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凝心聚力:網際網路輿論場治理再觀察

2021-02-09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利益摩擦,官民之間的隔閡,都投射到網際網路輿論場上,並且經常是極度誇張的呈現、火上澆油般的聚焦、浮想聯翩的發酵。網際網路是當代中國人的網絡家園,在網上守望相助,疑義相與析;但也經常渲染現實瑕疵,擴大社會分歧,特別是加劇官民對峙。

  網際網路是政府公共治理的最大看臺。網絡輿論人聲鼎沸,督促政府回應民意關切,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同時也經常為現實政治運作添堵添亂,加大改革成本,甚至可能對施政產生顛覆性影響。

  要擺脫陷入僵局的改革困境,闖過「歷史的三峽」,需要「政治強人」以非凡的勇氣和高度的權威,擊退體制內抱殘守缺的負能量和左右極端勢力的拉扯,凝聚體制內外的廣泛共識,大道直行,以可控的成本、路徑和節奏除舊布新,走向現代國家治理的新時代。

  網際網路成為改革者在社會複雜博弈中消解對抗性因素,爭取主動權主導權一塊最重要的公共平臺。2013年秋季開始,政府出重拳治理網際網路;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8.19講話要求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習近平總書記親任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可以說,網際網路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哨戰、外圍戰。

  重拳:網絡輿論場在震蕩中前行

  網際網路治理作為「一把手工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擴編、機構設置、職能擴張備受矚目,但媒體公開報導不多。

  作為近年來最為強勢的網際網路主管部門,中央網信辦站在歷史的拐點上。6.32億網民,12億手機用戶,273萬家網站,12億微博用戶,6億微信用戶,在眾聲喧譁的「大眾麥克風時代」,要把網際網路這個社會轉型期的「最大變數」,變成可管、可控、可協商的常數,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今天的網絡輿論場,是體制內外的結合部,如何對汪洋恣肆的體制外力量進行有效的引領和吸納,擴大和鞏固體制的民意基礎,扶正抑偏、震暴祛邪,增強體制的權威和張力,是輿論場治理也是社會治理的新挑戰。

  近一年來,政府對網際網路的治理,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微博客。一些曾經活躍的「大V」消失了,以右翼「自由派」網友為主,也包括某些左翼網友。警方對一些名流「大V」嫖娼、吸毒的揭露,使網絡名人去魅化。網上信口開河、好勇鬥狠的聲音少了,網民心態趨於平和。微博熱度也顯著下降。

  在東莞掃黃、馬航飛機失聯等熱點新聞中,微博依然表現出微信難以替代的信息豐富和情感濃烈,提示轉型期社會仍然需要微博這樣的公眾意見表達平臺。

  ——微信。微信的信息流動,有兩個關節點:一是跨微信群的傳播,二是微信公眾帳號。微信公眾帳號超過300萬個,日均增長8000個。國信辦聯合工信部、公安部等,組織移動通信工具專項治理行動,重點瞄準了具有傳播和社會動員功能的公眾帳號,大力整治傳播謠言、暴力、恐怖、欺詐、色情信息等違法違規行為。今年以來累計關閉「違法違規」公眾帳號3.3萬個,刪除「違法違規」信息40餘萬條。

  ——查處造謠傳謠的網站。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對一批傳播謠言的網際網路站進行查處,一批謠言信息較為集中、沒有採取管理措施的網站被關停整改。

  我國網站眾多,魚龍混雜,有待於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藉此次網際網路治理,淘汰一批低端網站,有助於提高網站的品質,優化網際網路布局。

  ——網絡「掃黃打非」重拳出擊。今年新聞出版廣電管理部門「掃黃打非?淨網2014」行動,出手之狠,力度駭人。新浪公司因涉嫌傳播淫穢色情信息,被依法吊銷《網際網路出版許可證》和《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涉嫌構成犯罪人員被移交公安機關立案調查。快播公司因涉嫌盜版,被處天價罰款2.6億元。規範網絡出版,也是遏制網絡信息無序流動的一個閘門。

  ——約束網絡輿論兩個重要源頭:媒體人與律師。

  目前我國持新聞記者證的採編人員有25.8萬餘人,他們中的不少人在網絡自媒體十分活躍,成為網絡輿論的重要源頭。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對300名網際網路「意見領袖」的研究發現,第一大職業群體是媒體人,佔28%。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文件,要求記者開展批評性報導要經過所在新聞單位同意, 限制「個別記者未經所在新聞單位同意私自以批評報導作要挾」;新聞從業人員不得通過博客、微博、微信公眾帳號或個人帳號等任何渠道,透露、發布職務行為信息。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已經率先制定了記者自媒體守則。

