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科學150年的《自然》雜誌

2021-02-08 知識分子

#科學史上的今天#1902年4月20日,居裡夫婦首次分離出鐳鹽


《創造「自然」:一本科學期刊的歷史》封面


編者按:

    去年,哈佛大學科學史專家梅琳達·鮑德溫出版了新著《創造「自然」:一本科學期刊的歷史》(Making 「Nature」: the History of a Scientific Journal)。該書講述了《自然》雜誌的起源以及發展的歷史,通過影響這本雜誌的歷任主編們的故事和一些重大的選題,告訴人們自1869年創刊以來,她是如何界定科學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促進智識的自由,以及當代科學期刊所面臨的挑戰。


撰文 | Jan Witkowski

編譯 | 陳靖

責編 | 陳曉雪


● ● ●


《園丁紀事》(The Gardener’s Chronicle)曾是達爾文發表作品的首選之地。1869年12月18日,《自然》雜誌第三期刊登了達爾文的評論性文章《冬季灌溉作物施肥》。此後的十年裡,達爾文發表的71篇作品中有41篇刊登在了《自然》雜誌。


到了今天,《自然》雜誌已經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是科學界公認的頂級學術期刊之一。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深受達爾文青睞的《自然》雜誌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去年,哈佛大學科學史專家梅琳達·鮑德溫(Malinda Baldwin)出版了自己的新書《創造「自然」:一本科學期刊的歷史》(Making 「Nature」: the History of a Scientific Journal)。在該書中,鮑德溫講述了《自然》雜誌的起源以及發展的歷史。她重點關注了《自然》雜誌歷史上的一些龐大命題,尤其是在過去的接近150年裡,這份雜誌如何界定科學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十九世紀的歐洲見證了人類在科學和數學領域的巨大進步,各類德語、法語以及英語出版物紛紛出現,並記錄了人類的智慧結晶。到了十九世紀後半葉,英國取得了技術及工業空前的進步。1950年代至1960年代之間,英國的科普類期刊的數量翻了一番。當時,最受追捧的科學類刊物當屬英國皇家學會出版的刊物,牛頓、法拉第的眾多偉大作品,以及達爾文的早期作品都通過這些刊物傳播。


在維多利亞時代,科學和技術備受推崇,擁有教育背景的公眾渴望從像《愛丁堡評論》(Edinburgh Review)及《威斯敏斯特評論》(Westminster Review)這樣的期刊中汲取信息。1860年四月刊的《威斯敏斯特評論》刊登了赫胥黎的一篇一萬四千字《物種起源》評論文章。赫胥黎和亞瑟·華萊士(Arthur Wallace)、諾曼·洛克耶(Norman Lockyer)等學人為這些期刊撰稿,一來增加了收入,二來也為了提高自己的科學社會地位。


那時,諾曼·洛克耶已是聲名鵲起的天文學家,他對太陽光譜的研究足以讓他進入英國皇家學會。除了給雜誌撰稿,洛克耶還通過麥克米倫公司出書。在1869年,洛克耶說服了麥克米倫創辦一份全新的周刊,這份周刊就叫做《自然》,其處女刊發行於1869年11月4日。


1869年11月4日《自然》首刊。圖片來源:Wikipedia


《自然》雜誌早期的撰稿人囊括了眾多傑出的科學家。很快,年輕科學家們也認識到了在一份周刊上刊登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性。


這樣一來,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自然》雜誌讓非科學家讀者覺得晦澀難懂。1872年,查爾斯·金斯萊在給洛克耶的一封信中寫道:「 我希望我足夠聰明,能夠讀懂(《自然》)。」


十九世紀晚期的英國,公眾討論盛行,唇槍舌戰在所難免。洛克耶並沒有讓《自然》雜誌躲開爭議。例如,約翰·廷德爾(John Tyndall)和彼得·泰特(Peter Tait)圍繞著冰川的形成這一話題在《自然》雜誌上演了一幕幕的口水戰。


即便是在《自然》雜誌的早期,人們對她也存在一些批評,這些批評甚至一直持續到今天。鮑德溫在書中寫道,一位牛津大學的數學家抱怨說,洛克耶已經忘記了「《自然》編輯和《自然》作者之間的差異」,暗示編輯具有神一樣的權力。


