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質分水嶺:Apple/蘋果 EarPods半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報告

2021-02-13 趣聽耳機測評

蘋果EarPods側面

在EarPods問世之前,蘋果的產品都附帶了一個樣式更加經典的「小白」平頭塞,體積小巧並且有著不錯低頻效果的「小白」,同樣成為了人們辨別「好耳機」的標準。不過平頭塞有著它本身的缺陷,即隔音性差,並且長時間佩戴後會有不適感,而且穩固性也欠佳。

蘋果推出的EarPods可以很好的解決平頭塞的問題,並且也能獲得接近入耳式耳機的舒適度,還不需要額外的矽膠套,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丟失矽膠套的情況非常常見,而很多耳機並不會附帶較多的相同尺寸的矽膠套。

EarPods側面出音孔

從外觀設計上來看,EarPods依然走著蘋果喜歡的簡約路線。純白色的腔體看起來非常乾淨,整個耳機只有兩個塑料部件組成,讓耳機本身的一體性更加完整。當然在EarPods剛剛推出的時候,有大部分人認為它的外觀「奇醜無比」,經過蘋果多年的市場耕耘,人們早已習慣了EarPods應有的外觀。

EarPods作為一款半入耳式耳機,同時保留了入耳式耳機和平頭塞的一些特性。耳機的腔體整體為一個近似橢圓形的外形,在腔體的側面保留了一個和平頭塞位置相同的出音孔,而腔體的側面則開了一個較大的出音孔,和BOSE早期的「鯊魚鰭」耳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耳機背面

這樣一來EarPods同時具備了入耳式耳機和平頭塞的特點,並且在耳機前端的出音孔可以比起平頭塞來說更加直接的將聲音送入耳道。比起普通的入耳式耳機來說,EarPods擁有更大的單元尺寸(14.5mm),理論上講會比常見的10mm入耳式耳機有著更好一些的低頻響應。

EarPods依然保留了和平頭塞一樣的使用方式,不需要額外配件,直接戴上耳朵就可以。並且光滑圓潤的外殼確實有著不錯的舒適度。不過根據實測,EarPods的外殼直徑約為16mm,對於耳道較小的用戶來說,這款耳機依然會容易脫落或帶來不適感。

外殼直徑約為16mm

耳機整體的做工可以用極其優秀來形容,這一點都不過分。耳機腔體部分只有兩塊部件構成,後腔體與尾管是一整塊塑料,並且沒有裸露的合模線。面蓋與後腔的結合部分縫隙非常均勻。

不過批次的不同,EarPods的出音濾網顏色可能會有些不同。我們曾經見過部分EarPods偏淡藍色,我們手上的這款依然是黑色。濾網部分非常的細膩,不論是尾管部分的出音孔還是後腔頂部的出音孔,均有濾網。濾網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灰塵和雜物進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調音作用。

前出音孔與側出音孔

線材部分的顏色其實並不是和腔體一樣的純白色,而是帶有一定灰色的成分在內。不過長期使用後,依然會變得很髒,這與黑色的耳機線比起來,確實有一定的劣勢,不過對於耳機的外觀一體性上,有著很好的作用。

EarPods的最粗線徑約為2mm,最細線徑約為1.45mm。這在大部分耳機中,屬於一個適中的值。當然我們在今後的測評當中,線徑也會是其中之一。很多用戶在購買耳機時候,也會考慮這款耳機線是否「夠粗」,較細的線材往往在耐用度上有一定的劣勢(比如EX650AP),而EarPods處在一個「剛剛好」的位置上。

最粗線徑約為2mm

最細線徑約為1.45mm

EarPods的線材外皮為橡膠材質,較為光滑,沒有防纏繞紋理。因此不論是否使用耳機包,在收納後的EarPods依然會打結,這比起扁平線的耳機來說,是天生的缺陷。當然我們也不推薦網上各種纏繞耳機線的做法,這樣只會將耳機線的壽命縮短,我們依然建議用戶將耳機自然卷繞收納即可。

