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網在博鰲:大直播大融合 突破媒體新邊界 | 資訊

2021-02-13 第一財經YiMagazine

        轉眼間,博鰲亞洲論壇已舉辦了16屆。會議規模逐漸擴大,會議主題也從最初的「新世紀新挑戰 新亞洲」漸變至今年的「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而隨著時間推移,同步成長的媒體形態也正邁入全媒體、智媒體、融媒體全新時代。

 

        作為博鰲論壇資深合作夥伴、2017年官方視頻直播獨家合作夥伴,騰訊網結合用戶趨勢和自身優勢做出諸多創新:騰訊新聞參與到博鰲論壇的議題設計中,主辦了IT 領袖圓桌論壇「2045 請回答」,為觀眾呈現了一場對於人工智慧領域有關倫理和社會思考的頭腦盛宴;騰訊財經•原子智庫聯合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舉辦了2017年騰訊博鰲午餐會,為國內外的一線行家創造了相聚一堂、自由交流的機會;同時,騰訊網運用先進的直播、移動直播、短視頻、H5、動態海報等技術,結合內容生產,創造出多層次、全媒體的傳播效果,視頻直播流量超千萬。騰訊網又一次站在了時代浪尖,引發業界對於媒體自身如何迭代、移動時代如何開發探索媒體新價值等問題的熱烈討論。

 

專業直播+全媒體報導打造移動時代大事件報導範本

 

        「直播能夠為媒體行業做些什麼?其實它的想像力非常大。」這是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倫在今年博鰲論壇「直播經濟」分論壇上的發言。他指出,直播最重要的作用是打破了門檻,更接近用戶。他所在的騰訊網無疑亦是如此踐行其在直播方面的探索。

 

        作為今年博鰲論壇的官方視頻直播獨家合作夥伴,騰訊網一方面完成了對論壇內容的全程、多場次直播;另一方面則挑戰了自我:鳳凰衛視原主持人陳曉楠以IT圓桌論壇主持人的身份完成了加盟騰訊的首秀,她以密集的信息量、與嘉賓觀點的充分融合以及對整場論壇的節奏把握,為用戶打造了成熟的觀看體驗,同時也契合了騰訊新聞對於演播室類型新聞電視級體驗的直播需求。這場論壇是網絡視頻直播的一次重要升級,也是國內新聞直播的全新樣本。

 

 

        這樣的一場「大秀」背後是騰訊網直播技術的突破與新媒體思維的升級。事實上,「移動直播」正撬動著媒體變革的方向,不管是上線全國移動直播平臺的人民日報社,還是上線移動融媒體新聞平臺的央視,都把移動直播做為了未來發展的關鍵詞之一。當下媒體融合的抓手,也早已從此前的「兩微一端」,轉向以直播為突破點的平臺式融合。

 

 

        騰訊網此前推出的「一個人的車站」「72小時井下救援」等新聞直播,開創了網絡新聞視頻直播的先河;今年兩會期間,騰訊網還與人民網聯合重磅推出超100小時的大型視頻直播節目《兩會進行時》,內容涵蓋兩會核心議程,以及前方記者的一線報導、高端訪談、權威解讀、會場花絮及創意微視頻等各個方面。經過一年多的探索,騰訊網已經完成了直播底層技術架構、分發渠道和內容運營團隊的組建,同時也梳理出符合當下用戶特點的一系列直播運營流程、直播綜合解決方案。

 

        當然,除了全景式的視頻直播技術,騰訊網在已有的新聞報導模式上也有所突破。騰訊網財經頻道、科技頻道對論壇內容進行了深度報導:視頻直播與圖文直播相互配合;文字與組圖同時推出;自製的視頻節目《博鰲60秒》《大咖請回答》和《博聞錄》分別以短視頻、長視頻的角度切入,聚焦論壇大咖的核心觀點;與之配合的還有嘉賓核心觀點海報、大咖金句視頻海報H5、優質自媒體內容篩選運營等。而這所有的內容都可以在新聞客戶端、微信端傳播。

 

 

        路透社在去年底曾發布《挑戰與機遇:數位化、移動化、社交化背景下的媒體與新聞業》報告,指出全球傳媒業面臨的大趨勢之一即是數位化、移動化、社交化的媒體生態。

 

