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IT科技公司應該留住35歲員工?

2021-02-13 IT大佬

導讀:如果普遍缺乏能夠包容 35 歲以上的員工生存的企業環境,其實並不利於整個科技行業的深度創新與技術迭代。

作者:王新喜 | 文章來源: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

IT科技公司喜歡年輕人已經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IT職場,35歲的路越走越窄。

我們很明顯的感受到,35歲擔心無人要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一種焦慮了。他們的選擇越來越少——要麼晉升成為管理者,要麼辭職,非領導崗位很難容忍35歲以上的員工存在。

有IT行業從業者表示:34 歲之前晉升到中級,45 歲之前晉升到高管,否則強制退休,會成為IT行業的慣例。隨著其他行業正在變成 "網際網路 +",這種做法還有向其他行業擴展的可能。

科技網際網路公司為何偏愛年輕員工?

網際網路公司一向喜歡標榜年輕化來證明自己的公司的活力與未來前景。在網際網路公司,員工平均年齡低是一種炫耀資本。

當前國內眾多網際網路公司都在內部變革,要提拔更多80後甚至90後員工進入管理層,或者推出高管退休計劃。在中國的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員工的合同都是每隔幾年續籤一次已經是一種常態。

而IT科技公司的員工們隨著年齡越大,被公司以「不再續籤」為由辭退的風險就越大。這種焦慮,蔓延在每個網際網路中年男人的頭上。

當然,美國矽谷的職場總體上也還是年輕的。據統計,矽谷各大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沒有超過40歲的,平均年齡大一些的可能就是惠普或是IBM這樣的計算機科技公司,但沒有超過38、39歲,谷歌蘋果這樣的大廠平均年齡也只有30到31歲,Linkedin和Facebook僅僅只有28、29歲。

不過相對而言,矽谷對年齡大的員工寬容度包容度更高,公司內部40+的程式設計師也是相對普遍,生存環境要好的多。筆者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其基礎科研與技術的升級進步。

不過,Facebook是個例外,其內部非常崇尚年輕化,扎克伯格在他22歲時就留下了「年輕人就是更聰明」這樣的名言,被國內一眾網際網路公司視為圭臬。

在Facebook,一些年紀偏大的程式設計師甚至都在考慮要不要通過整容來讓自己在團隊裡看起來更年輕一些,以及去主動的接觸一些新銳的流行文化。

Facebook從員工層面上非常注重年輕化,是因為它需要捕捉對年輕人需求與社交潮流,但當前tiktok在海外讓Facebook感到巨大壓力,Facebook內部不斷推出複製性的產品來阻擊,但依然無力阻止tiktok的壯大與威脅,這其實也印證了年輕人多就未必一定能打造出契合年輕人潮流文化的產品。

回到國內來看,IT網際網路公司對年輕人的偏愛源於國內的IT行業工作強度大,996機制下,年輕人更有體力與精力優勢。而年齡大的員工也消耗了更多用工成本,這些公司一方面需要降低用工成本,一方面需要為年輕一代釋放出更大的空間,這是企業利益機制決定的。

其次是,網際網路行業變化太快了,IT公司又多偏重於應用創新,而非底層基礎架構、系統、系統、晶片等層面的創新,而應用創新的研究方向更多是如何研究年輕人的喜好與潮流,年輕人更懂年輕人,且沒有包袱,幹勁足。對於新事物與新趨勢,往往是誰佔領了先發優勢,誰就成了標準。

而應用創新又離錢更近,更加短平快,技術門檻低,對人才的要求更為初級。

有人一針見血指出,科技網際網路行業對高齡員工的偏見,是因為這些員工從事的工作沒有完全擺脫勞動密集型的本質。

事實上,這是行業的一種發展的誤區與短視的戰略,從更高層面去看待這個現象,它可能是行業的基礎底層科研創新與技術升級、傳承的一大阻力。

為何說IT科技企業要有能包容35歲員工生存的環境?

