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因為我買不起徠卡,全文完。。。
不不不不,不僅僅是這樣子的,此中定有深意。
正文:
這篇文章是極其主觀的新手選相機「攻略」抑或感想,個人覺得對各個相機品牌缺乏明確認知的人十分適合。
本文主要以我購機換機的時間為主線,其中包含討論的元素有:
1 購機目的與拍攝成本
2 畫幅的糾結與鏡頭的沉思
3 玄之又玄的性能與手感
選擇相機,首先要明確我們要拍視頻還是靜態的照片。
如果早幾年前,肯定毫不猶豫地選擇靜態的照片即傳統的攝影,因為那時候一方面相機的視頻功能只能堪稱可用另一方面視頻的分享平臺還沒有那麼完善,視頻製作的門檻還太高。
作為最希望表達心中文藝畫像的我們,莫不會在一開始糾結於我們應該使用文字、圖像、音樂還是視頻哪種方式。
文字簡單但工具的提升感有限,音樂固然影響力可觀但門檻太高,而圖像恰好是一個完美的折中點,即較低的門檻和較好的傳播性,但苦於現在的攝影分享平臺不完善、不成熟,再加上單張的攝影太過零散、薄弱,也就沒有視頻那樣子集中的爆發力。
而我這段曲折的挑選相機的經歷,正反映了我對這種表現格式的取捨。
而隨著單反拍視頻的興起以及各種視頻平臺的參數,越來越多的相機廠家開始重視視頻功能,大眾消費品中有名的就是索尼的a6000系列以及松下的GH系列。
注意,這都是無反相機,即人們所說的微單。
這就聯繫到我題目的前半部分,為什麼我無視了佳能尼康,因為微單或者說是無反相機都不是他們的主業。
而我相信看這篇文章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奔著攝影、錄影作為職業去的,我個人堅信,只有能經常帶出去、能讓你有拿起來拍照錄影欲望的相機才是好的相機。
而佳能和尼康的相機,比如最新出的D850,我就沒有拿起來的欲望,看到那麼大的機器,我心中只有扛起來的負擔。
是的,我從一開始就奔著小巧、性能強的方向去選機子的,簡單來說就是「小鋼炮」。
其實我這個換機過程並不是一個鄙視鏈,並不說明前一者就比後一者垃圾,這其中也是我一個不斷摸索不斷試錯的過程。
每個機子都有它的優缺點,人無完人機無完機,只不過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我和某個機型更配而已。
作為一個數碼愛好者,產品的性能數據是我很看重的一點。
我第一部真正意義上自己選購的相機上奧林巴斯的次旗艦EM5 Mark ii,M43畫幅,五軸防抖,防水防塵,耐操有顏值,其實我選這個機子更主要是因為我看到了一枚松徠25mm f1.7的鏡頭。
上面分明是寫著徠卡呀!
看了看價格、看了看評測,這麼銳,這麼奶油,這麼便宜,還要什麼自行車?!
我當時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給這個鏡頭找個好人家。
大概查了一下,M43畫幅就是由松下與奧林巴斯合夥搞起來推行的,所以我就在這兩家之間選。
雖然很多人都將兩家的鏡頭混用,但畢竟不是原生,有些功能比如防抖或者快速對焦並不適用,而且當時我一心只想拍靜態照片,視頻的話沒有「大項目」並不想太麻煩。
勾起我買相機是一天在外旅遊,外面在下著暴雪很是寒冷,我們呆在酒店裡無所事事,我無聊地點開Vivian Maler 的紀錄片,突然發現這種說走就走的街拍行為很是符合我的口味。
於是我對相機的要求就又向著一臺完美的街拍神器奔去。
此後幾天,我瘋狂地看YouTube上關於奧林巴斯和松下的測評,我發現奧林巴斯的頂級旗艦很貴但好像出得很早與EM5 Mark ii拉不開很大的差距,而EM10 Mark ii又沒有防水和五軸防抖?去Best Buy實體店看看,但只有EM10 Mark ii,感覺挺趁手的,想著5應該會好些,於是更偏向於5。
而松下嘛,由於當時松下的產品線對於我來說還是太過於繁雜,在看他們官網的時候總有一個茫然的感覺,於是就入了EM5 Mark ii。
EM5 Mark ii是一部,呃,看起來很似模似樣的機子。怎麼說呢,性能數據很不錯,外觀也很好,手感也棒棒噠,配合著松徠25mm f1.4,顏色很棒,散景也很漂亮。
但由於M43的緣故,也可能是我的鏡頭,反正我所希冀的搭配,在暗光下,比如晚上的學生中心室內,大量玻璃窗,稍微暗點,對焦就很猶豫。而且很神奇的是,這麼小巧的機子,居然很重!