        在這樣的媒體生態環境中,騰訊網將此次博鰲的報導內容轉換成適合於各個埠的各種形態,讓高冷的財經論壇鮮活、有趣,使博鰲報導定向擴散,並融合不同圈層,形成了全媒體報導矩陣,擴大了報導影響力。

 

打破傳統「門戶」邊界擔當菁英資源連接器

 

         值得一提的是,騰訊網的媒體影響力已經超越了當前人們對於「門戶」的定義:不光是信息傳遞者,更是資源連接器。

 

        在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召開期間,騰訊財經與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聯合主辦了「融合·平衡——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主題午宴。午宴上大咖雲集,獻策經濟全球化,預測年度經濟走勢。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在午宴前致辭。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WTO首席經濟學家Robert Koopman、中國投資公司前總經理高西慶、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在午宴上發表主題演講。赴宴嘉賓也都是業界翹楚,包括中金公司前總裁兼CEO朱雲來、標準普爾首席經濟學家Paul Sheard、野村證券前會長氏家純一、Visa全球副主席Mary Ellen Richey、世界拳擊冠軍鄒市明等。

 

 

        騰訊網過硬的專業素質為其在精高端人士心中樹立起了值得信賴的形象,而此次午宴也展示了騰訊網的資源能力。以博鰲論壇為大平臺,騰訊網願意並有能力成為連接器,助力產業資源融合,為行業交流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

 

        而另一場人工智慧領域的論壇也是騰訊網連接行業資源的能力體現。在騰訊新聞主辦的IT圓桌論壇上,騰訊網邀請了包括搜狗公司CEO王小川、第74 屆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清華大學教授魯白、中科院「人臉識別」研究員山世光、知識分子CEO紀中展、螞蜂窩旅行網聯合創始人陳罡、ofo共享單車創始人戴威、Hanson Robotics首席科學家Ben Goert z e l、Palantir副總裁Kevin Kawasaki、Epic Games創始人兼執行長Tim Sweeney等在人工智慧領域頗有想法的重要人物。他們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出發對人工智慧話題做出了精彩的發言。

 

 

        從嘉賓邀請到深度參與論壇話題設置,騰訊網在博鰲論壇報導中所承擔的角色已經遠遠大於普通媒體。騰訊網與博鰲的深度融合帶給大會更多的色彩,也讓博鰲論壇獲得了更強的支撐、更大的影響力。

 

精準面向高價值人群全方位釋放磁力

 

        面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特有的用戶習慣,如果固守原有的單一角度、單種技術、單兵作戰的報導思路,那麼媒體將失去讀者、失去影響力。

 

 

        只有打造高價值內容、運用最前沿的載體,對新聞大事件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報導,才能真正釋放出大事件的無限磁力。騰訊網深度拓展了博鰲亞洲論壇的新聞價值、傳播價值,同時也給博鰲論壇的營銷價值開拓出想像空間。藉助騰訊後臺的大數據,騰訊網精準捕捉到博鰲論壇的核心用戶:財經、科技類的商業高價值人群,有的放矢地打造了良好的互動體驗。

 

        從第一屆到第十六屆,博鰲見證了亞洲經濟、科技、文化等多個維度的飛速發展。作為博鰲亞洲論壇的陪伴者,媒體報導形態悄然變化。從最初的門戶式報導讓博鰲報導登錄網際網路,到利用微信微博打造「身邊博鰲」,再到今天打造適配移動互聯時代閱讀場景的全方位報導體驗,騰訊網博鰲論壇報導始終引領媒體形態創新,成為媒體大事件報導升級的探路者。這同時為博鰲帶來了改變,使之擁有更大的影響力,更廣泛的關注人群以及更加專業、緊密的行業資源。

 

 

        「媒介是人的延伸。」正如傳播學界麥克盧漢所說,騰訊網在博鰲的報導利用前沿直播技術、全方位全媒體報導運營延伸了人們對於高端財經內容的需求,最大程度地釋放了論壇價值。而博鰲報導也只是騰訊網眾多大事件行動的一個剪影,相信在未來更多的領域,騰訊網會繼續發揮其深度、全面、迅速的報導功底,運用其在各層次資源中的影響力突破媒體新邊界,為讀者、行業人士、業界領袖帶來更多的價值。

