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六周年,入海核輻射有多大?

2021-02-23 南方周末


當地時間2016年2月15日,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的禁區裡,標語寫著「核能——創造更好未來的能源」。(視覺中國/圖)

全文共3365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本文首發於南方周末

微信號:nanfangzhoumo

2017年元旦節前,一則關鍵詞包括「福島核洩漏」「三文魚」的新聞在國內媒體輪番報導下漸漸發酵。海洋學專家在加拿大西海岸的三文魚身上,檢測到銫-134放射性元素,證明日本福島核汙染已經擴散到北美地區。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太平洋沿岸國家再度被勾起核恐懼情緒。

事實上,早在2015年2月,科學家就已在北美海岸檢測到來自福島的放射性汙染物。四年的時間,福島核事故影響已自西向東,貫穿了整個太平洋。

2011年3月11日福島核洩漏事故後不久,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組織了一支國際探險隊,趕赴日本。

這些科學家將一些漂流物扔進海裡,研究洋流路徑。沿著那些路徑,測量銫的放射性形態。除了出海監測,科學家結合模型模擬,儘可能讓研究結論更加清晰。

這無疑是一場艱巨的戰役:要在佔地球約1/3總面積的太平洋上,追蹤看不見的核輻射汙染物。

「當時我們感到,有必要與世界範圍內、多方面的科學家一起做全面調查研究,去發現有多少,以及有哪些放射性汙染物,可以在海水和浮遊生物(以及一些魚)中被找到。」2016年12月30日,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放射化學家肯·比塞勒告訴南方周末。

在他看來,他們是第一支抵達日本的國際力量。

流進太平洋的核汙染量是巨大的,海嘯引起洩漏的放射性物質有約80%流入海洋。肯·比塞勒至今對當時的數據記憶深刻:「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汙染物在海洋的水平史無前例地高,最高點出現在2011年4月初,銫同位素是以往的數百萬倍。」

在數種洩漏入海的福島核事故放射性元素中,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得到最多關注的是3種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碘-131、銫-137和銫-134。直接決定它們危險程度的是各自的「半衰期」,半衰期越長,存活時間越久,穩定性也越強,對周邊環境影響就越大。

碘-131的半衰期只有短短8天。「在幾個月之後,由於放射性衰變,它(指碘-131)就已經大量消失。」肯·比塞勒解釋道,「反之,銫-137有大約30年的半衰期,銫-134有2年。在福島核事故發生的時候,有等量的銫-137和銫-134被釋放到大氣和海洋中。」

不過,銫-137不能作為福島核汙染「指紋」。「在福島之前,仍有相對大量的銫-137存在於太平洋中,它們來自上世紀的核武器試驗。」海洋學專家傑伊·卡倫確切地告訴南方周末,只有在樣本中檢測到銫-134,才能知道它的出處是福島。

發現加拿大西海岸被輻射三文魚的,正是傑伊·卡倫。2014年秋,一個由加拿大學術界、政府、非政府機構和民間科學家共同組成的合作項目InFORM成立,傑伊·卡倫是該項目相關負責人。

這場戰役匯聚了多國力量,不少政府、科研、高校機構都參與其中,並分享各自的數據、技術服務等。

目前,中國的環保、海洋、衛生部門以及中科院、高校、核電站等系統也已積累了大量海洋放射性監測數據,雖然數據仍然零散,但出海調查都是日程上的事項。「政府會組織(出海監測),我們高校也會組織,現在不少單位都有自己的船了。」海洋研究領域權威專家、江蘇省特聘教授梁湘三說。

「實時監測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恰恰也是最昂貴而且很難的。為了得到海洋某一個點的觀測資料,要動用船,出去走一天大概要幾十萬,還僅是得到一個點或是一條線上幾個點的一丁點數據。」

肯·比塞勒就曾遭遇了資金困境,2014年他還啟動了民間募捐項目。「任何人都可以對樣本提出建議,然後為我們籌集資金,我們會提供一個『工具』去收集20公升的海水來分析。」

結合監測與模型兩種方法,科學家們給出了福島放射性汙染物大致的傳播路徑——向東流。「在北太平洋海流影響下,汙染流以7-8公裡/天的速度向東橫跨北太平洋,向著北美運動。而後其中一部分在阿拉斯加暖流影響下,向北沿著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海岸流動,另一部分隨著加利福尼亞寒流向南沿著美國海岸運動。到2016年,大部分的福島放射性物質已經自西向東穿越了北太平洋。」InFORM成員、加拿大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科學家約翰·史密斯總結道。

那隻被許多媒體報導的三文魚,實際上是一條「漏網之魚」。

2015年2月,InFORM項目在加拿大西海岸就檢測到了福島放射性汙染物,那隻被檢測到含有銫-134的三文魚,也是當時的樣本。只是由於銫-134水平太低,傑伊·卡倫他們沒能察覺。而2016年的重新測量,也是個意外。