線材有著不錯的彈性,對比先鋒CL71S的線材,在彈性上可能不如前者。當然我們知道耳機線彈性越高,越容易自行打結,並且在佩戴時也不會舒展的太好。EarPods的線材在使用的時候還是有著較好的延展性,不會自行卷繞。

橡膠一體分線器

分線器部分是EarPods比較脆弱的地方,這款耳機在使用較長時間後線材往往是從這部分開始斷裂的。並且我們手上的這條EarPods的分線器已經有一些「腫脹」,並且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分線器部分已經有些「脫線」。

分線器上方依然搭配了一個單端可拆卸的束線器,不過由於束線器的另一端很容易脫開,因此EarPods的束線器只是看起來比較精美,使用起來依然蛋疼。想必這是大部分擁有這款耳機的用戶共同心聲。

三鍵式線控MIC

EarPods其實是有兩種版本的,如果購買的是iPod產品,其中附帶的EarPods並不包含線控。理論上講這兩款產品的聲音表現一樣,只是帶麥與不帶麥的區別。

這個線控器的外觀在很多國產手機的配塞上也可以看到,比如vivo和oppo的產品中就有,只不過後者是單鍵。手機配塞版本的EarPods在一部分安卓手機上可能會沒有聲音或只有伴奏音,按鍵也不能正常使用,這與協議有關。

隱藏式MIC

線控的按鍵手感非常不錯,反饋清晰,不會出現誤按的情況,也不會有類似EX650AP線控按鍵發出異響的情況。不過純白色的線控部件之間的縫隙很容易藏汙納垢,時間久後會看起來有些髒。

3.5mm直插插頭


EarPods的整機重量約為12g,這個重量在大尺寸單元的耳機中屬於較輕的水平。這主要得益於它整體都使用了塑料外殼,在佩戴上幾乎沒有任何負重感。比起KZ ZS10這種「超大體積」的耳塞來說,它的重量要輕的太多。

整機重量約為12g



3.音質部分(耳機的聲音表現結論較為主觀,以下內容僅代表趣測網觀點。如有可能,我們建議結合其它媒體發布的內容一同進行參考。)


其實EarPods的聲音表現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各位趣友或許大都心中有數。因此本期測評不會再單獨的將三頻拆分敘述,這樣做意義並不大。我們對於這款耳機還是應該理性看待,並且主要來談一談它的聲音風格和聽感。

EarPods使用了一枚14.5mm動圈單元,不過有一部分批次的EarPods使用了相同尺寸的鈦膜單元,畢竟這是少數。而大部分的EarPods都是一枚羊毛紙盆單元。大部分耳塞都習慣使用PET材質的塑料振膜單元,而EarPods的振膜材質應該是紙盆與塑料的複合材質。

在前端方面也比較簡單,主要使用iPhone6s試聽。對比索尼EX650AP、飛利浦S2、網易雲氧氣耳機,試聽曲目參考《趣聽耳機評測試音集》。


蘋果iPhone6s智慧型手機

聽感與風格:EarPods是一條非常典型的暖聲塞,寬鬆且肥厚的低頻與相對暗淡一些的高頻,讓EarPods的聲音聽起來有著不錯的氛圍感。當然如果你接觸過較多的中高端耳塞,對於EarPods的聲音表現肯定會不屑一顧。

就聲音素質而言,EarPods的表現並不好。整體解析力非常一般,如果你喜歡相對解析力更高、聲音細節更多的耳機,那麼EarPods在你的眼中或許根本不值一提。確實EarPods的解析力比起EX650AP這種中低端耳塞都要差很多,但是不得不說,相較於一些「大廠」百元價位的耳機,EarPods的解析力依然要強一些。

低頻表現是EarPods最值得敘述的地方,EarPods的低頻寬鬆、肥厚,下潛一般,量感較多。但是結合同樣寬鬆的中頻,會有種「箱子味」的感覺,對沒錯就是你經常聽到的一些低端電腦多媒體音箱的聲音。當然它的低頻顯然沒有多媒體音箱那麼過分。