這兩點就讓我很不爽了,當時對畫幅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後來才知道M43的畫幅或者各種畫幅與全畫幅在面積上各種差距(此處應有圖),知道了同樣是2000萬像素,手機或者小畫幅和全畫幅是不可比擬的,更不要說中畫幅、大畫幅了。
於是我學到了一個新名詞,叫等效焦距。
現在的標準焦距是全畫幅為基準,比如M43的25mm f1.4的鏡頭相當於全畫幅50mm f2.8,這是要乘以2的,我們在M43拍到的畫面是經過裁截的,相當於全畫幅相機拍攝是中間截取一部分,所以M43的光圈也得乘以2來匹配。
至於富士的無反比如xt2,索尼的a6000系列都是APS-C畫幅,是要乘以1.5的。
因而古人有云「底大一級壓死人」。
在經過了EM5 Mark ii一段時間的摸索後,趁著退貨期沒到,我覺得既然很有可能是畫幅的鍋,倒不如搞波大的,乾脆跳過APS-C這個殘副,買過索尼的全畫幅微單?
我看了看價目表,很好,我就買你了,A7M2,最便宜的索尼全畫幅A7系列二代目!
其實A7Rii真的是賊好,所以我推薦給了我的好基友,A7Sii高感無敵很適合夜貓子,然而美國這裡夜晚我們不敢出去呀~
A7M2這個機子我是很喜歡的,在沒有外接器官的時候,很是修長,鍵位的設置也許沒有其他品牌那麼完善,按鈕也沒那麼多,但由於自動對焦給力,其實也蠻適合無腦按多。
不過A7系列其實有個名字,叫做「外能數碼後背」,意思是可以轉接幾乎一切鏡頭,這種水性楊花的設置非常適合轉接手動鏡頭,索尼的峰值對焦也是我所用過最清晰好用的(其他是富士、松下、奧林巴斯)。
不過嘛,這傢伙的續航是在說太不給力了,這電用得極快,雖然你可以隨時帶幾塊備用電池,但拍攝延時的時候用不上呀,也不支持usb充電呀。
咦,等等,為什麼我要拍延時?我不是只拍靜態照片的嘛?
是的,我變了。
在使用A7M2的時候,正是我17年暑假在學校上暑課的時候,其中一節便是攝影課。那時候每星期都有一個拍攝項目,十分緊湊但也十分有趣。
那時候我每天平均下來使用這部相機足足有2、3個小時,我很享受索尼這種鍵位,這種拿起來就拍,拍完就拍的感覺。
得益於全畫幅的感光元件以及索尼的調色,索尼的直出JEPG照片很通透。
另外,為什麼我向新生推薦索尼A6000系列但我不買是因為他們的對焦很好、視頻很棒、鏡頭群也不錯,但是按鈕太擁擠,缺乏攝影的操控感。
然鵝,暑課結束後我突然有一種過度放鬆的感覺,我突然想拍VLOG了,就是視頻博客。其實A7M2理論上來說蠻好的,全畫幅不虛暗光環境,有五軸防抖雖然不明顯但好過沒有,但屏幕不能翻過來這真的很麻煩,起碼對於新人很不友好。
而且,最重要的是,儘管索尼在中國註冊了「微單」,但並沒有搞出「微鏡頭」,因為物理、材料的限制,全畫幅的鏡頭就是那麼大那麼重。
索尼:你咬我啊?
再加上一個三腳架或者三軸穩定器,再加上指向性麥克風,一個月後右手會粗一圈的。
一心一意想拍Vlog、想「不經意間」成為網紅的我,決定再次換機,換一個防抖性能超絕的機器。
松下GH5:不錯,那就是。。。
松下G7:在下!
等下,松下的G7沒有防抖,我怎麼先買了G7了?
因為我給買的那個松徠12-60mm 鏡頭是防抖的呀!~
而且G7很輕的呀!
可以頂著三軸穩定器出去浪的呀!
而且,GH5的二手賣家還沒發貨的呀!
其實說真的,G7的色彩真心不錯,如果沒有4K 60幀的要求,如果G7加個防抖就完美了,而且松下的菜單和作業系統是我所用過的這幾家最好用的,特別是自動開機延時拍攝功能簡直太方便了有木有!
