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龍魚(龍魚)別名銀帶魚、銀船魚、龍吐珠魚,原產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到澳大利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一般棲息在支流的水潭,以及岸邊被水淹沒的灌木叢,有時在生有浮草的水環境中都可以發現銀龍魚。
銀龍魚(龍魚)別名銀帶魚、銀船魚、龍吐珠魚,原產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非洲的尼羅河流域,到澳大利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一般棲息在支流的水潭,以及岸邊被水淹沒的灌木叢,有時在生有浮草的水環境中都可以發現銀龍魚。後流入我國,在南方繁殖銀龍魚已經獲得成功,是我國主要的觀賞魚之一,銀龍魚在亞洲的東南亞因風水需求相當受歡迎。
形體特徵
銀龍魚體呈長帶形,側扁,尾呈扇形,背鰭和臀鰭呈帶形,向後延伸至尾柄基部。下顎比上顎突出,長有一對短而粗的須。在其寬大的魚體上整齊地排列著五排大鱗片,在光線照射下,閃爍著銀色的光。各鰭在光照下,反射出暢紅或橙色的光澤。幼魚體色較藍;背鰭和臀鰭均有紅藍色邊緣。金龍鱗片邊緣呈金黃色,各鰭均為金黃紅色。紅龍體色為金黃色,鱗片邊緣呈金紅色,口及鰓蓋均有深紅色斑塊,各鰭均為深紅色。銀龍體呈銀白色,黑龍體色為銀白色而略帶淺青紫色,各鰭均為籃黑色。龍魚體長可達50~100釐米。
銀帶擁有十分細長而側薄的體型。嘴巴的位置位於上方,口裂延伸至眼窩後緣。下顎較上顎更為突出,前方並排著數個線狀的側線器官。吻端長有一對觸鬚,在自然環境中迦遊的野生個體,成魚的觸鬚可以伸長至3-4cm,但在人工飼育下的個體由於生長受至阻礙往往只能長到1-2cm。下顎的齒骨十分發達,在上下顎間排列地像梳子般的圓錐形齒十分細小且銳利,各齒間的間隔十分狹小。不只前上顎骨,齒骨連口蓋的副蝶形骨與舌的構成骨皆十分發達,這是為了要一口咬碎大型甲殼類生物與甲蟲而發展來的。另外,上下顎更注重的是易捕捉獵物的獵捕機能而非其牙齒的咬合力。鰓耙發展成棘狀。咕嚕嚕的大眼睛接近上顎前緣,視力十分良好。吻部很短。鼻孔位於兩眼的前上方,十分接近吻端。背鰭、臀鰭十分地長,臀鰭的起點比背鰭還要前面些。延伸出去的腹鰭第一棘條甚至超過了臀鰭的起點。胸鰭十分發達。特別是長而有力的第一棘條更是銀帶藉以躍出水面的利器。這種美妙的飛翔力更使得銀帶在南美洲當地贏得了「跳躍魚」(亞馬遜「水猴」,夜間易跳缸,故多加防護網。)的美稱。體側覆蓋了五列大又美的圓鱗。側線從頭部後鰓蓋的後緣上方一直通到尾柄。體高約為體長的五分之一。九十公分左右的五-八歲的公魚其體高較母魚來得大上許多。身體中間的部份甚至可以接近兩公分。像這樣如此有魅力的外型可是再怎麼貴的亞洲龍魚也比不上的。可惜的是擁有此種外型的銀帶已很難找得到了。
在全身灰綠色的身軀裡巧妙地混入銀白色。在飼育下的幼、亞成、成魚期時都餵予磷蝦的話,由於類胡蘿蔔素的作用,在背鰭、臀鰭的地方會鑲入紅色的橫帶,就連體側的鱗片外緣也會變成紅色。成魚時紅色漸淺而成為燻銀色、白金色。背鰭、臀鰭的邊緣白色的味道更濃,使得原本就碩大的身軀更顯龐大。由於性別的差異,母魚的顏色稍深,看起來體色呈暗色。而背部則不管公母都呈灰綠色,當作背景色來看時十分舒服。但是體側強烈的鏡面現象,使得在光線下時除了繁殖期外公母魚是很難分別的。養殖個體中也有少數全身白化的所謂白金色銀帶的色彩變異個體存在。
主要分布
銀帶分布廣,從南美蓋亞那與巴西的亞馬遜河上遊到下遊。從下流的河口到往上遊4000公裡的秘魯、依奇多斯甚至更上遊的Maranyun河、烏卡亞力河的附近,筆者都曾經見過銀帶的蹤影。雨季時的大洪水使得亞馬遜河各個支流的水位都暴漲,大型魚都往附近的湖沼地回遊分散。雖然各自棲息在獨自的環境之中,但本種魚甚少出現在亞馬遜的主流中。支流的水潭及岸邊被水淹沒的灌木叢,甚至只要有浮草的水上草原都是銀帶的棲息地。這對稚魚來說,非但是攝食的好環境,更是躲避潛入水中的鱷魚、水鳥等掠食者的絕佳處所。是個水質從ph5.8-7.0的弱酸性軟水且混雜著軟土的水域,水溫從23到28度不等。
