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EarPods側面
在EarPods問世之前,蘋果的產品都附帶了一個樣式更加經典的「小白」平頭塞,體積小巧並且有著不錯低頻效果的「小白」,同樣成為了人們辨別「好耳機」的標準。不過平頭塞有著它本身的缺陷,即隔音性差,並且長時間佩戴後會有不適感,而且穩固性也欠佳。
蘋果推出的EarPods可以很好的解決平頭塞的問題,並且也能獲得接近入耳式耳機的舒適度,還不需要額外的矽膠套,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丟失矽膠套的情況非常常見,而很多耳機並不會附帶較多的相同尺寸的矽膠套。
EarPods側面出音孔
從外觀設計上來看,EarPods依然走著蘋果喜歡的簡約路線。純白色的腔體看起來非常乾淨,整個耳機只有兩個塑料部件組成,讓耳機本身的一體性更加完整。當然在EarPods剛剛推出的時候,有大部分人認為它的外觀「奇醜無比」,經過蘋果多年的市場耕耘,人們早已習慣了EarPods應有的外觀。
EarPods作為一款半入耳式耳機,同時保留了入耳式耳機和平頭塞的一些特性。耳機的腔體整體為一個近似橢圓形的外形,在腔體的側面保留了一個和平頭塞位置相同的出音孔,而腔體的側面則開了一個較大的出音孔,和BOSE早期的「鯊魚鰭」耳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耳機背面
這樣一來EarPods同時具備了入耳式耳機和平頭塞的特點,並且在耳機前端的出音孔可以比起平頭塞來說更加直接的將聲音送入耳道。比起普通的入耳式耳機來說,EarPods擁有更大的單元尺寸(14.5mm),理論上講會比常見的10mm入耳式耳機有著更好一些的低頻響應。
EarPods依然保留了和平頭塞一樣的使用方式,不需要額外配件,直接戴上耳朵就可以。並且光滑圓潤的外殼確實有著不錯的舒適度。不過根據實測,EarPods的外殼直徑約為16mm,對於耳道較小的用戶來說,這款耳機依然會容易脫落或帶來不適感。
外殼直徑約為16mm
耳機整體的做工可以用極其優秀來形容,這一點都不過分。耳機腔體部分只有兩塊部件構成,後腔體與尾管是一整塊塑料,並且沒有裸露的合模線。面蓋與後腔的結合部分縫隙非常均勻。
不過批次的不同,EarPods的出音濾網顏色可能會有些不同。我們曾經見過部分EarPods偏淡藍色,我們手上的這款依然是黑色。濾網部分非常的細膩,不論是尾管部分的出音孔還是後腔頂部的出音孔,均有濾網。濾網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灰塵和雜物進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調音作用。
前出音孔與側出音孔
線材部分的顏色其實並不是和腔體一樣的純白色,而是帶有一定灰色的成分在內。不過長期使用後,依然會變得很髒,這與黑色的耳機線比起來,確實有一定的劣勢,不過對於耳機的外觀一體性上,有著很好的作用。
EarPods的最粗線徑約為2mm,最細線徑約為1.45mm。這在大部分耳機中,屬於一個適中的值。當然我們在今後的測評當中,線徑也會是其中之一。很多用戶在購買耳機時候,也會考慮這款耳機線是否「夠粗」,較細的線材往往在耐用度上有一定的劣勢(比如EX650AP),而EarPods處在一個「剛剛好」的位置上。
最粗線徑約為2mm
最細線徑約為1.45mm
EarPods的線材外皮為橡膠材質,較為光滑,沒有防纏繞紋理。因此不論是否使用耳機包,在收納後的EarPods依然會打結,這比起扁平線的耳機來說,是天生的缺陷。當然我們也不推薦網上各種纏繞耳機線的做法,這樣只會將耳機線的壽命縮短,我們依然建議用戶將耳機自然卷繞收納即可。
線材有著不錯的彈性,對比先鋒CL71S的線材,在彈性上可能不如前者。當然我們知道耳機線彈性越高,越容易自行打結,並且在佩戴時也不會舒展的太好。EarPods的線材在使用的時候還是有著較好的延展性,不會自行卷繞。
橡膠一體分線器
分線器部分是EarPods比較脆弱的地方,這款耳機在使用較長時間後線材往往是從這部分開始斷裂的。並且我們手上的這條EarPods的分線器已經有一些「腫脹」,並且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分線器部分已經有些「脫線」。
分線器上方依然搭配了一個單端可拆卸的束線器,不過由於束線器的另一端很容易脫開,因此EarPods的束線器只是看起來比較精美,使用起來依然蛋疼。想必這是大部分擁有這款耳機的用戶共同心聲。
三鍵式線控MIC
EarPods其實是有兩種版本的,如果購買的是iPod產品,其中附帶的EarPods並不包含線控。理論上講這兩款產品的聲音表現一樣,只是帶麥與不帶麥的區別。
這個線控器的外觀在很多國產手機的配塞上也可以看到,比如vivo和oppo的產品中就有,只不過後者是單鍵。手機配塞版本的EarPods在一部分安卓手機上可能會沒有聲音或只有伴奏音,按鍵也不能正常使用,這與協議有關。
隱藏式MIC