有人說,這也是沒有辦法,因為國內在晶片與作業系統這種涉及到網際網路基礎底層的東西,大家用的框架、作業系統基本是國外的,基礎框架與系統底層創新,國內IT公司也談不上。

但需要知道的是,我們常用的手機、PC作業系統是誰弄出來的,是國外的大齡程式設計師。

從整個科技行業來看,如果普遍缺乏能夠包容35歲以上的員工生存的企業環境,其實是不利於整個科技行業的深度創新與技術迭代。

據某位企業管理專家表示,國內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管理層有著過高的薪水和權利,直接導致了大量的高級技術人才轉向管理,於是以前用來研究技術的時間被用去撕逼,給團隊拉資源,這又直接導致原有的技術研發被中斷,當新一輪技術浪潮來臨的時候,由於無法及時更新自己的技術體系,導致被迫轉行,這就是中層管理陷阱。

如果研發技術人才35歲之後的上升通道只能轉管理崗,如果越來越多的企業為了短時期的更低的人才成本,辭退有技術有行業經驗積累的老員工,這帶來的負面效應是:其一,企業的技術延續性上行趨勢與研發經驗被打斷。這遠非找一個更低成本的年輕人可以彌補的。其二:一家企業或者行業的底層基礎性短板長期無法解決,長期受制於人。

其實無論是設計領域、營銷領域,基礎科研與底層創新領域,產品領域等,其實都是需要長期不斷地突破與迭代,推動這個專業領域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相對而言,矽谷是一個強調包容開放價值觀的地方,在矽谷的IT公司,儘管年輕化也很普遍,但許多40歲以上的人依然有發展與生存空間,甚至高齡的基層程式設計師也是普遍現象。

比如說現年64歲的Java之父James Gosling曾經在Facebook上回憶,當他去謀求一份新工作時被對方告知:「我們雖然不願意招你這個年齡的程式設計師,但可以對你特殊考慮。」願意給予一個有技術、經驗與能力的64歲的程式設計師機會,這其實就是一種包容、開放的價值觀。

優待中年職場人才,讓有經驗有技術的35歲+員工能夠更上層樓,其實才能形成更加良性的人才上升機制與激勵機制,對行業的持續性進步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那些具備核心競爭力的35歲+人才,甚至是一家企業建立護城河的關鍵,這其實也是矽谷基礎底層的編程與技術創新的動力源泉。

比如說,現在各大IT企業使用的各種主流程式語言,有很多都是國外程式設計師在35歲之後甚至更年長的時候創造的——

Java之父James Gosling創造Java的時候已經40歲了,目前幾乎是最主流的Python是Guido van Rossum在35歲時創造的,Bjarne Stroustrup在35歲時創造了C++,而在2009年,Ken Thompson以66歲的高齡和53歲的Rob Pike等人發明了Go語言。webpack作者四十多歲才創造出了這個世界上最流行的打包工具,vscode核心開發人員有60多歲。

相對於眾多科技公司追求年輕化,微軟就曾公布其員工平均年齡達到38歲,但中年人居多的微軟近年來市值一度走高,如今市值高達1.6萬億美元,僅次於蘋果。華為無線營銷副總裁拉爾斯·邦德林德(Lars Bondelind)在接受採訪時也曾表示,公司一直因為員工年輕、無經驗而受阻。

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們,一家科技企業,為了降低用工成本,盲目淘汰35歲老員工或是一種短視,而那些厚積薄發的人才,它所能帶來的經驗積累與爆發點往往也在35~40歲這個階段,這是職場員工最為心智成熟以及對行業趨勢具備較深的理解的時候,如果是技術研髮型員工,往往能對一家企業在技術上關鍵節點的突破帶來真正的助力,這並非年輕的新員工所能替代。

35歲的職場焦慮,對企業有哪些負面效應?

企業盲目追求年輕化,再把年輕人培養成螺絲釘誰走了都一樣,35+員工辭職面臨失業風險其實帶來的負面社會效應非常大。

其一,它讓真正有積累有經驗有資歷的人才上升空間受阻,導致眾多中年有後勁的人才被埋沒,技術型人才在基礎科研領域的突破與創新,講究從量變到質變的積累,如果35歲是一個職場的門檻,那可能導致技術與研發層面遭遇斷層。

這裡有兩個程式設計師的觀點。程式設計師A談到,底層代碼裡面各種workaround都是有歷史淵源的,老員工相對要更為熟悉,即便跳出技術層,和其他各組間合作的人脈,對公司政治的理解,老員工對公司戰略的理解也要更深。

在海外工作過的碼農B也談到,我公司寫JDK那幫人年紀都挺大了,不少都是從Sun公司那裡跳過來了。關於底層以及api設計,這批人的經驗比新手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你讓新手加班加點寫出來的jdk讓人信服麼?對於某些技術核心部分,老手的價值大得多。而很多國內,包括大廠,更多是堅持拿來主義,不願意造輪子,自然不需要太多老手。