銀龍魚主要產於巴西亞馬遜河流域,1935年引入美國,1955年引入日本。1966年日本神戶的宮田先生在九州阿蘇長陽的熱帶養殖場利用溫泉首先人工繁殖成功。但我國市場上所見的還是由南美經過美國轉口引進的人工繁殖的極少。
生活習性
銀龍魚其個性在所有的骨舌魚中算是很溫和的,可以與同尺寸魚混泳。也是所有骨舌魚中繁殖力最強的。食性被歸納為肉食性,但並不表示只吃魚類。除了小魚外,銀帶也吃很多其他的東西,在體長10公分左右的稚魚期時平常以蝦子、水蚤、搖蚊等甲殼類與水生昆蟲為食,但也會捕捉離水面3至4公分遊泳的小魚。亞成魚時除了回遊在水面的魚外,也吃蜥蜴、青蛙、蛇等。超過一公尺的成魚也會吃水島的幼雞及老鼠等小動物,因為熱帶地區的颶風常將陸地上的許多小動物捲入水中。
銀帶也會躍出水面捕食連水面上一公尺枝上的蛇或大型甲蟲類,也都難逃被其血盆大口吞食的命運。遺憾的是,其躲藏在浮草之下窺視水面上的昆蟲,一瞬間躍出水面的勇姿,在魚缸中是看不到的。在人工飼育的環境下除了金魚、蟋蟀等活餌外,還可以餵與磷、冷凍魚肉、香腸、魚卷、人工飼料等,如經過馴餌的話,還可以接受更多種的食物。繁殖雖十分困難,但在日本國內已有成功的記錄發表。銀帶在一季之中會產卵一到三次,每次約100到300顆,卵徑有9到10mm大。產卵後40到50天內公魚會將卵含在嘴中,從孵化後一直到學習攝食行為開始之前,稚魚在口中都得到了最好的保護。而這期間親魚幾乎都不攝食,只是專心地守護著孩子。
龍魚屬肉食性魚類,從幼魚到成魚,都必須投餵動物性餌料,以投餵活食最佳,最好不要投餵單一的餌料,應制定出一份營養豐富的菜單,以確保它的營養均衡。龍魚適應的水溫介於24~29℃均可,如果魚只適應良好,甚至可以適應22~31℃的溫度。不過龍魚和其他的觀賞魚一樣,切忌水溫急劇變化。
繁育特徵
銀龍魚在遊動中排卵射精,卵的直徑在4毫米左右,每對親魚每次產卵200粒左右,多者300餘粒。自然條件下,雌雄銀龍魚產卵和射精結束後,雄魚將受精卵全部含在口中進行孵化。受精卵在雄魚口中經過40-60天左右才能孵化出帶卵黃囊的仔魚。仔魚靠卵黃囊生活8天左右,便可發育成能遊動攝食的幼魚。
銀龍魚體格健壯,生長迅速,食量大。性情猛,能吞食小型魚類、不宜與其它魚混養。用大型水族箱,要加蓋且不宜鋪底沙。喜弱酸性或中性軟水,水溫22℃以上,最適宜溫度為24-28℃。主要以動物性餌料為食。(銀龍魚怕冷,注意水溫)
養殖技術
1、苗種準備
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應關好門窗,適當加溫,將魚種房內溫度調控到28℃。選好魚缸,一般口徑126釐米、深48釐米的魚缸可放養魚苗300尾,裝好過濾棉、活性炭、珊瑚石、氣泵和水泵,控制缸水深20釐米,調溫到28℃;同時備好水溫25℃、內含食鹽1%、呋喃西林2毫克/千克的新水適量。
2、新魚入缸
新魚剛剛買回時,魚缸裡的空氣泵要經過至少24個小時運行,以徹底根除水中的氯氣。如果一直使用生物過濾器那麼最好讓水達到PH值6-7,水溫為25攝氏度。在魚缸中加入小食鹽(近似1或2茶匙加在每5加倫或20公升的水中)以減少真菌攻擊的危險並且使魚健康而且提升它的胃口。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能夠在新魚的原缸裡取水回自己的魚缸(如果原缸的水沒有問題的話),已取回1/3為最好,以利於新魚對環境突變的不良反應。建議龍魚從小養起。
3、魚缸尺寸
由於銀龍魚屬於大型魚類,魚缸至少長1.5米,寬0.5米,高0.7米。魚缸一定要加蓋,龍魚屬於上層遊動的魚,喜歡跳躍,以避免無人時躍缸而出窒息而死。
4、投餌馴食
剛引進的小銀龍魚苗體內有1個小卵黃囊,主要以卵黃為營養,7天後卵黃囊消失,從第2天起就要開始馴食,以滿足其營養需求。馴食可用活血蟲(先用3%食鹽、5克/升呋喃西林的水溶液浸浴15分鐘後再餵),操作時要十分細心,投餵量以20分鐘吃完為度。
