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年ICT深度觀察大型報告會暨白皮書發布會」上隆重發布,這是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第三次正式發布,也是中國工業百強區首次發布。
百強縣(市)GDP佔全國GDP的比重約11.5%,工業增加值佔全國比重約17%,構成了縣域經濟的重要力量,也是縣域工業發展基礎、運行績效或發展活力較好的良好示範。
從數量分布看,工業百強縣(市)分布於17個省(自治區),蘇魯浙等經濟大省繼續領跑,江蘇24個,山東21個,浙江15個,河南10個,福建7個,內蒙古5個,湖南4個,湖北3個,廣東、河北各2個,陝西、貴州、江西,寧夏,新疆、遼寧、安徽各1個。
十強依次是江陰市、崑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慈谿市、晉江市、太倉市、宜興市、龍口市和寧鄉市。四強排名基本穩定,連續三年居前四名,排名變化不超過1;慈谿市排名繼續提升,進入五強;宜興市、寧鄉市首次躋身十強;準格爾旗、廣饒縣繼神木市和瓦房店市於2016年退出十強後,2017年也退出十強。
從動態變化看,蘇浙魯豫百強縣(市)數量和排名同步提升。
從數量分布看,蘇魯浙百強縣(市)數量連續三年位居前三甲,2017年合計新增5個,達到60個;河南逐年增加,2017年達到10個。
從三年位次變化看,排名持續上升的50個縣(市)中四省合計達到79個,佔全部持續上升縣(市)的78%。特別是江蘇的蘇中蘇北上升勢頭明顯,連續上升的縣(市)達到13個。上升較快的縣(市)基本呈現出增速穩定、利潤和投資增長較好的特點,部分縣(市)投資拉動效果顯著。石化、煤炭等資源依賴型縣(市)排名下滑加快。受石化、煤炭、鋼鐵等原材料行業有效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的影響,部分產業結構單一、資源依賴性強的縣(市)工業增加值、利潤和投資出現較大下滑,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滑或連年持續下滑。
2017年工業百強縣(市)名單
工業百強縣(市)發展呈現如下特點:
一是百強格局調整加快,質量效益作用日益突出。
2017年百強縣(市)11進11出。一方面,章丘、墾利因為撤縣設區退出百強;另一方面由於工業下行和產業結構調整,一些工業規模較大但產業結構單一、轉型升級緩慢的東北縣(市)和資源依賴型縣(市)退出,而另一些規模略小,但增長勢頭好、經濟和綠色績效顯著,同時發展活力強的中東部縣(市)入圍。
二是發展速度快後勁強,成為工業運行穩定器和緩衝器。
85%的百強縣(市)工業增加值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連續兩年入選百強縣的89個縣(市)工業投資額合計增長17.3%,其中一半以上的縣域投資增速超過20%。
三是發展動能分化顯著,區域不平衡格局進一步擴大。
東部創新驅動優勢明顯,中部主要依靠投資驅動,西部仍以依靠要素驅動為主。東部縣(市)資金、人才等要素吸引能力強勁,江蘇、山東等省百強縣(市)數量和排名同步提高。中西部縣域之間資源稟賦趨同,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湖北、陝西、內蒙古、新疆、寧夏工業競爭力最強的縣(市)均為資源型城市,存在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抗風險能力較差的問題。
四是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成效初顯。
一方面,江陰、崑山、張家港、常熟等發達縣(市)調整轉型起步早,新興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比重均在40%以上,拉動作用顯著,對工業高質量發展形成有力支撐。另一方面,新鄭、邳州、啟東、靖江、宜都等縣(市)提速與轉型並舉,不斷加大資本、人力與創新投入,產業優化升級持續加快,工業質量穩步提高,競爭力快速提升。與此同時,部分資源型縣(市)新舊動能接續不足,結構調整任務繁重。
五是產業集聚效應顯現,長江經濟帶重要增長帶作用顯現。
長江經濟帶地區百強縣(市)佔比達34%,進入50強的縣(市)共計18個,2017年11個新進工業百強縣(市)有6個位於長江經濟帶。
2017年首次評價的工業百強區分布於16個省(自治區)。
主要集中於江蘇、廣東、山東、浙江等工業大省,其中,江蘇25個,廣東18個,山東12個,浙江10個,四省合計65個。此外,湖南、四川各6個,湖北5個,福建4個,陝西3個,內蒙古、安徽、廣西、遼寧各2個,河北、江西、雲南各1個。
十強依次是南山區、新龍崗區、順德區、武進區、南海區、江寧區、黃島區、新區(無錫)、新寶安區和黃埔區。工業百強區發展呈現工業規模繼續擴大、工業增速有所放緩,新舊動能轉換趨勢向好、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壯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果明顯、創新能力有待於提升等特點。
2017年工業百強縣區名單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縣域經濟面臨的形式更複雜。縣(市)應積極融入《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和承載能力,用好用活用足國家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系列政策,培育特色化、專業化、充滿活力的縣域經濟。一是要創新驅動,引領縣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二是要聯動發展,加快推進縣域工業融入區域經濟圈。三是要數據提速,推動縣域工業經濟分享大數據紅利。四是要投資保障,解決制約縣域工業發展資金掣肘。五是要因地制宜,引導縣域工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