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Stepan Pachikov:以保護人類記憶為終極使命,印象筆記將永生

2021-02-16 印象筆記

文 |  獵雲網(ilieyun)堆堆

本文已授權

轉載請聯繫 獵雲網(ilieyun)

印象筆記創始人Stepan Pachikov與一般的科技創業者有所不同,他生在一個政治不穩定的年代和國家。在那個時候,創新與自由並不是政府和環境所營造氛圍。但是,Pachikov憑藉著自己的追求與願景,仍然達到了一般人無法實現的成就。本文講述的,就是 Pachikov創立印象筆記的心路歷程。

[本文共計7069字,

預計閱讀時間18分鐘;

祝閱讀愉快]

印象筆記的創始人Stepan Pachikov是矽谷的科技先鋒,他首次將手寫輸入與掌上電腦結合起來,在3D科技以及虛擬實境領域也是頗有建樹。儘管他在科技上的貢獻影響了數百萬人的日常生活,可他本人卻依舊是一個謎。通過數月來的採訪,我們試圖探究其成就背後的故事。


2001年9月11日的早晨,Stepan Pachikov在曼哈頓公寓裡透過窗子目睹了一場恐怖襲擊。當時,他住在West Side公寓第44層樓上(如今住處也沒變)。他慣常使用的相機一直是瞄準地平線的,他也因而可以俯視這場震驚全球的恐怖襲擊事件。當一架大型噴氣式客機猛地向世界貿易中心傾倒時,他的手指正放在相機的快門上。在一陣衝擊之下,他本能地按下了快門。

Pachikov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實在不足為奇,他本能地想要保存這段記憶。作為印象筆記的發明者和創始人,Pachikov一生都致力於保存人類記憶、從歷史敘述中揭秘人類思維,接著將這一切組合在一起,為人類的下一代服務。

他對保存記憶的痴迷要追溯到青年時代,那是在蘇聯解體之前。儘管當時正處於個人電腦引領資訊時代的前夕,不過Pachikov已經非常明確地在醞釀著另一場革命。

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20世紀80年代早期,Pachikov成長過程中所接觸到的蘇聯文化已然岌岌可危。出於對文化、歷史和藝術的熱愛,Pachikov知道倘若沒有辦法去保留記憶,那麼整個文化都將不復存在。在他看來,電腦就可以被用來保存這些記憶。

圖:Stepan Pachikov和他的家人,包括父親Alexander、母親Katerina以及兄弟George。

富有哲學思考的發明家

從暗無天日的日子再到俯視紐約港,Stepan Pachikov就如同英雄一般踏上了自己的徵程。他被大家稱作是預言家、哲學家、矽谷之父。儘管有些時候,他的想法也會被認為是荒唐可笑的,但它們都擁有相同的靈感來源。他發明了可以讓電腦識別人類手寫輸入內容的軟體。他還發明了最早一種虛擬實境系統,讓學生們能夠親自感受歷史。美國郵局還採用了他發明的一套光學字符識別(OCR)系統。後來,他又提出了印象筆記的構想,他希望將其設計成人類大腦的物理外延部分。對於富有哲學思考的發明家來說,這其實就是一種永生的方式。

「能夠出現在這個世界上,這其實就是一件極小概率的事情了。」他這樣說道,「我的母親偶然遇見了我的父親。基因的結合以及他們兩人的相遇誕生出了我們,所以我們會出生的機率其實是非常小的,從統計學來說,概率小得幾乎為零。但是,我們能百分百的確定總有一天,我們都會面臨死亡。誰還會記住我們呢?誰還會記得你為這個地球做出了什麼貢獻呢?我們都記得莎士比亞,那是因為他對這個世界做出了一定貢獻。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這是我們活著的奧義。我的理念就是,每一個人都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計程車司機、廚師、科學家——我們都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前提是要有人記得你做過什麼。這一切都基於你擁有的記憶。」

「記憶成就了你我他。」Pachikov解釋道。他特意放慢了語氣,言辭謹慎地說道:「關於你的一生,你所記得的內容成就了你自己。」他解釋道,「若是抹除我的記憶,那我這個人還剩下什麼?我的鼻子。我的眼鏡。如果我喪失記憶的話,就連我的笑話也與之前大不相同。」