「迄今為止,InFORM項目已經收集了大約400條魚來做分析,在其中8條魚的身上,我們測量到銫-137,沒有發現銫-134。但為了分辨來自福島的銫-137和上世紀核試驗遺留的,我們用了336個小時去重新測量這8條魚。結果在其中一條魚的身上,我們檢測到了趨於零值的銫-134。」傑伊·卡倫告訴南方周末,「這次是我們第一次發現可以在加拿大的魚身上檢測到福島「指紋」銫-134,但它低於加拿大政府認為產生健康風險水平的萬分之一。」

同樣,肯·比塞勒也明確表示:「目前在北美西海岸找到的樣本,沒有超過國際劑量標準的,在水中和魚中都是。」

不過,輿論並沒有放棄追問。2016年底,英國《每日星報》刊登題為《福島核輻射帶來的癌症恐懼在美國西海岸盤旋》報導,列舉了種種質疑聲音:「人們認為根本就沒有輻射『安全』水平這樣的東西」「醫學專家已經陳述過,再低水平的輻射也可以對健康產生大的傷害」……美國一家獨立環境新聞機構EnviroNews也連發兩文,直接引用《核見證:內部人士說出來》一書中的觀點:「這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輻射引起癌症,而且證據充足,哪怕是最低的劑量。」

「我們有非常多的方式接觸輻射,自然界產生的輻射就在我們周圍。」對此,一直從事福島核輻射研究的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克勞迪婭·納爾遜笑言,「我們現在水中檢測到的輻射不足做一次口腔X光的1‰,它是輻射,但是它非常非常低,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知道這樣的輻射會有什麼長期影響。」

雖然是日本的海上鄰國,中國海域卻因地理位置幸運地避免了來自福島的大規模核汙染。肯·比塞勒這樣解釋:「太平洋洋流尤其是黑潮和黑潮續流,會運輸大多數的銫和其他汙染物橫穿太平洋,所以登陸中國的水平會低一些。」

即便如此,梁湘三認為不能鬆懈:「我們現在看到監測的結果確實是水平很低,但是我們發現有些汙染物確確實實是從日本到了北美,再回到我們海域的。」

近幾年,國家海洋局數次出海監測福島核汙染。2015年在公告「西太平洋及我國管轄海域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結果」顯示:「在我國管轄的東海和南海東北部海域布設的105個監測站位中,16個站位(佔總數15%)海水樣品檢出微量的福島核事故特徵核素銫-134,最高活度為0.98 Bq/m3(約相當於我國海水水質標準的六百分之一)。」

2016年公告更為樂觀:「海洋大氣、海水、沉積物及海洋生物樣品中均未檢出福島核事故特徵核素銫-134。」

哪怕現在已關閉的福島核電站仍有著多於一千鋼罐被核放射汙染的水,不間斷的洩漏和傾倒一直在發生,上百噸熔化燃料仍在停止工作的反應堆裡面,但基於數據,北美科學界依然樂觀。傑伊·卡倫告訴南方周末:「放射性同位素持續從核電站洩漏,但是謝天謝地,洩漏的速率遠低於2011年3-4月災難的最初階段。而且大洋環流模型顯示,在2017年底到2018年初,我們會在北美沿海水域發現福島核汙染的最高水平。基於我們遠海的測量,這些最大值會持續在很低的水平,福島核事故未來將不會對北美的海洋和人類健康產生影響。」

肯·比塞勒雖然也認同這個最大值,但態度更為嚴謹些:「在我們看見水平降低之前,我們都不會說它達到頂點了。」同時,他用數字進行科普:「銫-134已經快衰竭完了,福島事故四年後就只剩25%了。在下一個3月11日,也就是福島事故六年之際,將只有12.5%。」但對有著30年半衰期的銫-137來說,「衰竭的數目更少些,四年之後有91%,六年後還有87%。」

擔憂並沒有完全消失,民間和科學界都流傳著一個最糟糕的設想,福島核電站的燃料可能使鋼筋混凝土的保護殼破裂,然後滲入到地下,不受控制地把放射性物質傳播到周圍的土壤和地下水中,最終進入大海。

除此之外,日本福島大學環境放射能研究所科學家青山道夫提供的資料中,中國東海的銫-137活動呈現向北增長的趨勢。「銫-137在地表水中的最大活動值出現在中國東海的東北部大部,除了受到福島沿岸的活動影響之外,也一直被福島核電站事故場地不間斷的洩漏所影響。」

梁湘三看得更遠:「事實上我們現在的研究顯示,它(銫-137)最後跟著環流又返回到太平洋的西邊界,也就是我們的東海岸,最後進入中國海。」他認為,安全標準是沒問題,但不間斷洩漏和反覆傾倒成了隱患。「我們在東海的一些核物質還沒有出去,新的又進來,是存在這種堆積可能性的,只是說現在暫時還差很多。」