EarPods細節

另外要說的一點,EarPods腔體一共開有三處調音孔。這三個孔並不是沒有任何作用,如果你嘗試去堵住尾管部分的調音孔,耳機的低頻則會瞬間消失殆盡。而如果堵住腔體上方的耳機孔,那麼中頻部分的聲音則會顯得凹陷許多。

EarPods的高頻表現比較暗淡,並且在解析力上並不出眾。你絕對不可能在EarPods上聽到高頻有什麼毛刺感,或者人聲會出現齒音。很顯然蘋果特別清楚普通用戶並不會喜歡過於明亮的高頻,暗淡一些的高頻反而會帶來相對「柔順」的聽感表現,這與EarPods本身比較寬鬆的聲音風格有很大的關係。


對比飛利浦S2

中頻部分存在一些頭戴式耳機會出現的「桶音」,中頻的風格依然是密度較低、且寬鬆的感覺,人聲的凝聚力並不好。這和cl71s這樣走著人聲風格的耳機有著很大的區別。中高頻靠前,並且很容易被量感較大的低頻掩蓋。這也是很多用戶購買了比EarPods聲音好一些的耳機之後,會感覺EarPods的聲音表現「難以入耳」。

EarPods的聽感很明顯是為大部分並不打算在耳機上投入太多的用戶考慮的,一條暖聲、聽感寬鬆,且低頻量感較大的耳機,正是大部分非發燒友用戶對於「音質好」的耳機最本質的印象。有不少趣友在後臺留言讓我們推薦一條比EarPods更好一些的耳機,你會發現這需要考慮到聲音風格的喜好問題。

其實EarPods就是這樣一款看似什麼風格都能聽,但什麼風格表現都並不算優秀的產品。比起高端耳機產品追求的「三頻均衡」來說,EarPods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均衡」,用它聽任何風格的音樂表現都不會太差,當然也不會好在哪。但是這對於非發燒友用戶來說,則是一種非常可取的調音方式。

總結:測評EarPods的最大意義,就是要清楚EarPods本身為什麼能讓這麼多的人當作一個標杆來看待,對於我們也一樣。還是如同我們之前所說,EarPods的存在可以有一個非常好的參考。在中低端耳機上,對比EarPods的聲音,可以更加明確的清楚這條耳機到底適合什麼樣的音樂演繹。

當然如果你手中已經有一條EarPods,那麼對於自己到底要換一條什麼樣的耳機,你應該考慮的是你到底對EarPods哪方面不滿意。其實EarPods本身就是一條比較「雜食」的耳機,只不過我們不太願意去這樣形容一款耳機,因為這樣便代表著這款耳機其實在哪方面都不太出眾。當然如果你打算再購買一條EarPods來用,除非是你已經滿足了EarPods的聲音表現,此外我們並不建議你考慮這款產品。

