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發布U獎金後,有人斷言,百度的U形反轉,或許才剛剛開始。
就在兩天前,百度發布了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財報顯示,百度實現營收303億元,歸屬百度的淨利潤(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達到69億元,連續四個季度超市場預期。
2020年12月以來,百度的市值持續上漲。在財報發布前夕,百度股價創造了連續11個交易日上漲的記錄。
要知道,今年一月初,百度公布U獎金時,股價還僅僅只有220美元左右,年初至今,百度股價已累計上漲42.75%。
去年、前年入手百度的人肯定的都「財務自由」了;一個多月前「女版巴菲特」凱薩琳旗下的三大基金更是大手筆重倉百度股票,也賺了不少;另外,還有高盛、瑞信等國際知名投行和投資機構紛紛看好百度、上調目標價格。
果然,外行看熱鬧,專業投資者看門道,在這份最新財報中,百度被熱捧的原因或可探尋。
在第四季度中,百度核心業務出現了強勢反彈的情況,實現營收231億元,環比增長8%,遠高於歷年同期的環比增速表現。其中百度核心非廣告收入42億元,同比增長52%。
對此,百度方面稱,百度智能雲、智能駕駛及其他前沿業務為代表的AI新業務這次進展迅猛,成為了拉動百度中長期增長的新引擎。
另外,百度智能雲憑藉差異化的AI解決方案優勢實現同比增長67%,年化收入約130億元。這也是2020財年百度首次披露智能雲的收入。
其實,全球權威諮詢機構IDC報告顯示,向來比較「低調」的百度智能雲已經連續三年在AI雲領域排名中國第一。
此外,IDC在調查中稱,在中國AI公有雲服務市場,百度智能雲在整體調用量、市場份額方面均名列第一,擁有最多的AI產品數量,領先阿里雲、騰訊雲、AWS和華為雲等廠商。
百度股價的反彈,人們最容易聯想到的是百度造車,畢竟新能源汽車在市場是炙手可熱,但為什麼資本市場能認可百度造車?
還是因為百度造車背後有核心的AI技術能力,構建起自動駕駛、智能汽車與智能交通相關的技術能力,而且依託百度智能雲、百度大腦、百度飛槳等部門構建起的「AI新基建」。
市場看好的是技術,承載百度AI能力的智能雲業務增長已進入快車道,這給百度未來的營收增長帶來更多底氣,成為目前百度之於投資者的財富密碼。
百度智能雲業務收入開始積極增長,市場也開始逐漸集中注意力於此。
其實這並不是偶然。經過多年沉澱百度智能雲,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產品較過去初期版本也更加系統化,所以毛利率大幅提升。在百度官方最新報告中,百度智能雲的活躍客戶數同比增長65%;對外開放的能力多達270項,日均調用量超過1萬億次。
為什麼智能雲得以「韜光養晦、一鳴驚人」?
在近10年百度中有個特點,就是無論局面再怎麼困難、外部再怎麼質疑,百度從來沒有停止在AI中的投入,永遠堅持一個「技術流」的路徑。
舉個行業內的例子,就當下的人工智慧行業而言,已經從當年單一的算法核心,逐漸演變為算法+算力的雙核心,而雲和AI的融合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
最早洞察到行業趨勢的百度智能雲,早在雲計算十周年時,開創性地提出「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三位一體(也被業界成為ABC三位一體)理念,給予了雲計算更多的內涵。 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則是在2018年後才開始提出了融合的理念。
目前,百度智能雲早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差異化的「雲智一體」競爭優勢,智能交通、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能製造、智慧能源等領域,成為了百度智能雲擅長的重要賽道。
另外,雲服務、AI解決方案及網際網路正呈現出不斷融合的趨勢,所以,百度智能雲基於這樣的技術融合路徑,才能在人工智慧行業持續保持。
其實對於智能雲業務來說,很多人都關注「雲智一體」究竟能放出什麼大招?
財報公布的同日,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還發了一封內部信。他在內部信中表示,我們在AI算力、算法、開放平臺、開發者生態等方面建立的領先優勢,正轉化為百度智能雲「雲智一體」的差異化競爭力,使之進入強勁增長的快車道。
在「雲」端百度進行產業聯動,可以將「雲服務」持續輸送給產業。
例如在智能交通領域,百度已完成廣州智能交通項目的第一階段建設。部署了Apollo V2X車路協同道路基礎設施,該項目覆蓋廣州黃埔區102個路口;上線全球首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MaaS,普通市民通過百度地圖、百度App即可預約自動駕駛出行;政府交通主管部門也可實現交通精細化管理。
而在「智」端,百度在AI算力、算法、開放平臺、開發者生態等方面建立的領先優勢。
前文提到,百度早已將算法和算力視為了「孿生兄弟」,在算力方面,百度自主研發的雲端通用晶片崑崙1,已在百度搜尋引擎和智能雲生態夥伴等場景廣泛部署,具有高性能和高性價比。而且李彥宏在內部信中特意強調,下一代7納米崑崙2晶片即將量產,性能比崑崙1提升3倍。
在基石算法方面,作為人工智慧時代的作業系統,百度飛槳是中國最大的開源深度學習平臺;百度AI開放平臺匯聚的開發者數量已經達到265萬;百度還投資了開源中國這個國內最具活力的開源社區給開發者們進行技術交流。
同樣是在智能交通領域,百度「智」端,成為了服務交通主管部門的「交通大腦」。所以「雲智一體」的智能交通有助於城市交通更安全、通暢、高效和低碳環保,往遠看牢牢掛鈎著國家2035的遠景目標。
目前,百度智能雲作為百度AI能力關鍵的輸出者,抓住了雲服務、智能交通、智能駕駛及其他人工智慧領域的巨大市場機遇。
百度「雲智一體」的優勢不僅利己,而且「利他」,帶動著軟體開發者和智能終端生產者的演進, 未來百度AI業務在這個基礎上,或將實現指數級的擴張。
所以在百度智能雲「小亮肌肉」的近三個月內,為智能雲業務估值的券商由3家上升至14家,足以見得市場對於智能雲業務的青睞。
通過上文不難看出,以百度智能雲等為代表的AI平臺,已經成為智能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正在幫助國家社會發展實現效益的提升。
但這種「AI新基建」的投入大、周期長,不像開發一款娛樂、消費類的APP,馬上就能賺錢。它需要長期堅持,總有一天可以等到商業價值。例如2020年,百度核心研發費用佔收入比例達21.4%,研發投入一直處在中國大型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前列,而且百度已連續三年在人工智慧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方面蟬聯中國第一。
堅持一年這樣投入可以實現,堅持多年這樣投入就是一種信念了。李彥宏在百度世界2020上曾經說過,「沒有一種堅持會被辜負。」
而在昨天,李彥宏又在內部信提到,不做創新「氣氛組」,要做就做「實幹組」,直到AI產品實現落地、AI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現在回看十年前百度磨得這把AI之劍,我們會覺得百度當年的眼光遠遠超前,若在10年後再回看百度智能雲在行業內鋪就的基石,或許發現,它可能是下一個AI十年的造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