10年內,都將成為國際角力的重要戰場。

在所有科技類國際貿易的背後,是一個國家綜合科研能力的體現,1996年後,中國研發支出佔GDP的比例上升幅度非常明顯,這種數據結果多少佐證了前文正向視角下的結論。而2016年,中國科技期刊文章數量首次超越美國。種種數據都說明,在後工業時代的科技制高點的競爭中,中國表現出的方向性和落地性無可置疑的正確。1988年,中國國內首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口號,在當時冷戰的歷史背景下,中國出於國土安全和軍事勢力兩方面的迫切需求,不得不向科技尋求解決的方法,這也給中國今天的科技騰飛打下了制度性的基礎。時至今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內涵已有細微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理論向實踐的轉變;其二,專業領域向泛領域的轉變。而這兩個方面,也將對中國今天的社會經濟形態產生巨大影響。

2018年全球銷售額最高的前200家公司中,毛利率水平前20中(阿里集團位列21,而沒能入選),有6家中國公司,除了騰訊一家之外,其餘全是銀行。而美國不但上榜公司數量最多,且包攬前三名,前三名中沒有一家是金融機構。除了中國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將金融機構的能量向國家戰略支撐的方向轉移以外,學術研究向落地應用之間的制度保障,也是擺在當下最迫切的問題之一。好的是,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科創板鼓勵行業的從業企業,均與各大科研機構之間存在合作關係。

如果說科技除了強國本身的象徵意義外,最為實際的恐怕就是智慧財產權的國際收入。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記錄以來,1970年美國就已經產生了智慧財產權使用收入。而到了1997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332.28億美元。而同期中國這一數字才被記錄,而且僅為0.55億美元。而前文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信息與通信服務出口,科技期刊文章以及科研投入佔比等數字,無不讓人欣喜。但在實打實的智慧財產權使用費層面,中國在2015年後才有小幅度的躍升。這和2000年後我國科技投入的躍升之間,整整晚了15年。時至2018年,美國智慧財產權使用費收入高達1304.51億美元,而中國只有55.61億美元,比20年前,增長了100倍。所以國際間的競爭已經進入到一個看不見硝煙的腦力時代,一切都促使中國在經濟制度改革領域,不得不有所變革,這或許是中國科創板成立的一個歷史理由。

中國的腦力

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或許可以依靠人力,但是一個國家的科技騰飛卻要依賴頂級的大腦。東方哲學和自然環境與西方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這導致兩種不同文明集團理解和看待世界的視角存在天壤之別。也因此東西方在彼此擅長的領域各自大放異彩。2000年後,全球進入到一個多極融合的時代,技術與文化上的交流穿插,尤其鄧小平時代中國外派的大量學習人才,使得中國受益匪淺。中國科研人員和專利申請量二者穩步提升,並在2009年加速上升。但不得不承認,中國選拔人才的制度亦需要做出調整。1977年恢復高考後,中國的腦力在宏觀層面上得到強化,這雖然是新時代的制度,卻或多或少的是舊時代的產物。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科學界也爆出了學術造假、唯職稱論等諸多弊端,進一步釋放中國的腦力和創造力,目前來看是更加迫切的問題。改革開放40年來,證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或許解決中國腦力二次騰飛的金鑰匙,就藏在社會主義市場化的模式中。

2013年後,中國重大科技成果應用率從88.5%的峰值開始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直到2018年,我們預估這一數字將下降到86.6%。這一方面源自前文多次提到的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問題,另一方面也源自中國科研力量的提升。高校和科研機構與商業團體不同,他們的科研成果大多不考率市場化和商業化的問題,所以一級產出品普遍消耗比較大,這就造成了商業機構對技術應用的天然門檻,商業團體在拿到技術後,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使一級產出品更加經濟。雖然有國家的大量補貼,但在諸如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技術成果轉化為民生產品尚需時日。

