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日前將公司名稱改為「Meta」,表示將未來押注於「元宇宙」這個新的計算平臺,此次更名是最明確的信號。
2021年,「元宇宙」概念突然升溫,讓科技巨頭們趨之若鶩。元宇宙和今天的網際網路有怎樣的聯繫?它是巨大風口,還是巨大噱頭?
Facebook10月28日宣布,把公司名稱改為「Meta」。現在這個標誌已經取代了該公司在門洛帕克的全球總部門牌上的標誌性大拇指的Like圖標。
扎克伯格在10月28日舉行的Facebook Connect會議上發表演講稱,「元宇宙(metaverse)是下一個前沿,從現在開始,我們將以元宇宙為先,而不是Facebook優先。」Facebook希望將未來押注於「元宇宙」這個新的計算平臺,此次更名是最明確的信號,元宇宙這個概念源於科幻小說家的想像中。在Facebook看來,無論是在會議室與同事交談,還是在遙遠的世界各地與朋友閒逛,人們都將通過進入虛擬環境來進行聚集和溝通。
「元宇宙」概念升溫,其實早在科幻電影中就有體現。
「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你可以在金字塔上滑雪,可以和蝙蝠俠一起攀登珠峰……」
2018年上映的科幻電影《頭號玩家》中,貧民窟少年韋德·沃茲在虛擬網遊中如魚得水,流連忘返。電影中的人們通過VR(虛擬實境)頭盔進入這個名為「綠洲」 的虛擬世界。
△《頭號玩家》劇照(來源:華納兄弟)
現實中,有許多科技巨頭認為,網際網路的未來正是類似的虛擬世界。只不過,這個虛擬世界的名字不是「綠洲」,而是「元宇宙」。
今年7月底,臉書CEO馬克·扎克伯格在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出,臉書應該以「元宇宙公司」的形象為人所知。他希望臉書公司在5年內完成這一戰略上的轉變,並在2020年代末,讓主流人群用上可靠的VR頭盔和AR眼鏡。最終,人們會以VR的形式沉浸在這個虛擬世界,或者以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的方式讓虛擬世界的一部分整合到真實世界中。
由於疫情期間人們變得更「宅」,臉書公司在最近的一年多時間裡從廣告業務中賺得盆滿缽滿。扎克伯格這時候突然宣布改變商業模型,顯然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在扎克伯格提出雄心的數周之後,其公司就為需要遠程工作的人群推出了一款VR工作空間。
△該虛擬辦公空間目前處於測試階段
除了臉書之外,蘋果公司在去年5月確認收購VR初創企業NextVR;今年4月,遊戲公司Epic Games宣布已經籌集到10億美元投入其元宇宙計劃;騰訊公司不僅大量持有 Epic Games的股份,還投資了另一款元宇宙遊戲 Roblox;今年5月,微軟公司宣稱正在努力打造「企業元宇宙」;8月底,字節跳動斥資90億元收購國內VR硬體創業公司Pico(小鳥看看)布局元宇宙;在韓國,一個名為「元宇宙聯盟」的組織,正在遊說當地政府和企業合力研發一項開放的全國VR平臺……
「元宇宙」逐漸成為了席捲全球的科技熱點,如今還沒點元宇宙標籤的科技企業,大概「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但普通人的關注點主要在於:這元宇宙是個啥?
元宇宙(metaverse)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科幻作家尼爾·斯蒂文森在1992年的小說《雪崩》中創造。根據小說的描述,未來的人們在一個沉浸式數字世界中,以虛擬替身的形式相互交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前的網際網路讓我們能夠打破物理界限,與遠方的人們聯絡。但提供便利的同時,媒介的形式也大大限制了人際交往的體驗—我們只能通過平臺提供的有限方式(如即時信息、郵件、視頻)進行互動。史蒂文森預見到,未來的網際網路將是一個立體的虛擬生活空間。人們可以隨時進出這個虛擬空間,並在其中與他人即時互動、與虛擬世界互動。
元宇宙這個詞,雖然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形容網際網路將演化成一個虛擬世界的願景,但它還沒有個明確統一的定義。史蒂文森本人對於元宇宙應該是什麼樣,也沒有說法。他本人在2017年接受《名利場》採訪的時候解釋,他當年只是順手杜撰了這個概念。
另一方面,晶片巨頭英偉達公司的「全宇宙」Omniverse,增強現實公司Magic leap的「魔宇宙」 Magicverse,馬化騰提出的「全真網際網路」,《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描述的「鏡像世界」,以及「AR雲」「空間網際網路」等概念,都有元宇宙的影子。而在《雪崩》出版之前,科幻概念「賽博空間」也有類似的性質。或許是「英雄所見略同」,元宇宙、全宇宙等概念的種種特點,像極了科技巨頭們理想中未來網際網路的樣子。
△8月12日,英偉達通過紀錄片《在元宇宙中連接》自曝,該公司CEO黃仁勳今年早期的一次演講期間,有十幾秒的影像是Omniverse技術平臺製作的數字替身(圖片來源:英偉達)
如果非要給元宇宙一個定義的話,就是網際網路的未來時。元宇宙一詞的前綴「元」(meta)意味著超越,科技公司選擇使用這個詞彙,突出了它超越網際網路的屬性。今天的我們所能接觸的網際網路,是一個隔著小屏幕「圍觀」的二維世界,而巨頭們設想中的未來網際網路,所有人都將「身在其中」。
元宇宙概念的實現有賴於虛擬實境等技術,但它和單純的虛擬實境有什麼區別?