相關焦點

  • 【評測預告】Apple\蘋果 EarPods 半入耳式耳機圖集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EarPods這款耳機應該是目前用戶保有量最大的耳機了,人們對它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做為蘋果手機以及播放器產品的原裝耳塞,EarPods從問世的那天起,就給耳機的外觀帶來了一個全新的革命。從前耳塞大都是入耳式或者耳塞式(平頭塞),而EarPods這樣看起來既不像入耳式耳機,也不像平頭塞的產品,人們給它找了一個全新的分類:「半入耳式」。
  • 索尼EX1000(EXK)入耳式耳機音質測評
    人聲的音質音色表現在索尼的入耳式耳機序列中絕對可以算作自然均衡的人聲。如果這個峰值上探到更高的頻段,就有可能導致強烈的「齒音」,但實際試聽並沒有。EX1000雖然也存在齒音,但是在一些音樂中並不明顯,有些音樂的人聲存在一定的齒音不過依舊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人聲的音質音色、清晰度等相比於Z5和N1AP之類的索尼其他的一些耳機好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 JBL E1+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除此之外,官方還聲稱外放也經過JBL特別調校,聲學腔體更大,聲音更為層次分明等等,應該就是換了一款更好一點的揚聲器,實際使用,表現確實還不錯,算得上是手機中的中上等水準,但外放再好,對聽音樂的意義也不大,不過對免提通話,看視頻等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 索尼Z1R入耳式耳機音質測評
    「 索尼IER-Z1R應該是我被問過的最多的值不值得買的旗艦入耳式耳機。不過由於我家境貧寒的原因,其高達12999元的售價讓我一直望而卻步。索尼WI1000XM2音質與降噪測評索尼的有線入耳式耳機終於一改之前的hufi曲線,向著最新推出的幾款藍牙耳機的曲線靠攏。這說明索尼也是有能力把沒有EQ的有線入耳式耳機做到較好的水平。至於為什麼在N3AP上採用類似的曲線,我推測可能是出於成本考量,也有可能是故意拉開產品定位。
  • 有什麼音質的半入耳式藍牙耳機?音質最好的藍牙耳機推薦
    特別在現在藍牙耳機中,相信大家也已經人手一款藍牙耳機了,可能有一些小夥伴手上還不止一款耳機。而現在大家會經常私信告訴我,入耳式的藍牙耳機戴起來不太舒服,有沒有半入耳式的藍牙耳機比較好的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幾款非常好用的藍牙耳機。
  • 拆解報告:綠聯蘋果入耳式有線耳機
    相較於目前火爆的TWS耳機,有線耳機依然有著不可被取代的地位,深受眾多對音質有要求的用戶的支持。此次我愛音頻網為大家帶來的這款產品綠聯蘋果入耳式有線耳機專為 iPhone 系列打造,內置10mmPU+鍍鈦複合膜喇叭動圈單元,蘋果原裝晶片,樓氏麥克風單元;支持高保真音質,立體聲音效;支持一鍵喚醒siri;並且經過了蘋果MFi認證。
  • 輕鬆舒適好音質:三款半入耳式真無線耳機推薦
    尤其是那些有長時間聽音樂需求,或者是那些有長時間佩戴耳機需求的用戶來說,長時間佩戴耳機的話,耳朵難免會有腫脹感或者是其他不適的感覺。如果你想要的比較舒適的佩戴感覺的話,我覺得不妨看看半入耳式的真無線耳機,長時間佩戴的話,也不會有明顯的不適感覺。今天就為大家推薦三款半入耳式的真無線耳機。
  • 【評測圖集】Audio Technica/鐵三角 C200iS 半入耳式耳機圖集
    但實話說,鐵三角的低端耳機口碑都不怎麼好,而且坑貨也不少,但就實際情況來看,貌似對鐵三角低端產品的銷量沒什麼影響。很久之前測評過鐵三角的CK330IS,實際聲音表現和做工都令人難以滿意,雖然價格只有170元左右,但仍然不是一個值得推薦的產品,因此我們對鐵三角耳機的低端產品都沒啥好感。不過測評總歸是要做的,坑也得一點一點填完(不可能填完)。
  • 小米活塞入耳式耳機標準版[2015]測評報告
    國產手機行業競爭激烈,成本一層一層的摳,只要妨礙價格的,都可能被捨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手機不再配送配套耳機。加上現在各種搶購策略調戲消費者,能搶到就是不錯,有無配套耳機,消費者根本不關心。而實際使用中,對大部分人而言,耳機又是實實在在的剛需,並非可有可無。這種情況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手機配塞[配套的耳塞式耳機]市場,它和其他的耳機對應的細分市場不同的是,它的用戶很明確,就是手機用戶,對音質要求不是那麼高,而對功能性要求更多,例如要求有麥克風,可以接打電話等等。
  • 40款入門入耳式耳機對比測評