  律師群體也是網絡輿論場活躍的議程設置者。在聶樹斌案、唐慧案、貴州小河案等熱點案件中,網上充溢著「死磕派律師」鬥志昂揚的聲音。「死磕派」律師死磕的是當事人的權利,應予尊重甚至致以敬意;但對司法程序施加法外壓力,也容易損害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據媒體報導,全國律協正就《律師協會會員違規行為處分規則》徵求意見,限制律師通過網際網路發表有關案件或公共事件的過激或不當評論,鼓動、助推輿論炒作,最重將取消會員資格。

  記者和律師的網絡言論,是一把雙刃劍。既要保障記者和律師依法進行輿論監督,為當事人維權,又要防止公權私用,搞成輿論審判。在促進新聞自由和司法公正的過程中,記者和律師也要謙抑自斂,尊重法治,尊重各利益相關方,與政府和體制良性互動。

  ——網際網路技術的前置審批。例如有專家提出,「閱後即焚」技術,匿名發送,身份保密,限時查閱,閱後即焚,了無痕跡,是網友「約炮神器」,但也可能被恐怖分子所利用,為偵查設置障礙,在現階段還不宜推廣。前些年的網絡管理強調「維穩」,容易引出維穩和維權的爭議;面對暴力恐怖威脅的逼近,網絡管理宜打「維安」旗,維護國家安全,也是維護包括網友在內的每個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更易獲得網絡管理的合法性。

  治理:網絡輿論場已有不可逆的好轉

  前些年,政府工作在網際網路上經常被「圍觀」,從積極角度看以民意為鏡鑑可改進公共治理,但有時也會被捕風捉影的猜測所中傷,被尖銳刻薄的言辭所「圍毆」。近一年來,網民對於事實性傳播,變得較為謹慎了,不敢輕易轉發未經證實的消息,連「據傳」、「求證」的帖文也少了許多;從帖文語義分析,「草泥馬」等激烈對抗性語彙逐漸消失。

  與近來北京久霾之後的天空一樣,網絡輿論場正在變得清朗起來:

  ——中紀委主動設置議題,成為網際網路正能量的最大信息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說:中央紀委周一「拍蒼蠅」,指名道姓公布基層幹部違背「八項規定」的作風問題;周末「打老虎」,宣布查處副部級以上官員。反腐時間感很強,已經形成人民群眾的期待。在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有關「貪官」的帖文/廣播4474萬條,有關「反腐」的帖文/廣播3543萬條,有關「打老虎」的帖文/廣播804萬條。在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有關「八項規定」的帖文270萬條,比一些知識界網友關注的「憲政」帖文還多51萬條。

  黨紀範疇的反腐如何與國家法治程序實現無縫對接,也是輿論關切的話題。

  ——「微博國家隊」繼續活躍。

  24萬家政務微博,所有中央級媒體與多數地方黨報開通微博,在突發事件和公共議題上頻頻發聲,發帖數量超過大V和都市報微博。

  @人民日報 在人民網、新浪網、騰訊網三家微博平臺,粉絲總數4600萬,是紙媒訂戶的十幾倍。在新浪微博平臺,@人民日報 粉絲年齡,18-24歲佔45%,29歲以下共佔76%;平均每條微博轉發2838次,收穫評論831條,極大地拓展了黨報紙媒的受眾群和影響力。

  微博的議程設置,相當一部分已經轉入「微博國家隊」手中。黨和國家開始掌握了網際網路上的主動權。網絡輿論場切切實實發生了不可逆的好轉。

  ——正能量向新興網絡輿論載體擴張。

  作為上海報業集團的改革試點,上海《東方早報》的「彭湃The Paper」項目覆蓋網頁、Wap、APP客戶端等一系列新媒體平臺,6月10日低調上線,近期高調發力。「澎湃」敢於報導和評論政經突發事件或敏感選題,在時政新聞領域的影響力迅速上升。以「澎湃新聞」為信源的新聞頁面多達3萬多條;在新浪微博平臺,「澎湃新聞」討論條數近20萬條。

