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努力讓中國航天在國際舞臺上成為領跑者

2021-03-01 西安外事學院國際合作學院官方

我們一定會為推動航天事業的發展繼續努力,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白晝流星》一段中,主人公兩兄弟在因緣際會下見證了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從而在心中種下了星辰大海的徵途夢想。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對於每一位航天人來說,只要一想到那一刻,仍然心潮澎湃。

2019年2月20日下午3點30分,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燈光璀璨,暖意融融。

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慄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說:

你們在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奧秘上建立的卓越功勳,對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奮鬥新時代、開啟新徵程具有重要示範意義。祖國和人民感謝你們。

每一次航天事業上的一小步,都見證著人類科技史上的一大步,支撐著這項偉大事業的,是無數個在奮力奔跑和接續奮鬥中成就夢想的航天英雄。

這一次,我們採訪了航天科工四院十七所總研究師——顏安,一位為航天事業披荊斬棘的「女戰士」,也是一位因為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家人而心懷愧疚的媽媽。

在採訪現場,顏安輕輕地展開了十七所寫給她女兒的一封信:

寶貝你好,你的媽媽是一名航天人,她的工作是探索浩瀚無垠的太空,但是你可能會抱怨。

她好像一直都很忙碌,很辛苦,常常會忽略你細膩的心思、真摯的感情。

在這裡我們替她說一聲「對不起」,因為她是一名航天人,這一點讓她無比驕傲。

……

讀信時的她,語氣溫軟,窗外的日光照進來,使得鏡頭下的顏安看起來格外柔和。

平凡女孩的航天夢

偉大事業都始於夢想。顏安從小生活在「三線廠」,父輩們都是搞「三線建設」的,「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說法時時縈繞耳畔,在這種耳濡目染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奉獻一生」的種子,就這樣在這個女孩的心中扎了根。

如今已經從事20年航天事業的顏安,在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奧秘的徵途中,真真切切地做到了「嚴慎細實」這四個字,這個科技創新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高科技行業,顏安片刻不敢鬆懈,對事業始終懷抱著敬畏之心。

在做科研工作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接踵而至,但短暫的迷茫期過後,就會收穫到迎刃而解的欣喜。

雖然行業不同,但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會遇到相似的狀況:

剛開始做新的事情時,總是百廢待興,走上正軌後依然會碰到瓶頸,需要更有經驗的人來傳道授業解惑,需要整個團隊一起努力去找到問題的最優答案。

科研工作中總避免不了會遇到一些問題,但航天有一個特別好的傳統:傳幫帶。

有這樣一群「大熊貓」式的航天老專家,會在年輕一代的航天工作者遇到困惑和迷茫的時候給予很大的幫助。

就像顏安說的那樣:

我一直覺得自己挺幸運,在這樣一個集體裡,身邊有這麼一群人,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都不會覺得孤單,因為有大家在。

從一個青澀懵懂的小女孩,到可以承接國家航天科研重要工作的女戰士,這顆「航天夢」的小小種子,終於在這片名為「中國航天」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選擇那個你現階段最想成為的角色

隨著女性在工作中發揮的價值已經越來越被社會認可,更多現代女性傾向於選擇獨立、自主、在工作中發揮自我價值的生活方式。

作為航天人,又作為母親,她是怎麼做的呢?顏安微微停頓了一下之後回答:

說實話很難平衡,大部分時候,如果家裡沒有急事,還是以工作為重。

像假期我們家孩子晚上有課外班,連續15天接和送算下來一共30次,我就送過一次,送過去了匆匆趕回單位加班。所以一般情況下,還是以工作為重。

但是我們單位會定期組織職工運動會、各種親子活動,家屬都可以參加,既能讓我們每個人有更多的機會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也能讓我們身邊最親的人對我們的航天事業有更深刻的認識,還是挺人性化的。