1918年,洛克耶退休,他選定的繼任者是他的助手理察·格裡高利(Richard Gregory)。格裡高利在科學上鮮有建樹,更不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自然》雜誌在科學發展的領域遭遇了一定的困難。不過,格裡高利接手編輯部以後,成為了《自然》雜誌的科學發言人,並因為「對科學事業上的顯著貢獻」在1933年被吸收進英國皇家學會。


1939年,格裡高利退休,繼任的問題再一次出現。他的兩位編輯助手亞瑟·蓋爾(Arthur Gale)和傑克·布林布爾(Jack Brimble)擔任《自然》雜誌的聯合主編。鮑德溫認為,二人的工作既珍貴又乏味。例如,社論基本上都是不被人關注的報導,而不是敏銳而富有爭議的觀點性評論。同時,刊登在《自然》的文章不經同行評審就可以發表。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自然》雜誌給人的印象都是可以不加審核,刊發任何從英國實驗室出來的結果。


布林布爾1965年過世時(蓋爾退休於1961年),他們積壓下來的手稿竟可以追到14個月前。接下來負責處理這2000多份未出版手稿的人是約翰·馬多克斯(John Maddox)。


馬多克斯曾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他放棄了研究生涯,轉而做起了《曼徹斯特衛報》(Manchester Guradian)的科技記者。1966年,他成為了《自然》雜誌主編。他帶來的最大的改變就是雜誌版面。用他的妻子的話說,「他希望《自然》雜誌的新聞版面和《衛報》的科技版面一樣出彩」。但是,馬多克斯在任期間,文章的評審流程依然是獨裁式的,他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一人就可以決定一篇論文是刊發還是不刊發。


馬多克斯最激進的舉措就是創辦兩份新的期刊,一份叫《自然物理科學》(Nature Physical Science),另一份叫《自然新生物學》(Nature New Biology),無奈均草草收場。


馬多克斯與麥克米倫高層之間的爭執,最終讓他在1973年辭去主編職務。這裡有一個小插曲,由馬多克斯任命的生物學編輯本·列文(Ben Lewin)在麥克米倫停掉對《自然新生物學》的財政支持之後,轉身離開《自然》,1974年創辦了《細胞)雜誌(Cell)。趕上重組DNA革命的《細胞》迅速在學術期刊的舞臺佔領了一席之地。


大衛·戴維斯(David Davies)從馬多克斯手中接掌了《自然》雜誌。戴維斯帶來的最明顯的改變莫過於對雜誌封面的革新,去掉廣告,代之以科學圖片。戴維斯還給《自然》雜誌帶來了組織變革和流程的革新。他還延續了雜誌刊登富有爭議性文章的傳統。


1979年,戴維斯退休,馬多克斯重新掌握《自然》雜誌。《自然》在馬多克斯的第二任期內並未出現重大的變革,反而是因在幾個高曝光度的爭議中呈現的立場而「聲名遠揚」。


1988年,法國免疫學家雅克·本沃內斯特(Jacques Benveniste)在《自然》雜誌發文宣稱,即使稀釋到10-12,免疫球蛋白抗體依然對細胞發生作用。儘管有人認為這個成果是順勢療法的科學證據(所謂的順勢療法,就是利用極端稀釋的東西作為藥物),但是大部分科學家認為如此低的濃度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效果。這一結果毫無爭議地引起了巨大爭議。然而,最令人驚駭的是,馬多斯克帶領了一個小組,到本沃貝斯特實驗室調查一周。在回來的路上,馬多斯克就撰文,譴責本沃內斯特是欺詐。當然,《自然》雜誌此後也沒有重複這一烏龍事件。


鮑德溫本書的記述終止於20世紀90年代,馬多克斯仍在執掌《自然》。如果本書能夠簡要記述菲爾·坎貝爾(Phil Campbell)擔任主編的歷史則會更圓滿。本書缺少在更為宏大的科學出版背景下對《自然》雜誌的討論,缺少對其對新競爭對手,諸如《細胞》、《科學》、《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學術期刊》(EMBO Journal)和《基因與發育》(Genes&Development)等期刊的評述。


