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蘑菇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
蘑菇能被用於治療抑鬱症?
蘑菇會吃掉海洋裡的垃圾?
蘑菇是世上最大的生命體?
蘑菇還有哪些你不知道的奇妙能力?
手工拼貼藝術家Seana Gavin的「星際蘑菇高速公路」
最近,倫敦薩默塞特府(Somerset House)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的展覽——「蘑菇:真菌的藝術、設計與未來」(Mushrooms: The Art, Design and Future of Fungi)。
沒錯!蘑菇,你家餐桌上的配菜、雨後草地上的入侵者和馬裡奧的神奇道具,就是這場展覽的主角。
40多位藝術家、音樂家和設計師,獻上了他們每個人對蘑菇的獨特見解,探討了蘑菇在藝術、設計、科學等不同領域的豐富多彩的含義。
「有靈性的蘑菇」
看展之前,跟我們重新認識一下蘑菇本「菇」!
蘑菇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而是一種真菌,一種完全獨立於其他物種的生命體。
我們通常看到的蘑菇,只是它露在地表的子實體,它的整個生命依賴菌絲在地下默默生活了很久很久。
「未命名蘑菇項目」
它作為真菌將巖石表面分解成土壤,使植物得以在土地上繁衍生息,從而為後來的動物(包括人類)創造了宜居的環境。這就是為什麼,蘑菇的存在對於我們和地球有著超級重要的意義。
現在,準備好進入蘑菇的奇幻世界了嗎?
設計公司Pentagram與3D藝術家Rosie Emery、創意工作室Counterpoint合作開發了一種使用生長算法創建的菌絲體字體,為展廳門口設計了蘑菇標誌Mycophilia
採蘑菇的少年們,在畫家Graham Little的筆下浪漫而神秘蘑菇色彩鮮豔、形態各異,天生擁有美麗而危險的氣質。大約從維多利亞時代開始,已經是許多作家、藝術家熱衷的創作主題。
Beatrix Potter熱愛採集、研究蘑菇,用繪畫的方式進行記錄
經典童話《彼得兔》的作者Beatrix Potter,據說對小孩興趣不大,倒是對蘑菇情有獨鍾。在畫出《彼得兔》之前,她曾詳盡、準確地繪製了300多幅真菌插畫,並在顯微鏡下研究真菌的繁殖方式,第一次提出了地衣是真菌和藻類的共生體。
然而,當她試圖將研究成果提交給倫敦林奈學會的時候,對方卻以性別原因拒絕了她。🤷♀️
Cy Twombly《自然歷史之一:蘑菇》(Natural History, Part I, Mushrooms 1974)
不過,另一位藝術家Cy Twombly的研究方法確實不符合科學。
他像集郵似的收集了一系列關於蘑菇的彩色印刷物、拼貼畫和彩色粉筆繪畫,將邏輯和混亂、科學和妄想結合起來,顯得散漫卻詩意,是「偽科學美學」的代表作。
「蘑菇獵人」John Cage有句名言,「一餐吃不到蘑菇,如同天空沒了雨露。」展覽上還有一位重磅蘑菇專家John Cage,這位實驗作曲家以一首《4分33秒》震驚音樂史,卻鮮少有人知道他的另一個身份——紐約真菌學會(New York Mycological Society)的聯合創始人,外號「蘑菇獵人」。
他對蘑菇有著超乎尋常的興趣,最初是因為大蕭條時期沒東西吃,他開始採摘野生蘑菇,沒想到漸漸走上了蘑菇研究之路,他收藏蘑菇、開蘑菇課、寫蘑菇書(已被MoMA收藏)、為餐廳供應蘑菇(他曾經專門致電譚盾,問炒蘑菇能加豆豉嗎?)。
《Mushroom Book》模仿蘑菇無序生長的特性,關於蘑菇的食譜、詩歌和插畫恣意散落在紙上雖然視覺藝術經常表現的是蘑菇的美麗外表,但它的內在,更多地和黑暗、死亡、巫術聯繫在一起,它有著脫離世俗的隱喻,和迷幻文化、神秘主義息息相關。
在數學家Lewis Carroll家喻戶曉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吃了一口蘑菇變成巨人,再吃第二口變成矮人,有解讀甚至認為,這個童話根本是在描寫kē yào的幻覺。
19世紀科幻小說之父Jules Verne更是在《地心遊記》中異想天開,讓他筆下的探險家闖進了和樹一樣高大的蘑菇森林。
關於蘑菇的奇聞不只存在於虛構文學中,在這次展覽的特別活動上,藝術家Siôn Parkinson和音樂家Sam Annand就進行了一場受「章魚臭角」啟發的演奏。「章魚臭角」是一種鬼筆科蘑菇,長得像章魚,聞起來惡臭無比,在英國的森林裡很常見。他們用人聲、電子樂器,模擬了奇特的臭角生長環境。
設計師Matty Bovan為這場演奏設計了用毛氈、皮革和泡沫等材料製作的「蘑菇裝」,似人非人,似獸非獸,仿似自然中遭受側目的章魚臭角
Magic Mushrooms
藝術家Carsten Höller設計的「蘑菇百寶箱」,在太陽能板照耀下永生蘑菇會緩緩旋轉蘑菇對人類的吸引力,可不止於美味和美麗,在設計領域,它正在成為一種有魔力的百變材料。
前面提到了,蘑菇有千絲萬縷的菌絲網絡,相當於它的根。1992年在密西根北部發現的一株蜜環菌,在森林中已經存活了近2500年,佔地面積有差不多20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而且仍然在生長中。據《自然》雜誌稱,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生命活體。這株蜜環菌正是以地下菌絲的形式存在,而不是網上流傳的大蘑菇喔。
假的假的!
