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咯來咯~來吃瓜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拇指西瓜」呢?
它的外皮條紋看起來和西瓜無異,但是尺寸比起正常西瓜卻小了許多,跟我們的拇指差不多大。
「拇指西瓜」和普通西瓜對比
有了這個「拇指西瓜」,實現一口一個」西瓜「不是夢!
但是「拇指西瓜」真的是西瓜嗎?它切開後是不是和西瓜一樣有紅彤彤的果肉?味道是不是也和西瓜一樣呢?
今天,科博士就來帶大家一探究竟!
「拇指西瓜」的學名其實是糙毛馬㼎(bao)兒(Melothria scabra),是葫蘆科、番馬㼎兒屬植物。相信大家看到這兒,肯定滿頭霧水,糙什麼兒?番什麼屬?
先別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拇指西瓜」吃起來是什麼味兒的。這個「迷你西瓜」剛咬下去的時候,它的外皮的口感確實和西瓜相似,但是咬開來以後卻不是西瓜味兒的,味道倒是和黃瓜有點相似。科博士仔細瞧了瞧裡邊,發現並沒什麼瓤,而是白色的籽,整個果只酸不甜,光看它的味道的話確實和西瓜不太搭得上邊兒。不過這倒是和它的真實身份對上了——糙毛馬㼎兒其實和黃瓜一樣,都屬葫蘆科,難怪味道那麼相似。
還在生長中的「拇指西瓜」
是不是能看出來是
黃瓜的親戚呢
「拇指西瓜」原產於墨西哥、中美洲等地區,雖然近些年才出現在國內超市裡,作為高端水果售賣,但在它的家鄉,它已經被吃了幾個世紀了。
拇指西瓜在美國的流行名稱為Cucamelons,同時也叫老鼠瓜或是墨西哥酸黃瓜。
圖片來源:博物
「拇指西瓜」是中美洲當地的一種野生的攀援藤本植物,它不耐霜凍,喜歡生長在溫和、陽光地區,耐寒、耐旱能力強。根據它的生長習性以及生長環境的需求,「拇指西瓜」多引種栽培於我國杭州、廣州、成都、西安、山東、平頂山等地。
都說「民以食為天」,既然我們都了解過「拇指西瓜」是什麼、來自哪兒,又怎麼能錯過它的吃法呢~
其實~拇指西瓜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直接生吃或者拌沙拉。
如果覺得生吃不好吃的話,也是可以泡成醬瓜吃的,就是這「醬拇指西瓜」可比醬黃瓜要奢侈的多,畢竟我們的這個」拇指西瓜「可不便宜,科博士覺得還不如一盤涼拌黃瓜來得實在呢。
科博士想,大家通過圖片看就能知道這種水果為什麼要叫軟棗獼猴桃了吧。和「拇指西瓜」不同的是,「拇指西瓜」是披著西瓜皮的「黃瓜」,軟棗獼猴桃則是披著冬棗的外衣,卻有獼猴桃的心。
圖片來源:博物
我們平時吃的獼猴桃主要是中華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一些黃心、紅心獼猴桃品種也是中華獼猴桃作為爹媽和別的獼猴桃雜交出來的。但是,軟棗獼猴桃和中華獼猴桃是平起平坐的物種,都來自獼猴桃科獼猴桃屬。
目前我國市面上軟棗獼猴桃並不常見,棗獼猴桃相比普通的獼猴桃,個頭要小,表皮也沒有毛,但是口味和大獼猴桃還是很相似的。
金鈴子,俗稱癩葡萄。癩葡萄成熟果大如雞蛋,果色會從青到黃再轉紅,果肉血紅甘甜。外形小巧玲瓏,比較美觀,既可食用又可賞觀。
雖然金鈴子的俗名是癩葡萄,但它其實是一種苦瓜!
圖片來源:博物
完全成熟的金鈴子外皮爆開,紅色部分可食
作為水果的金鈴子,要等到完全成熟才能吃。當它完全成熟時,金鈴子的外皮會爆開,然後吃其中包著種子的紅瓤,甜甜的,甚至有些像剝了皮的葡萄——雖然能吃的部位不多,但也算是苦瓜的逆襲了。
玉米筍雖然名字聽起來像是玉米和筍雜交出來的什麼神奇物種,但其實和筍並沒有什麼關聯。
玉米筍實際上是甜玉米細小幼嫩的果穗,去掉苞葉及髮絲,切掉穗梗,就是玉米筍啦。
簡單來說,玉米筍其實就是玉米小時候。
而且,玉米筍大多不講究品種,只要你趁著玉米還沒長大,找個合適的時機掰下來,那它就是玉米筍。
那啥時候才是合適時機呢?
當玉米長出了幼嫩完整的雌穗,剛剛開始頭頂上長鬚須的時候,不等授精結實,就掰下來,就是最好的時機。這個時候的嫩玉米還沒有隆起的子實,長大後會變得硬邦邦的玉米芯在這個時候還是嫩嫩的穗軸,一口下去,鮮嫩清甜。
近年來玉米筍也開始漸漸走入市場,在我國也逐漸有所種植培育,是現代人追求健康飲食的新寵。
科博士給大家介紹了這麼多迷你水果,相信大家對這些水果都有了一定認識了吧~
可能又有小夥伴會問:「科博士科博士!那我在超市裡看到的那些迷你胡蘿蔔也是新的品種嗎?」
「不是哦~那只是普通蘿蔔削成的小蘿蔔而已....」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