 「以上內容不代表本刊觀點」

相關焦點

  • 騰訊網在博鰲:大直播大融合 突破媒體新邊界
    路透社在去年底曾發布《挑戰與機遇:數位化、移動化、社交化背景下的媒體與新聞業》報告,指出全球傳媒業面臨的大趨勢之一即是數位化、移動化、社交化的媒體生態。在這樣的媒體生態環境中,騰訊網將此次博鰲的報導內容轉換成適合於各個埠的各種形態,讓高冷的財經論壇鮮活、有趣,使博鰲報導定向擴散,並融合不同圈層,形成了全媒體報導矩陣,擴大了報導影響力。
  • 騰訊網與美國科技網站Mashable達成獨家內容合作
    這是繼與Business Insider、The Next Web、Recode、The Verge後,騰訊網籤約的第5家全球知名媒體。騰訊網與Mashable在達成內容合作後,Mashable優質資訊內容將通過騰訊網、騰訊新聞客戶端、天天快報等媒體平臺,推薦給更多關注全球科技新聞的中國用戶。
  • 探訪博鰲論壇8K VR直播團隊
    本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將於海南盛大開幕,為給此次國際盛會預熱,近日,海南廣電策劃了大型融媒體直播節目《博鰲時間•第一縷陽光》。
  • 媒體融合的3大問題+5大策略
    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則為傳統媒體提供了彌補「先天不足」與「揚長避短」的重要機遇。來源:北京日報作者:張文君(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原標題《媒體融合發展,是提升政治傳播有效性的重要舉措——推進媒體從形式融合到實質融合》媒體融合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第一、媒體融合簡單化。
  • 人民融媒論壇 | 快手:短視頻+直播助推媒體融合
    第十期人民在線融媒體協同發展論壇將於12月17日上午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辦。論壇由人民在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辦,本期將邀請快手短視頻平臺執行副總編餘雪松,現場分享《短視頻+直播助推媒體融合發展》。
  • 5G時代的媒體融合(考察機率大)
    相較於前四代通信網絡,5G具有高速度、大容量、泛在網、低功耗、低時延特點,能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廣泛連接,使得人類社會進入真正的「萬物互聯」時代,即物聯網時代。媒體融合主要是傳統媒體轉型升級為新興媒體的進程。在5G應用背景下,傳統媒體格局將加速解構與重構。這種格局的變遷,可以從媒體、產品、用戶、產業等多個不同的角度來透視。
  • 媒體融合語境下的短視頻|傳統媒體|快手|央視頻|短視頻|媒體融合
    作者 | 騰訊研究院陳孟、孫怡、沈嘉、王子喬隨著視頻化的信息傳播走向主流,短視頻不斷改變著傳統的新聞報導與生產方式,重塑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並逐漸成為媒體融合重要的推動力與競技場。近年來,微視、快手、抖音等綜合性短視頻平臺發展迅猛,資訊類短視頻也快速興起。
  •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縣市媒體融合的路徑解析
    基於上述判斷,太倉日報秉持「寧要有缺陷的突破,也不要平庸的完美」的新聞理想, 踐行「太倉日報不僅僅是一張報紙」的新理念,以服務轉型推動媒體轉型,以用戶為核心,以數據為驅動,探索「網際網路+新聞+服務」商業模式,按照「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要求,創新媒體融合的體制機制,重構傳播格局和流程,優化融合生態鏈,把報紙變為平臺、把資訊變為服務、把讀者變為用戶,在變與不變中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探索一條從紙媒到智媒、
  • 媒體融合的3大問題+5大策略| 19新傳專題12
    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則為傳統媒體提供了彌補「先天不足」與「揚長避短」的重要機遇。媒體融合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第一、媒體融合簡單化。即只是將傳統媒體上的內容原封不動地搬到新媒體平臺,不斷地推出微博、微信、客戶端。簡單地認為媒體融合就是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展傳播渠道,將媒體融合簡單地理解為渠道融合。第二、媒體融合行政化。
  • 2019「王選獎」一等獎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融合媒體直播互動管理系統