其二,它讓年輕人沒有耐心沉下去執著於科研與技術,而偏向於短時間賺快錢,人們不再聚焦於長期主義的職業規劃與提升,而是想著在短短10多年的職場生涯中,如何給自己在年輕時找一條捷徑,35歲之後謀一個安穩的後路。

騎驢找馬,頻繁跳槽的現象可能會成為常態,職場焦慮化也將愈加普遍,這導致職場的穩定性與員工的忠誠度下降,這對於企業的技術傳承與長期主義戰略的執行極為不利。

眾所周知,日本企業有終身僱傭制的文化。為什麼日本在眾多高精尖的工業化科技領域能有那麼多突出的成就,其工匠精神與產品品質為世人所稱道,這其實也與日本的終身僱傭制企業文化有關,它可以將有技術與經驗積累的人才長期綁定在企業內部,所帶來的積累傳承給企業帶來的助力與技術升級與突破不無關係。

為何說科技公司應該留住35歲以上的人才?

我們知道,5G、AI時代是技術與底層科研驅動的時代,它需要大量技術型人才,而對年輕化的極端偏執也容易導致大量超出35歲年齡界限的技術型人才不被重用,或者被拋棄,以年齡為界劃線,容易錯失一些關鍵人才,而錯失一些關鍵人才,可能也意味著錯失一些轉型與升級的關鍵機會。

正如有科技行業員工曾對媒體表示,他們已接受這個行業對年輕人的偏愛,卻擔心(這種趨勢)走向極端,尤其在人工智慧等領域。因為一個程式設計師需要十年甚至20年去下沉到一個技術領域。

因為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未來程式設計師的職業生命周期會不斷得到延長,這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

再看產業網際網路風向,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的逐步推進,未來大量的傳統行業企業也需要專業的軟體研發人才,傳統產業與網際網路的融合,數據化與技術化趨勢在各行各業都會是趨勢,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變大,而且面向的用戶群體變了。

網際網路C端面向年輕消費者,自然需要琢磨年輕人的心理,但是面向B端與產業端,需要面向企業客戶群體,需要琢磨企業的需求,對技術與戰略眼光的要求更高,技術型資源與人才對一家公司的未來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許多國家,明顯的年齡歧視是非法的,部分科技公司過度偏愛年輕化其實是進入到了一種只求短期應用驅動的發展誤區。

因為,從一個短時間的網際網路產品需求導向來看,似乎年輕員工更多,在面向C端的新需求與新變化時,反應要更為敏捷與快速,對年輕人需求理解更到位,而年齡大的人就很難再理解產品與年輕人的想法,這其實也是一種偏見。

我們知道,張小龍捧出微信的時候已經人到中年了。馬雲在35歲之前歷經諸多失敗,35歲之後才創辦阿里,而黃錚創辦拼多多的年齡也恰恰是35歲,王興在35歲的時候,推進了美團與大眾點評的合併,此後美團的布局愈加穩健,一路走高,王興也在這一年迎來事業的拐點。

35歲其實是一個人的閱歷、經驗與戰略眼光與心智的成熟與穩定到達一個最好階段的時期,這個階段的他們,往往有了自己的家庭,更願意追求穩定的上升,也是在事業上拼殺的黃金時代,但針對35歲的年齡設檻,對於科技網際網路產業、對基礎科研甚至對各行各業的長遠發展與人才儲備、技術升級都是不利的。

而從一個行業的高度與長期主義眼光來看,過於推崇年輕化的網際網路文化其實不利於整個IT行業的基礎科研方向的根基走穩與更好的升級延續,眾多資源與資本都在追求應用層面的創新,追求應用爆款,快速做大上市,資本得以快進快出套利,但這也導致了在需要長期性技術性打磨迭代與經驗傳承的底層框架與核心技術層面長期受制於人,這或許值得國內過度奉行年輕化的IT公司好好反思。(本文作者王新喜,來源於熱點微評,IT大佬已獲得作者授權、經IT大佬編輯發布,文中觀點為作者觀點、不代表IT大佬觀點。)

