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博鰲亞洲論壇已舉辦了16屆。會議規模逐漸擴大,會議主題也從最初的「新世紀新挑戰 新亞洲」漸變至今年的「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而隨著時間推移,同步成長的媒體形態也正邁入全媒體、智媒體、融媒體全新時代。
作為博鰲論壇資深合作夥伴、2017年官方視頻直播獨家合作夥伴,騰訊網結合用戶趨勢和自身優勢做出諸多創新:騰訊新聞參與到博鰲論壇的議題設計中,主辦了IT 領袖圓桌論壇「2045 請回答」,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對於人工智慧領域有關倫理和社會思考的頭腦盛宴;騰訊財經•原子智庫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舉辦了2017年騰訊博鰲午餐會,為國內外的一線行家創造了相聚一堂、自由交流的機會;同時,騰訊網運用先進的直播、移動直播、短視頻、H5、動態海報等技術,結合內容生產,創造出多層次、全媒體的傳播效果,視頻直播流量超千萬。騰訊網又一次站在了時代浪尖,引發業界對於媒體自身如何迭代、移動時代如何開發探索媒體新價值等問題的熱烈討論。
專業直播+全媒體報導打造移動時代大事件報導範本
「直播能夠為媒體行業做些什麼?其實它的想像力非常大。」這是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倫在今年博鰲論壇「直播經濟」分論壇上的發言。他指出,直播最重要的作用是打破了門檻,更接近用戶。他所在的騰訊網無疑亦是如此踐行其在直播方面的探索。
作為今年博鰲論壇的官方視頻直播獨家合作夥伴,騰訊網一方面完成了對論壇內容的全程、多場次直播;另一方面則挑戰了自我:鳳凰衛視原主持人陳曉楠以IT圓桌論壇主持人的身份完成了加盟騰訊的首秀,她以密集的信息量、與嘉賓觀點的充分融合以及對整場論壇的節奏把握,為用戶打造了成熟的觀看體驗,同時也契合了騰訊新聞對於演播室類型新聞電視級體驗的直播需求。這場論壇是網絡視頻直播的一次重要升級,也是國內新聞直播的全新樣本。
這樣的一場「大秀」背後是騰訊網直播技術的突破與新媒體思維的升級。事實上,「移動直播」正撬動著媒體變革的方向,不管是上線全國移動直播平臺的人民日報社,還是上線移動融媒體新聞平臺的央視,都把移動直播做為了未來發展的關鍵詞之一。當下媒體融合的抓手,也早已從此前的「兩微一端」,轉向以直播為突破點的平臺式融合。
騰訊網此前推出的「一個人的車站」「72小時井下救援」等新聞直播,開創了網絡新聞視頻直播的先河;今年兩會期間,騰訊網還與人民網聯合重磅推出超100小時的大型視頻直播節目《兩會進行時》,內容涵蓋兩會核心議程,以及前方記者的一線報導、高端訪談、權威解讀、會場花絮及創意微視頻等各個方面。經過一年多的探索,騰訊網已經完成了直播底層技術架構、分發渠道和內容運營團隊的組建,同時也梳理出符合當下用戶特點的一系列直播運營流程、直播綜合解決方案。
當然,除了全景式的視頻直播技術,騰訊網在已有的新聞報導模式上也有所突破。騰訊網財經頻道、科技頻道對論壇內容進行了深度報導:視頻直播與圖文直播相互配合;文字與組圖同時推出;自製的視頻節目《博鰲60秒》《大咖請回答》和《博聞錄》分別以短視頻、長視頻的角度切入,聚焦論壇大咖的核心觀點;與之配合的還有嘉賓核心觀點海報、大咖金句視頻海報H5、優質自媒體內容篩選運營等。而這所有的內容都可以在新聞客戶端、微信端傳播。
路透社在去年底曾發布《挑戰與機遇:數位化、移動化、社交化背景下的媒體與新聞業》報告,指出全球傳媒業面臨的大趨勢之一即是數位化、移動化、社交化的媒體生態。
在這樣的媒體生態環境中,騰訊網將此次博鰲的報導內容轉換成適合於各個埠的各種形態,讓高冷的財經論壇鮮活、有趣,使博鰲報導定向擴散,並融合不同圈層,形成了全媒體報導矩陣,擴大了報導影響力。