可惜G7並沒有防抖,靠著智雲穩定器實在是太麻煩了。
GH5:所以,朕來了。
這是我用過最「強」的機子。
每每用GH5的時候,我都很想使用它180幀的三倍甚至六倍升格慢放,儘管很多人說沒有120幀高清,但我眼瞎是在看不出來。
GH5的色彩也是賊好的,也很耐操,手感很不錯。
但依舊有兩個很不好的地方,首當其衝的就是對焦,其次就是體積重量。
對焦說的是視頻的自動對焦,拍Vlog的時候甚至任何時候,都有虛焦的可能性,但拍靜態照片時對焦速度卻是變態,有種使用方塊巨型單反的感覺。
而且很奇怪的是,在使用A7M2的時候,有一種很強烈地想拍照的感覺,而使用GH5的時候,拍照時能拍,但總想著拍視頻搞大新聞,也許這就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但如果我只是拍照,我才不用你咧,這傢伙說得好聽就是人體工程學手感飽滿,適合工作室、小電影錄影,但對於單人拍攝體積卻是有點大。
經過了很想拍點視頻到發現沒什麼好拍如何再到沒什麼時間剪視頻的情況下,我迅速地對這個想愛但是用不起來的機子生出了牴觸感。
畢竟現在還是得以學業為重,我的專業並不是媒體專業,媒體專業的話我早就雙機制霸了,還等到現在如此糾結?
我覺得我得回歸原點,好好冷靜下來,分析一下我有個選什麼相機。
我給自己列了一個需求表:
1 喜歡並且能拍出好照片,有片必修很耗神
2 很想拍棒棒噠的視頻,想剪出大片,但經常沒時間沒題材
3 有強烈的分享欲望,照片的更新頻率高,視頻的影響力持久
4 要輕便、性能不弱,不僅僅相機要輕便,鏡頭也得輕便。
5 相機要好看,有拿出去拍的欲望,對別人的攻擊性沒那麼強
列表寫到這裡,我有種我這是要買徠卡的節奏了?
徠卡M10旁軸機身 ,是全畫幅,有大光圈,鏡頭棒棒噠,而且很輕便,只不過價格,呃,打擾了。
什麼時候月薪15000刀時候再買吧~
就在我萬念俱灰差點買佳能80D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句讓我深有感觸的話:「富士就是給買不起徠卡的人準備的。」
對呀,我為什麼不買富士呢?
也許我對富士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家裡那部老舊的富士數碼卡片機,無意有意地忽略了它,直到深入了解才知道富士可以說得上說在APS-C畫幅稱王的存在(如果不是只拍視頻的話)。
第一,富士的機子顏值高,嗯嗯,這是最重要的;
第二,富士的手感棒棒噠,特別是xt2,iso, 快門以及曝光補償是三個獨立的旋鈕,簡單明了;
第三,富士的鏡頭無論是焦段還是光圈抑或是體積與價格都是別出新意的,個人最喜歡就是35mm f2 WR,這個防水大光圈等效50mm的定焦鏡頭
不過選富士有幾個問題,首先就是很難割捨xpro2那個性感的機身,不過因為它屏幕固定、出得早、有兩個旋鈕合併在一起不方便,而其旁軸的混合取景器放大區域與中心對焦區域並不重合(出自相機邏輯),我就只能選xt2了。
先說說xt2的缺點,手動對焦的設置不明晰、峰值對焦不好用,開機或待機即拍容易卡頓或者感脆暫時沒反應,這就很惱火,不過我也習慣了隨時保持開機或者有情況半按快門提前準備。
至於優點嘛,不得不說富士的直出色彩非常優秀,曾經在索尼上遺留下來的拍RAW文件的習慣在富士上漸漸改變,現在也是拍JPEG+RAW,不過這個RAW是後期在機內嘗試不同的膠片模擬的,我現在一般導入到Lightroom都是JPEG。
其實拍照到了現在,基本上相機在手,腦中就會浮現出拍攝的畫面以及後期會達到怎麼樣的效果了。
照片的後期越來越重要了,但前期恰當的光影組合與巧妙的構圖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現在拍的照片越來越多了,也越來越少地出現給某一張也許深度修改會「救回來」的情況了。
相機和鏡頭都很輕便,是個小鋼炮,我輕輕地來,又輕輕鬆鬆地做後期,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無視了佳能尼康,最後選擇了富士的理由。
最後,請原諒我對賓得、哈蘇、祿萊等大佬的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