掃碼關注「IT大佬」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公司容不下35歲女員工
    雖然辛苦,但是有價值。這是37歲的Emily找到我的原因,也是她在被迫結束5年多甲骨文安穩生活後的首次自我救贖。只是她不知道,她如此熱切想進入的網際網路公司,35歲以上的女員工早已經集體消失了。仿佛一夜間,悄無聲息。有些人逃離,有些人,被逃離。
  • 職場|牛X的福利就能留住員工嗎?武漢這些逆天的公司告訴你!
    去年十一又發福利了,領導讓我們去公司領一箱牛奶,「一箱」??我們都覺得應該是聽錯了吧,不應該是「一盒」嗎...直到一箱拿到手上的那一刻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可能最後領導也看不下去了吧,畢竟現在都是花式福利了,像我們這樣的「節日四寶」也是沒誰了。我現在只羨慕經常發錢的公司,那樣的boss最有魅力.
  • 任天堂員工平均39歲,高管低薪冠絕全球
    第一個是任天堂日本的平均員工年齡約為39歲,並且大多數在公司工作超過13年;第二個則是任天堂幾位高管基本薪資之低可謂冠絕全球。而正是這份財報,最近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任天堂與美國上市遊戲公司、以及中國公司的對比中自然會引發不少思考,比如遊戲人能工作到多少歲?高管到底應該發多少薪資才是合理?
  • 37歲老員工裸辭,120天被497家公司拒絕,問獵頭:超齡了
    最近在職場論壇上看到這樣一個帖子:37歲老員工裸辭,120天被497家公司拒絕,問獵頭:超齡了!員工感嘆:誰沒有35歲的一天!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該員工從本科畢業之後一直是做程式設計師方面的工作,今年都37歲了。因為和前公司領導關係不好,後來生氣從公司裸辭。
  • 為何MMORPG類遊戲很難留住新玩家?
    針對此現象我想提出以下問題:為何MMORPG遊戲很難留住新玩家?是否因為傳統RPG遊戲受眾群體太小?又或者是MMORPG遊戲已經不適合當今遊戲環境了?還是由某些其他因素導致的?    傳統角色扮演類遊戲在遊戲分類中佔著很大一部分比例,如早期魔獸世界風靡全球就能看出角色扮演類遊戲在遊戲領域的影響力,而在近期日常生活中我發現,大部分或者說是全部角色扮演類遊戲新人入坑的比例可謂是少之又少,針對此現象引發了我的疑問,為何角色扮演類遊戲很難留住新人?
  • 創業公司出現「問題員工」,該留住還是辭退?
    又比如,業務明星轉作管理層後無法領導團隊前進,老闆需要適時考慮將他從管理層中拉出來,並照顧到員工的情緒,為他提供高級別的個人貢獻者等稱號。再比如,有毒的「懷舊型」老員工,早期參與了公司創立,也曾是明星員工,但他的成長沒有跟上公司發展的步伐,他當下的技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他卻不能放下過去,無法接受變化、擁抱新的願景,該怎麼辦?失去最優秀的前20%的人才是領導的失敗,留住最差的10%也是一種過錯。
  • 中國科技行業者的30歲中年危機
    雖然歐建新為何自殺仍然是個謎,但對於關注其故事的人來說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關注這個故事的讀者群體主要集中在歐建新的年齡段。根據智聯招聘的數據,四分之三的科技從業者年齡都不到30歲。網上的熱議恰恰反映了多年來一直存在的焦慮,中國網民將其稱為「30歲的中年危機」。
  • 為什麼會出現職場「35歲現象」?
    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35歲為什麼能成為一種年齡現象?面對「35歲焦慮症」,我們需要抱有何種心態?一起來看。曾有學者對上海和成都的招聘廣告(30萬份)進行調查,發現上海8成以上的職位都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而在成都該比例也接近7成。全國各地公務員考錄年齡的上限一般也是35周歲,只有黑龍江等少數省份將年齡上限放寬到了40周歲。可以說,35歲已經成為人們擇業時難以逾越的年齡坎。在職場中,部分人到了35歲仍沒有獲得很好的成績,依然位於低端崗位。
  • 20歲生日大變天,傳末位淘汰3000員工,聯發科回應
    根據臺灣媒體《壹周刊》報導,有「科技鐵血CEO」稱號的蔡力行作風強勢,傳言「空降」聯發科的任務是要推動整頓改革,將採用末位淘汰制度,分四個階段裁掉5%人力,也就是說在聯發科現有1.5萬名員工中,一年內總計裁掉20%的員工,約3000名。報導指出,蔡力行如此大膽的計劃,其實是受聯發科董座蔡明介的背書。
  • 談35歲焦慮,我們在擔憂什麼?
    在求職的兩個月裡,他幾次遭拒終於發現:社會熱議的「35歲」門檻,隱形而堅硬地矗立著。據統計,目前至少有2億人口正處於35歲前後。如果他們真的焦慮,對於整個社會將意味著什麼?「開始我沒在意,但10個有意向的崗位裡,有大概3到5個被獵頭反饋說『年齡不行』。有公司HR態度很直接,『我們不需要這麼資深的人』。後來我就直接問獵頭卡不卡年齡,卡的話就不聊了。」