所以,幹航天雖然很苦,但是也很溫暖。

看著顏安臉上無比滿足和幸福的神情,我們的心也逐步被融化了。

你可以選擇在自己的職場裡叱吒風雲,也可以選擇與家人溫暖相依,但選擇的標準是——選擇那個你現階段最想成為的角色。

不要憂慮、不要躊躇,要像英雄一樣無所畏懼、所向披靡。

而那些站在你身後的人,會理解並尊重你的選擇,因為那是你現階段最想看到的自己。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和大海

浩瀚無垠的宇宙,在普通人眼中或許顯得無法觸及。但在航天人眼中卻是一片滿溢浪漫的星空。

中國航天事業起始於1956年,這63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腳步從未停歇。

從嫦娥奔月到敦煌飛天,自強不息的飛天攬月之夢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便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

東方紅響徹天空、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天宮對接。這些成就無不震驚世界。

提起中國航天,人們自然會想到錢學森。

1955年11月25日,當陳賡問錢學森「我們能不能自己造成火箭飛彈」時,錢學森不假思索又擲地有聲地回答:有什麼不能的?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一樣能造得出來!

如果問每一個航天人,他們為什麼選擇航天,得到的大概都是這樣的回答:

因為想擺脫屈辱的昨天,保衛祖國的明天;因為我們曾白手起家、步履維艱;因為中華兒女的徵途是星辰和大海。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被太多良莠不齊的新聞剝奪了耳目,被太多喧囂的信息混淆了試聽,而忽略了那些更應該去關注的東西。

科學家應該被關注,科技上每一小步的前進都應該被銘記。

因為我們的時代是成就偉業、造就人才的時代,我們的事業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為堅實基礎的事業。

我們問顏安:「你希望自己有生之年祖國的航天事業可以發展到什麼樣的階段?」

顏安的回答中每一個字都鏗鏘有力:

我希望能夠看到咱們中國航天在國際舞臺上成為技術的領跑人。

通過這個答案,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些閃閃發光的瞬間:

試驗成功時,流淚的不只是航天人,還有無數個我們在為他們振臂高呼。

十七所寫給顏安女兒的信中最後提到:

你的媽媽是一個非常能幹的人,有了她的付出,我們國家才會變得無比強大,這要感謝你的媽媽,還要感謝無數個像你媽媽一樣的人。

所以請不要埋怨她,請對她的忙碌多一些理解和支持吧,希望你健康、開心、正直、善良的長大,像你的媽媽一樣,成為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每一位在家庭與事業中努力尋找平衡的女性都應該被溫柔以待,每一次披荊斬棘後的飛躍與榮耀都值得被歡呼、被矚目。

這一刻,顏安的目光更加堅毅:

我們一定會為推動航天事業的發展繼續努力,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看青年榜樣,習青年力量。由@共青團中央 和十點視頻聯合發起的中國首檔青年精神價值紀錄片「青年100計劃」,將梳理當代中國青年的氣質,弘揚愛國、敬業、創新、奉獻、向上向善的精神,記錄100位科技、文化、基層一線軍人、警察、文藝、體育、音樂等領域的青年榜樣典型。第三季將邀請國際鋼琴大使郎朗、作家南派三叔、中國香港功夫演員向佐、公益明星黃曉明、航天科工四院十七所總研究師顏安、奧運冠軍丁寧、演員杜江、青年演員張一山、中國女足隊長吳海燕等各行各業嘉賓,講述自己不一樣的青年態度和背後的夢想與榮光,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日| 航天+宏華,怎樣成為「天地CP」?
    上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濟困難,研製人員每餐只能吃到一個饅頭,一毛錢的乾菜湯,70%的科技人員都因營養不良出現了浮腫。可他們仍不懈地向科學高峰進軍。為了讓科研人員吃上肉,周恩來、陳毅、聶榮臻將科學家們邀請到人民大會堂宴會廳,請大家吃肉。「周總理請吃肉」成了飢餓年代的鼓勵和動力。
  • 中國衛通重組併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按照國務院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和中國衛通重組併入航天科技集團的方案,中國衛通及其衛星運營和衛星應用業務併入航天科技集團,涉及中國衛通共10家全資、控股和參股企業,併入的總資產約66億元。  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原中國衛通總經理芮曉武在重組併入慶典儀式上說,重組後,中國衛通除轉發器租賃業務以外的基礎電信業務全部剝離併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 中國航天發展
    以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標誌著我們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但相較於美國等強國來說,我國的航天能力依舊較弱,所以為了提高我國在航天領域的地位,中國航天重新定製了發展戰略,探測月球或者探測火星或許會成為新的研究方向,而目前中國航天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新階段,政府已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將航天技術與生物、信息、材料、能源技術一起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五個高技術領域
  • 中國航天太燃!突破美國20年封鎖成國際唯一,堪稱逆襲爽文
    圖源:@人民日報這個「家」或許不大,但在各種意義上,它都值得我們驕傲。在此之前,人類唯一的國際空間站建於1998年,2010年開始投入使用,並將預計於2024年退役。這也意味著2024年之後,在全新的國際空間站建設啟用前,中國空間站,可能會成為全世界唯一正常運行的空間站。
  • 2021 中國航天有看頭
    新的一年裡,中國航天依然好戲連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近日表示,2021年將安排超過40次宇航發射任務。今年,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將進入關鍵實施階段;「天問一號」將抵達火星進行探測;載人月球探測、北鬥導航應用、重型運載火箭研發將有更多新進展……空間站核心艙春季升空發射空間站核心艙,是2021年中國航天的重頭戲。
  • 美國到德國:中國家電在國際舞臺長袖善舞
    這是近年來中國家電企業頻頻亮相美國CES展、德國IFA展的最大商業邏輯。無論中國家電企業的「原發性」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到底如何,至少說明一點:有足夠的勇氣、底氣和實力,敢於在國際化舞臺上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
  • 中瓷電子---國內電子陶瓷行業領跑者
    中瓷電子始終專注於電子陶瓷領域,深耕多年,產品質量可靠、行業知名度較高,是國內發展迅猛的電子陶瓷行業的領跑者。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司已成為大批國內外電子行業領先企業的供應商,甚至是核心供應商,並與其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市場份額居國內廠商前列。陶瓷材料是電子陶瓷外殼長期「卡脖子」的根本問題。
  • 西南偏南,會成為講述中國創新故事的新舞臺嗎?
    尤其在數字用戶和數位技術的同頻共振之下,年輕的數字商業在這片土地上更彰顯出勃勃生機。 中國創新對數位化普惠和全球化實踐的推動,令其獨特貢獻和創造性價值需要被重新審視。 從模式復刻到場景創新,當下中國創新的「真實人設」可以從三個關鍵詞審視:商業可持續的區域責任,場景創新的區域算法,以及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接駁。 當這個時代的創新,越來越表現為文化的溝通、生態的對接和對人類命運的共情,當科技成為底層問題、社會問題和認知問題,來自「場景豐沛」的中國市場的積極力量,終於成為全球化商業革新不可缺席的建設性角色。
  • 透過航天榮耀看民族品牌:小米、康師傅、寧德時代們的責任與擔當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已經開始全面在各個產業方向上發力,中國標準和中國規則開始逐漸主導世界生產。去年11月26日,中國泡菜國際標準公布,引發了韓國的激烈爭論,而何止是泡菜國際標準,來自中國的企業正在全方位主導世界產業的規則。例如,在5G產業中,截至2020年10月份,5G標準專利數量華為以2993件的數量排名第一,遠超後兩位的三星和高通。
  • 國際能源署: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領導者