  ——強化公權對網際網路的管控,同時發展社會多元治理,推動網絡輿論場從高度政治化向社會多元議題轉型。

  天涯社區BBS的轉型,為網絡社區自治提供了經驗。它曾經是中國最大的論壇/BBS,政治敏感性一度較強,幾乎所有資深網友都曾在它的「天涯雜談」和「關天茶舍」頻道摸爬滾打過。近幾年,天涯站方著力推動天涯話題的多元化,總編輯親自挑選天涯首頁的頭條話題,值班「小編」在熱點事件中注意挖掘各利益相關方的聲音,包括網友直覺不喜歡的一方的解釋。今天的天涯,網民、管理團隊和管理規則都相對成熟穩定,實現了天涯輿論生態治理的「軟著陸」。

  過去網友「吐槽」社會現實,「憤青」居多。近幾年出現了基於網際網路的「微公益」活動,以建設性的姿態與政府攜手解決社會轉型期那些具體而微的民生問題。其中一位代表性人物,就是調查記者鄧飛,轉型發起和參與免費午餐、大病醫保等「微公益」項目,相信「柔軟地改變中國」。僅在阿里巴巴淘寶平臺上,就有2.66億筆在線交易,平均每筆9分錢,貢獻給「微公益」。「微公益」對於社會心態的建設,國民人格的養成,意義重大。

  管網:做戰士,也要做良師益友

  對於網上造謠傳謠觸犯法律的行為,新聞宣傳和網絡管理部門要勇於「亮劍」,表明立場,弘揚正氣,回擊網上的陰風邪氣,並配合政法部門,對違法有害信息進行有效清理,一擊而中。但「亮劍」不是「亮肌肉」,一味展示公權的彪悍,強行抹去不同意見,強求「輿論一律」。

  網際網路上的雜音,主要還是人民內部矛盾,是不同社會群體的訴求。對其中合理的訴求,要高度重視,及時解決問題;對其中不合理的訴求,也要做出耐心的說服解釋工作。

  ——陣地和平臺,拳頭和舌頭。

  對網際網路要有「陣地意識」,在意識形態鬥爭中守土有責;同時也要有「平臺意識」,藉助網際網路促進官民之間的對話溝通和良性互動。

  網上宣傳工作、思想鬥爭已經進入專業化、精細化的輿論博弈階段,需要拳頭、舌頭並舉,以舌頭為主,以拳頭為輔。也就是發揮我們黨新聞宣傳的看家本領,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黨的宣傳工作,要站在群眾中間去傾聽民意,而不是站在群眾的對立面去打壓輿論。不要言語不合就上綱上線,在網上呼喚公權彈壓,剝奪對方的話語權而後快。避免用粗暴手段解決思想觀念問題,是「文革」後已經形成黨內共識的「帶血的教訓」。

  在政策宣導不暢導致群體性事件時,宜謙抑反思施政手法的粗糙,宣傳幹部尤其需要考慮如何改進政府文宣、釋放公眾疑慮,而不宜企望和鼓吹警察採取開槍等暴力強制手段。動輒用拳頭代替舌頭,是一種惰政行為,違背共產黨人的政治倫理,只會激化官民矛盾。

  ——管好網絡輿論的兩個重要源頭:門戶網站和媒體微博。

  與「大V」網友相比,門戶網站的編輯對輿論的生成可能影響更大。商業門戶網站在轉載傳統媒體的新聞時,往往自擬標題,為吸引眼球而斷章取義,誤導輿論。比如,門戶網站出過一個聳人聽聞的新聞標題《中紀委:社科院受境外勢力滲透》,給人的感覺是:中國最高人文社會科學機構已經被境外敵對勢力「第五縱隊」佔領。其實,這不過是轉載自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網站的一則工作動態,是中央紀委駐院紀檢組組長在近代史研究所的一次內部個人輔導報告,告誡科研人員「保持政治敏感性」,防微杜漸。

  為防止重大敏感新聞被誤讀,有關部門不得不明確要求門戶網站轉載時保持原標題。治理門戶網站的「標題黨」戰術,需要提高網站「小編」的專業性和政策分寸感、社會責任感。

  ——開展網上群眾工作,創新「意見領袖」管理。

  在微博頻頻祭出禁言或封號等殺手鐧後,剩下的活躍網友並未完全消停,相反左的更左,右的更右了,這表明網際網路治理強勢手段的效果有限。對於網上的雜音,需要以更多的手段、更大的包容做好網上社會工作,網聚正能量,共築中國夢。

