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AK380系統已經有半年多了,最近希望寫一篇關於他的文章分享給大家,恰逢偶然機會聽到了Beyerdynamic和Iriver聯合開發的AK T8iE。這對組合的出色表現讓我印象深刻。最初關注AK380是因為偶然的機會聽到AK240驅動IE800的細膩表現,讓我久久難忘,但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的價格以及聲音的整體表現還不能讓我下定決心。最終在猶豫了一年之後,下定決心入手AK240,而也就在這時,遇到了新出的AK380,同樣是IE800,僅僅半個小時就讓我產生了無論多少錢都要拿下的念頭。與AK240相比,AK380的聲音十分成熟。AK240的調音偏暖,AK380的調音則中正了很多,尤其在信息量、聲場、動態、氣勢、驅動力、聲音純度方面大大提高,此外依然保留了AK240的細膩。
AK380AMP+IE800
AK380的聲音表現基本符合了AKM4490晶片的整體走向,相對後來的AKM4495聲音略萌,但Iriver顯然將這款晶片的聲音發揮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將這種萌意轉變了成了極佳的聽感。這也是我聽過的AKM4490解碼器中最好聽的一個。
一直以來我對DSD頗有偏見,認為聲音高頻不夠靚麗,低頻不夠真實,聲音厚度不足,但看了很多分析DSD的文章後,我依然認為說服力不夠。在試聽了AK380中自帶的Vivaldi Concerto in D minor opus 4no. 8 – Allegro和Bach_Concerto for Harpsichord Flute andViolin BWV 1044 - Allegro後我重新認識了DSD,原來在別的設備上我基本上可以很容易聽出DSD和PCM的區別,但這次按照我以往特徵分析已經無法分辨。起初懷疑是自帶的文件有特殊優化,於是我又重新下載了幾張DSD(之前絕望後都刪了),請來了崔哥(小眾Nonesuch)、鄧老師、賀老師等幾位當地著名的大燒,著重盲聽了Roudup和民歌蔡琴各自的DSD和PCM的版本,認可的結果基本上都偏向了DSD格式版本。看來問題並不在DSD格式,而是設備還無法做到真實的還原。
AK380中附帶的幾首曲目
在此我希望分享下我對AK380的玩法,AK380在息屏的情況下可以獲得更加純淨的聲音,因此建議大家選完歌曲後息平欣賞。AK380作為USB解碼器有著更加出色的表現,但前提是你的數字轉盤足夠好,用PC機肯定是不行的。一次偶然的機會拿到了Opera基於樹梅派系統定製的音響專用PC-X5,本來是想試試那些臺式解碼器的,忽然想到AK380也可以做USB解碼器,沒想到插上居然被X5完美支持。
OperaX5+1TBSSD+AK380
用了Bostik的粘土給AK380避震
這樣我組成一套X5+AK380(LO平衡模式)+BHA1+HD800和X5+AK380(LO平衡模式)+HegelP30前級+天逸AD2SE純後級模式+DynaudioConfidence2號的兩套臺式系統,X5的電源使用的Agilent的E3615A,接近電池的實驗室線性電源。
AgilentE3615A
耳機平臺
DynaudioConfidence2號系統
X5與AK380之間的USB線是Labkable的USBDUOMicro定製,這根線才用上後信息量要明顯大於原線。AK380和前級/耳放之間使用使用的AKPEF21,這是晶彩位AK380定製的平衡信號線,如果你希望使用完全發揮AK380的臺式音源性能這根線是最好的,信息量大、能量感強、樂感一流。
AKPEF21
將AK380設置成USBLO模式後最大的變化就是信息量和能量的提升,此時AK380會關閉數字操作電路部分,僅僅剩下解碼器界面,我想這樣做也是希望能夠將額外電路帶來的幹擾降到最低,同時提升電能供應質量。很多資深燒友原來是不相信這樣的便攜設備可以提供與臺式設備一樣的信息量。對比幾臺2萬元級別的AKM4495、CS4398和ESS9018解碼(名字不便提及,可以私下交流),AK380在信息量上並沒有輸多少,反而在情感表達和細膩度上大為超越,尤其是加州旅館中的輪指表現相當明顯,AK380對鋼琴鍵的演繹也十分出眾,當場崔哥就要拿下AK380,崔哥原本是不相信數字播放器可以匹敵CD的,我想這是對AK380表現的最佳認可吧。分析AK380作為臺式系統出色表現的原因,應該源於Iriver在臺式系統中的第一代產品AK500n,其實仔細看AK380的說明書,可以看到它採用了許多AK500n的技術,所有配件配齊後幾乎可以實現AK500n的所有功能,其中AK500n的電池供電、SSDRaid存儲、WIFI控制流技術都被延續了下來。這樣看來Iriver在AK380的臺式表現上市下足了功夫的。後來我再給朋友介紹AK380的時候將其評價為「便攜的臺式音源」,可是在便攜領域他又有多少對手呢?
