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神舟六號升空,寧夏精選的15粒中寧枸杞搭載神舟六號飛船進入太空;2016年,寧夏枸杞搭載實踐十號衛星成功上天,經過12天的遊歷,被自治區政府接回由寧夏農林科學院開展育種研究工作……
寧夏枸杞的兩次「天空之旅」為「紅色產業」研究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多年來,從種苗繁育、修剪栽培,到病蟲害防治、產品加工,我區科研機構不斷加強與產區、基地、公司的合作,提供了貫穿全產業鏈的技術支撐,在促進產量與品質提升的同時,使深加工不斷取得新進展,一批批枸杞新產品走向市場。
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寧夏枸杞真正進入快速發展期,可以稱之為產業的時間,不過20餘年的光景。上世紀80年代,寧夏枸杞開始大面積種植。但是後來當枸杞不再作為國家統購統銷的二類藥材後,寧夏枸杞面臨銷售和種植面積銳減的問題。
為此,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從技術上尋求突破,包括採用無性繁殖方式,解決種苗質量層次不齊的問題;從枸杞種植的各個環節入手進行8項技術革新,優良品種「寧杞1號」的問世,大大縮短了枸杞豐產周期,從而引導枸杞產業打破種植生產上的壁壘。這種品種和技術上的更新換代,讓寧夏枸杞特級、特優級的出品率達到50%以上,大大提升了寧夏枸杞的品質和品牌影響力,開始從中寧向全區、全國推廣。
近年來,寧夏枸杞核心產區中寧縣,還依據枸杞種植區域分布、產地環境因子等劃分出舟塔、鳴沙洲、紅梧山、紅柳溝、天景山、清水河6個枸杞小產區,加大對枸杞基地的分類指導,建立中寧枸杞及其系列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確保中寧枸杞質量安全。
「十年前,全區枸杞種植面積不到30萬畝,十年後這個數字翻了近三番,達到90萬畝。這個突破說到底是通過新技術培育新品種帶來的。」寧夏農科院國家枸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龍說。他被業界稱為顛覆枸杞種植傳統的「魔法師」,談到十幾年來寧夏現代枸杞產業的發展變化,曹有龍用「突飛猛進」來形容。
據他介紹,以前枸杞種植沒有統一的標準,產量很低,上世紀80年代,農村一畝枸杞也就幾十斤的產量,一個生產隊一年才產幾百斤。而且大多數苗子都是從野外移來的,修剪施肥很費事。
1973年至2004年期間,寧夏農林科學院的科研工作者相繼培育了寧杞1號、寧杞2號、寧杞菜1號和三倍體枸杞4個新品種,並在全國範圍內得到推廣。目前寧杞1號已在全國推廣170萬畝,寧夏種植區的覆蓋率達70%以上,完成了寧夏枸杞種植史上第一次有計劃、大面積的品種更新。寧杞1號出現後,一畝田能採收300斤枸杞,最高達1000多斤。
在產量提升上,寧杞1號功不可沒,而在質量提升上,寧杞7號以顆粒大、商品等級率高而出名,能夠為農戶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市場上,寧杞7號比寧杞1號一斤高出5元到10元,按一畝田採收400斤算,收入可增加2000元到4000元,老百姓種植的積極性高。
(網絡圖)
「有了好的品種,必須要有好的技術,第一項關鍵技術就是栽培規範化。」曹有龍對記者說,與過去相比,行距、株距都有了規定,實現了農藝與農機配套和水肥一體化,使茨園管理更便捷。
其次是修剪技術。曹有龍曾在中寧調研時發現,茨農修剪枝條時,由於缺乏常識,將帶新芽的七寸枝剪掉了,只留下一些無用的老枝,這樣會損失百分之二三十的產量。發現這個問題後,曹有龍總結了一套修剪技術,下到田間地頭給農民示範指導。
「我們還有一些新的栽培技術,比如籬架栽培技術。即直接把枝條拉到鐵絲上,像葡萄一樣,枝條會自然垂到兩邊,小樹當年就可以實現定杆,方便實現機械化採收。」曹有龍說。
他認為,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對寧夏枸杞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支撐作用。特別令人高興的是,在中寧,過去那些荒山坡上,沒有肥水一體與滴灌技術的融合是種不活枸杞的,如今漫山遍野都是枸杞,好品質也給農民帶來了好受益。 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形成了規範化、規模化的栽培技術體系,寧夏農林科學院還在資源調查、品種分類、生物學特性、生態因子、節水灌溉、園地管理和機械作業等領域多層次開展深入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枸杞規範化種植技術體系並在生產中廣泛應用,有力地促進了枸杞生產的發展。