  網上的所謂「意見領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民意代言人,對政府陳情,但有些人又會放大某些超越現實可行性的偏激訴求。需要客觀評估他們的建設性或對抗性。能否鼓勵「意見領袖」不做職業網友,別沉溺於網上的口水戰,投入更為豐富的人生選擇。

  網友的傳統媒體接觸率、與政府部門的距離遠近,是影響其政治態度、價值立場的重要因子。如果網友有機會在報紙雜誌上發文章,在廣播電視發聲,有機會與政府部門對話,更容易理解政府公共治理的難處,意見更有建設性。網友的現實社會地位越是被邊緣化,除網際網路「自媒體」外缺少發聲通道,立場態度越易激進化。

  ——在網上治理的同時,解決好網下的現實社會矛盾,優化社會環境和國民心態。

  用外科手術式的方法,剜除網上的胡言亂語,避免謬種流傳,擾亂世道人心。但治本之策還在網下,在於解決好社會轉型期的種種現實矛盾,保障弱勢群體的民生,縮小貧富差距,保障中產階層的尊嚴,給新富階層以財產的安全感,克服官場貪腐,同時體諒基層幹部公共治理的艱辛。給現實的利益訴求以順暢的表達通道和公平的博弈手段,有利於消解網下戾氣,讓網際網路上陰氣消退,人心回暖。

  不要企求網絡空間物理般的純淨,水至清則無魚,不妨以科學的態度客觀評價和適度運用網際網路的社會減壓閥功能。努力避免涉及制度評價的一級輿情,同時適度包容城管問題、教育問題、環境問題、社會公德等二級輿情;約束全國性輿情熱點的爆發和蔓延,同時包容社區型的網絡批評,鼓勵本地網民關注和批評身邊的基層治理,討論「在地政治」。

  懂網:聞鼙鼓而思良將

  2月27日,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拈出8個字:「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建設網絡強國,要把人才資源匯聚起來,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好的強大隊伍。

  今天需要更多技術行家,懂網、愛網、用網、管網,嫻熟運用網絡傳播規律,趨利避害,揚善懲惡,激發網絡正能量。

  ——網際網路治理要有全局觀、大局觀,不必過於看重運動式治理的轟轟烈烈,關鍵在實效。網際網路發展與管理並重,管用並舉,以用促管。

  在當前網際網路「自媒體」攪動中國,網上信息經常真偽莫辨,網民情緒經常劍走偏鋒的情況下,需要傳統媒體發揮信息「把關人」的作用,為網絡信息去偽存真,為網民情緒扶正抑偏。從全國新聞輿論場上的總體格局著眼,需要適度放開傳統媒體,鼓勵記者介入網絡熱點輿情,發出客觀、理性、平衡的聲音,用傳統媒體的專業精神去對衝網際網路「自媒體」的信息偏差和輿論偏頗。

  網絡掃黃勢在必行,但要把握好政策界限,不宜將車模和《查泰來夫人的情人》一類文藝作品「入黃」。健康的性文化,是當代市井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有社會減壓閥功能。

  新聞出版管理部門開閘多一寸,網絡管理部門所面臨的洪水般的輿論壓力就減一分。

  部門工作要圍繞一個時期黨和政府的重心工作,像當前的網際網路治理,我理解工作重點是減輕網絡輿論不可控的壓力,為改革開放凝聚共識。這就是大局。

  ——用網際網路的精神治理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精神就是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網際網路治理需要充分尊重和調動各參與方的積極性,訴諸他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良知。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個嶄新的政治命題。治理與統治、管制的微妙區別在於,後者主要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權威和制裁;而治理更多地訴諸於公權力與公民社會的合作,是一個上下互動的過程,調動社會各方參與網際網路規則的制定和執行,例如鼓勵成立各種網際網路自律和他律的民間約束機構和行業組織。

  治理也需要權威,但這個權威並不一定為政府所壟斷。需要以網際網路的精神治理網際網路,不能以發展為由放任網絡不良行為,也不能因為規範而窒息網際網路的創新。張弛有度,寬嚴相濟。

