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投稿,商務合作請聯繫小編微信:huangzhonglin5525
2018年7月5日上午,很多網友在朋友就發布了「大新聞」!原來是陸豐市金廂鎮漁民在海裡捕撈到一條179斤的大型龍躉魚,這條這麼大的龍躉魚被帶上岸後在碼頭上立刻引起了村民們的圍觀,大家紛紛表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龍躉魚。隨後,這條大型的龍躉魚被人出高價買走。
▲現場視頻▲
龍躉(dǔn),珍稀的斑魚之王!這個與眾不同的名字,連發音附帶著與生俱來的霸氣。作為石斑魚中的貴族,它用鮮美至極的肉質和豐富的營養詮釋著無與倫比的魅力。甚至在餐飲界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如果你沒有品嘗過龍躉魚,你絕對算不上是一個真正的饕客。
花尾龍躉,英文名:Epinephelus lanceolatus 學名中巨石斑魚, 又叫鞍帶石斑魚、龍膽石斑等等名稱。是石斑魚類中體型最大者,故也被稱為「斑王」。鞍帶石斑魚被認為是澳洲昆士蘭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之一。別名豬羔斑。為暖水性海洋底層魚類,是石斑魚中體型最大者,更被東南亞地區推為四大名魚之首。它體呈長橢圓形,側扁,口較大,魚頭部、體側及各鰭均散布著很多青黑色斑點,為大型名貴食用魚類。在天然海域,成魚一般體長60釐米~70釐米,最大體長可達2米,體重一般在30公斤~40公斤左右,大者可達100公斤~160公斤以上。
野生龍躉在大海中不輕易露面,有經驗的漁民往往用延繩釣、手釣或底拖網捕獲它。特別是超過150千克的大龍躉,據說它已有四五十年的海上生活經驗,所以就更難捕到,偶爾捕獲便成為罕見之物。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廚影美食。龍躉魚肉質美味,營養豐富,味道好於一般石斑魚,而且能做出多種龍躉佳餚,目前貨源稀少、售價昂貴。
據記載,1999年7月,香港漁民在東沙群島曾活擒一頭母龍躉,體重180公斤,被視為龍躉王。
2014年1月5日夜,馬來西亞漁民以拖網方式捕獲一條重達200公斤的野生龍躉,並以1.1萬馬幣(約合1萬7千元人民幣)的高價賣給一家食肆華人東主。
2017年3月3號夜,中國廣西北海漁民在北部灣海域捕獲一條超級大龍躉,其身長2.1米,體重340斤。據收購這條大龍躉的飯店老闆介紹,這條魚他們以每斤100元的價格買下的,這麼大的一條魚,真是難得一見!經營餐飲20多年、收購這條魚的老闆娘都說沒見過這麼大的石斑魚。
獨特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習性,使得龍躉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昔日在代表高檔宴席的粵潮菜席裡,一條清蒸龍躉與龍蝦、魚翅地位均等,是經典的「富貴菜系」之一。
野生龍躉魚常年生活在深海環境中,較少受到汙染,並且以魚蝦為食,屬於掠食型肉食性魚類,體重一般在三四十斤以上,而人工養殖的石斑魚一般以1—5斤的為多。香港資深食家唯靈說過,龍躉越大條越好吃,過50斤的味最佳。但是因為體型太大,一般是分開賣,因為很少有人一下子吃掉十幾公斤魚肉的。據行家所言,挑龍躉要選魚身、嘴和尾完好無損傷的,要整齊不充血。
龍躉霸氣,傲視全場
龍躉有三種:最大的就是花尾龍躉;另外一種叫金錢龍躉;還有就是在北美海岸出產的一種全身黑色的龍躉。大部分石斑的魚鱗是長在外面的,而龍躉卻是魚皮包著魚鱗,所以大部分人都認為龍躉不是石斑。
由於野生龍躉長在深海,所以不容易捕獲。現在酒樓食肆的龍躉主要依賴東南亞進口,國內也開始有養殖基地,主要集中在湛江,香港特區,臺灣省等地。在湛江的當地漁排有很多網箱在養龍躉,一些養殖戶主要靠投放魚糧,這裡就有文章了。野生龍躉都是吃天然的小魚小蝦長大的,運動多,肌肉也結實。但養殖的則一味「儲肥」,沒有那麼多新鮮食物給它們吃,而且水質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過,由於野生龍躉生長在珊瑚附近,因而也容易受汙染,聚集雪卡毒素。此前媒體也報導過食客吃龍躉中毒進醫院的新聞。現在養殖的龍躉反倒沒有這個擔憂,也令這種食材更加廣為流傳。但從口感而言,養殖的始終不及野生的肉質鮮美。遇上不好的貨色,吃上去感覺「粗諧」(粵語,大意為口感粗糙)、沒有彈性,烹製時除非用陳皮、胡椒、土製花生油等去「修飾」,否則其濃重的腥味不堪入口。
©情系陸豐
本期編輯 | 鍾情之林
(廣告位招租)
爆料投稿,商務合作請聯繫小編微信:huangzhonglin5525
優質公眾號推薦
長按二維碼關注
海陸豐味道
長按二維碼關注
陸豐傳媒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