記憶的保存

「即使是在30年前,我就已經想不起來很多東西了。名字、笑話、短語或是曾經發生過的事實都煙消雲散了。或許,我能夠再溫習那些我忘記的知識,但是我的校園生活卻再也回不去了,我的大學時代、老師、朋友、人生經歷卻很難再找回了。在過去的20年裡,我往照片庫裡存放了將近75000張照片,但再那之前的就徹底丟失了。」

Pachikov這種對銘記和被世界銘記的需求成就了今天的印象筆記。不幸的是,從此之後,曾經竭力想要保存人類記憶的他,開始遭受帕金森病的侵擾,記憶力每況愈下。俄羅斯人的幽默感在這裡就顯得格外諷刺,那個為保護人類大腦而奮鬥的人患有帕金森病,症狀包括記憶丟失。

Pachikov心懷科學家的堅忍,認為這就是自己的命運,之後他辭去了工作。不過,他似乎並不為此感到煩惱。

他低下頭說道:「我其實也沒有感到難過。只是,每當別人以同情的姿態去看我時,我的確感到有一些難過。我想要傳達給世界的理念,他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

不過,當他把自己和霍金比時,他覺得自己還是幸運的。當他用他顫抖的雙手在電腦上打字時,他想到霍金甚至無法用自己的手指打字。「他用眼睛控制滑鼠和鍵盤,最近還寫了幾本書。」 Pachikov沉思道,「俄國有這樣一句諺語——『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區別是什麼?悲觀者認為事情很糟糕,已經不會更糟糕了。樂觀者卻覺得這件事還能變得更糟糕』。而我,是個樂觀者。」

Pachikov的樂觀精神激勵著他去展望印象筆記的未來,他創建這家公司就是為了保存人類記憶。對他來說,印象筆記只是一個走向未來的敲門磚,它能讓個人、社區或文明的本質永遠保持活力。他敦促人們理解他的夢想。「我們必須認識到,每18個月,計算機的功能就會增加一倍。」他引用摩爾定律這樣說道(這一定律在過去幾十年裡一直是相對正確的)。

他設想,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將與機器比賽——且人類會輸。他並沒有做出反烏託邦式的預測,事實上,他認為這場比賽是一個改善人性的機會。「電腦不會讓我們變得更聰明、更好、更快,」他說,「唯一一個讓人類文明得以留存的方式就是讓人類的大腦比現在的運轉速度快一百萬倍。」

預言家的夢想

Pachikov認為,未來的科技其實是人類大腦的一種物理延伸,也許這就相當於是一種嵌入式晶片。他和其他科技領導者也分享過這個想法,比如說馬斯克。這已經成為數十年來科幻小說中的主要故事情節。當有人指出印象筆記沒有任何將人類轉變為電子人的計劃時,Pachikov依舊處變不驚。他聳了聳肩說道:「我們別無選擇,這不過是另一種類型的植入罷了。人類已經使用了大量科技讓大家變得更強。你戴眼鏡是為了看得更清楚,不是嗎?我戴上了眼鏡,那麼視力也就不再是困擾我的問題。印象筆記和智慧型手機也是如此。如果這本身就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你就不需要在接電話時將它靠耳朵了。

為了理解Pachikov對於未來的夢想,我們必須要了解他的過去。作為蘇聯的一位青年科學家,他在蘇聯科學院學習了將數學運用到經濟領域,他還拿到了模糊邏輯學的博士學位。如果非要說這段時光有什麼缺點的話,那也許就是太過安逸了。Pachikov認為所有人都需要學會用「雙重思維」去思考問題。

我有朋友,收入也不錯,我能買輛車。我擁有一個三居室的公寓、可愛的孩子們、圖書館以及黑膠唱片。他說道:「但如果有人要問我是否尊重政府呢?」這個問題你是無法給出否定答案的,你只得說:「是的,我尊重它。」你不能說的是:「它可以變得更好。」這就有點像是Orwell筆下的1984年,他的形容就非常恰當了,即我們必須要想一套做一套。

