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太熱,自然界的動植物們都開啟了應急模式。高溫損害動植物的循環和代謝系統,動物容易出現中暑,而植物會由於水分散失過大而焦枯。
梅雨季節過後,江南地區進入了伏旱。現在是7月底,上午8點多,我拿著溫度計走到戶外草叢,溫度計讀數很快就飆升到50攝氏度左右,最後,電子溫度計罷工了,只留下這樣不夠真實客觀的現場照片:
時間是上午8點29分,溫度計崩潰前留下的圖片
顯示溫度49.9℃,相對溼度32%
實際溫度肯定還有上升餘地,要知道這是早上啊!
在熾熱的空氣中,昆蟲也會感到窒息,大熱天的戶外連鳳蝶都躲在相對涼爽的樹蔭下懶得活動,植物的花朵處在缺少訪客的淡季,只有那些不指望依靠昆蟲授粉的花朵,才會選擇在這種炎夏的環境中倔強開放,白酒草屬(Conyza)的小蓬草和香絲草就是其中的成員。
白酒草屬植物在華東、華中和西南地區有分布,頭狀花序較多數,通常在莖及枝端密集成球狀或傘房狀,外圍的雌花極多數,花冠絲狀,花全部結實。這個屬的成員能在炎熱環境下開花,種子的成熟並不依賴蟲媒,所以一點也不講究,花瓣並不像別的菊科植物那樣呈現豔麗的舌狀,而像是別的菊科植物種子成熟時的那樣毛茸茸和灰不溜秋的狀態,給人的感覺是它們不開花就直接過渡到種子階段。
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別名小飛蓬,小白酒,加拿大飛蓬,原產北美洲的一年生草本,常生長在荒地、溝谷和路邊這類缺乏打理的空曠地。我國各地均有分布,花果期5~10月,種子極多,以幼苗或種子越冬,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入侵物種之一。從字面上看,這是一種小草,但實際上在空曠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它的植株可達兩米多高,一般的草本根本無法跟它比高低,這樣的高度保證了它的無數種子可以飄散到很遠的地方。
在有的資料上依然將它歸入飛蓬屬。
香絲草(Conyza bonariensis),別名野塘蒿、野地黃菊、蓑衣草,白酒草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南美洲,莖高50釐米左右, 5-10月開花,線狀披針形瘦果易隨風擴散。現廣泛分布於中國中部、東部、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區,常生於荒地,田邊、路旁,為一種常見的雜草。
或許是南美洲草原上的植物比北美草原上的植物更低矮,香絲草的高度明顯比小蓬草低,分布得也不像小蓬草那樣密集粗獷,帶有點溫文爾雅的意味。香絲草這個名字似乎暗示它具有香味,但實際上只有將植株揉碎後,才能聞到菊科植物特有的那種帶苦味的清香,用鼻子分辨的話,並不能將其跟小蓬草或者其它菊科植物相區分。
剛開始學習辨識植物的時候,種類繁多的菊科是很大的攔路虎。小蓬草和香絲草這兩種植物在本地的開花期基本相同,外形上差別不大,而葉片的形態和植株高度並不能作為辨識兩者的充分條件,因為植物會因生長環境和營養狀況不同,並沒有標準的形態可供依據,譬如我就見過僅有20多釐米高和仰視高度的向日葵開著同樣的花。
如果將兩種近似植物放在一起比較,或許能看出一些形態差別,我發現小蓬草和香絲草的生境不完全相同,它們彼此不混雜,前者生長在荒蕪程度較高的地方,多群生;後者生長在整修程度不高的草坪周圍,散生的情況居多。除此之外,還有以下一些差別可資參考:
小飛蓬幼苗葉片長而寬;香絲草則較短窄。
小飛蓬較葉緣齒尖,規則;香絲草圓鈍,不規則。
小飛蓬植株高大;香絲草植株較矮。
小飛蓬花序多而花朵小:香絲草花序少而花朵大。
香絲草剛開花時花頂凹陷較明顯;小飛蓬則不明顯。
在我還在糾結於如何區分兩者的時候,從中醫卻已經細化到可以從藥用價值上區分兩者:
小蓬草用於消炎解毒、祛風溼,治水腫、肝炎和膽囊炎;
香絲草則用來治感冒、瘧疾、急性關節炎及外傷出血。
我不知道中醫是如何在同屬的植物中認定其藥用功效的差別的,講不出藥理已經是中草藥的通病,這對於中醫已經不是什麼太難堪的事情,因為它依然不乏眾多的擁躉,你提出質疑,一群人就會圍上來質問你,不跟你論道理,就給你扣上淺薄甚至菲薄傳統優秀文化的帽子,好歹讓你出一頭冷汗。與其這樣,我還不如自覺走到Summer sunshine(夏日陽光)下,享受生茂生香的大汗。
依照以往描述相似植物的慣例,我將兩者的可見差別列在表中,供大家比較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