完美的操控平臺
上面有點跑題了,所以還是來說說作為便攜設備的AK380的表現吧,起初購買AK380是希望給IE800尋找一個好的前端,由於當時試聽的時候主要聽了RoundUP、陳奕迅和一些古典曲目,IE800的齒音問題並不明顯,但買回家後發現齒音問題依然,原來預期AK380的細膩可以化解IE800在6-8khz的突起問題,但實踐證明我還是失敗了,我慢慢開始無法忍受齒音的問題,同時耳塞漏音和佩戴易掉的問題讓我困擾。後來想起AK380還有一個特殊的配件,就是AMP,這樣就可以平衡便攜大耳機了,於是帶著我的平衡HD600去了試聽了AMP,AMP驅動平衡hd600的表現還是令我基本滿意的,不是那種推力很大的感覺,但對於音樂的表達還是基本夠用了,畢竟隨身設備驅動這各級別的耳機還是有些勉強,但十分出彩的地方是其出色的樂感和細膩度,聲音飄逸優美,十分抓人。
平衡HD600組合
也就在這時候看到了櫃檯上的AKT8iE,我此前也有個耳聞,這是Beyerdynamic和Iriver基於TESLA單元技術聯合開發的,而並非僅僅是後期的調音。這個機會自然不能放過,AK T8iE帶了2根耳機線,一根是3.5mm單端的,另一根是2.5mm四極平衡的,這個比較有誘惑力,原來也一直有將IE800弄成平衡的想法,最終還是擔心破壞耳機的完整性放棄了。裡面還有Comply記憶海綿套和矽膠套,記不清有幾個了,不過佩戴舒適度都不錯,即使是矽膠套也沒有IE800那麼容易掉,隔音效果比IE800要好,可能是我的耳朵實在不適合IE800那幾個矽膠套。看到這個海綿套突然啟發了我,IE800會有什麼表現,後來我發現了IE800的驚天大秘密:),這個以後再說吧。先是插上了AMP的平衡輸出上,個人比較喜歡低增益模式,舒適悅耳。聲音上來說AK T8iE的三頻很平衡,沒有像IE800那樣高低頻特別的突出,聲場也很大包圍感很強,聲音很自然,典型的動圈特點,令人驚訝的是解析完全不輸動鐵,沒了鐵味的高解析動圈表現真是讓人驚嘆,不得不感慨耳機技術的進步,加上繞耳佩戴比較舒適,有時會給聽者忘記耳機存在的感覺,著重聽了Roundup第五首,動態很大,聲音錯落有致,活潑生動,同時高頻依然十分細膩,如絲綢一般嫩滑。之後又聽了Diabolus in Musica的第二首,小提琴沒有IE800那麼亮,但是琴弦的油感更強,很順暢。之後印象深刻還是蔡琴的渡口鼓聲,量感質感俱佳,當然最讓我驚喜的是梁靜茹的齒音終於沒那麼不堪入耳了……總體上看這款耳機的聲音很直白,沒感覺到太多的染色,雖然據說單元比T1小樂16倍,場面確實沒有那麼恢宏,但是在這個價位的便攜耳塞中已經算上很高水準的了,聲音的基本走向也和T1是一致的,這樣的好處就是沒什麼特定的風格比較雜食。我還是非常喜歡AK380和AKT8iE的組合,尤其AKT8iE的性價比還是很高的,當時身邊還帶了歐博的蘇珊娜,驅動AKT8iE也是不錯的,說明AKT8iE的定製性並沒有限制他在其他場合的表現,至少對我來說AK380與AKT8iE組合已經可以是滿足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了。
最後說說AMP,我反覆對比了AK380的平衡口和AMP的平衡口,素質上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可能是礙於380內部空間的原因,獨立供電的AMP也獲得更好的電能供應,整體提升很大。當同在的還有石家莊的資深燒友卡門,跟我的觀點基本一致,他甚至認為AMP中存在了獨立解碼晶片,但我認為這更多的得益於AK380出色的LO素質,這點也在前面臺式系統中的表現驗證了。所以如果希望使用AK380的便攜功能獲得頂級的隨身聲音,AMP是必須購買的,並不是用來驅動大耳機那麼簡單,在耳塞上的提升也是十分可聞的。
加上AMP也沒多大
好了,今天可能寫的有點多了,看著可能有點累,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我,大家一起學習。
歐博音響
微信號:opera-audio
1. 點擊標題下方的「歐博音響」即可關注我們;
2. 點擊二維碼圖片能進入大圖並保存到手機,然後在微信「掃一掃」中,右上角選擇「從相冊選擇二維碼」可快速關注我們;3. 複製微信號,在通訊錄—添加中搜索「opera-audio」關注我們。4. 更多諮詢請關注歐博官方網站http://www.operaudi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