Pachikov本人一直想做但卻不能做的事情就是環遊世界。「有這樣一句老話:只要你能離開這個國家,那麼你就可以住在這兒。對於我來說,有一天我能去美國、英國、義大利或者墨西哥旅遊——那這簡直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這就和現今的登月一樣困難。」

當藝術與科學相結合

雖然被困於蘇聯,但是Pachikov的心靈卻仍在四處遨遊。他對戲劇以及歌劇的熱愛為他自己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而他對計算機的信念也使得他明白了一點——只要有足夠的創新,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意識到自己腦海中的創新需要開放的思想,所以他決定將未來——自己的未來——放在兒童們開放的思想中。1986年,在朋友(蘇聯西洋棋大師Garry Kasparov)的幫助下,Pachikov創辦了蘇聯境內第一家計算機俱樂部。當時,這地方成為了墨西哥普通人能接觸電腦的唯一方式。但是Pachikov要求所有成員必須教會孩子如何使用計算機。很快,他就發現了自己身邊擁有一大堆思維活躍的人才。

他回憶道:「擁有這麼多有天賦、敢於創新的人,我們可以創辦一家公司。」

當時,蘇聯已經不再是原先的蘇聯了。在戈巴契夫進行蘇聯經濟政治改革的年代,政府當時開始嘗試改革共產黨,而建立一家半私有制的企業也是可以的。Pachikov的第一次嘗試就是源於西洋棋俱樂部,他開創了可以讓計算機識別書寫內容的Paragraph。

「誰會需要這樣的科技呢?」Pachikov問道。但緊接著,他自己又給出了答案:「當然是兒童。」我們需要激勵孩子們不要忘記書寫的技能,說服家長相信書寫對於大腦發育非常重要,讓孩子相信自己其實是在玩遊戲。但這一切都是為了發展書寫。這個想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看來是非常超前的,即便對於開發者本人來說,這種科技的真正應用也尚不清楚。但這個想法很快吸引了蘋果公司的注意力。在蘋果的支持下,Pachikov發明了另一個適用於新型掌上電腦Newton的手寫識別系統。

自由的啟動板

「他們的支持是有條件的。」Pachikov回憶道,「蘋果公司認為如果我們都待在俄羅斯,那麼在他們支付我們一筆資金之後,我們就會消失不見。所以他們提出願意支付600萬美元購買這項技術,但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搬到加州。他們需要保證自己的投資不出意外。」

次年,Pachikov舉家搬到了加州的庫比蒂諾。他從未打算一直留在這裡,但是加州讓他了解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之前從未體會到的。紐約的戲劇和歌劇、墨西哥的日光浴和網球,還有加州,這是旅遊、自由以及創新的啟動板。

Newton項目的失利是蘋果早期遭遇的一次失敗。支持手寫輸入的手持設備(之後稱之為掌上電腦)在近十年時間內都沒能與手機相結合。Pachikov暫時將計算機讀取書寫內容的想法放到一邊,之後他會回過頭來再進行嘗試。

事實上,Pachikov又回到了他最初的思考上,他渴望去發展兒童的大腦。利用虛擬時間機器Alter Ego,他將公司的重心轉移到了幫助孩子理解歷史上。

Pachikov說道:「我們獨立發明了Alter Ego並採用了針對3D所特定的一項技術。通過虛擬實境建模語言(VRML),兒童就可以 『穿越』回古羅馬和古希臘。他們還可以碰見阿基米德。」

但是矽谷19世紀中期的發展有一次中止了Pachikov的教育大計。Silicon Graphics也在開發類似的技術,他們收購了Pachikov公司的前身ParaScript。Pachikov本人反對這項交易,但董事會卻否決了他的意見。交易完成之後,當時已成為美國公民的Pachikov可以算得上是大獲成功了。但他卻深感壓抑。

大約在十多年前,一個雙語(英語+俄語)出版的語言雜誌Snob對放棄原國籍者的Pachikov進行了採訪。當時,雜誌想要研究的觀點是「金錢帶不來幸福」。「這是真的。」Pachikov說道,「我當時確實很富有,但我根本不開心,因為我沒有在做任何有意義的事情。」

他如今已經學會以更合適的態度對待金錢,將其當做是生活計劃的一項工具。「一些人賺了很大錢,一些人賺了很少的錢,但它們都會意識到錢不是目標。」對於他來說,活躍度和貢獻率是至關重要的。在ParaScript被出售之後,顯然Pachikov需要開始另一個項目。

圖:Stepan和比爾·蓋茨(1990年)從不可能開始

Pachikov曾一度對人類大腦非常痴迷,尤其是熱衷於研發一種軟體可以確保兒童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大腦發育的重要環節。他相信,此舉可以讓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變得更加聰明。但他對於大腦的種種疑惑又引發了另一個念頭:如果我們可以複製一份自己的大腦呢?如果他可以開發一個系統來為大腦進行備份嗎?