    都不用說和水月雨KXXS、天使吉米氧氣等耳機對比,即便是和興戈EM2相比,本次測評的這幾十款500元以內的入耳式耳機也沒有一款能夠綜合超越興戈EM2,甚至單單人聲表現都沒有任何一款能夠超過EM2。那麼這裡一定有人會質疑,你不是入耳式耳機音質和價格無關嗎?(前情提要,統計學基礎的購買連結在上面)
  • 就是便宜:VSONIC/威索尼可 VSK3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報告
    本期要測評的是型號為VSK的入耳式耳機,這款耳機的售價非常便宜,只有39元。但是威索尼可作為一個注重音質表現的耳機品牌,是不大可能推出砸自己招牌的產品的,我們是這樣認為的。感謝趣友@VSK3解毒連續送測了三款產品,這款VSK3隻是其中之一。我們對這款產品的期待蠻高,希望可以看到一款價格便宜但聲音較好的產品。
  • 威索尼可 VSONIC VSD3s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在首次測評時,由於威索尼可確認有誤,我們發布文章時註明的型號是VSD3s,而其實是VSD3。所以今天的測評就是VSD3s的測評。關於失誤原因,可參考之前聲明。而此次收到VSD3s的同時,我們也收到了更多外觀不同顏色的款式,在圖片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但從Vsonic淘寶信息來看,似乎顏色還不止我們手中的這幾個?具體有哪些,我們也不十分確定。
  • 森海塞爾 Sennheiser IE40 PRO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森海塞爾 Sennheiser IE40 PRO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森海塞爾IE40 PRO看起來是一個近期都比較火的型號
  • 小米雙單元半入耳式耳機Type-C版試玩
    選擇一款Type-C版耳機顯得很重要,小米推出一款雙單元半入耳式耳機Type-C版,使用效果如何?請跟隨本文實際體驗,一一驗證。外觀耳機作為數碼設備配件,在滿足暢想音樂的同時,顏值高,能戴的出去,肯定會加分,小米雙單元半入耳式耳機Type-C版,包裝小巧,採用透明塑料包裝盒,耳機主體清晰可見,有黑、白兩種配色,本次試玩的是白色版Type-C小米雙單元半入耳式耳機。外觀上,無槽點,美觀大方。
  • NuForce NE-700X 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NE-700X從外觀來看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入耳式耳機,外殼似乎採用了鋁合金材料[不確定],表面使用了銀灰色的漆面處理,在微距鏡頭下這個耳機看上去不那麼漂亮,實物感受還是要比一些塑料材質顯得更加精緻一些[例如比Vsonic GR04/07]。
  • 鐵三角 ATH-CKS1100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鐵三角在CKS幾個型號中開始強調Solid Bass,由於完全沒有聽過所以今天測評不會有類似對比和參考。ATH-CKS1100與前作CKS1000外形基本一致,是一個外觀尺寸非常大的入耳式耳機,與前不久忘記寫評測的先鋒SE-CX8相比,CKS1100的兩個腔體從外觀看更為分明,而且要比先鋒CX8大得多。
  • 威索尼可 新版VSD5s與GR07 Classic入耳式耳機測評報告
    由於這次調整基於原來型號,外觀方面基本沒有太大調整,產品定位也沒有變動,所以測評不發圖集預告,直接進行今天的測評報告。本文將對新版VSD5s和新版GR07 Classic進行測評。VSD5s的售價為429元人民幣,GR07 Classic新版售價不變,為599元人民幣。
  • 【器材測評】金屬外貌、溫和音質:RHA T20i入耳式耳機
    RHA T20i就是專門為果粉開發的新款,可完全對應您的iPhone、iPod、iPad等裝置,當然地被蘋果業務部門相中,收進商店菜單的耳機。若您想幫您的蘋果裝置配一副能凸顯您個人風格,在造型和音質上都超越蘋果原配耳機的產品,您得留意這個RHA T20i。
  • SONY/索尼 MDR-XB55AP 入耳式耳機體驗測評報告
    XB55AP的外形像極了索尼早些年發布的EX8X、EX9X系列的耳機,均為向後突起的後腔加之圓形的斜入耳前腔,如果你對索尼經典的EX90這款耳機有印象的話,那麼看到XB55AP或許不會太陌生。不同的是,XB55AP在外觀設計的元素上可能會更加多一些。
  • 雷軍69元耳機銷量猛增 小米圈瓷耳機強在哪?競品圍攻橫評見答案
    小米雙單元半入耳式耳機自發布以來,獲得了不小的關注和銷量,小編也搞來一條嘗嘗鮮,順便對比下日常使用的幾款價位相當或是單元構成接近的耳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