線控的按鍵手感非常不錯,反饋清晰,不會出現誤按的情況,也不會有類似EX650AP線控按鍵發出異響的情況。不過純白色的線控部件之間的縫隙很容易藏汙納垢,時間久後會看起來有些髒。
3.5mm直插插頭
EarPods的整機重量約為12g,這個重量在大尺寸單元的耳機中屬於較輕的水平。這主要得益於它整體都使用了塑料外殼,在佩戴上幾乎沒有任何負重感。比起KZ ZS10這種「超大體積」的耳塞來說,它的重量要輕的太多。
整機重量約為12g
3.音質部分(耳機的聲音表現結論較為主觀,以下內容僅代表趣測網觀點。如有可能,我們建議結合其它媒體發布的內容一同進行參考。)
其實EarPods的聲音表現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各位趣友或許大都心中有數。因此本期測評不會再單獨的將三頻拆分敘述,這樣做意義並不大。我們對於這款耳機還是應該理性看待,並且主要來談一談它的聲音風格和聽感。
EarPods使用了一枚14.5mm動圈單元,不過有一部分批次的EarPods使用了相同尺寸的鈦膜單元,畢竟這是少數。而大部分的EarPods都是一枚羊毛紙盆單元。大部分耳塞都習慣使用PET材質的塑料振膜單元,而EarPods的振膜材質應該是紙盆與塑料的複合材質。
在前端方面也比較簡單,主要使用iPhone6s試聽。對比索尼EX650AP、飛利浦S2、網易雲氧氣耳機,試聽曲目參考《趣聽耳機評測試音集》。
蘋果iPhone6s智慧型手機
聽感與風格:EarPods是一條非常典型的暖聲塞,寬鬆且肥厚的低頻與相對暗淡一些的高頻,讓EarPods的聲音聽起來有著不錯的氛圍感。當然如果你接觸過較多的中高端耳塞,對於EarPods的聲音表現肯定會不屑一顧。
就聲音素質而言,EarPods的表現並不好。整體解析力非常一般,如果你喜歡相對解析力更高、聲音細節更多的耳機,那麼EarPods在你的眼中或許根本不值一提。確實EarPods的解析力比起EX650AP這種中低端耳塞都要差很多,但是不得不說,相較於一些「大廠」百元價位的耳機,EarPods的解析力依然要強一些。
低頻表現是EarPods最值得敘述的地方,EarPods的低頻寬鬆、肥厚,下潛一般,量感較多。但是結合同樣寬鬆的中頻,會有種「箱子味」的感覺,對沒錯就是你經常聽到的一些低端電腦多媒體音箱的聲音。當然它的低頻顯然沒有多媒體音箱那麼過分。
EarPods細節
另外要說的一點,EarPods腔體一共開有三處調音孔。這三個孔並不是沒有任何作用,如果你嘗試去堵住尾管部分的調音孔,耳機的低頻則會瞬間消失殆盡。而如果堵住腔體上方的耳機孔,那麼中頻部分的聲音則會顯得凹陷許多。
EarPods的高頻表現比較暗淡,並且在解析力上並不出眾。你絕對不可能在EarPods上聽到高頻有什麼毛刺感,或者人聲會出現齒音。很顯然蘋果特別清楚普通用戶並不會喜歡過於明亮的高頻,暗淡一些的高頻反而會帶來相對「柔順」的聽感表現,這與EarPods本身比較寬鬆的聲音風格有很大的關係。
對比飛利浦S2
中頻部分存在一些頭戴式耳機會出現的「桶音」,中頻的風格依然是密度較低、且寬鬆的感覺,人聲的凝聚力並不好。這和cl71s這樣走著人聲風格的耳機有著很大的區別。中高頻靠前,並且很容易被量感較大的低頻掩蓋。這也是很多用戶購買了比EarPods聲音好一些的耳機之後,會感覺EarPods的聲音表現「難以入耳」。
EarPods的聽感很明顯是為大部分並不打算在耳機上投入太多的用戶考慮的,一條暖聲、聽感寬鬆,且低頻量感較大的耳機,正是大部分非發燒友用戶對於「音質好」的耳機最本質的印象。有不少趣友在後臺留言讓我們推薦一條比EarPods更好一些的耳機,你會發現這需要考慮到聲音風格的喜好問題。
其實EarPods就是這樣一款看似什麼風格都能聽,但什麼風格表現都並不算優秀的產品。比起高端耳機產品追求的「三頻均衡」來說,EarPods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均衡」,用它聽任何風格的音樂表現都不會太差,當然也不會好在哪。但是這對於非發燒友用戶來說,則是一種非常可取的調音方式。
總結:測評EarPods的最大意義,就是要清楚EarPods本身為什麼能讓這麼多的人當作一個標杆來看待,對於我們也一樣。還是如同我們之前所說,EarPods的存在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參考。在中低端耳機上,對比EarPods的聲音,可以更加明確的清楚這條耳機到底適合什麼樣的音樂演繹。
當然如果你手中已經有一條EarPods,那麼對於自己到底要換一條什麼樣的耳機,你應該考慮的是你到底對EarPods哪方面不滿意。其實EarPods本身就是一條比較「雜食」的耳機,只不過我們不太願意去這樣形容一款耳機,因為這樣便代表著這款耳機其實在哪方面都不太出眾。當然如果你打算再購買一條EarPods來用,除非是你已經滿足了EarPods的聲音表現,此外我們並不建議你考慮這款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