「如果你死了,那麼你也許會在幾百年後重生。我們很容易就會萌生這樣的念頭,如今我們已經可以複製基因了,而當我們離開人世後,我們也就失去了記憶。」他知道這樣的想法無異於天方夜譚:「當你創建一家新企業時,你設定了一個遙遠的目標。之後,你會將此縮小成為一個更切實際的目標。我一直在使用相同的方式去創建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從最初那個大腦備份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開始,Pachikov逐漸將目標縮小成要開發一個可以延伸人類記憶的產品,讓人們可以更輕鬆地找到記憶。他堅信記憶的重要性以及保存這些記憶的緊迫性。「你能想像出一個聰明人但是記憶力很差嗎?」他問道,「為什麼你記不住一個人的名字呢?這樣看上去太蠢了。記憶力和智商是密切相關的。」

但是,他也指出人類的記憶是非常脆弱且不可靠的。「我們擁有成千上萬片信息碎片,但是除非我們可以及時找到它,否則它就是無用的。在商業中,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哦,對不起,我忘記你的名字了。」他笑道,「我本人也需要這樣一個產品。」

以記憶為根

2002年,Pachikov創辦了印象筆記公司。公司於2004年發布了第一款原型產品,並於當年的10月推出了Windows的首個測試版。最開始的印象筆記(N大寫)並不能實現雲同步,Pachikov主要用它來復興先前的技術——手寫識別技術。在印象筆記中,人們仍然可以使用傳統的方式記筆記,而且還能使用搜索功能找到這些筆記。這絕對是Pachikov本人的大愛,他曾表示:「我討厭關鍵字搜索!」因為他覺得自己並不能記住所有的筆記,也不想為了搜索信息,而記住這些數也數不清的關鍵字。

2007年,Pachikov碰到了20歲的Phil Libin。他很賞識Libin的商業天賦,這是Pachikov所缺乏的。

「我選擇了Phil。」Pachikov回憶道,「他聰明,受過良好教育,我完全相信,他比我更有能力勝任CEO一職。另外,他的俄語比我的英語還好(Phil Libin在俄羅斯出生,5歲移民美國),他會讓公司力挽狂瀾並取得成功。」在Libin的帶領之下,印象筆記從一個小型初創公司發展成為一家財力殷厚的公司,並坐擁數百萬用戶。

「如今的僱員對於自己工作上用的設備期待極高。」印象筆記現任執行長Chris O'Neill說道,「因此,這就要求產品既具備功能,也同樣要美觀。」他還表示:「Phil從Stephan那兒收益良多,他花了很多心思在印象筆記上,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終開發了iPhone版,他給了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這就是Phil的傳承。」

至始至終,Pachikov依然是印象筆記董事會的一員,他想要繼續開發產品,但他把最終決定權交給了Libin,這是一個明智之舉,因為他認為公司只能有一個領導人,而不是兩個。Pachiko說:「Phil不需要我的參與,他已經僱了許多新員工了,還開發了印象筆記的Apple版和iphone版,他不需要我的幫助。」

2015年,Libin從印象筆記辭職,但Pachikov對他的欣賞從未減少。Pachikov說:「Libin教我兒子如何做生意,他可以算是我兒子的第二個父親了。總之,Libin對公司的貢獻是非常大的。」