  ——重視網絡輿情監測和應對。

  在開展輿論鬥爭的同時,不宜忽視輿情應對。如今黨的宣傳部門、政府應急管理部門,普遍重視輿情監測。輿情監測和政務微博等自媒體的運營,已經納入政府採購項目。以網際網路為主要對象的輿情監測,不宜成為新聞熱點二次炒作的源頭,須秉持建設性立場,「坐南朝北」,搜集和梳理公眾意見,提供給政府做決策參考。網絡輿情信息服務需要行業規範,提高市場準入門檻。輿情監測要增加社會不同群體特別是官民之間的相互了解,有利於社會協商對話,而不是加劇政治對抗。

  ——從事網際網路管理的幹部需要高尚的精神。

  管理也是服務,網管幹部對網友要有一片赤子之心,對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有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網管幹部的秉公執法、廉潔自律,關係到網絡管理的公信力。

  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大力培育和弘揚「忠誠、擔當、創新、廉潔、團結、奉獻」的網信精神。決不能用手頭的權力從事個人刪帖行為,從中牟利。網絡管理行為要程序化、透明化,能否像法官判案一樣,對每一起網絡管理行為都實行「質量終身負責,嚴格執行錯案責任追究」?(作者系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

(來源:人民網輿情監測室)

相關焦點

  • 【輿情觀察】展望2017:把握網際網路治理尺度 杜絕「輿論飛地」
    2016年12月,人民網輿情監測發布《2016年中國網際網路輿情分析報告》,載於中國社會科學院2017年《社會藍皮書》,報告中談到了如何加強網際網路治理和規範網絡輿論場導向
  • 彭波:移動輿論場的網際網路思維
    彭波表示:一年一度相會成都,產官學共同研討移動輿論場,這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去年是移動輿論場的起始階段,今年是移動輿論場發力的一年。微博和微信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政務微博、微信以及媒體的官微、微信公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 藍皮書解讀18 | 「輿論場」——新傳學子都懂得熱點,你的專題做了嗎?
    B7.2019年中國網際網路輿論場發展研究報告人工智慧、大數據、5G等技術加快應用,智能媒體加速發展,將促進新媒介形態演變,重塑媒體生態和網絡輿論格局。年輕網民、城鄉居民的加入推動了我國網際網路用戶分層結構發生變化。公共衛生疫情、企業輿情、科技輿情、網絡監督、涉外輿情等出現上揚態勢。
  • 鍾智錦:港澳網絡輿論場及跨境影響
    這一觀點在國內的輿論場研究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尤其是提出的「話語爭奪」成為輿論場研究的重要著力點,意味著中國的輿論場具有濃厚的「競爭」色彩,這種競爭主要體現在輿論場的分類上。迅速普及的網際網路使得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網民和最複雜的網絡輿論場。
  • 【重磅】網絡治理,遠不是404那麼簡單!(「移動網際網路的春天」治理篇下篇)
    但是,PC網際網路時期的一些舊的問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期並沒有解決,有些問題變得更加嚴峻,而且移動網際網路還帶來一些全新的難題。——輿論規模再次陡然增大。一般來說,微博客時期的輿論規模,比門戶網站時期大了100倍,如今微信為主的輿論規模再一次大了100倍。
  • 「微博」拉黑功能升級,整理輿論場在繼續 |產品觀察
    到這一步,微博的基本思路依然是通過限制惡意評論的產生來淨化輿論環境,「執法權」交給了頭部大V,「拉黑停止評論」功能作為一種會員福利。2019年,微博又推出僅粉絲才能查看我的全部微博功能。只有同時滿足「粉絲數大於6萬,經常發原創微博,而且轉贊評很高」這兩個條件的博主才可以開通該功能。
  • 【輿論場】湖南耒陽文聯主席的「精神病」怎麼治?
    15日,關於此事的前因後果以及相關回應,由紙媒發力進行採訪報導,微博、微信以及客戶端在移動輿論場中聯合推進,迎來一輪聲勢浩大的輿論風波。  截止7月15日,新聞,論壇、博客、報刊、微博以及微信對此事的報導與討論數量如下表:
  • 祝華新談輿情進城後的社會治理:如何構築社會輿論的緩衝地帶?
    面對多元意見訴求,有關部門需要追蹤了解、準確把握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和願望,還原社會真實的意見構成和利益構成,引導網民和公眾理解轉型期社會治理的複雜性,促進不同利益群體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李克強總理曾經尖銳地批評有的城市規劃、管理觀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環境整潔」,關閉了許多小商鋪,夏天不讓農民拉西瓜的小板車進城。總理說,「一禁了之」是「懶政」行為。
