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是中國第一部完全以潛水拍攝記述南海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的圖譜。《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圖片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直觀反映出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中的自然形態,有利於人們認知南海極為珍貴的珊瑚生態系統,識別千姿百態的熱帶珊瑚礁魚類。拍攝團隊歷時兩年,9次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遠赴南沙島礁,下潛拍攝超過400人次,共拍攝水下照片20869張。《中國南海西南中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譜》從中精選出565張,涵蓋54科160屬408種珊瑚礁魚類,是南海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物種多樣性可靠的記錄,具有很強的資料性和觀賞性,以及很大的科學價值和研究價值。
前言
南海,我國漢代、南北朝時稱作漲海、沸海,唐代始稱南海。是僅次於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陸緣海,面積約為 356萬平方公裡。南海分為大陸架、大陸坡和中央海盆三個地貌單元,平均水深 1212米,最深處達 5567米。我國西南中沙群島散布在中央海盆隆起的臺階上,有著極為珍貴的完整珊瑚礁生態系統, 2002年被聯合國確定為全球十大珊瑚礁保護區之一。
本圖譜是第一部以潛水拍攝記述我國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的圖譜,我們相信它有助於讀者認知和辨識南海原生態環境中的珊瑚礁魚類。
傳統的採用網捕手釣或徵集漁獲在水上測量、解剖、製作標本、拍攝或繪圖的樣式,對於魚類學研究,是嚴謹的依據和不可替代的基礎科學工作。但魚類出水或死亡後會在形態、色澤、斑紋等方面產生很大變化,形成圖鑑後,用以與活體海洋魚類做比照識別,使用者會有辨別上的難度。我們注意到潛水觀察法作為海洋魚類物種多樣性記錄的重要手段之一,適合於熱帶珊瑚礁海域,是目前國際上海洋魚類圖譜製作方法的主流。本圖譜採用潛水觀察法拍攝製作,可以直觀地反映珊瑚礁魚類在原始生存環境下的形態,有利於對自然狀態下海洋魚類的識別。採用潛水拍攝,也拍攝到一些難以用網捕手釣方式取樣的魚類,對國內該海域珊瑚礁魚類物種多樣性記錄是一種補充。這種工作方法,還避免了對水生物的擾動和對生態的破壞,堅持了我們的環保理念。
為準確記錄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的珊瑚礁魚類,我們將水下拍攝的範圍嚴格限於西南中沙群島海域,不在南海周圍陸架、陸坡、近岸或其他毗鄰海區拍攝。本圖譜採用的每一張圖片,都是我們在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範圍內親手拍攝。
我們製作的是博物和科普範疇的圖譜,因而能否對水下拍攝到的珊瑚礁魚類進行準確識別,是最重要的質量標準,也是我們對讀者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為此,我們以國內外 20多種圖鑑圖譜和專著文獻為依據,對拍攝的圖片進行了反覆的比對識別。原則是未拍攝出目標魚基本特徵的圖片不予採用,不能準確識別屬種的不予採用。依此,我們從 20869張水下拍攝照片中初選分辨出 600多個不同的魚種,而後精心篩檢出可以準確識別的 54 科 160屬 408種。這種做法儘管有些心痛,但保證了圖譜的質量。
在圖注的擬制中,我們堅持以水下觀察到的情形為主要依據,儘可能多參考國內外不同文獻,沿用慣例和專業術語,認真審慎地予以描述說明,力求使圖注能夠起到輔助讀者識圖和辨別目標魚種特徵的作用。為方便海外讀者,我們還擬制了英文圖注。
由於遠海及水下作業環境複雜惡劣,加之珊瑚礁魚類活潑好動及特有的擬態隱蔽性,我們的拍攝工作極其艱難。有些屬種尚未能納入,有些圖片的清晰度也還不盡如人意。因此,圖譜的出版,只是我們這項工作的開始而不是終結。為此,我們鄭重聲明:本圖譜是開放的文獻。
首先,我們將繼續在西南中沙群島海域工作,不斷補充拍攝新的屬種,充實和替換更加清晰的圖片 ,力求可以基本覆蓋這一海域的珊瑚礁魚類屬種,努力使之成為西南中沙群島海域珊瑚礁魚類物種多樣化完整的記錄。
其次,由於我們是國內首次完全以潛水拍攝方式製作專門海區的珊瑚礁魚類圖譜,無成法可依,個別失誤在所難免。真誠歡迎國內外魚類學專家和廣大海洋愛好者給予批評指正,我們會註記賜教者姓名鳴謝並予以勘誤改正。
同時,海洋學者和海洋愛好者如能提供本圖譜未納入的新屬種圖片,只要能確認是在西南中沙群島海域水下拍攝,我們也會註記拍攝者姓名並予以採用。
眾所周知,海洋科考和研究通常由國家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承擔,鮮有民間人士獨立實施。而這本圖譜是由我本人策劃、出資和具體組織實施,使用自備工作船艇和器材設備,由我和我公司的工作團隊獨立完成的。
因為喜愛海洋科學,熱愛航海、潛水以及水下攝影等活動,從 1986年取得國際潛水員資格以來,我到過國外很多海洋開放水域潛水地和島嶼。我們經常看到,海外很多從事海洋研究或酷愛海上運動的人們,隨身帶有以潛水拍攝,使用英文或日文等語種的圖文並茂的海洋魚類圖譜,可以隨時用來比照辨別所見的海洋魚類。我們感到很羨慕,也常會遺憾我們沒有類似的中文圖譜可用,這對我們是一種激勵。多年來,我們收集了不少國外有關資料和圖譜。我們了解到,就像在博物學盛行的地理大發現時代,很多地理和物種的發現來自越洲越洋探險的冒險家、航海家、軍人、傳教士、畫家等,並非全都來自相關學科的學者。發達國家很多水下拍攝製作的海洋魚類圖譜,也並非全都出自科研機構或魚類專家,很多是由有一定科學文化素養和掌握航海、潛水和水下攝影技能,熱愛海洋、崇尚探險的人士所完成。我們從中受到鼓舞,也認識到:我們也有這樣的能力,外國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到。特別是專門針對我國南海的西南中沙群島海域,至今還未見有以水下攝影製作的珊瑚礁魚類圖譜出版,這更給了我們使命感和緊迫感。
源於這樣的認識,我們在近兩年的時間裡, 8次駕船遠航西沙和中沙海域,總航程達 3500多海裡 ; 3次遠赴南沙島礁 ;工作下潛拍攝超過 400人次(我本人 109次),在水下共拍攝照片 20869張。我們在堅持民間性質的前提下,克服了極大的困難,較好地達成了預期目的。這是我們響應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號召,開展民間海洋科研活動的探索和嘗試。
海洋離我們很近,海洋也離我們很遠。在中國南海絢麗珊瑚的懷抱裡,萬千海洋生物演繹著無窮無盡的故事,大海日夜唱著生命的牧歌。呼喚著我們不避艱險一再前往的,是那無與倫比的美!我們只是有著海洋夢的普通百姓,為了讓人們通過我們的努力認知南海千姿百態的珊瑚礁魚類,能夠更多地了解我們的南海和南海諸島,所有艱苦努力都是值得的。有機會盡綿薄之力為祖國做一點有益的事情,是我們莫大的榮幸。
傅 亮 2013年 12月 30 日於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