「我們大家現在都在討論霧霾,霧霾誰都看得到,但核汙染大家真的看不到,它的危害可能更大。」梁湘三深嘆了一口氣。

點擊藍字閱讀:《福島上空的烏雲——低劑量核輻射對人體有怎樣的影響》

相關焦點

  • 車諾比與福島核輻射嚴重危害了野生生物
    作者: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車諾比及福島研究項目的學者翻譯:韓宏編輯:陳昇龍如果我們不只是想要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而同時也想捍衛這個星球上所有物種的生態系統,那麼這些信息就顯得十分有必要。30年前,蘇聯時代的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核事故。
  • 日本福島核災食品專供中國人?日本人你的良心還安好嗎?
    蛋蛋姐我發現原來人家這些年來拼命在做的就是給「福島核輻射」洗地千方百計挽回福島市場經濟:福島核洩漏沒那麼嚴重啦洩漏的核輻射也沒那麼嚴重啦當然,日本政府賣福島食品想各種么蛾子還不算為了洗地福島核事故他們又使出第二招:各種邀請中國人去福島採訪旅遊
  • 福島核輻射風險下中國人冒死遊日本
    該文已經過多次的修改,以後也會不斷增加內容)××××××××原文開始×××××××××@@@@讀該文前先看一句話警示:東京去年患白血病的患者增加7倍,東京是核輻射汙染區,今天去日本東京旅遊者未來患癌風險大增@@@@   日本福島核輻射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在中國遊客蜂擁日本旅遊。筆者整理本文資料,以提醒每個珍惜生命的有緣人。
  • 【重磅】福島核洩漏5年後,你該知道的真相!
    該吃吃,該喝喝,想去哪浪就去浪。網站的宗旨是「日本の窮狀を世界に」(讓全世界都知道日本的窘境)以及宣稱「we are against media black out」(我們反對新聞封鎖)。值得表揚的是,該網站標註了這些照片的原始出處。但Xtecher發現原始信息只是報導某地發現了巨大或畸形的動植物,並指出了可能的形成原因,但並沒有論述其和福島電站事故有何關係。
  • 請別用車諾比來對比福島,也別用不甚了解的核輻射來科普大眾!
    前蘇聯中央政治局也下發了秘密文件,禁止醫生作出事故清理者患病原因與核輻射有聯繫的結論。 ——人民網蘇聯科學家報告指出,車諾比4號機反應堆總共有180至190噸的二氧化鈾以及核反應產生的核廢料。他們也估計這些物質大約有5%-30%流到外面。
  • 【獨家】311六周年祭:北國之春何時歸去來兮
    福島土地除染工作基本結束   2011年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大海嘯疊加福島核洩漏複合型災難迎來六周年,日本政府及東北三縣紛紛舉行追悼儀式,並表達了加快災後復興步伐的心願。此外,六年來因地震關聯的自殺等死亡人數也有3523人,其中東北三縣巖手、宮城和福島的3468人。目前仍有12萬7000人仍然過著避難生活,其中有9萬8404人居住在臨時住宅內,大部分是福島核災難的災民.。災後復興公營住宅完成率為百分之六十一。
  • 食安 關於福島核災的2個謠言,FDA#99-33說的是什麼?
    關於日本核災對全球環境的影響,網上始終有一些謠言在流傳。有一些還挺搞笑的,比如在東京測背景輻射值這位。
  • 世界核事故大搜集
    核事故在國際上根據造成危害的大小分為不同等級,就和地震有不同震級一樣。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核安全輻射事件等級共分7個等級。等級越高也就意味著造成的危害越大。自從人類掌握核技術以來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核事故不在少數,輕者對環境和生物造成輕度輻射,重者直接可以破壞生態系統,致人喪命。
  • 你家裡這些食物來自日本核輻射地區,長安有小夥伴中招了!
    昨天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央視的3·15晚會發布了一大波有問題的食品和坑爹企業。
  • 日本核洩漏危害有多大?
    該事故為全球自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事故以來最嚴重的核能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死亡人數以巖手、宮城、福島3縣為中心達到15897人,失蹤者達到2533人;與此同時,由於海嘯和福島核事故,目前仍有約5.2萬人不得不過著疏散在外的生活。
  • 比核輻射更可怕的,是「消失」的真相!
    自2011年福島核洩漏事故以來,全世界都把日本食品拒之門外!慢慢的,這幾年風頭過了,日本福島食品又開始蠢蠢欲動!日本政府想盡一切辦法推銷福島食品。集體前往日本福島核災區,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宣傳「福島食品」。