打破傳統「門戶」邊界擔當菁英資源連接器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網的媒體影響力已經超越了當前人們對於「門戶」的定義:不光是信息傳遞者,更是資源連接器。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召開期間,騰訊財經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了「融合·平衡——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主題午宴。午宴上大咖雲集,獻策經濟全球化,預測年度經濟走勢。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在午宴前致辭。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WTO首席經濟學家Robert Koopman、中國投資公司前總經理高西慶、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在午宴上發表主題演講。赴宴嘉賓也都是業界翹楚,包括中金公司前總裁兼CEO朱雲來、標準普爾首席經濟學家Paul Sheard、野村證券前會長氏家純一、Visa全球副主席Mary Ellen Richey、世界拳擊冠軍鄒市明等。
騰訊網過硬的專業素質為其在精高端人士心中樹立起了值得信賴的形象,而此次午宴也展示了騰訊網的資源能力。以博鰲論壇為大平臺,騰訊網願意並有能力成為連接器,助力產業資源融合,為行業交流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
而另一場人工智慧領域的論壇也是騰訊網連接行業資源的能力體現。在騰訊新聞主辦的IT圓桌論壇上,騰訊網邀請了包括搜狗公司CEO王小川、第74 屆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清華大學教授魯白、中科院「人臉識別」研究員山世光、知識分子CEO紀中展、螞蜂窩旅行網聯合創始人陳罡、ofo共享單車創始人戴威、Hanson Robotics首席科學家Ben Goert z e l、Palantir副總裁Kevin Kawasaki、Epic Games創始人兼執行長Tim Sweeney等在人工智慧領域頗有想法的重要人物。他們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對人工智慧話題做出了精彩的發言。
從嘉賓邀請到深度參與論壇話題設置,騰訊網在博鰲論壇報導中所承擔的角色已經遠遠大於普通媒體。騰訊網與博鰲的深度融合帶給大會更多的色彩,也讓博鰲論壇獲得了更強的支撐、更大的影響力。
精準面向高價值人群全方位釋放磁力
面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特有的用戶習慣,如果固守原有的單一角度、單種技術、單兵作戰的報導思路,那麼媒體將失去讀者、失去影響力。
只有打造高價值內容、運用最前沿的載體,對新聞大事件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報導,才能真正釋放出大事件的無限磁力。騰訊網深度拓展了博鰲亞洲論壇的新聞價值、傳播價值,同時也給博鰲論壇的營銷價值開拓出想像空間。藉助騰訊後臺的大數據,騰訊網精準捕捉到博鰲論壇的核心用戶:財經、科技類的商業高價值人群,有的放矢地打造了良好的互動體驗。
從第一屆到第十六屆,博鰲見證了亞洲經濟、科技、文化等多個維度的飛速發展。作為博鰲亞洲論壇的陪伴者,媒體報導形態悄然變化。從最初的門戶式報導讓博鰲報導登錄網際網路,到利用微信微博打造「身邊博鰲」,再到今天打造適配移動互聯時代閱讀場景的全方位報導體驗,騰訊網博鰲論壇報導始終引領媒體形態創新,成為媒體大事件報導升級的探路者。這同時為博鰲帶來了改變,使之擁有更大的影響力,更廣泛的關注人群以及更加專業、緊密的行業資源。
「媒介是人的延伸。」正如傳播學界麥克盧漢所說,騰訊網在博鰲的報導利用前沿直播技術、全方位全媒體報導運營延伸了人們對於高端財經內容的需求,最大程度地釋放了論壇價值。而博鰲報導也只是騰訊網眾多大事件行動的一個剪影,相信在未來更多的領域,騰訊網會繼續發揮其深度、全面、迅速的報導功底,運用其在各層次資源中的影響力突破媒體新邊界,為讀者、行業人士、業界領袖帶來更多的價值。
「以上內容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