菌絲的存活時間長、生長速度快、生產成本低,是一級棒的可持續材料。
在展覽上,我們看到許多被成功應用於生活的菌絲產品,人類幾乎可以活在一個蘑菇宇宙了,真是大開眼界。
這次展覽的一件關鍵作品,是特別委託設計師Tom Dixon用菌絲製作的一把椅子,菌絲的生長速度恰恰好趕上了展覽開幕。
設計師Sebastian Cox和研究員Ninela Ivanova合作,從林地廢木中培育出真菌,用菌絲做成可生物降解的燈罩。環保之餘,每一個燈罩都獨一無二,有野生美感,現在已經可以在市面上買到。
比利時鞋履設計師Kristel Peters的蘑菇高跟鞋還有設計師開發了蘑菇的更多可能性。
比利時鞋履設計師Kristel Peters用菌絲代替皮革製鞋,荷蘭織物設計師Aniela Hoitink則將蘑菇切片織成衣物,讓素食主義者實現了從頭素到腳的願望,減少了時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荷蘭織物設計師Aniela Hoitink設計的蘑菇外套
看過這些有趣的嘗試和設計之後,你是不是開始對小小的蘑菇肅然起敬,或許它真的會成為解救氣候危機的秘密武器?
Fungi Futures
正如藝術家Alex Morrison畫的一樣,蘑菇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手牽手保護世界有科學家認為,蘑菇是一種未來材料。這不僅僅是關於眼前的減碳和成本問題,在更深的意義上,是關於我們的生活,以及我們將為地球留下什麼。
在2007年的美國舊金山漏油事件,真菌學家Paul Stamets運用平菇的降解奇效,設計了油汙處理方案。如今,在實驗室條件下培育的菌絲體,可以製成可生物降解材料代替塑料。
至於已存在的海洋塑料,能被特殊品種的蘑菇分解,有效地減少海洋垃圾的擴散。
展覽牆上即是Mae-ling Lokko研發的菌絲建築材料建築歷史學家/材料技術專家Mae-ling Lokko,用菌絲和生物聚合物結合起來,生產出高性能的低碳材料。她最近的項目名為「砍根」(Hack the Root),用菌絲磚取代混凝土,這種材料甚至可以讓人類在其他星球上建造房屋。
紀錄片《Magic Medicine》追蹤了Robin Carhart-Harris的蘑菇療法Robin Carhart-Harris是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迷幻研究中心(嗯!確實有一個迷幻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Psychedelic Research a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負責人,從2009年以來,他一直在研究迷幻物質對大腦的影響。
他和他的團隊開創性地用迷幻蘑菇進行了治療抑鬱症的研究,有史以來第一次向抑鬱症患者提供了醫學試驗。雖然這個蘑菇療法仍有爭議,但他們期待能透過研究,幫數百萬的抑鬱患者改善生活。
蘑菇之所以能在地球上長存,不只因為它有頑強的生存欲,能吃掉死去的植物和生物,還因為它在不動聲色的生命運動中,能使土壤肥沃有活力,促進新生命的成長,實在是勇敢又善良的真菌啊!
藝術家Jae Rhim Lee用一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方式,大膽地運用蘑菇的奇妙生命力,設計了一套「蘑菇壽衣」——人類既是汙染的製造者也是受害者,在去世後,人類又成為有害物質的循環傳遞者,因為人體內包含防腐劑、殺蟲劑以及鉛和汞等重金屬。
她透過選擇性培育,種出一種特殊的「終極蘑菇」,而使用繡有這種蘑菇孢子的壽衣,在屍體分解的過程中,即可吃掉有害物質,防止土壤被汙染,讓葬禮變得更清潔環保,並催生出新生命。
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在被埋葬之後,變成了蘑菇。再換句話說,你活著的時候吃蘑菇,你死掉的時候蘑菇吃掉你。這是一種非常綠色的死亡方式。
🍄…✨…🌍
by simbo7000
縱使蘑菇有那麼那麼多的好處,
但誤食野生菌類真的有生命危險喔!
還是和蘑菇做朋友吧,
畢竟站在地球的角度看,
人類和蘑菇沒有什麼不同啊。
有機會去展覽現場看看吧
👇
Mushrooms:撰文 - 泥可拉絲
圖片 - 來源於網絡
Present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