鮑德溫在書中還記述了《自然》在過去的歷史中更為廣闊層面的意義——在十九世紀後期定義了科學,在20世紀初期促進了科學國際合作,在李森科時代和冷戰中促進了智識的自由。


本書的結尾討論了當代科學期刊出版面臨的挑戰:同行評審的作用、在線出版以及開放存取。任何出版方,不論是出版社還是出版公司,都不見得解決了上述問題。鮑德溫還總結道,《自然》雜誌也未必有能力決定採取何種解決手段。作為期刊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科學家處在較為有利的地位。想科學家之所想,急科學家之所急,將「影響《自然》的未來」和《細胞》等期刊的未來。


參考文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ture_(journal)

2.《成就<自然>:一份科學期刊的歷史》,梅琳達·鮑德溫,美國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15)

3. Jan Witkowski, Darwin’s Favorite Journal, Cell, http://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16)30055-1





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zizaifenxiang@163.com。


相關焦點

  • 《自然》雜誌公布2020年10大科學發現
    在2020年即將結束之際,《自然》(Nature)雜誌盤點了今年發表的科學新聞和研究觀點,從中選出了十項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既包括新冠病毒研究
  • 6-12歲【5折搶《好奇號》】1本=5本雜誌!美國頂尖小學必備的雜誌《好奇號》!包含科學/技術+歷史/考古+文化/自然這三大板塊
    不可能的而《好奇號》就這麼不動聲色地以興趣引導為內核幫助孩子發現心中的熱愛為他們的成長指引方向各種精美的動物、環境、衛星照片以及專門製作的彩繪圖無論何時何地翻開,就停不下來了‍《Cricket》:兒童文學的旗艦刊物,每期邀請北美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為孩子們創作優秀的經典故事,激發孩子對閱讀及創作的興趣。之所以要汲取這5本原版雜誌的精華,《好奇號》希望從橫向與縱向兩個方向,幫助孩子了解世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居首的就是它!
    《科學》雜誌官網在12月19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
  • 2022年徵訂!風靡全球的青少年科學雜誌《萬物》中文版來啦
    2022年起,每期《萬物》雜誌將為讀者奉上來自《HOW IT WORKS》原版的配套英文音頻。原汁原味的發音,地道的英文表達,讓孩子在暢讀雜誌的同時,鍛鍊聽力磨耳朵,提高非虛構英文的能力!考慮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將配置不同難度的音頻內容。
  • 2021年徵訂 | 風靡全球的青少年科學雜誌《萬物》中文版來啦
    2021年的萬物雜誌終於可以訂閱啦!先來看看21年都有哪些新亮點吧~2021年《萬物》大家庭又添新成員,繼2020年推出萬物有科學音頻節目後,「萬小物實驗室」系列視頻,將在2021年閃亮登場。此外,萬物還將引領你走入未來世界,看一看科學家為之努力的那些嘆為觀止的新科技如何走入生活,磁懸浮心臟、可充電的高速公路、比飛機更快的列車視頻中所呈現的知識點將對標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快來先睹為快吧!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首張黑洞照片居首
    又到年底盤點時~《科學》雜誌官網在12月19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例如:人類首次一窺黑洞「真容」位居榜首;新晉「網紅」丹尼索瓦人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往昔歲月。
  • 大金字塔重大發現發表在科學雜誌《自然》上,用了達索系統黑科技
    來源: 天極網 yesky.com2017年11月6日,中國上海—2015年10月啟動的「埃及國際掃描金字塔」項目使用非侵入、非破壞檢測方法掃描埃及金字塔
  • 《科學》雜誌的壞消息:新冠抗體減弱快,自然群體免疫不是選項
    1月15日,著名的科研期刊《科學/Science》在官網上發表了一篇來自巴西的論文,介紹了巴西的新冠疫情研究情況。對這個研究,《科學》雜誌也給出了一個更容易懂的解釋:Herd immunity by infection is not an option / 靠感染實現群體免疫不是一個選項。
  • 科學雜誌 science | 高清電子版分享2018全年
    science科學雜誌,共分享約52份PDF電子版文件。《科學》 雜誌屬於綜合性科學雜誌,英文名:Science  。它的科學新聞報導、綜述、分析、書評等部分,都是權威的科普資料,該雜誌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該期刊的主要關注點是出版重要的原創性科學研究和科研綜述,此外《科學》也出版科學相關的新聞、關於科技政策和科學家感興趣的事務的觀點。