除了商業化這個科研自身的問題以外,在科技研發制度上的亦存在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科研經費的申請和使用兩個方面,科研經費申請難,申請通過後又不能有效使用,審批機構像對待騙子一樣對待申請人,使得大量的科研經費無法投入到鼓勵創造性勞動本身上,轉而只能應用在諸如差旅等常規支出方面。但這個問題不能單純的歸咎於科研經費申請機制本身,這是一個應該加強多方合作的問題。科研經費審核機構身上的責任在於,他們要替國家把資源準確的投入在實際需要的地方,而他們擅長的領域是事務性的,所以必然會在差旅等方面制定明確而嚴格的標準,而忽視或者說無力評估實際創造性勞動的價值。而科研機構在申請經費的時候,亦過度的追求技術的卓越性,對於開銷和技術未來能夠產生的市場價值,以及對國家宏觀戰略的促進等層面知之甚少。這裡面充當潤滑劑的第三方人才長期缺失,導致雙方均無法有效說服對方,讓機制更健康的運作。

如果回看2010年後中國國內的雙創熱潮,就能發現2017年後的資本寒冬到來是必然事件,只是在當時那個時間關口上,沒人擁有那個戰略高度,能看到國家推動雙創背後的意圖。2014年後,中國VC創業基金投資強度陡然上升,從平均每個1000萬左右,驟然上升到2017年的3000萬以上。這一方面是由於創業者胃口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也源自社會各界對科創這個詞認知的轉變。2010年後,由於網際網路巨頭平臺戰略前所未有的成功,導致所有創業者甚至於資本方都產生了一種,只要做平臺就可以高枕無憂的錯誤認識,導致大量的資本被傾注到毫無意義的項目裡,僅有的幾個明星項目,也大部分集中在網際網路服務方面。而當下國際形式的變化,讓所有人恍然大悟,原來科技的制高點並不是服務,而是硬科技。而且很多設想很好的項目,也勢必需要科技硬體等產品作為基礎設施,而這一進程不可能憑空完成,技術升級的道路無法逾越。而不幸的是,技術是一件非常消耗資源的事,種種一切變化,均導致中國創業投資強度的驟然攀升。

項目品質的老生常談

資本市場存在的目的是服務國家戰略,而非圈錢

與投資強度遙相呼應的是所有以上市為退出方式項目數量的佔比,從2012年近乎30%,一路下滑到2017年的13.7%。這一方面由於市場雞犬升天過後必然一地雞毛。另一方面也由於資本市場,尤其國內資本市場的獨特特性。中國的資本市場不是垃圾站,並不會對項目毫無鑑別的予以支持,儘管這種體制帶來了大量的詬病,但在中國整體金融實力有限的前提下,要集中使用在國家戰略方向上。所以2017年後的資本寒冬,也是之前雙創市場看不清大方向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之一。

一如前文所述,技術的重要性,以及科技產業的特性,都註定了這是一個耗資大,且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產業,目前從國際級產業基金體現出來的投資方向和特性來看,資本在科技領域已有布局,預計未來5年內,以上市為退出方式的項目比例會有所回升。

股市被稱為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的好壞反應著實體經濟的好壞。從宏觀尺度上看,這句話並沒有錯。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幾乎每一輪資本市場的大動作,背後都隱藏著制約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因素,而為了解決這個因素,國家不得不對資本市場進行有組織的運作,進而達成戰略目標。在歷史上中國資本市場為中國經濟的正規化,國際化等問題解決了若干個不得不解決的制度性問題,每一輪制度性問題的解決,都在資本市場上掀起了波瀾壯闊的上漲行情。所以如今開新的科創板,背後的目的亦不言自明。市場孕育的問題,最終也勢必由市場所解決。

更宏觀尺度上的風向

國民對本國戰略的認可程度體現在最終消費端

科技產業是一件事關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問題,在很大層面上它並不可見。宣傳和民意引導在國家意志和戰略面起的作用固然不可或缺,但聽明白了和實際行為之間的鴻溝,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硬化指標。這不僅僅體現在科技類產品民族品牌的擁戴程度,還體現在一個國家居民整體的消費品牌傾向上。出口、投資和消費,宏觀經濟三駕馬車中,消費者在最終消費的領域,是一個國家工業基礎,民族品牌形象和信任度的指標。這種消費傾向雖然不能直接影響科技產業,但對於科學技術的商業化存在近乎決定性的影響。市場經濟一切以供需關係作為市場考量,而用戶的消費傾向則直接影響著對國產和進口的信心,如果民族品牌得不到足夠重視,那麼科學技術的商業化將受到嚴重的制約。