(網絡圖)
千年枸杞子,半部中藥史。枸杞在傳統醫學和現代臨床醫學都被證明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近年來,寧夏枸杞企業加強了枸杞功能性產品研發,瞄準靶向人群,推出了枸杞護肝片、枸杞糖肽等精深加工新產品,改變了寧夏枸杞一直以來「從枸杞到枸杞」的加工路徑。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田庚元教授用了30年的時間致力於如何將枸杞子中的有效成分挖掘出來,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從寧夏枸杞中分離提取出了能被人體高效利用的枸杞糖肽。
今年4月,枸杞糖肽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在中寧縣投產,標誌著枸杞糖肽首次實現工業化生產。寧夏天仁枸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規劃投資4.5億元,建設年產20噸枸杞糖肽。「將來人們不用吃枸杞養生,可以直接吃枸杞的精華成分。」一名參與投產揭牌儀式的工作人員說。
「老年痴呆症與穀氨酸毒性有關。在腦細胞培養實驗中,觀察到枸杞子多糖減低谷氯酸的興奮性神經損傷比美國國家食品藥品藥物檢驗局核准治療老年痴呆症的藥物還好一些。」近日,中科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蘇國輝發表的《中藥材枸杞子藥食同源的機理》一文中,他提出,「對枸杞子各種功效的研究已成為傳統中醫和西方循證醫學相輔相成的典範,也為我國其他中藥材的國際化研發提供了經驗。」
寧夏枸杞作為全國唯一可以藥用的品種,具有挖掘枸杞藥用價值的先天優勢。如今,在健康養生產品需求市場旺盛的形勢下,我區越來越多的企業緊盯科技創新驅動,藉助高新技術對優質枸杞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從而把更多的寧夏枸杞產品打入國內外市場。
在沃福百瑞公司的一個車間裡,隔著透明的玻璃窗,一粒粒枸杞排著隊等待紫外線「殺菌」。據了解,藉助現代技術和高科技生產設備,寧夏沃福百瑞枸杞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出來的產品,需要經過三重清洗,再進行三道殺菌處理,即:微波殺菌、臭氧殺菌和紫外線殺菌。
「當你把品質做好了,市場就來了。」沃福百瑞董事長潘泰安說。自1998年以來,寧夏沃福百瑞生產的深加工產品就從未間斷地出口美國、歐盟、日本、東南亞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等22個國家和地區。
寧夏枸杞歷經千百年滄桑積澱了聞名於世的傳統優勢。但是,進入以工業化為主的現代社會以來,農戶分散的種植方式存在標準化水平低、質量安全無法監管等問題。
綠色種植是農產品品牌發展的長久之計。經過努力,2016年,寧夏枸杞有機認證試點重新啟動並落地我區早康、源鄉等13家枸杞生產企業,標誌著我區枸杞質量安全體系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
「枸杞產品是健康經濟的代表,因此提高質量安全水平顯得尤為重要。」曹有龍說。他認為,保障枸杞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技術在於適度規模和龍頭企業帶動,建議利用龍頭企業的品牌、資金、技術優勢,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實現枸杞精深加工的規模化、科技化、產業化。
在科技這「第一生產力」的驅動下,我區枸杞產業正在一步一步突破發展的瓶頸和短板,推動枸杞產業發展再造新優勢工程邁上新臺階。
本期編輯:Bamboo.喵 稿件來源:《華興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