  • 《自然》雜誌最佳科學圖片:小丑魚胚胎和隱形墨水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20年是非常獨特的一年,新冠疫情將科學推向了前沿,並主宰著人們的生活,但這一年也出現與新冠病毒無關的科學圖片,從極薄的太陽能電池到基因改良的魷魚,以下是《自然》雜誌精選的年度科學圖片:1、蝗災:
  • 認知科學對人工科學的引領趨勢
    自美國於1979 年成立認知科學協會(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以來,認知科學被認為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正式誕生。2000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商務部資助的一個研究項目對美國新世紀優先研究與發展的領域進行了研究與建議,確定了一個戰略性的方向,即著眼提高人類能力的聚合科技,其核心學科被選擇為納米、生物、信息、認知(Nanotechnology,Bio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Cognitive  Science:NBIC)四個學科,在世界科技領域大大提高了認知科學在科技領域的引領作用
  • 《自然》雜誌專訪華東師大教授周曉明
    《自然》雜誌記者Sarah O』Meara在組織一篇有關中國人口衰老相關研究的主題報導時,注意到了華東師範大學周曉明教授實驗室最近在
  • 這就是《自然》雜誌?不過如此
    1869年誕生於英國的《自然》(Nature)雜誌,與《科學》(Science)一道,本是人們心目的兩大權威科學雜誌。能量君懷著對《自然》的絲絲敬意,本打算拜讀一番,沒想到,這越讀越不對勁;讀到最後,心中一萬隻草泥馬在奔騰,因為真的狗屁不通。不信?我們一起捋一捋。文章的配圖是這張圖:
  • 2020《自然》、《科學》十大新聞
    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評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1.宇宙中物質起源之謎的首個佐證粒子-反粒子鏡像對稱性也被稱為電荷共軛宇稱反演對稱(CP對稱)。被稱為費米子的基本粒子群包括含有電子、繆子、陶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輕子。
  •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
    《自然》評出2020年十大重要科學發現宇宙物質起源、果蠅挑食、一夜白頭……這些都有「解」了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許讓我們放慢了腳步,但科技的發展永不止步。日本神岡天文臺的地下探測器探測到了穿越地球295公裡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
  • 科學人對話《自然》雜誌總編:「中國學術界的進步令人驚訝」
    作為世界上最知名的學術期刊之一,創刊於1869年的《自然》(Nature)雜誌涵蓋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和應用科學等領域,也是而今所剩無幾的涵蓋整個自然科學領域的國際學術期刊之一
  • Science雜誌評出2016年十大科學突破
    最佳突破:時空漣漪引力波引力波獲得最佳突破可謂當之無愧,之前自然等各大網站的年度盤點,引力波都榜上有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研究人員2月宣布,他們利用LIGO探測器在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來自於兩個黑洞合併的引力波信號,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中的引力波。
  • 《自然》雜誌:「可微分神經計算機」問世
    英國《自然》雜誌12日發表了一項人工智慧重要成果,描述了一種集神經網絡與計算機優點於一身的混合型學習機器,既能像神經網絡那樣學習,又能像計算機那樣處理複雜數據
  • 《自然》預測2019年重大科學事件
    圖片來源:《自然》網站 新年的鐘聲即將響起,在此辭舊迎新之際,除了埋頭總結過去一年的得失,回味一下往事的喜樂,也應該抬頭展望一下新一年的星辰大海。《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導中,為我們梳理了2019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
  • 《自然》雜誌多平臺刊文道歉:停止汙名化 願承擔責任並道歉
    4月7日,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自然》雜誌以《停止新冠病毒的汙名化》為題發表社論,為曾將新冠病毒與武漢關聯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