    烏克蘭《經濟學家報》副總編輯安德裡·布扎羅夫表示,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中國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如何在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求得平衡是一個難題,中國在這方面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擁有巨大制度優勢「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中國商業航天出路在何方?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商業航天歷史不算長,但是發展速度並不慢。到2018年,中國商業航天公司已經超過100家。在整個創投圈遇冷時,2018年的商業航天卻表現火熱。藍箭航天CEO張昌武表示,這五年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速度,同期超過美國的增速,後勁很足。另外,中國商業航天也有標誌性成果。2019年7月25日,星際榮耀公司研發的「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成為中國民營航天史上首枚成功入軌的火箭,也標誌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後第二個具備民營航天衛星發射服務能力的國家。
  • 聚焦商業航天高峰論壇 | 雲享商業航天,引領數字經濟
    10月19日,第六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在武漢拉開帷幕。論壇以「雲享商業航天,引領數字經濟」為主題,全面分享商業航天「十三五」技術和產業成果,共同探索「十四五」及未來發展路徑,促進商業航天產業資源深度融合和快速發展,推動航天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助力國民經濟建設和數字經濟騰飛,助推國際多邊合作交流。
  • 踐行「航天強國」與「數字中國」,康師傅舉辦航天精神中華行科普展
    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康師傅於10月16日在浙江展覽館舉行為期9天的航天精神中華行暨康師傅食品安全科普展。通過科技感爆棚的互動體驗和航天大咖的知識分享,為浙江省的「大小朋友們」獻上一場炫酷的「太空盛宴」。此次科普展是中國航天基金會與康師傅展開「新三年」合作後的首次大型航天科普活動。
  • 快舟一號甲「一箭三星」 中國商業航天開啟新時代!
    此次任務不同於傳統航天發射模式,採用商業發射合同組織形式,按市場行為運作,具有組織模式新,準備時間短等特點,標誌著中國航天科工在中國商業航天領域邁出新步伐。現場實拍:快舟一號甲發射震撼瞬間!此次商業發射任務所採用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是在快舟一號火箭基礎上適應性改進的一型低成本、高可靠性的通用型運載火箭,採用國際通用接口,主要為300kg級低軌小衛星提供發射服務,具有發射成本低、飛行可靠性高、入軌精度高、準備周期短、保障條件少等特點。
  • ​Space X載人航天飛船升空 中國民營商業航天時代誰來開啟?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時22分,美國航空航天公司 Space X獵鷹9號火箭搭載著載人龍船艙將兩名NASA太空人送入太空。6月1日凌晨,Space X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在此之前,全球僅有俄羅斯、美國和中國能進行載人發射。馬斯克創辦的Space X用了18年時間,成為首家實現載人發射的私營航天公司,開啟了全球商業載人航天的全新時代。
  • 中國造出領先國際10年的超級設備,美國50年內無法趕超
    通過500米口徑FAST射電望遠鏡,中國對暗物質以及暗物質的變化規律、脈衝星以及來自其他形體的生命信號進行探測,甚至可以研究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演變,這對中國航空航天的技術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據中科院院士武向平表示,中國天眼在國際上的領先優勢至少可以保持10年以上,在10年後,由中國領銜20多個國家新建的更加先進的SKA超大天文陣列望遠鏡將會登上國際舞臺正式投入使用,屆時中國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將會載入國際史冊。
  • EVE手遊聯動中國航天背後,藏著網易對「社會責任」的新思考
    EVE手遊為響應「天和」核心艙發射製作宣傳海報跨界聯動中國航天,EVE手遊成為了中國航天文化的價值載體而對遊戲世界觀基於「宇宙探索」這一大主題的科幻手遊EVE來說,讓遊戲成為傳承弘揚中國航天文化的沃土,也是一條值得付諸心血去持續探索的道路。
  • 新刊推介 | 2021年度人物 中國航天人
    《環球人物》「2021年度人物」,我們致敬中國航天人。空間站建造、載人航天、火星探測、太陽探測……這一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航天事業拉開了探索九天的新篇章。複雜的航天工程背後,是數以十萬計的參與人員。他們之中,有航天員這樣令人矚目的臺前「明星」,但更多的人是默默無聞的幕後工作者。
  • 熱點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搭建更大太空舞臺,放飛航天強國夢想
    北緯19°39′東經110°58′海南文昌中國距離赤道最近的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B遙一運載火箭將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送入預定軌道
  • 百度成為「中國探月航天工程人工智慧全球戰略合作夥伴」
    12月16日,百度與嫦娥奔月航天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籤署合作協議,百度成為「中國探月航天工程人工智慧全球戰略合作夥伴」,雙方將在包括月球探測、行星探測等在內的深空探測領域,開展航天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相關合作。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出席籤約儀式,他肯定了民營企業參加國家重大工程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