  • 當輿論聚焦網際網路企業時,究竟在討論什麼?|2020年網絡輿情事件盤點網際網路篇(下)
    本期小強傳播繼續為大家帶來2020年網絡輿情事件盤點(網際網路篇)的網際網路企業專題內容,涉及到公眾權利、網絡空間治理、網絡圍觀以及其他網際網路企業相關的輿情事件。點擊可回顧上期內容:打工人、凡爾賽成熱梗,動森、後浪出圈,丁真走紅……這些網際網路熱點,你都知道嗎?
  • 亞馬遜雨林大火連燒3個星期 在國際輿論場中竟毫無存在感?
    大到從太空都能觀察到。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幾張衛星圖片顯示,大火造成的濃煙,已覆蓋了巴西亞馬遜州、朗多尼亞州、帕拉州和馬託格羅索州等多個地區。科學家們警告說,當地的生態環境已岌岌可危,甚至可能會對人類阻止氣候變化的努力造成毀滅性打擊。說起亞馬孫熱帶雨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節目常常將鏡頭對準這個「世界動植物王國」。
  • 中國輿論場的食腐動物
    這種人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用看似專業的話術左右著輿論的導向,一而再再而三的突破基本的底線。當第一個醫鬧產生的時候,他們不去報導醫護人員受到了怎樣的侵害,卻刻意扭曲報導兇手作為患者有多麼悲慘,繼而引發了一系列傷醫弒醫案,這樣的輿論環境,離現在沒有很遠,就在短短的五六年前。
  • 眺望|李政:大數據環境下的網絡輿情治理策略
    從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山東疫苗案、魏則西事件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可以看出,網際網路已成為社會各階層宣洩情緒、思想碰撞的重要輿論場,傳統媒介的話語體系被逐漸解構,社會公共事務越來越多成為網絡輿情的中心議題。
  • 治理|大數據在網絡輿情治理中的應用 張俊傑
    在這樣的環境下,公開性已經成為我國輿情治理的原則之一。公眾對於事實的真相具有知情權,政府通常利用將事實真相、歷史與處理辦法公之於眾的方法,引導輿論的發展方向,化解輿論危機。但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輿情治理方式已經難以應對當今時代複雜的網絡環境。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則能提升輿情治理現代化,即通過數據的公開,以可視化的方式讓公眾直接地看到輿論事實,在提升治理主體的公信力的同時,維護公民在網絡環境中的知情權。
  • 凝心聚力戰高溫 絲絲關愛寄深情
    隨後,這場關愛在身邊的「送清涼」活動在全國各地項目迅速展開,鑑於西藏、雲南、貴州等區域項目較為偏遠,為能將降暑物品及時送至一線員工手中,公司以微信紅包的形式交由當地項目負責人統一採購。       總經理助理王慧青、工程支持與督導總監許冬陽、安全生產管理副總監劉培生等至密雲水廠項目部慰問一線員工
  • 青記獨家丨2020年新媒體治理:創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
    實現傳媒業在融合發展中創新管理,構建「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是站在歲末迎接新起點時我們應當再思考的重要問題。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是落實好「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強和創新網際網路內容建設,落實網際網路企業信息管理主體責任,全面提高網絡治理能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 凝心聚力 厚積薄發 再創輝煌
    臺灣微寶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攜眾多明星產品亮相……在這個萬眾矚目的農資盛會上,臺灣微寶再一次展示了差異化的產品以及強大的品牌吸引力和精神飽滿的團隊面貌,各種熱銷產品被整齊有序地擺放在展臺上共同努力   同創價值   共同成長凝心聚力
  • 2019網際網路企業社會責任指數排名:三七互娛位列網路遊戲行業第一
    近日,在北京舉辦的「北京師範大學網際網路研究院成立儀式暨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上,國內第一本網際網路行業社會責任研究成果——《2019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
  • 「拆分臉書」呼聲高漲 網際網路超級平臺要注意什麼?
    網絡平臺虛假新聞、用戶隱私保護以及製造社會不穩定等問題一直被輿論詬病。之後,Facebook回應稱,正在採取進一步措施解決平臺上的仇恨主義問題,並刪除超150萬條涉紐西蘭清真寺恐襲視頻)等更是引發全球輿論對Facebook這一龐然大物的擔憂與不滿。因此,「拆分Facebook」觀點不時在輿論場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