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於2015年提出,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其中,指出「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按照中國製造2025的分類,科創的內涵可以分成六大板塊,但實際上每個板塊所包含的內容極其龐雜,幾乎每一個板塊都可以獨立成為支撐一方產業的支柱。也因此科創板以科技創新為旗幟的行業,大多服務於中國更龐大的製造業,服務於中國的工業基礎,實體經濟。

2018年,全球人工智慧產業開始出現大規模變現,在此之前的商業化進程相對緩慢。所以對整個行業有很強的提振作用,不過與此同時帶來的結果也有一定負面影響,即人工智慧逐漸背離其「仿生學」的內核,轉而在應用場景上做了過多的嘗試,有些嘗試已經超越了人工智慧的範疇,這對這個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產生了影響。除此之外,信息技術以軟體為核心,但面對物聯網、商業與生產智能化等多重實體商業的影響,軟體能夠迅速成長的先決條件是硬體設備基礎設施的完備,所以這個行業未來增速處於相對溫和的狀態,5-10年內實體智能化普及率如果能上升到一定程度,那麼行業會迎來更瘋狂的爆發。

過去幾年網際網路產業的高速發展除了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備以外,還有賴於個人服務的標準化和規模化。之所以能做到標準化,源於個人數據的易得性和需求的同質化。但是企業服務完全不同,一方面企業數據獲取難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不同行業企業需求千差萬別,所以難以便準化進而規模化。而這一切有可能因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落地而改善。

高端裝備製造

製造大國到製造強國轉型的戰略要地

製造業是強國之基,在此基礎上,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業這件事本身還充滿了戰略意味。高端裝備製造業所包含的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深海鑽採等領域,無一不是系統性工程,標誌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工業實力和科技能力。隨著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基礎工業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在上述領域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仍存在顯著差異,比如:核心零部件,設備核心系統等尚需國外進口。為了更好的與社會資源實現整合,幫助創新驅動、軍民融合等戰略的深入執行,可以嘗試採用PPP(公私合營模式)和產學研模式作為高端裝備業的發展路徑,在保證國家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同時,調動企業、科研機構的積極性輔助我國順利轉型。

除高鐵產業相對體系化,其他產業處在成長期,潛力巨大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其戰略意義突出。我國除了高鐵產業相對成熟、產業體系相對完善外,其他產業仍處在成長期,個別產業處在試驗階段,一旦正式實現規模化量產,產生的商業價值巨大。由於高端裝備製造業會在下遊創造更大價值,加上研究條件所限,本報告只涉及了六類產業規模的核算,理論上還有其它產業規模。

新材料是很多高新科技產業的基礎設施,制約我國從材料大國到材料強國轉型的最大阻力,並不是資源上的不足,而是材料加工能力的不足。材料加工能力落後的內在原因,是我國相對落後的工業製造基礎,使得哪怕是已經在性能上與國外一致甚至超越的材料,也無法規模化應用到工業環境中。而外部原因則是國外對於加工工藝和材料配方的嚴防死守。至於添材製造技術,為人類加工材料開創了另一種思路,但現階段該技術受到材料選擇範圍少、工業穩定性差和加工技術不成熟等阻礙,此外,添材製造技術也無法作為解決我國材料行業面臨的問題的良策,原因在於添材製造技術也依附在一國的工業基礎能力上。

新材料產業結構

新材料種類繁多,材料應用下遊情況複雜且市場龐大

新材料種類繁多,並且材料的下遊應用領域存在單一材料重複使用和同時使用多種材料的情況,所以在計算上存在大量重複計算的可能性。因此本報告採用回歸材料產業的上遊來核算市場規模。但由於新材料種類多樣,加上研究條件所限,本報告只涉及了八類產業規模的核算,理論上還有其它產業規模。