    作為廣電行業堅實的後盾,索貝傾力打造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融合媒體直播互動管理系統,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場外直播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模式,該項目於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線,上線至今已成功進行多場新媒體直播活動。
  • 融合發展背景下 媒體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職責與使命
    現在,中國網民已達7.1億,手機網民突破6.56億,網際網路已成為重要的基礎設施,而且其發展勢頭總是突破人們的想像,我們已經很難離開網際網路這個語境去探討媒體發展問題。著眼媒體融合的未來,我們深深感到,一體化這個目標,網際網路化這個方向,可以說更加清晰也更加堅定,必須下決心建設適應網際網路發展的媒體基礎架構。
  • 騰訊網新聞中心記者吳家翔:含蓄而精妙的表達讓新聞圖片無法替代
    吳:傳統媒體會有很多限制,比如說版面的限制,傳統媒體需要根據版面去選擇它可以用到的東西,但是網際網路基本上不存在這種限制,我們可以把優秀的內容都儘可能地呈現出來。將來會是一個融合的趨勢,我們會想很多辦法去採集一個新聞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內容,用最合適最完整的方法呈現。
  • 新聞APP大行其道下,手機騰訊網醞釀「涅槃」
    在這個時時刻刻都存在變革可能的網際網路時代,這個專注於移動端的媒體默默地經歷著一切。從WAP時代的獨領風騷再到如今APP新聞終端的大行其道,手機騰訊網地位看似已逐漸「尷尬」;不過,眼下的情形也再次有所轉機。
  • 新興媒體產業融合,天府成都勇立潮頭
    這是中國新興媒體產業融合發展大會連續第二年在成都舉辦。在本屆大會上,作為致力建設全國一流新型媒體集團的成都傳媒集團斬獲三項大獎,集團旗下新成立的成傳數字科技公司首次在全國媒體目光中亮相,攜手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及17家大數據公司共同發布「大數據協作平臺」。大會聚焦「人工智慧與媒體變革」,搭建交流平臺,推動媒體深度交流融合。
  • 騰訊網移動端H5頁面設計實戰分享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的報告顯示,中國網民中,手機使用率達83.4%,已經超過傳統PC整體80.9%的使用率。其中,手機網絡新聞的使用率為74.2%,僅次於即時通信和搜索,遠超其他手機網絡應用。在資訊移動化的趨勢下,觀察近期各大門戶在重大事件報導中的表現,會發現移動優先、產品社會化、交互趣味化是三個重要的趨勢。
  • ZAKER融媒體城市群廣州峰會召開 共建共享媒體融合生態
    為什麼傳統媒體都在融合轉型發展?在智能時代大背景下,探索媒體發展融合轉型大潮正在到來。新快報社社長、總編輯許志權表示,「在媒體轉型進程中,時代在變,技術在變,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成為不斷推動媒體融合轉型、推動媒體演進的新力量。」
  • 融媒體時代來臨!Bingbon冰棒理論對媒體融合的發展路徑剖析
    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技術同如今的網絡媒體加以融合,成為媒體發展的方向,Bingbon冰棒理論認為這樣不僅可以打破傳統媒體刻板單一的固有模式,也在人力、平臺、資源等各個方面進行了互補整合,從而使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優點發揮到最大限度,形成資源共享、利益互聯的媒體新時代。
  • 大鴻酵博士榮獲2020博鰲新零售高峰論壇「新零售消費者信賴品牌」
    2020年12月15日至12月17日,由新零售大數據研究中心、大脈匯主辦,匯眾傳媒承辦的「2020博鰲新零售高峰論壇」在海南海口魯能希爾頓酒店隆重舉行
  • 博鰲AI同傳遭熱議!騰訊翻譯君負責人李學朝、訊飛胡鬱有話說
    騰訊同傳這套方案在博鰲之前已經歷公司內外部近百場實戰,技術持續升級,而且我們為博鰲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並用往屆博鰲的視頻進行回放測試驗證,才拿出來呈現。「騰訊翻譯君負責人李學朝告訴新智元:「博鰲創新選擇AI同傳並篩選決定用我們,給了我們很大鼓勵,也體現出博鰲對創新的接受度。」壞的翻譯例子確實出現了,而公眾和技術圈的反應,可能比騰訊自己預期的,稍稍猛烈一點。
  • 融媒體直播平臺構建及互動技術應用
    但同時新媒體的發展也帶來了融合傳播轉型的技術驅動力,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廣電節目製作、播出、服務模式與服務格局也產生了全方位影響。在融合媒體傳播背景下,新媒體端的直播呈現出巨大的發展和增長空間。多平臺互動助力傳統廣電技術向融合媒體技術轉變過程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融媒體直播與互動技術的結合成為了新媒體業務的創新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