圖:Stepan和他的兒子Alex,大約1985年攝於Amstrad桌上型電腦前順應過去的重要性

如今的Pachikov已經67歲了,但他依舊認為生命的本質在於回憶,他很滿意自己遺留在印象筆記那兒的一份記憶,並希望他的那份記憶能夠繼續延續。

「我不相信這世間有上帝,如果你不怕上帝的懲罰,那還有什麼能夠阻止你犯下罪行?」對於Pachikov來說,身體終將死亡,可記憶卻能永存。話說至此,他的眼神愈發堅定起來:「我害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回憶,當我們決定好惡的時候,好與壞,也是記憶的一部分。摧毀文明並非難事,而我們的使命,我們的目標,就是去保護生命,以及保護我們最終留下的那一份記憶。」

Pachikov現於紐約定居和工作,在矽谷印象筆記公司和自己的公寓之間往來通勤,繼續燃燒自己對藝術的熱情。他可以漫步至大都會歌劇院。時光慢慢遠去,他說自己學會了快樂。

「有句話說得好,智慧隨著年齡而來。」Pachikov說,「但是有時候,年歲是孤獨的。」對他來說,隨著年紀漸長,疾病和身體的局限愈發明顯,而智慧也在與這些局限的對抗中增長。

「這是生命的一個階段,它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我以及曾經的成就,我的眼睛不再關注那些不重要的瑣事,而是去理解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如今的我,依舊在尋找答案的路上。」

作為董事會的一員,Pachikov依舊會去公司。他積極地與O』Neill分享自己對公司未來的願景。O』Neill表示,他從Libin接手印象筆記時,他的首要職責就是聽取前兩位領導者給自己的建議。溯本求源,O』Neill認為,Pachikov的前瞻視角為自己指明了方向,讓他清晰地了解印象筆記的用途。

「Pachikov預見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能夠在思考的瞬間,捕捉住自己的靈感,他教給我及時轉移故事的方式,而這些故事是人類必不可少的部分。他清楚地明白我們在做什麼,我們知道的,以及我們記得的,而這些,遠勝過文化、宗教以及時代交替。他想用技術保存人們的記憶,正是因為Pachikov的智慧,我才清楚地明白印象筆記的未來該走向何方。」

- END -


文 |  獵雲網(ilieyun)堆堆

本文已授權

轉載請聯繫 獵雲網(ilieyun)