  • 他說:「每位離職的員工都應該收到兩封信:一封感謝信和一封推薦信!」
    這句話是李志恆先生在《中國廣告大未來》書中提到「公司如何留住人才」時說的一段話。他在書中強調領導學對於任何一個「以人為本」的行業都至關重要,並呼籲公司的領導者都應該把更多的精力從「事」轉到「人」的身上。
  • 35歲的網際網路人,沒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IBM過去六年內裁掉了兩萬多名 40歲及以上的美國員工,約佔這幾年美國員工裁員總數的60%。圖/unsplash一邊裁老,一邊招新——在網際網路公司,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不少HR會直接將招聘年齡限定在35歲以下。跟剛畢業的小年輕比起來,35歲又老又柴,實在食之無味。
  • 面對年底跳槽季,為了留住員工可以在年終獎金發放時間上做文章嗎?
    對此,部分企業就在年終的發放時間上做文章了,比如將公司的年終獎延遲到次年的3月份或者5月份甚至6月份發放,這樣真的合理嗎?真的就可以留住員工嗎?這樣留下的員工就會心甘情願的為公司效力嗎?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即留住員工公司又不損失呢?延遲發放年終獎的方式看似合理,其實效果不大。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動、員工跳槽和年終獎金發放沒有直接關係。
  • 領完年終獎就離職,企業如何留住好員工?
    留住好員工看似困難,實則非然,因為管理者犯下的大多數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但一旦管理者犯下了錯,最出色的員工往往最先離職,因為他們擁有最多選擇。公司如果不能讓好員工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就留不住好員工——這理應成為常識,卻仍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好員工的離去並非突如其來。相反,他們對工作的興趣是逐漸消磨殆盡的。
  • 辛苦工作到 35 歲竟被裁員,在一個領域「深耕」還有意義嗎?
    35 歲是失業高峰期?35 歲失業的本質,是中國產業升級失敗的結果。一個勞動者最能輸出的年齡在 55 歲左右。如果產業總是徘徊在低端重複的水平,是不需要 55 歲熟練的經理,工程師的。與之對比一下,你看看做官員,是沒有 35 歲失業的,因為官員領域人家是成熟的,廣泛需要能力強,經驗豐富的老手的。另外,炒股行業也不存在 35 歲失業的情況。
  • 超過35歲的簡歷不用看了?!!
    不過當一個HR面對35歲的簡歷不用看了,「華為要裁34歲以上員工」這些事時,心情還是很複雜的。當HR這些年,很多人說,HR要跟老闆站一排,老闆槍指哪就打哪。我一個朋友跟我講,她公司的HR專門幫老闆除掉一些人,老闆認為某個員工的性價比不高了,HR就會出面,而且除掉的方式絕對不是開除,因為開除是要給賠償的。
  • 晶片公司為了留住人才到底有多努力?
    資料顯示,2020年中芯國際在職員工數量為17354人,而此次激勵對象包括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中高級業務管理人員和技術及業務骨幹人員共計3944人,佔到了公司總人數的23%,也就是說此次股權激勵計劃覆蓋到了公司將近1/4的員工。
  • 材料界不為人知的35歲現象,讓人不得不服
    即幾乎所有的創業,都開始在35歲以前。HR小夥伴告訴我,職場有35歲現象,即當你過了35歲,職業生涯基本上已經定型。《財富》雜誌、《福布斯》雜誌都曾發布過40歲以下商業精英榜單。所有人都是在35歲前就創立了企業。
  • 40歲,公司勸退.
    就如前兩年的X為勸退35歲員工一樣,X訊是勸退40歲,相對來說,讓他們又多賺了5年的錢了。為什麼這些員工們明知道這些網際網路大企業會對高齡員工勸退,還是大批量人湧進去呢?其實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用錢去解釋。畢竟網際網路企業10年的工資,是很多行業一輩子的收入了,不然你以為誰願意凌晨還在加班?不就是圖它錢多麼。
  • 陳雲霽:加速人工智慧時代到來 | 「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榜單專欄
    》每年都會推出「35歲以下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榜單,旨在於全球範圍內評選出被認為最有才華、最具創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變世界的 35 位年輕技術創新者或企業家,共分為發明家、創業家、遠見者、人文關懷者及先鋒者五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