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清洗,是模具保養維護中的一道關鍵工序,也是制約模具維護的瓶頸。因為模具製造開發的速度遠快於模具清洗的速度,而模具經過快速清洗後,馬上又要準備進行下一次的生產,這樣留給模具清洗的時間就相當有限。
通過對工廠的調查發現,廠房內排列在走廊和車間裡的模具,幾乎佔滿了車間有限的操作空間,僅僅只是等著被清洗。
有些公司在一次生產結束後,沒有進行任何清洗處理就直接將模具復位,並繼續用於再生產。如果生產出的塑料零件是清潔的,那麼就表示模具的運轉沒有任何問題。久而久之,公司內部就會形成一種「臨時救火式」的文化觀念,只有在模具內積累的殘餘物影響到零件質量或者模具被磨損時,才需要對模具進行清洗,清洗過程也只是一帶而過。
在對模具進行清洗維修時,有些工廠會僱用一些初級技工或模具車間的學徒來做一些清洗模具和模板的雜活,隨後,由維修技術人員對模具和模板進行拆分。但事實上,在清洗模具和模板的同時,也會衝刷掉磁軌標記,這就給維修技術人員發現並正確修復模具和零件的缺陷帶來了困難。
的確,清潔模具並不需要高級模具製作技工那樣的才能,但是,如果讓一位不熟悉模具特殊功能和缺陷,或不清楚模具關鍵密封區域特性的新手來負責模具清潔的工作,這完全是欠考慮的決定。因為模具清洗工作分配的不合理,將導致持續產生具有性能缺陷的模具,而且由於增加了勾縫、毛口、邊角、過早的電鍍或鋼材移位和模具混合等,還同時會大幅地增加模具的預算。這類問題往往起源於「臨時救火式」的維護保養文化,從不對缺陷進行監控或核算,並查清問題的根源。
1.標準化的清洗程序
系統化的模具維護保養,是基於維護需求和維修操作的連貫性之上的。為了實現「成本效益」目標,清洗模具必須注意:制定詳細的模具清洗計劃。在對模具的不同部位進行清洗時,如壓機內部清洗、沿邊擦拭、常規清洗、主要部分清洗,所採用的清洗操作方法也不同。
在模具運行一定的周期且經過電鍍磨損、磁軌標記和模具在通風孔和非通風孔區域殘餘物含量等的外觀測試之後,技術人員就可以通過外觀檢查來決定模具清洗的程序和頻率。因此,了解模具安全運轉的周期,並對模具內部殘餘物積累量和磨損的觀測報告進行存檔是非常重要的。
基於模具具有一定的運行周期,所有的模具都應該附帶相關的維護程序和維護周期的文件記錄。一般,控制內部的油脂水平和齒輪拉削、滑塊、內部軸銷和軸襯以及其他的移動部件的運行狀況是保證穩定生產的關鍵。其它影響生產的因素還包括,吃水線和噴水式飲水口被汙染或堵塞,歧管滲漏,由於漏水或冷凝造成的鐵鏽和腐蝕等。
2.何種程度的清潔才夠
通常,當成型工藝操作完成後,往往會在模具上留下汙穢物或殘餘物(有一定的化學構成和物理特性),針對不同種類的殘留物,最終清洗的要求也不相同。像聚氯乙烯這類樹脂會產生氯化氫氣體,從而腐蝕多種類型的模具鋼。其他一些殘餘物是從阻燃劑和抗氧化劑中分離出來的,可對鋼材造成腐蝕。還有一些顏料著色劑會使鋼材生鏽,且鏽跡很難去除。甚至普通的封存水,如果放置在未經處理的模具表面過長時間,同樣會對模具造成損害。
因此,應該根據既定的生產周期對模具進行必要的清潔。每次模具從壓機中取出後,首先需要打開模具氣孔,以清除模具和模板非關鍵區域的全部氧化汙物和鏽跡,以防止其緩慢地腐蝕鋼材表面和邊緣。很多情況下,即使清潔完畢,一些未塗層或易生鏽的模具表面很快會再次出現鏽跡。因此,即使花費了很長時間對無防護的模具進行刷洗,但是表面生鏽仍不能完全避免。
現在,很多模具都帶有「自我清潔式」的通氣口管路,這些管路具有很高的光澤度。通過對通氣孔進行清洗和拋光,使其達到SPI#A3的拋光程度,或者通過銑磨或研磨,將殘餘物排放至通氣管路的垃圾區域,以防止殘餘物粘附至粗軋機座的表面。但如果操作工採用粗粒的刷洗墊片、金剛砂布、砂紙、磨石或帶尼龍鬃毛、黃銅或鋼製的刷子對模具進行人工研磨時,就會造成模具的過度清潔。
一般,當利用硬塑料、玻璃細珠、胡桃殼和鋁粒料等作為研磨劑對模具表面進行高壓粉碎清洗時,如果過於頻繁地使用這些研磨劑或使用不當,這一研磨方法也會使模具表面產生孔隙,而易於殘餘物附著其上,導致產生更多的殘餘物、磨損,或者導致模具過早斷裂或出現毛邊等現象,反而更不利於模具的清洗。
因此,通過尋找適合於模具和加工工藝的清洗設備,並同時參考存檔文件所記錄的清洗方法和清洗周期,可以節省50%以上的維修時間,同時,可以有效地降低模具的磨損。
(來源:模具聯盟網,2015-08-10,由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吳松琪供稿)
【可長按上面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