相關焦點

  • 印象筆記還有印象,Evernote 已成 ever
    經過十幾年間的快速發展,Evernote的使命在於成為人類的第二大腦,幫助人類連接一切媒介並方便地提取信息。在專業分工盛行的當下,再加上信息爆炸的背景,第二大腦的需求成為一種剛需,這也是Evernote十幾年間全球用戶增長到2.25億的底層邏輯。不過,這家已經近17歲的網際網路公司,經歷過一系列的產品失敗和高管出走之後,越來越顯垂暮之年的老態。
  • 馬斯克將造出「超級人類」?不久的將來,人類將實現「永生」?
    今天看了張召忠老師的一則視頻,細思極恐……人類恐怕在不久的將來,即將實現「永生」!而最先受益的將會是大批的富人。最近,科技狂人馬斯克,對,就是美國自費造火箭的那個牛人,被張召忠老師評價為「一天到晚吹大牛、把牛吹上天、同時他還能所有吹的牛都實現」的超級牛人——馬斯克,聲稱:手機、電腦需要手持太麻煩,他將致力於將電腦直接裝入人腦裡,與人的神經網絡連接,甚至與大數據云計算連結……這是什麼意思?
  • 25人預定「意識上傳」服務,這將是大佬們的永生之道?
    「致力於存檔你的思想」,這是Nectome的使命,赫然寫在官方網站的首頁。如果一切都按完美的計劃進行,人們的大腦在經過該公司處理後,最終會以數字形式再次「復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Nectome提出使用極低溫將存儲時間延長至數百年時間。為了防止在低溫存儲時產生冰晶,破壞細胞,他們還需要在生物體內灌注乙二醇,隨著溫度的降低,含有乙二醇的生物溶液會越來越粘稠,直到它變成玻璃狀固體。使用ASC技術,Nectome公司的聯合創始人Robert McIntyre已經與其它研究人員一起,完成了小型哺乳動物兔子和大型哺乳動物動物豬的大腦保存。
  • 薦讀 | 2050年人類將實現「電子永生」?
    、記憶或感官都將可以與外部技術連接起來。知名未來學家伊恩·皮爾森(Ian Pearson)博士近日表示,未來幾十年內,人類或許可以通過思維與機器的融合來實現某種永生。他警告稱,向「電子永生」的轉變需要非常細緻的計劃,否則我們「雲連接」的大腦可能會被用於我們無法控制的目的。  皮爾森在近期的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到2050年,人類的智力、記憶或感官都將可以與外部技術連接起來。這並不是說要創建一個思維備份,而是說你的大部分思維將會在物質大腦以外的地方運行。
  • 馬斯克:人類進入新紀元,Ai人腦技術有望實現永生!
    新一代的Neuralink植入物可以置於人們顱頂,其直徑為23毫米,厚度8毫米,擁有1024路連接,能夠感應溫度氣壓,記憶可以上傳,存儲在設備中,或者下載到一個新的人體或者機器人上,並讀取腦電波、脈搏等生理信號。「記憶可以上傳,存儲在設備中,或者下載到一個新的人體或者機器人上」。
  • 印象筆記03:七個印象筆記的野生用法
    iPhone、iPad客戶端:打開筆記,輕觸右上角的分享按鈕,選擇「複製連結」。03. 為你的隱私加密為自己的印象筆記設置密碼,這樣能夠有效保證我們的隱私得到安全保障。② 電腦端文字加密如果印象筆記存有私密的文本信息,例如某個網站的帳戶和密碼,在電腦版本中,可以對筆記內的文本單獨加密,為我們的私人信息提供額外保護,而不會影響到其他文字的查看。
  • 又一黑科技誕生 人類將永生?全球譁然
    簡而言之就是將晶片植入到人的大腦之中!一旦實現了晶片和大腦的連結,也就意味一個人的思想靈魂可以被讀取並存儲,甚至可以移植到其它身體上,一個人豈不是就可以獲得永生了嗎?人類有史以來都在尋求的永生,難道可以實現?
  • 10年後人類可以永生,谷歌工程師驚天宣布!
    在2010年到2015年期間,他因為發表「人類將在最近一些年實現永生」這一觀點,被眾多歐美知名媒體爭相報導和採訪。除了上述兩家之外,著名的《時代(Time)》雜誌、《花花公子(Playboy)》雜誌、《獨立報》、美國ABC電視臺和一些科技行業媒體等都刊登過與他這個「永生預言」有關的內容。
  • 聊聊盜墓筆記的大坑
    就根據《盜墓筆記》當初遺留下的大坑,這些年被填了多少,先簡單說一說吧。先說說吳邪的身世。吳邪就是吳邪,並不是齊羽。第一次吳邪對自己的身世產生懷疑,是因為在搜索西沙考古隊資料的時候,看到了齊羽的字跡。事實上,吳邪從小所練的字帖就是齊羽的字。而他在習慣上和齊羽一些暗合,則是吳老狗很早以前故意為之。是為了迷惑「它」(所謂的它其實就是汪家),讓「它」誤以為吳邪是齊羽。
  • 估值10億美金的印象筆記將倒閉 都帶來了哪些警示?
    印象筆記究竟是怎麼了?又能給業界帶來哪些警示?作者:鈦媒體長久以來,人們都在尋求更有效率的工作工具。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工具的效率更是被提升到一個頗具重要性的位置。其中,筆記類應用被賦予更多使命。2007年,印象筆記的國際版本Evernote發布,一時之間大受追棒。