醫藥行業

醫療改革的陣痛

在中國,看病難,沒好藥,沒好械,這九個字歸根結底就是「沒技術」這個本質原因造成的。而醫藥行業龐大繁冗的供應商體系,又進一步加劇了企業利潤與民計民生之間的矛盾,因此2017年,國務院醫改辦會同國家衛生計生委等8部門聯合推行「兩票制」大幅削減了盤根錯節的供應商體制,而一系列藥品價格的強制下調,以及醫療保險對藥品報銷機制的調整等惠民措施,使2017和2018兩年,醫藥行業的規模增速下滑。不過,在優化老問題的同時,國家也通過一系列手段,在鼓勵創新,這會給大量國內藥企的新藥上市帶來方便,新的市場增量可以迅速彌補產業規模的下滑。

醫藥短期發展優於醫療器械,但想解決根本問題尚需時日中國大部分腫瘤藥和特效藥這種製造工藝比較複雜的藥品均由國外提供,而醫療器械在某些專利領域可以自給自足,但生產醫療器械的材料,卻受制於人。而對本土藥品的扶植與促進,也尚需數年的臨床試驗。所以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涉及國家生物學整體的進步,和醫藥領域的研發,是一大系統工程。

節能環保在當下的中國,並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因為過去幾年,粗狂式的工業和跑馬圈地資源型的建設,都使中國人在「地大物博」這件事上缺乏必要的戰略眼光。而對於目前被市場廣泛熟知的節能環保主要行業中,基本都屬於服務非常成熟產業的附庸。而隨著諸如汽車、鑄造、鐵路等被環保服務行業增速不再強勁,導致傳統的節能環保產業的增速也開始下滑。但除此之外,隨著生活垃圾分類的嚴格執行,垃圾源更加精細的區分,將會給垃圾回收和再生提供極大便利。以及打造更加清潔居住城市建設理念的推廣,未來節能環保大主題下轄的更前沿科技將會得到長足發展。

節能環保產業結構

服務對象千差萬別,短期內很難有效行成產業整合

產業鏈十分豐富,但每個細分領域都相對細碎,由於行業差異較大,技術不統一,服務對象也千差萬別。所以目前尚不能行成有效的產業整合。條件所限,本報告只涉獵了四類產業規模的核算,理論上還有其它產業規模,但未來市場規模結構不會有顯著變動。

新能源行業

不得不被國家意志強迫的夢想

能源不同與其它科技行業,它更多的是一種基礎設施,所以在中國就必然具備行業最終零售端無法市場化定價,以及生產與流通端存在一定阻隔的弊端,但這理論上也同時是新技術應用風險最小化的策略。目前除了常規的火力發電以外,水、風、光、核和生物質能,在能源領域整體存在的弊端是發電能力不穩定以及發電成本高於火電,所以國家不得不採取綜合運用各類能源和補貼的策略予以應對。不過整體上看,落後且汙染嚴重的能源將被逐漸替代,中國終將過渡到清潔新能源的時代。除了能源本身,制度和智能電網的發展,也是中國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標誌,精細化的數據和運營,可以使任何普通家庭的發電設備與主網連結,實現自產自銷。

由於本數據討論的僅是當年增量,所以其佔比的大小,並不代表能源本身的重要性,只代表不同階段的建設重點偏移。

智能製造的重要性

2012到2017年間,中國重大科技成果按領域劃分,年複合增長率最高的三個為製造業、金融業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這說明我國的科研成果主要服務於龐大工業基礎,無論是製造還是技術服務,都是支撐中國一系列戰略運作的核心。但是在走訪大量被冠以科技之名的企業時,尤其是製造業企業,會發現國內科技能力的獲取比較依賴於收購國外企業這種方法,這種演變路徑,導致我國的工業相對割裂,只是單純的實現了功能上的可行,並沒有完成整合,行成合力更無從談起。因此未來,技術應用領域會向精耕細作滲透,力求在製造各環節連接處智能化,這也是中國智能製造的核心要義。