5、適期變料
小銀龍魚苗10日齡內以餵活血蟲為主,10日齡後可改餵速凍血蟲,第3個月逐步過渡為蝦(海水、淡水蝦均可,去掉頭尾後剪成適當大小,用鹽水衝洗後供飼餵)。投料時間及次數:第1個月每日從早上5點到晚上10點共餵5次,第2個月為4次,第3個月為3次,第4個月為2次。注意每次投餵餌料後20分鐘,撈去剩渣殘餌。
6、調整密度
銀龍魚生長速度較快,剛進苗種時體長約6~7釐米,1月齡可長至12釐米,2月齡為17釐米,3月齡為24釐米。因此,在其生長過程中,必須根據生長情況及時調整放養密度,最好每隔1個月篩選1次。第1次為每缸放養150尾,第2次為每缸70尾,第3次為每缸25尾,以後逐步減少放養數量,或移入大缸飼養。
7、水體管理
銀龍魚缸中的適宜水位:1月齡為20釐米,2月齡為25釐米,3月齡為30釐米,以後為35~40釐米。視水質情況,第1個月每,3~5天吸汙1次(吸去缸底汙物),第2月起每日吸汙1次,每次吸汙不超過5釐米水位。每隔5~7天清洗過濾棉、活性炭等1次。在整個飼養過程中,要嚴格控制水體酸鹼度、溶氧量、溫度等。pH值為6.8~7.2,溶解氧為7毫克/升,溫度為28℃。一旦發現水體不良變化,應立即採取相應措施進行調整。
常見疾病
1、眼球下垂症
長期投餵底層食物造成,如果放回池塘將恢復。把魚缸全部用不透光的黑紙蒙住,在魚缸上部增加一盞白燈,餵食頂層食物或在魚缸頂部放置一個物體以吸引銀龍魚的注意力,3個月後拿掉黑紙。
2、翻鰓症
由於水質不潔引起,空間不夠,溶氧量不足,水溫變化突然。在疾病的初始會看到魚鰓不規則的運動,呼吸急促,鰓蓋上的軟膜向外而不是向裡,並且能看到魚鰓的紅色。儘快改變水質,提供更多的氧氣,魚鰓會由軟變硬,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實行外科手術。手術需要:剪刀、手套、消毒酒精、乾淨並潮溼有布、麻藥。找一個乾淨的塑料口袋,在口袋內裝水,把銀龍魚放到口袋裡,在口袋的水中加麻藥,待麻藥起作用,把銀龍魚從口袋中拿出放到乾淨並潮溼的布上用剪刀(保證消毒)進行修剪,然後把銀龍魚放回缸中,增中溶氧量,當龍魚恢復知覺後讓銀龍魚休息並息讓它在暗淡的條件下休息。如果銀龍魚對食物沒有任何興趣,每天抽換20%-30%的水,改變水的質量6天,增加食鹽以減少寄生蟲攻擊的危險。
3、白點症
由寄生蟲原生動物門引起,在銀龍魚身上某一部分或大部分布滿白色的小點。主要影響鰭和降低龍魚的胃口,並且經常能看到銀龍魚磨擦身體。把溫度提高到30甚至34攝氏度並加3% 濃度的小食鹽。如還不行就要單獨入藥缸治療。主要症狀,在病魚的全身遍布白點,像撒上白粉般,嚴重時就像在魚身上覆上一層乳白色的膜。發病原因,是小瓜蟲寄生在魚體上所致。主要防治措施:1用0.1~0.2ppm硝酸亞汞全池遍灑;2用500ppm硫酸銅和 500ppm硫酸鎂全池遍灑。
預防疾病
銀龍魚的病害較少,只要注重預防,養殖成功率幾乎達100%。方法是:銀龍苗种放缸後,每缸用240萬單位硫酸慶大黴素消毒水體,以殺滅致病菌、防止水質變壞及運輸造成的傷害致感染;飼養過程中每周只需用適量的抗生素(土黴素、四環素等)進行預防。
1、日常管理
每周至少換水20%-30%,氨含量不要超過0.1百萬分率(mg/1)。不要使溫度、PH值突然變化,如變化突然會導致銀龍魚的突然死亡。每周測試PH值和其它有毒物質的含量以遭遇不策。換水時一定要小心謹慎,要避免銀龍魚受驚。而且飼養銀龍魚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完全的換成新水,否則會對魚造成傷害。如果你見到銀龍魚的鰭和鱗片脫落的話,就是換水過多造成的你可以暫停換水它們就會自然的復原;但換水量也不可太少,太少會使魚鰭變得不透明、眼球渾濁嚴重的會造成腮蓋翻轉。
2、過濾
銀龍魚幼魚體形過大所以不太合適養在水草箱裡。魚缸大那麼過濾的問題就比較突出了。適用於銀龍魚養殖的過濾系統主要有上部過濾器、外置式過濾器、上部+抽水沙層式過濾器、溢流式過濾器幾種。