  • 2017年科技第一議題:人類將在2029年開始實現永生
    兩千多年前,方士徐福就帶著浩浩蕩蕩的隊伍漂洋過海,為秦始皇求長生丹藥;2009年,谷歌任命真心相信人能長生不死的比爾.馬裡斯,擔任創投公司谷歌風投執行長。谷歌風投總投資金額高達20億美元,其中36%將投入生技新創公司,包括幾項深具雄心的壽命延長計劃。人類對於「永生」的渴望,從意識到「死亡」開始,就從未停止。我們有可能實現「永生」嗎? 假如可以長生不老,你該如何計劃未來?
  • 永生不死的海拉細胞,或將為人類長生不老不死圓夢
    一、永生不死的海拉細胞由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主演的電影《永生的海拉》相信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當中的海拉細胞非常感興趣,不死的細胞讓人聯想到人類的長生不老的夢想。很多人都覺得電影中不死的海拉細胞是虛構的,但實際上卻是真實存在的。
  • 印象筆記中國冒險記
    寬帶資本董事長、北京雲基地創始人田溯寧回憶,第一次見到Evernote聯合創始人Phil Libin時,覺得這位從俄羅斯移民美國的創業者,很像1918年的列寧。當時Phil Libin告訴田溯寧,每個人的記憶都需要幫助。2018年8月3日,在印象筆記六周年派對上,田溯寧談到,「過去六年,Evernote的發展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
  • 2050人類永生計劃!這個研究一出讓全世界都炸了!
    在不遠的將來,血液中的納米機器人將可以糾正DNA錯誤,人類將在2029年開始實現永生。而到2030年,血液中的納米機器人將可以摧毀病原體,清除雜物、血栓以及腫瘤,糾正DNA錯誤,甚至逆轉衰老過程。庫茲韋爾堅信「奇點」(The Singularity)絕對存在,屆時在技術的幫助下,人類將實現永生。庫茲韋爾認為,人類將在2045年實現永生。
  • 屌爆了的印象筆記使用教程(1)
    但是生理結構來說,人類的大腦思考很厲害,但存儲效果其實一般。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知識的遺忘率會慢慢增加。到最後,明明是曾經學過的,記憶過的東西,卻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外部的工具,輔助我們去存儲有用的信息和知識。我們自己的大腦只負責存儲最重要,使用最頻繁的那一部分,以及負責思考和處理信息,把一些使用頻率沒那麼高的,但也是有必要的東西,讓輔助工具去做。
  • 又一黑科技誕生 人類將永生?全球譁然!
    馬斯克滿懷抱負地希望在2020年底前將第一塊晶片植入人類患者體內!通過無線連接,你甚至可以與iPhone應用程式互動。人類有史以來都在尋求的永生,難道可以實現?這是多麼不可思議,但現實中的各種科技進步,又在讓我們一點點接近這個目標!
  • 馬克飛象:專為印象筆記打造的 Markdown 編輯器
    隨著自己筆記系統的不斷優化,內容越來越越多,印象筆記已經成為了我工作和學習當中非常重要的效率工具。最開始的時候,使用的是有道雲筆記,在一個朋友不斷的威逼利誘之下,我偷偷的換為印象筆記。關於 Markdown,我就不重複介紹了,網絡上面有太多關於 Markdown 的文章。然而我很快就從這股悲傷的情緒中抽離出來,因為我有專屬印象筆記的 MarkDown 編輯器——馬克飛象。
  • 有道雲筆記和印象筆記
    由於人腦的記憶容量有限,所以需要將有價值的信息存在其他介質中,待需要時再將信息轉移至大腦。這就有點類似於電腦中CPU、內存、以及硬碟的關係,內存相當於人的大腦,處理信息速度快,但是容量有限,海量信息需要儲存在硬碟中,待需要時再將信息讀入內存,然後讓CPU執行。用戶在使用筆記類APP的時候主要有三種操作,記錄、管理、查看。在分析用戶需求時應當結合具體的使用場景,由場景來得到需求。
  • 《終極筆記》蛇母出現發生了什麼 西王母還活著嗎
    《終極筆記》蛇母出現發生了什麼蛇母上線了。說實話第一眼看上去就感覺,這條蛇母與壁畫上的完全不符,如果它不吐舌頭的話還真挺像龍的。在傳說中蛇變蟒、蟒變蚺、蚺變蛟、蛟變龍,叢林中的巨蟒應該就是第二階段,而這條蛇母應該已經到了第三階段,因為它已經出聚蛟形。
  • 25人預定意識上傳服務,人類真的能實現永生?
    「致力於存檔你的思想」,這是 Nectome 的使命,赫然寫在官方網站的首頁。這一消息瞬間吸引了無數科技巨頭的注意,億萬富翁山姆·阿爾特曼便是其中之一。瘋狂激進的超人類主義者在實現永生這條道路上,最激進和執著的莫過於超人類主義者了,他們正在利用冷凍技術保存人體,等待未來復活;利用植入物增強身體,打造半機械人;或是嘗試將意識上傳於計算機或機器人體內,實現人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