學術落地的重要性

制度化的保障科研與商業化中間的潤滑和銜接

如前文所述,中國自1996年起,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和深度奮起直追。在一些獨特的領域,已具備國際領先地位,整體而言相較過去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和其它國家一樣,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科研成果商業化過程中,不得不考率的可行性要素。主要體現在產品成本構成上,科研成果直接商業化行成的產品,是市場可接受商業產品成本的3倍以上。也就是說,商業公司在獲得某產品專利或核心技術後,需要將成本降低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以下,這個高科技產品才能被市場接受。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完整報告

相關焦點

  • 【Inno China中國產業創新大會】之流程自動化產業峰會
    2020年,中國產業創新發展面對數字經濟動能下的新趨勢、新挑戰、新周期,從中短期來看,中國信息化及智能科技產業將會承載更多的經濟發展重任,國產化之路上的
  • 中國半導體產業未來的探討
    近年來,美國不斷對我國半導體產業進行制裁和打擊,一直卡脖子的晶片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也讓我們意識到核心科技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上月,美國宣稱升級對華為的管制措施,華為在微博上表示,「除了勝利,我們已經無路可走」。現在,華為已經成了一個符號牽動著每個國人的心。中國半導體科技和產業的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未來我們又將如何獲得勝利?本文從宏觀角度會帶來一些啟發,在曲折的道路上,我們要奮戰到底!
  • 我公司楊海成董事長在未來網絡產業創新中心作科技講座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國家智能製造重大工程聯合論證專家組組長楊海成    2016年8月4日 下午4時
  • 科技改變中國 創新驅動未來
    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說:「未來5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能否成功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產業升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看能否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新動力。」  11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146家國家高新區,成為區域創新創業的核心載體和增長極,與498家眾創空間、603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共同形成接續有序的創業服務鏈條和良好的「創新生態」。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5中國創業心態調查報告》顯示,被調查者中有興趣創業的人達到54.5%,35.5%的人未來3年有創業可能。
  • 《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及產業圖譜》紙質版正式發售!
    《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研究報告》和《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及產業圖譜》。截至2021年11月底報告累計閱讀量達2w+,獲得半導體行業相關企業、媒體、投資人的熱切關注與反饋。今日《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及產業圖譜》紙質版正式發售!
  • 2019全球未來科技大會(廣州站)將於11月盛大開幕
    2019年,中國5G通信將迎來開局之年。在國家政策的推進和支持下,5G整體技術創新能力世界領先,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邁入世界前列。
  • 產業報告連載┃《中國人造板產業報告2020》
    《中國人造板產業報告》自2015年發布以來,內容不斷豐富,數據日趨完善,在引導人造板產業健康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滿足行業管理和促進企業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成為國內外全面認知中國人造板產業的一個重要途徑,已經成為政府部門、諮詢與研究機構、人造板生產企業、人造板設備製造企業以及人造板產業相關企業的重要參考,權威性強。
  • 紮根中國25年,新思科技為中國半導體產業帶來了什麼?
    1986年,硬體描述語言Verilog問世(Verilog語言是現在最流行的高級抽象設計語言)。同年,由Aart de Geus博士帶領通用電氣公司微電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師團隊創立新思科技,並開始基於Verilog語言推出了邏輯綜合工具,使得工程師可以用電腦語言來「寫」電路的功能,極大的提升了集成電路設計的效率。
  • 【金磚國際】科技賦能竹木產業 創新點亮民族之光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教授姚文斌科技賦能竹木產業 創新點亮民族之光作者:舒銘澤  戈珊  舒鵬2019 年 12 月 29 日,在首都北京,第十三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大會隆重召開。當他從相關領導人手中接過「2019年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 金黃色獎牌的時候,臺下響起了熱烈掌聲。他就是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教授姚文斌。在這次表彰 2019 年在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軍民融合、工匠精神等方面做出貢獻的先進單位和個人的大會上,他主持的項目「竹原纖維高效生產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及產業化」榮獲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二等獎,在我國竹木產業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發布2018年產業發展趨勢報告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秘書長盧衛發布《2017年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綜述與2018年產業發展趨勢報告》。