從體驗上來說,今天的虛擬實境技術,用戶們在參與上是相互孤立的。而元宇宙被認為是擁有統一標準的,用戶之間可即時交互的虛擬實境。二者的關係類似於今天的在線音樂和過去的磁帶音樂、今天的在線遊戲和早期的遊戲掌機。同樣是聽音樂和玩遊戲,過去的體驗是孤立的,未來是互通的。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媒介與信息學副教授拉賓德拉·拉坦曾撰文指出,元宇宙有三個關鍵特徵:現實感、互通性和標準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首先,虛擬空間只有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甚至打造現實世界的「數字孿生」,才能讓在線互動更加「以假亂真」,提高人們交流的質量。目前,VR技術是實現這種現實沉浸感的有力工具。臉書公司專門成立了一個部門,叫做「現實實驗室」。這個部門的首要任務是創造元宇宙中的「存在感」—那種身臨其境的忘我氛圍。這個團隊中的許多工程師,都有網路遊戲開發的背景。
其次,互通性意味著人們的「虛擬存在」能夠在元宇宙的「各個星球」(例如工作星球、娛樂星球等)間無縫切換。這種願景就要求科技企業之間打破現有的小花園式「生態系統」的藩籬,打造一個更加開放、去中心化的世界。逐漸成熟的區塊鏈技術將被應用到元宇宙中,作為人們購買虛擬貨物和服務的技術基礎。
最後,技術上的標準化,則是元宇宙中各個平臺互通性實現的基礎。從印刷到即時通訊,面向大眾的媒介需要統一的技術標準,才會被廣泛採納。目前,「開放元宇宙互通組織」(OMIG)等國際機構已經在制定相關標準。
不難想像,如果要創造一個生機勃勃的虛擬世界,相關的VR、AR設備就需要像今天的智慧型手機一樣廣泛普及,且便於攜帶和使用。
△在最近上映的電影《失控玩家》中,主角戴上玫瑰色眼鏡後意外看到一個「平行世界」(圖片來源:連線)
但這不是個簡單的任務。目前為止,小巧輕便的VR頭盔常常畫質有限,高性能的VR頭盔則被數據線「拴」在電腦邊。雖然近年來VR頭盔變得越來越輕便和平價,但該技術的應用,始終局限在一個較小的群體(遊戲發燒友)之內。
早在2014年,臉書就併購虛擬實境公司Oculus,扎克伯格在2017年還公開宣布,公司未來的目標是「讓10億人使用虛擬實境」,但這個目標與現實還有不小的落差。
另外,正如今天的網際網路產業可以分為硬體、軟體、服務等方方面面,元宇宙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VR技術之外的其他技術積累;網際網路上的侵犯隱私、語言暴力、詐騙、成癮等問題,也不是「移民」虛擬世界能夠簡單解決的。
既然如此,元宇宙概念為什麼突然火起來?《連線》英國版指出,在過去一年多的疫情期間,人們的出行多多少少受到限制,因此許多人際互動從現實世界中轉移到了網絡上。例如,不少人嘗試了視頻會議,一些人在《我的世界》中參加畢業典禮,另一些則在《動物森友會》中舉辦婚禮……人們發現,虛擬世界未必就是虛無的,它們也可以對現實產生影響。建立新型社交關係這事兒,沒準有戲。
△2020年夏天,浙江大學畢業生在《我的世界》中雲遊虛擬校園(來源:元素谷)
錯過的風險是很可觀的,一旦取得突破,回報也將是很可觀的。在現階段,廣告收入佔據了臉書的大部分營收。但在成為元宇宙公司之後,新「宇宙」中還可能產生新的收入來源,例如販賣虛擬物品、虛擬服務、虛擬廣告位等。扎克伯格表示,人們會為代表自己的虛擬人物購買時尚的服裝,或者去虛擬景點遊玩。
正如今天的網際網路不屬於任何一家企業,元宇宙如果成真,也不是任何企業獨佔的產品。扎克伯格所做的戰略布局,仿佛是在重複他2004年創立臉書的過程—捷足先登,搶佔市場的制高點。
脫胎於科幻小說的「元宇宙」是一個詩意的詞彙。從許多角度來看,元宇宙將是社交科技的終極表達方式。但在短期內,這一概念還不會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騰訊研究院撰文指出:「目前元宇宙的最佳體驗場仍在於遊戲,從這個準備度最高的C端場景開始,元宇宙或將逐漸走向無垠。」
(圖片來源:cnet.com)
另一方面,由於當下元宇宙概念模糊不清又有點玄乎,其曝光增加之後,亦有成為「營銷萬金油」的苗頭。企業紛紛蹭熱度,宣稱早已布局元宇宙業務,藉此吸引投資。
電影《頭號玩家》中的虛擬世界「綠洲」發布於2025年。那么元宇宙何時「開放公測」?大概沒有人能定下一個具體的日期。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識別二維碼,下載「科學加」客戶端
防疫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