  • 「日本311」6周年:網上瘋傳的獨眼怪魚、巨型生蠔、伊朗碩鼠真是福島核洩露的產物嗎? | 較真鑑圖所
    較真鑑定① 福島附近一定範圍內至今仍然存在對生物有害的核輻射,但網上很多用來證明福島有高強度核輻射的生物照片大部分均非福島核輻射導致而且,它也不是在日本福島核洩漏之後才發現的,根據中國人民網的報導,這條鯽魚在2008年12月於河南鶴壁發現,是當地任姓女士從市場上購買的多條鯽魚其中一條(相關報導截圖如下),這條魚沒法為福島核洩漏背鍋。
  • 2021高考作文熱點素材:日本正式決定將福島核汙水排入大海高考熱點分析
    【熱點事件】日本政府星期二正式決定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產生的核廢水——《環球時報》【事件影響】核廢水一旦入海,將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據介紹,核輻射既能殺傷細胞,又有誘變的作用,可能誘發細胞癌變或基因突變,導致生物畸形等。 央視財經短時間內,攝取劑量一旦超過100毫希沃特,人體就會受到傷害,如果超過4000毫希沃特,將會直接導致死亡。儘管東京電力公司表示,會把廢水裡「氚」的濃度稀釋到日本國家標準的1/40,不會對海洋造成汙染。
  • 日本核輻射四年後,圖片觸目驚心!
    日本福島的核洩漏距今已歷時四年時間,核洩露危害是否已經消除?
  • 特派福島地震核災報導,十年回顧
    蔣先生本人也於3月12日返回東京協助我們做各種準備。但3月13日晚上我接到了一個電話,是這家飛機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他說稍等一下,我們社長想問你一些問題,一位聲音有些蒼老的老人在電話另一頭問我:「黃先生,請問你們為什麼要去福島?」
  • 福島核垃圾被嫌棄的「一生」
    據報導,曾有計算機模擬顯示,2011年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的核汙染物,將順著海流從日本先到達北美,再回到亞洲東部,最後幾乎擴散至整個太平洋,長期影響值得關注。那麼,這次引發關注的核垃圾與此有何關聯?它們是如何產生的,又有何危害?如果核垃圾會說話,他們可能有一個很長的故事要講給我們聽……
  • 日本核輻射催生巨大生蠔?核輻射這麼可怕?那霧霾呢.
    2011年在日本9級地震中的核電站事故,讓你不禁產生了疑問和恐懼,難不成是核輻射造成的變異!這圖來自自宮城縣南三陸町的推特,該博主正自豪於盛產的美味的可以生吃的生蠔,既沒提到福島也沒提到核輻射。而你出來理性中立客觀的打臉一下原新聞,反而可能收到「你在日本你是不是漢奸啊,日本的事你急著闢謠幹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日本就是有核輻射,小心點兒總是好的」等留言。那麼把核輻射換成霧霾,我們要不要遵循「小心點兒總比不防好」呢?
  • 真相 福島核事故的「蓋子」極力掩藏的秘密
    5月30日,東京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在記者會上承認,過去5年有關福島第一核電站輻射洩漏事故相關反應堆「堆芯損傷」的說法,是隱瞞了事實。事實是,核反應堆發生了更為嚴重的「堆芯熔化」。比如在事故發生後,檢測服用放射性碘汙染的水對孕婦和兒童的影響時,日本當局公布的信息可以說是亂成一片,日本婦產科協會和日本醫學放射線協會公布的數據自相矛盾。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東京電力公司原子能部門一把手首次在記者會上公開承認曾隱瞞事實。此前,面對國際社會對「福島後遺症」的質疑,日本方面多次否認故意淡化和隱瞞福島核事故及其危害的嚴重程度。
  • 核災6周年,跨境平臺的日本進口食品尷尬了……
    而卡樂比部分麥片的產地是緊挨著日本福島的栃木縣(產地代號:Ki),這不禁讓人聯想到2011年3月11日的福島大地震,和至今依然嚴重影響著當地人生活的核輻射。福島核災區仍是人間地獄早在2011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就發布公告,禁止從日本福島縣、群馬縣、栃木縣、茨城縣、宮城縣、山形縣、新瀉縣、長野縣、山梨縣、琦玉縣、東京都、千葉縣等
  • 特大事件:福島核輻射已開始秒殺人類!?
    根據報導,核電站所屬的東京電力一直尋找合適的時機,為拆除作廢了的福島核電站做著準備,這次事先預定的檢查,就是先通過攝像頭了解內部狀況,為以後投入機器人操作打前站。也就是說通過伸入容器內部的攝像頭傳回的畫面才推測出較高的輻射量,可能在攝像頭沒有進入之前早就存在著。這條新聞出現後,唯一能得出的結論就是---核電站的拆除工作可能要做延後調整,核汙染的善後處理情況沒有取得進展,也沒有變得更糟,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