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秘書長盧衛發布報告報告指出,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多次提及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加速融合,網絡強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網際網路建設管理運用不斷完善,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從初步融合邁向深度融合的新階段,轉型升級的澎湃動力加速匯集,廣大人民群眾在共享網際網路發展成果上擁有更多獲得感
  • 【INNO CHINA】中國產業創新大會之中國產業服務生態峰會部分嘉賓介紹
    2020年,中國產業創新發展面對數字經濟動能下的新趨勢、新挑戰、新周期,從中短期來看,中國信息化及智能科技產業將會承載更多的經濟發展重任,國產化之路上的「創新者」是社會不可忽視的主流力量。隨著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產業與科技的融合已經成為推進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
  • 【產業洞察】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量子科技發展狀況
    一是我國加強量子科技領域政策布局和配套扶持力度。2018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以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加快出臺政策文件,支持鼓勵量子科技研發和應用:·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等文件,指導量子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科技部發布《關於科技創新支撐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的若干措施》,指出要大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5G、量子通信等重大科技項目的實施和支持力度;·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展量子保密通信應用評估與產業研究,
  • 八大前沿領域成未來5年發展重點,科技自立、產業融合仍是制勝法寶!
    但對於中國而言,更關注的可能還是美國政府對華科技企業的進一步動作。 自2019年5月以來,美國開始大力打壓中國科技產業。從華為開始,美國政府的打擊面一步步擴大,不僅僅針對中國的部分國企和軍事研究機構,包括商湯、曠視、海康威視等AI相關企業也被列入黑名單,甚至禁止中國部分高校使用MATLAB等軟體。
  • 2021年中國數字健康行業分析報告-產業規模現狀與未來前景研究
    數字遷移率預期由2019年的3.3%增至2030年的24.0%。2015-2030年我國數字健康市場規模、增速及預測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我國數字健康產業投融資事件共155起,其中6月、8月投融資數量均為22起,2月、10月、11月投融資數量均為15起。2021年1-11月我國數字健康產業投融資數量
  • 奮鬥新時代,產業新篇章—2019中國地信產業珠海大閱兵側記
    7月24至26日,由自然資源部、廣東省人民政府指導,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主辦的2019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在珠海舉辦。大會以「促進高質量發展,譜寫產業新篇章」為主題。這是對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一次閱兵和鼓舞。
  • 銳意創新 持續推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辰安科技出席新科技產業發展討論會
    本次會議旨在聚焦氣象產業巨大潛能,助力產業對接尖端科技創新成果,優化激活產業發展勢能。與會代表就如何發揮行業資源、產業、市場的組織協同功能,打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圈,以科技創新推動氣象產業轉型升級等話題展開了廣泛的研討。
  • 中國熱科院「科技+產業+金融」融合推進斑蘭產業發展
    中國熱科院副院長李開綿出席會議並表示,2020年熱科院將立足海南本土,服務中國熱區,走向世界熱區,積極發揮國家隊科技創新引領和驅動作用,為斑蘭產業提供全方位、全產鏈的技術支撐,協同推進「海南斑蘭產業化工程」,促進海南斑蘭「科技+產業+金融」融合發展。同時,中國熱科院不僅要做農業科技創新「火車頭」,更要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排頭兵」。
  • 科技創新中心的深入建設與未來趨勢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完善科技項目和創新基地布局;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帶動作用;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
  • 中國半導體次產業趨勢——2019年中國半導體產業趨勢展望(下)
    6 全球及中國2019-2020年邏輯晶片封測的關注重點技術到位,但市場競爭激烈:雖然長電科技與通富微電與國際大廠日月光及安靠在封測技術和系統封裝技術差距不大,但受到中國及海外各廠彼此價格競爭影響,再加上臺積電積極的投入先進封裝製程(扇出封裝,CoWoS, 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研發及量產,預估中國邏輯封裝測試產業未來七年的複合成長率將遠低於市場預期的
  • 第六屆中國蘋果產業科技發展論壇成功舉辦
    以「科技創新助推產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第六屆中國蘋果產業科技發展論壇暨中國蘋果產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7月22日在美麗的海濱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